2024年第9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习近平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最后强调,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郑栅洁称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回应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型城镇化等热点问题。
今年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郑栅洁在会上表示,将5%左右作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郑栅洁介绍,经济形势既要看"形"又要看"势"。从"形"上看,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体现了"三个新":总量指标上,经济恢复回升又有新成效;结构指标上,经济结构调整又有新进展;质量指标上,经济发展质量又有新提升。从"势"上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第一,发展基础更为坚实。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正在全面推进。第二,宏观政策继续加力。今年将进一步强化财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统筹协调,在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持续发力。第三,各地发展更加积极有为。25个省份今年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高于去年实际增速。全国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都在不断增强。第四,向好因素不断累积。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综合分析,一季度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抓紧制定特别国债行动方案
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郑栅洁指出,从出台背景看,这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主要投向看,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这些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需加大支持力度。
从工作安排看,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订形成具体行动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发改委将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高质量推动这项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郑栅洁指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关键点一是"扩大",二是有"效益"。为此,发改委将"提质""扩量"并举,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发改委将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与带动作用。二是鼓励和支持扩大民间投资。发改委将指导地方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用好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项目融资和要素保障。三是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重点是做到"三个更加"。投资方向要更加精准,加大对补短板、强弱项和培育新动能的支持力度;要素配置要更加高效,让用地、用能等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投资环境要更加便利,深入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低的投资成本支撑更有效益的投资。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郑栅洁指出,实施设备更新行动重点将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我们将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郑栅洁表示,同时将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郑栅洁称,将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鼓励支持消费者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大力支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
另外,要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这对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增强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将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换新+回收"等新模式发展,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郑栅洁认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我们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发挥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标准的牵引作用,该制订的制订,该修订的修订,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巨大市场空间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大有可为。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郑栅洁指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潜力;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整体城镇化率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他透露,今年发改委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有四方面重点工作要推进。第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重点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要突出两化共进,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将聚焦城镇化率低且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地区,依托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有效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第三要突出协调发展,培育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发改委将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畅通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推动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第四要突出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发改委将聚焦人口规模密度大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设,重点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市洪涝治理,加快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蓝佛安诠释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据悉,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详解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含义。
如何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蓝佛安表示,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同时,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次,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此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今年使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蓝佛安称,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从财政管理来讲,就是要坚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从政策协同来看,就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蓝佛安表示,2024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样安排,既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又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既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当加强了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十分正确、非常必要。
财政部谋划财税体制改革
3 月 7 日,财政部发布《2023 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对 2023 年财政政策进行全面复盘,并对 2024 年财政政策进行前瞻部署。
《报告》称,2023 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 2.2 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约 1.57 万亿元,办理留抵退税约 6500 亿元,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受益最大。全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 1.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8.67%,再担保合作业务的平均担保费率和贷款利率均有所下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23 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预算 667.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下阶段,财政部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适度加力" 方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
在"提质增效"方面,着力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
财政部还提出,将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支持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强调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积极稳妥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财政部表示,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先立后破,研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下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将在四个方面发力
3月7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发表专栏文章《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下阶段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央行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点,主动担当、连续出招、组合发力,政策支持有力、有度、有效,为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在《文章》中表示,通过三次降准等加大流动性供给、两次下调政策利率推动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金供给支持重点领域和兼顾内外均衡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四项措施实现明显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过去一年,中国货币信贷平稳增长、贷款利率处于低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及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央行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央行称,将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央行称,将通过四个方面开展下一阶段工作:一是总量方面,保持融资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三是结构方面,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四是协同方面,加强政策配合,发挥政策合力。
潘功胜称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
据悉,在3月6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围绕货币政策、金融五篇大文章和对外开放等主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取向有一句新表述,"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有可能进一步加码发力。对此,潘功胜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总量工具方面,潘功胜表示,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价格方面,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我们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潘功胜称。
结构性工具则要注重提升效能,潘功胜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其中,政策工具方面,他透露,央行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将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们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潘功胜称。
潘功胜还着重介绍了下一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工作安排,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是重中之重。他表示,央行将继续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支持优质中资企业到境外上市、发债融资,鼓励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金融机构及其他经营主体对外投资。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潘功胜称。
国办发文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
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更好服务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起草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抓实干解决堵点问题,聚焦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移动支付、账户服务、宣传推广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加强各方协作,建立中央各部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关系,激发银行、支付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增强各种支付方式的包容性,构建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各类支付方式兼容共生、协同发展的支付服务体系,更好保障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
《意见》提出六大任务。一是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银行卡的便利性,支持公共事业缴费、医疗、旅游景区、商场等便民场景使用银行卡支付。二是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坚持现金兜底定位,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保障现金支付。银行要主动推出标准化、多样化的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产品。三是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充分考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需求,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提升移动支付各环节的友好度和便利性。四是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文娱场所、酒店住宿等重点场所必须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五是优化开户服务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网点、重点业务环节,完善开户配套措施,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持续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意见》鼓励相关支付服务主体开展业务创新,进一步优化面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产品和服务。鼓励各地在支付服务需求较多的场所设置外币兑换机构和设施,并给予一定租金减免。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切实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两强两严"监管理念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系统阐释了主政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定调监管工作重点为"两强两严",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的前提下突出强本强基,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
吴清指出,市场提到比较多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投融资的问题,如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值得研究。
在投融资方面,吴清表示,投资和融资是一体两面,不能分割的两部分,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只有投融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有持久生命力。关于公平与效率,吴清指出,公平与效率是资本市场基本问题,要公平交易,合理定价,高效的配置资源,促进高质量的发展,这样资本市场才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由于市场的参与者不同,大家在资金、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差异,那么监管者需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要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原则。在一个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市场里,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证监会工作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这也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直接的体现。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吴清表示,还在进一步梳理,在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这样的主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尊重规律、尊重规则。尊重规律,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创新规律;尊重规则,就是尊重法律、尊重契约、尊重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的发展。
吴清表示,从监管方面来说,重要的是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强,一个是严。
强就是要强本强基。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但还不够强。前一段时间的市场的波动也再次暴露出一些深层的问题,应当认识到投资者是市场之本,管理必须真诚地善待投资者,更好的服务投资者,从法律上、制度上、执法上、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要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企业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投资价值。证监会也将与行业主管部门、股东单位、地方政府等方面来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让实体企业能够做优做强,营造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看,必须得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严就是要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据从严管理队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的指出,要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证监会要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同时,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理,对各种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要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说要严打造假欺诈、严打操纵市场、严打内幕交易。在从严管理队伍方面,证监会将刀刃向内,严抓严管,从政治上、专业上、作风上、廉洁上打造一支监管铁军。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通过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此次会议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抓紧完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让这项工作更多惠及广大企业和消费者。要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要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据了解,事实上,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紧接着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经历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行动。新一轮"以旧换新"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对此,财信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袁闯认为,"相比于此前政策提及过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本轮以旧换新有四个方面新意。一是技术进步更加有利于促使居民以旧换新;二是以旧换新的潜在市场更大。随着居民持有的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多,推动居民以旧换新的空间更大;三是本次在强调以旧换新时,政策同时强调要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四是在地产投资等传统抓手效果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扩大内需正在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两部门要求全力支持房地产在建项目融资和建设交付
据报道,自1月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部署以来,各地和相关金融机构持续加快落地。2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月20日后,10天内的第二次调度会。
住房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共提出房地产项目约6000个,商业银行快速进行项目筛选,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
会议指出,融资协调机制是当前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破解房地产融资难题的创新举措,长远看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有力抓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实施封闭管理,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各有关方面要抓紧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全力支持房地产在建项目融资和建设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有效支持现房销售,稳定市场预期。
会议强调,各地要按照协调机制"应建尽建"原则,3月15日前,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建立融资协调机制,既要高质量完成"白名单"推送,又要高效率协调解决项目的难点问题。要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项目筛选,经金融机构确认后形成第一批合格项目名单。金融机构应加快审核。按照"推送-反馈"的工作闭环,金融机构及时反馈项目存在的问题,城市融资协调机制要第一时间统筹解决,待项目符合条件后再次向金融机构推送,共同推动融资尽快落地。各省融资协调机制要对城市推送项目进行监督指导,督促城市及时将不合格项目移出"白名单"。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将建立联合调度、及时通报机制,定期通报各省和城市的融资需求落实情况。
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建立专门工作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制度,细化尽职免责规定。要主动对接融资协调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授信审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满足合理融资需求。要落实好项目闭环管理,对暂时无法提供融资的项目要及时反馈相关问题。要加强贷款"发放-使用-偿还"闭环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此前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视频调度会,此次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再次召开相关调度会,充分体现出中央及监管部门对城市房地产协调机制建立的高度重视。此次调度会,监管部门给出了具体时间要求,即"3月15日前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建立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快落地执行相关举措,扩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与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的数据相比,仅8天时间,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城市增加了62个,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增加了600多个,商业银行审批通过贷款增加了760多亿元。
"随着项目资金逐渐落位,项目的建设也将加速推进,整体对市场的正向影响也有望进一步显现。"陈文静说。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立以来,郑州、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上报项目数量均超200个,部分出险房企也有多个项目进入白名单。
陈文静认为,在"推送-反馈"的工作闭环下,意味着暂时不符合条件的白名单项目,经过统筹解决相关问题并达到金融机构的要求后,可以再次向金融机构推送,更有利于扩大获得融资支持的项目覆盖面,出险房企的项目获得融资支持的机会也有望增加,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两部门发布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3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较好满足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及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为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以高水平电气化推动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
《意见》在电力保供、转型发展、全程管理、改革创新方面提出4项重点任务。
一是补齐电网短板,夯实保供基础。目前,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部分配电设施运行年限长、能耗高、标准不统一,存在设备过载、供电容量不足、抗灾能力较弱等情况,影响用户供电质量。为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科学补强薄弱环节,并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意见》强调合理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差异化提高局部规划设计和灾害防控标准,提升电网综合防灾能力。
二是提升承载能力,支撑转型发展。我国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较快,截至2023年底装机规模已超过2.5亿千瓦,部分地区承载力接近极限,存在配电网电压越限、电网调峰困难的情况。为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接网需求,《意见》提出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评估配电网承载能力,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电动汽车的普及,带动充电需求快速增长,但部分商业区、居民区等配变容量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充电设施接入。为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用电需求,《意见》提出科学衔接充电设施点位布局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并开展充电负荷密度分析,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为促进各类新主体更好发挥作用,《意见》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和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全程管理,保障发展质量。配电网规划建设需要与多部门统筹协调,部分电力设施改造涉及与其它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化,点多面广、环节多、链条长。为提高效率效益,《意见》强调统筹制定电网规划,加强与城乡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协同推进工程建设。在优化项目投资管理方面,《意见》提出电网企业持续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并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在运行维护方面,《意见》强调完善调度运行机制、提升运维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新形势下配电网发展面临着新挑战,需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技术和体制机制难题。《意见》提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配电网规划方法、运行机理、平衡方式、调度运行控制方法研究。为健全新主体、新业态的市场交易机制,《意见》提出研究设计适宜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鼓励多样化资源平等参与市场交易,并持续优化电价机制。在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发挥好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配电网项目建设等举措。
政策要闻
▲央行将指导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指导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人民银行会压实支付服务主体责任,已要求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中国银联以及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制定细化工作方案,提出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
具体来说,人民银行指导支付机构将推出的一系列便利措施包括:一、针对来华人员使用支付宝、微信绑定境外银行卡成功率低的问题,要求、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绑卡效率。二、简化身份验证安排,使外籍来华人员在绑卡等一系列过程中更便捷办理,并将严格要求相关机构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规定,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三、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张青松指出,在推动支付服务提升、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将注重风险防控,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支持支付机构尤其是头部支付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针对不同交易,实行差异化的风险防控策略;另一方面,督促支付机构加强交易监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风控措施。
▲"两高一部"出新规严惩医保骗保
3月1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严惩医保骗保犯罪的司法导向,并规定具体办案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陈鸿翔介绍,《意见》明确了医保骗保犯罪定罪处罚、法律适用、政策把握等问题,为依法惩治医保骗保犯罪提供了明确法律政策依据。《意见》同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最佳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意见》提出,定点医药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实施虚构医药服务项目、虚开医疗服务费用;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等行为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对组织、策划、实施人员,依照刑法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同时,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他人医疗保障凭证冒名就医、购药;虚构医药服务项目、虚开医疗服务费用;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等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依照刑法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意见》明确,依法从严惩处医保骗保犯罪,重点打击幕后组织者、职业骗保人等,对其中具有退赃退赔、认罪认罚等从宽情节的,也要从严把握从宽幅度。
国资改革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动态指引机制将加速形成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是一项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结构甚至区域布局结构需要相应做出调整,在不同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会面临不同的任务。"在实现路径上,关键在于要建立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动态发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引,以政府指引、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持续有效推进。"刘兴国表示。
刘兴国认为,未来,国资监管部门将建立国有经济布局动态指引机制,包括建立国有经济布局现状和调整方向的信息动态发布平台,构建基于国家战略落实情况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制度,优化产业政策调整和新增投资指引等。
自主创新
江苏出台创新药械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据报道,为更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3月1日,由江苏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牵头,会同药监局、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创新药械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这也是江苏首次探索省级财政资金免申即享。
方案明确,省级对2023年度获批的每个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分别给予1000万元、330万元、660万元的奖励。委托外省生产的创新药械,按照省内生产奖励标准的70%安排资金支持。
从项目清单来看,本次奖励涉及20家企业,支持26个创新药械,包含8个创新药、9个改良药、9个创新医疗器械,共安排1.66亿元奖励资金。政策一大亮点就是,资金下发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根据省药监局提供的2023年度获批创新药械注册证书信息,经部门会商确定奖励清单,无需企业申报。
江苏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处长杨晨介绍:"我们简化了免企业申报流程,取消了以往企业申报、组织专家评审、进行遴选公示的一系列环节,让政府的惠企政策、资金和服务能够直达快享,让政策找企业找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研发力度。"
据了解,实施方案3月1日起公示,公示期结束资金将直接打入企业账户。
成都市部署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2月27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召开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会议谋划2024年科技工作思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今年,成都将高质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项目全面竣工。持续推进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设,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天府实验室发展并筹划争创第二批天府实验室。
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都将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建设运行科创生态岛载体9万平方米,依托"科创通"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云平台,探索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实验室,实现"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推进中试平台建设及备案管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家以上。实施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推进建设成都大学技术转移学院,力争中高级职称技术经纪人突破100名。加快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不少于200场。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产业建圈强链,今年,成都将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推广应用"企业创新积分制",围绕高端芯片、新型储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项目,采取"揭榜挂帅"、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100项以上。
今年,成都还将促进"四链"融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重点改革任务,探索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机制,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构建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推广"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等"科创贷"科技金融产品。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协同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设立规模10亿元成德眉资同城化科创母基金,支持成都都市圈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除此之外,今年成都还将加强工作统筹加快构建"大科创"格局,依托市委科技委,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市级部门横向联动、市和区(市)县纵向协同、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对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资源配置、重大项目等的统筹协调。
湖南"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又添五项改革举措
据湖南省科技厅日前披露,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有力的"顶尖""拔尖""荷尖"人才支撑,2024年度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已启动申报,又添以下5项改革举措:
新增重点专题。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新增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湘智兴湘3个重点专题。其中,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专题旨在面向世界500强等领军企业研发中心遴选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专题旨在大力集聚全国乃至全球致力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领军团队;湘智兴湘专题旨在大力吸引湘籍院士等国家级人才和优秀校友参与家乡建设。
完善直接遴选方式。在持续推进"谁用谁评,谁干评谁"评价机制的同时,坚持标准、宁缺毋滥,进一步优化从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型企业中免于评审、直接遴选人才的人才评价方式,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
鼓励博士后申报。为加大对优秀青年博士后的支持,对30周岁(临床医学放宽至32周岁)以下的在站全职博士后申报"荷尖"人才不设名额限制。
优化企业科技人才评价。进一步破"四唯",明确企业科技人才申报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将薪酬等市场化评价手段纳入对企业科技人才的评价。
明确限项要求。严格落实人才计划互斥原则,将省教育厅芙蓉学者、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纳入限项范围。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表述,力求做到更加科学、更易理解、更具操作性。
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创新
据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军凯、 高菲2月2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重大改革试点先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擘画了发展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为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指出了明确方向。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空前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群体性突破,持续涌现的引领性原创重大创新成果正日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都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改变与提升。由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突破所推动形成的未来产业、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函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带来生产力的跃迁。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来产业,指明了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刻把握未来产业的自身特点与发展周期,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蕴藏的新机遇,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产业主导权,不断开辟新赛道、抓住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未来,要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围绕可能诞生科技革命重大成果的几大领域,超前布局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为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石。深化落实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技术力量发展壮大,以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结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灵活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创新生态,形成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产业科技与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三是推动前瞻性基础性应用场景的设计与建设。以新技术的场景化快速应用有效破解未来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和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以先行先试的方式丰富完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数据中心、移动终端建设,实现网络贯通、万物互联,放大新型基础设施乘数效应,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四是做好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供给。加大顶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打造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前沿领域紧缺人才清单,定向引进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综合运用财税等各种政策工具开展试点示范,对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予以真金白银的支持。引导地方政府提前培育和储备符合本地科技、产业特点的优质潜力项目,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配套,构建未来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王臻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总裁王臻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今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在我看来,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经营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王臻表示,新质生产力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展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生产力系统,发展以低碳、资源效率和社会包容性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创新在技术的涌现中形成绿色产品、绿色业态、绿色价值,构筑产业持续竞争力与未来话语权。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新质'是依靠数智融合的新技术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科技、高品质、时尚、个性化的产品,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场景等,来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王臻表示,数智化技术将帮助我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也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等等。
对于新质生产力在传统行业如何落地生根,王臻认为,首先,要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其次,建设、消纳、应用新能源,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第三,研发新产业新材料,投资未来产业,向新质生产力出发,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节能减排
习近平要求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
习近平强调,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习近平最后强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要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上海临港拟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有效支撑临港新片区新型电力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发展需求。临港新片区新型储能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一湾一核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政策环境基本健全,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力争应用规模达到5万千瓦时,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与新片区电力系统各环节及智慧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更加健全,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储能产业创新高地和应用创新高地。力争应用规模达到30万千瓦时,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储能",实现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探索试点海上风电与长时储能(氢能)等 场景示范应用。按本市相关要求,落实新建陆上风电项目配储要求。探索结合滩涂光伏项目,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新型储能设施。电源侧储能应按照独立储能电站形式建设,可采用自建、 共建、租赁等方式。
支持战略引领和前瞻布局的新型储能产业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新增投资的 10%比例给予支持,支持金额不超过1亿元。对于产业生态链带动发挥重大作用的项目不超过10亿元。
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有效突破,按照项目新增投资的10%-30%比例给予支持,一般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重点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特别重大突破性和颠覆性技术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
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重大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实现首台(套、批)突破。对被评为国际首台装备的项目,最高按合同金额的20% 比例进行支持,支持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对被评为国内首台装备的项目,最高按合同金额的 10%比例进行支持,支持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
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对具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带动性,并提供典型应用场景优质解决方案的新建用户侧储能项目(项目应于2024 年-2026年投产,装机容量不低于1兆瓦时,全容量放电时长不低于2小时,年充放电次数不低于450次),由项目建设运营企业申报,经新片区管委会组织评审后,按照项目装机容量规模给予200元/千瓦时的奖励支持,奖励分3年进行发放,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鼓励新型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施行
据悉,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2月28日公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简称《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法规。
《条例》旨在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协同联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范围;提出坚持创新引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开放发展;坚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强促大,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规范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开放合作,《条例》规定,打造融入全球的开放生态,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和监管服务模式。
《条例》规定,鼓励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基金管理机构及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和个人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活动。
鼓励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通过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方式,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在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鼓励新技术路线发展,支持开展氢内燃机、甲醇制氢、甲酸制氢、固态电池、碳化硅半导体、滑板底盘等新技术研发应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王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条例》的制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规范的、透明的、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促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和引领作用,还为全国性的立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目前安徽已拥有7家整车企业,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具备燃油、纯电、混动和燃料电池多种技术路线。2023年该省汽车产量达到249.1万辆,跃居中国第二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86.8万辆,居中国第四位。
李书福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据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两份提案,重点关注汽车产业"双碳"目标实现以及推进设立推行无障碍用车标准等。"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李书福说。
李书福表示,当前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乘用车的平均油耗也在持续降低,商用车的电动化转型"减碳"潜力较大。以上均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李书福认为,要推动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方面的保驾护航。"从国际视角来看,欧盟、美国等地相继出台'反补贴''碳关税'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李书福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现行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积分办法》)无法直接与碳排放体系衔接。这意味着,这份《积分办法》并不能妥善解决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碳关税"等技术壁垒。而无法顺利突破"碳壁垒",就会直接导致我国的汽车出口和电池产品出口或将遭遇瓶颈。
为此,李书福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二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三是建议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四是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李书福表示,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品的出口优势,应对欧美国家的碳贸易壁垒,汽车产品急需成为2025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
此外,《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有效衔接后,也可以促进减排不足的企业更加积极地推动减排降碳,进而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补齐现阶段国内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的短板。
李书福认为,政策对于推动重点行业碳减排的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建议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扩大行业纳入范围,按照成熟一批、纳入一批的原则,尽快将我国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特别是钢铁、铝等重要上游关键工业原材料行业,可以有效促进汽车行业产品原材料阶段的碳减排。
为了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范围,也可适时开放个人参与碳交易,进一步增加碳市场流动性,提升碳信用价值。李书福表示,增强碳市场流动性,建议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利用好金融工具,推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扶持重点行业实施低碳转型行动筹集资金。
同时,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也是推动碳管理的途径之一。李书福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可出台本行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建设标准及监督机制,加强碳管理平台数据质量计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平台全过程信息采集和信息公开,持续提升平台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校验的可靠性、即时性及规范性。
刘汉元建议构建综合储能系统
据报道,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介绍表示,抽水蓄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成为储能终端的潜力大。今年他将针对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刘汉元表示,结合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各自特点,二者优势互补,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有望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基于此,刘汉元拟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与抽水蓄能相比,锂电池储能具有系统效率高、响应速度快、选址灵活性大、建设难度低、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刘汉元表示,随着电池价格不断降低,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获得快速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经济性。"随着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车载动力电池具备了成为储能终端的巨大潜力。"刘汉元认为,如能有效利用电动汽车大量闲置时间和冗余充放电次数,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售电,用电低谷时存储过剩电量,不但能为电网稳定作出贡献,还能以市场化方式通过充放电价差获得相应收益,分摊购买整车或电池包的成本,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的良性互动。
刘汉元透露,根据测算,一辆价值30万元、电池容量100kWh的电车,按每天充放电两次套利计算,大约7到8年时间即可收回全部购车成本,"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以上,电动汽车占比超过90%。届时,仅依靠电动汽车即可满足我国电网2至4天的储能需要"。
"今天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未来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刘汉元总结称。
德智库称中国绿色技术研究活力领先
据报道,德国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绿色技术研究的领先国家之一,"在研究活力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并驾齐驱"。
报告说,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级专利数量从1.1万件增长到3.7万件,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报告说,自2017年以来,中国绿色技术有10个细分领域的专利数量在全球所占份额都实现了增长,包括环保材料和回收利用、高效生产、新能源、节能机械等。其中,在环保材料和回收利用领域,中国在2017年到2022年间占全球专利份额几乎翻番,达到近40%。
报告说,中国获得的世界级专利数量最多的领域是高效生产领域,其中网络化生产(智能工厂)、石化和纺织行业的高效工业生产、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的贡献突出。就单项技术而言,中国的优势包括饮用水处理、电池和燃料电池回收、水泥回收以及塑料、玻璃、纸张、电子产品和消费废物的回收。
报告强调,长期以来,引入并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一直是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政府指导方针和投资的促进下,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提高了资源生产率。
国际能源署称清洁能源增长遏制去年全球碳排放量升幅
据报道,国际能源署3月1日发布名为《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的报告称,得益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快速推进,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低于2022年。
这份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创纪录的374亿吨,较上一年增加4.1亿吨,增幅为1.1%。由于异常干旱影响了水电,去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发展,增量低于2022年的4.9亿吨。
报告分析,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电动汽车的持续推广帮助人类避免使用更多化石燃料。如果没有清洁能源技术,过去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量将是现在的3倍。
国际能源署当天还发布了《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的姊妹篇--首份名为《清洁能源市场监测》的报告。报告称,中国部署清洁能源技术继续大幅领先,2023年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占全球新建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站的90%,以及电动汽车销量的95%。不过,国际社会仍需大力增加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投资与部署。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清洁能源转型在过去5年中经历了一系列压力测试,并证明了其韧性。尽管2023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比2022年更加强劲,但清洁能源转型仍在快速推进,并为控制排放发挥作用。
劳动用工
两部门部署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
据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提出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意见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服务网点覆盖基层,聚焦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布局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二是服务信息辐射基层,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支持街道(乡镇)、社区(村)精准实施就业服务和重点帮扶。三是服务力量下沉基层,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下沉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就业服务,定期组织职业指导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家等深入基层服务网点提供服务。四是服务模式适应基层,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五是服务供给支撑基层,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基层就业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
云南省实施就业创业提质行动
近日,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云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严格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落实政策性岗位、健全就业统计监测机制等7个方面30条举措,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云南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质行动(以下简称"提质行动")紧盯云南省"3815"战略,结合落实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开拓就业市场、优化指导服务、严格监测核查,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更加高效、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更加精准、留滇就业规模稳中有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持续保持总体稳定,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人才支撑。
在"加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方面,提质行动重点围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开展"组团式"访企拓岗,分专业、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举办省级线下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30场;畅通信息渠道,优化升级云南省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持续深化"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认真落实"两个100"和"1个10"要求,推动高职高专、新建本科高校校领导班子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完善"周周有宣讲、月月有专场、季度有双选"的校园招聘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开发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在"着力构建高质量指导服务体系"方面,提质行动构建"课程+思政+就业"的全程化就业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开学季、毕业季等关键环节,开展"爱上云南 就在云南"留滇就业和返乡创业、"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基层就业等系列就业育人主题活动,组织"永远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等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选树展示活动;打造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四个一"品牌,开发一批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评选一批就业创业指导"金课"、遴选一批生涯发展特色工作室、立项一批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办好首届云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职场面对面""职场体验营"、就业成果展等同期活动,提升教师就业指导水平和学生求职就业能力。
在"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提质行动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健全"1333"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帮扶电子台账,实施"云南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行动",面向全省残疾人毕业生对口就业帮扶援助;实施"高职扩招退役军人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围绕培训赋能、就业促进、创业扶持等方面综合施策;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公益组织作用,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服务。
同时,提质行动还将发挥就业反馈作用,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合12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编制省级重点产业行业人才紧缺需求目录;实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实施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推动高校以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月欧元区失业率为6.4%
3月1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欧元区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失业率为6.4%,低于2023年12月的6.5%和2023年1月的6.6%;欧盟2024年1月的失业率为6.0%,与2023年12月相比保持稳定,低于2023年1月的6.1%。
日本实际工资连续22个月同比下降
据悉,日本厚生劳动省3月7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1月日本实际工资收入同比下降0.6%,连续22个月同比减少。
统计结果显示,工资上涨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局面持续存在,但1月日本实际工资收入降幅有所缩小。此外,当月日本劳动者人均名义现金工资同比增长2%,2022年1月以来连续第25个月实现正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日本春季劳资谈判结果对工资增长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但工资上涨仍存在一定阻力。
厚生劳动省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劳动者实际工资收入比上年下降2.5%,连续两年下降。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撑
据悉,工人日报2月26日刊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田永坡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3年的人口结构数据显示,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是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质量的不断变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在需求侧,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取向,也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准确理解我国人口发展形势
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以及潜在劳动供给的变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5~59岁年龄段人口为89438万人,占总人口的63.35%,比2010年降低6.7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比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上升幅度提高了2.5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人口质量结构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对于改善劳动力供给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2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这两个指标是衡量人口素质最为基础的指标,其上升趋势显示出我国在提升人口素质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提升劳动力素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各类教育在校生人数显示,2022年,全年研究生教育在学研究生365.4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3659.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84.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13.9万人。其中,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在需求侧,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为科学、系统地研究人口发展新特点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下劳动力供需的变化。
第一,科技进步的提速正在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调整产生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科技进步催生了大量的新岗位和新职业,扩大了劳动力需求规模;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带来了岗位破坏效应,一些使用落后工艺、技术的岗位将从劳动力市场上消失。第二,新技术改变了各个生产要素的组合运行方式,劳动者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的新型灵活就业大量涌现。一方面,用人单位的人才理念开始发生转变,由“为我所有”转变为“为我所用”,人才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松散”;另一方面,劳动者择业就业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部分青年劳动者倾向选择自由、灵活、挑战、个性的工作方式。供需双方理念的变化以及工作技术条件的变化,为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学设计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
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口等要素新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综合施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各项生育支撑政策之间的衔接,发挥各类政策的效用合力。加强零工市场建设,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开发适合生育女性从事、满足生育女性工作意愿的灵活就业岗位。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积极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二是提升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从战略角度系统研判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才培育等工作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重点。立足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切实发挥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作用。围绕数字技术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的转型升级,及时研判需求变化,发布前瞻性、指导性的人才需求指南,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是立足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劳动者职业观念丰富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造价值。
四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岗匹配效率、汇聚各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破除妨碍劳动力顺畅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减轻人才在不同市场、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摩擦性成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汇聚强国建设的各类人才资源。
五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要求,逐步涵养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挖掘各类老年大学、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资源,开发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培训课程,创新施教模式,畅通老龄人口素质提升的渠道。完善支持老龄人口参与劳动的保险和权益保障制度,为老龄人口参与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经济时代提高劳动技能的路径探析
据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李长安3月4日在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出现的同时,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与人才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亟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以尽快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实现劳动力供需匹配。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1.5%。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总量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推进器”。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职工队伍建设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从理论上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既有“创造效应”,也有“挤出效应”。数字经济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诞生了许多新岗位。但同时,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也较为明显,一些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旧职业被淘汰。与以往三次技术革命不同的是,数字技术革命不仅会替代低技术劳动力,还出现了向中等技术劳动力替代蔓延的趋势。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例,有可能被其替代的岗位包括普通程序员、数据录入员等部分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职业。正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这种特点,才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向高低技能劳动者聚集,而对中等技能劳动者需求下降,这也是导致部分劳动者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就是要使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并且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数字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其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潜力,提升劳动者的数字技能水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市场上拥有数字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持续旺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上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加快劳动者数字技能提升速度,不断完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技术技能要求进行跟踪,以此作为技术技能培训的目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全方位支持配合的合作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在线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官方社交媒体发布培训信息,在线下通过广播海报等传统方式引导劳动者积极参与,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资金支持,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其次,就技能培训的内容而言,各地政府应结合地方实际,围绕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与劳动者自身特点,以需求为培训导向,提高劳动者的数字技能,使其尽快适应新技术新岗位的要求,最大程度促进培训效果提升。再次,就培训主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给予当地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培训积极性,邀请企业相关责任人来设计技能培训内容,在达到培训结业标准时尽力促使劳动者与企业签约,缓解摩擦性失业。最后,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而言,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将实践操作能力纳入考核体系,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同时,建立严格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级,对通过考核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资格认定,促进更多劳动者主动参与技能培训。
其二,以优化就业结构为目标,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数字经济推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将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将进一步上升,还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扩大。结构性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部分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抓手,优化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要特别注重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技能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普通高校探索“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推广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微课程”,让大学生在获得文凭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其三,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劳动者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突破了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劳动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参与就业活动并获取收入,即便是地处偏远地区或是身有残疾的特殊群体,也能够在数字经济中找到就业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辐射面广、普惠性强的功能,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带动就业的范围,尽快消除“数字鸿沟”。
第四,高度重视技术伦理建设。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类伦理的基本要求。与大多数传统技术不同,数字技术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反技术伦理的现象,比如利用算法优势将劳动者困在系统里,或设置隐蔽性门槛造成就业歧视。因此,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要考虑技术使用的目的、手段及后果的正当性,实现劳动者体面就业。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根基,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和实现体面就业的重要基础。
第五,各级工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做好职工发展和技能提升工作。在数字经济时代,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是做好工会工作、更好促进职工发展的必要手段。2023年底,全总发布了《全国总工会应用人工智能行动纲领》,正式启动应用人工智能行动。要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广泛推动人工智能在全国工会系统中的应用,把人工智能的应用作为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关键工具,大力提升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系统和精准地研发适应职工需求的技能提升手段,拓展培训内容和途径,更好促进职工发展。
多方合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光明日报2月28日刊发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仲尤撰写的文章指出,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劳动要素。源源不断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总体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适应性不强等短板,迫切需要有效疏通卡点堵点,深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适应性,统筹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布局
近年来,我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必须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与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具有一定依附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材建设、评价管理等相当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简缩版”,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多数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快速升格”而来,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尚未真正形成。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关键是要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实现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的高度契合。伴随着生产要素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也是动态的,必须主动进行深层次改革。作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适配度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需进一步明晰其功能定位,加强省级层面对职业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的统筹。综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结构体系,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引领性,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辐射带动功能
从实现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跳出职业院校的视角去系统谋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大学辐射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未能彰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了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局,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特定产业的结合度更高,职业行动能力、系统知识以及数字技能更加重要,迫切需要发挥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功能。应鼓励一流高校以“特设岗位”方式聘任企业优秀工程师、行业技术精英担任产业行业相关课程和专业的导师,推进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社会技能需求高度契合。
注重系统性,推进职普融通和贯通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长周期、递进式的实践训练,应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统筹推进横向层面的职普融通和纵向层面的贯通培养。当前职普融通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相互独立、培养目标相互割裂、课程设置相互脱节等问题,导致“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动”难以真正实现。职普融通的突破口是找到技能养成、知识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实现通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技术实践类课程及工程运用类课程的有机组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入认识职普融通在推进深度转型中的重要意义,强化与职业院校的协同互动,切实做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组织实习实训。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根据产业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发展需求,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把专业或课程建立在产业链和任务链上,实现职业能力标准向专业教学标准渗透融合,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互融互通。创新管理评价机制,引导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本科评价标准。在纵向贯通培养方面,我国职教高考改革尚处于探索之中,迫切需要以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与实践性为导向,基于“职业素质和行动能力”进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持续扩大进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升学比例。积极探索“职教考研”试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改革,扩大工程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招生规模,优先在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硕士”贯通培养,形成针对不同专业特性及行业产业特性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搭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通联动的“立交桥”。
激发主体性,提升产教融合多方参与的内驱力
从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来看,我国产教融合制度规范性文件已形成规模体系,但仍存在个别制约产教融合的深层次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匹配度不够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仍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人才培养未能完全紧扣产业市场需求变化,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发展有待深化,导致产教融合的理念尚未深入扎根。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区域龙头企业的研发速度及对高新技术的认知已进入新的阶段,高校在不少技术领域已落后于企业,以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校企合作呈现“学校热、企业冷”境况,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尤其对研发能力较弱的职业类院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普遍偏低。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充分激发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企业的牵引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覆盖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二是支持行业、区域龙头企业直接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三是支持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观层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强化与学校之间的直接合作,形成共建共赢的发展格局。
专家论坛
如何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据悉,北京日报3月4日刊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撰写的文章表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着力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扩大内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欧美国家通货膨胀、逆全球化加深等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增加,世界市场需求下降,经济发展应该从过去的主要依赖外需转为扩大内需,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刺激国内投资需求的效用正在降低,经济下行周期市场主体的决策趋于保守,致力于减少债务、增加存款,而不会将新增利润用于扩大生产和增加就业岗位。应当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统筹好供给和需求、消费和投资,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扩大国内需求以达到供求平衡是经济真正持久增长的拉动力量。供给不会独立于需求而存在,需求亦不会抛开供给而独自发挥作用。在20世纪初,凯恩斯提出以需求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当有效需求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变量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出现无序性,从而出现非均衡,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政策等应发挥积极作用,以扩大内需,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有效需求不足。
扩大国内需求才能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学界对宏观经济核心问题的共识。推动国内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与层次的提升,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运用提供市场,为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内生动力,更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化。在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方面,在经济下行周期更要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作用。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学研究方面,要进行前瞻性投资,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同向发力,引导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减少生产过剩部门的投资,增加新产业的投资,促进新业态的培育,扩大有效供给,适应我国居民部门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外部环境明显变化的当下,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在战略上尤其显得重要。
在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前提下,实施与消费相融的投资
在有限的政策扩张空间里,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投资和消费实现更大规模的同时扩张,很难在结构上协调投资与消费在财政分配上的冲突和在动态平衡上的冲突。考虑到消费与投资资金的分配问题,就要求我们在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前提下,实施与消费相融的投资,构建消费和投资相协调的扩内需方案。
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扩大内需优先位置。进入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仍大有可为。整个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投资主导向消费和投资并行的模式转变,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是推动2024年内需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而内需拉动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第一,整体宽松的宏观政策定位会产生拉动效应;第二,社会秩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消费会明显修复。
因此,应使宏观政策定位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充分释放,全面恢复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并采用与之相配套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工作的重点向有效需求快速扩展转变。要加大扩内需力度,特别是促消费和提升民间投资的力度,在消费和投资两端形成一个相契合的刺激政策方案。
另外,消费的主体是人,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让居民具备消费能力,而支撑消费能力的就是收入。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许多中低收入群体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负债率达到较高水平,对扩大消费造成阻碍。所以,要把消费优先落实到位,就必须要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以及民生上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居民收入短期持续下滑的状况,修复中低收入群体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便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重新提振消费信心。
二是保市场主体是稳消费和稳投资的核心前提。大部分的消费意愿来自于永久性收入和未来预期,如果出现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失业大幅度攀升,消费一定是保不住的。因此,保消费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很重要的就是保就业,而要保就业就要保市场主体。消费刺激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主体稳定,保市场主体是在保供给,但同时也是在保消费。实践证明,近几年我国通过"保企业-保就业"的途径是有效的。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推出专门的促进政策来支持接触性服务业的复苏。目前来看,一些必要的服务业活动有所恢复,但是一些精神层面、娱乐层面的服务业恢复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可能需要国家有专项的启动资金来支持。此外,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偏低,导致一些国有企业进行利差套利,这些现象不利于民营企业复苏。这就要求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企业战略布局提供各种便利。
三是稳房地产是稳消费和稳投资的核心抓手。大量的消费需求是围绕着房地产行业的,如装修、家居、耐用品。稳房地产是稳消费和稳投资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一系列的政策还略显不足,特别是在稳定投资方面。整体来看,房地产销售、投资和各类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参数要实现整体辉煌,仅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是不够的,因此就更需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政府端进行加力。政府可以更多地进行存量盘活、更多地进行保障房建设,更多地解决中低端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启动与保障性住房投资相关联的消费类刺激政策。比如,通过大量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一方面能带动扩大投资,另一方面能使购房成本下降,让农民成功转为市民。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有助于推动这一人群消费水平平均增长一倍以上。因此,要扩大消费,就要掌握好这个核心抓手,不能简单沿用发放购物券等老路来刺激消费。
四是着力改善消费预期,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消费和收入的预期来源于对未来经济形势和收入趋势的判断。目前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居民收入预期已有明显改善,要推动消费预期的进一步改善,既要充分激发消费潜能,也要从政策方面推动。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称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新华社3月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科学、务实精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科创高地,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打通原创技术的市场转化渠道……发展没有止境,实干开创未来。让我们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实践要求,鼓足干劲、奋发有为,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不断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光明日报2月22日刊发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激活有效需求,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新质生产力优化供给结构
当前,我国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内外需协同发展,经济加速复苏。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回升十分明显。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标,必须继续扩大有效需求,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活动,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经济运行环节中,生产居于决定性地位。这就意味着,激活社会总需求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生产力并不是人们赤手空拳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开展生产的能力,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激活有效需求。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素看,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带来收入增长和支付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消费需求;从新质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看,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出现,会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将引致消费升级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中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方式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实质上就是微观经济主体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促成这种优化组合的顺利实施,将有效扩大投资需求。
以新的生产要素激活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更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劳动者通过消费活动恢复体力和脑力,也在消费活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生产到个人消费,中间至少包括劳动力进入就业岗位和获取劳动报酬两个环节。从第一个环节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劳动者增加收入提供更多可能。因此,应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在新的人才需要和人力资源供给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开设新的专业和学科,优化职业培训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力度,更好满足新型岗位的人才需要,进而使劳动者获得更多收入。从第二个环节看,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劳动岗位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高的收入份额。因此,初次分配应向劳动者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倾斜,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模式设计、基础研究、渠道开发、品牌打造等岗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优越的收入条件,从整体上提高脑力劳动、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的回报。
从新质生产力的客体要素看,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出现将有力带动消费升级,创新的产品类型、良好的产品质量、优质的产品服务,都是挖掘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的创新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为消费活动提供新的渠道。譬如,新一代通信技术创造了电商、直播、众筹、社区团购等新的消费方式,极大降低了消费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全国乃至全球商品都可进入消费者的购物清单。另一方面,劳动对象的创新将直接形成产品创新,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譬如,基于新材料的产品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也使得产品性能更为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了社会总需求,鼓励有效益的投资,是当前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质生产力不仅来自生产力各要素迸发出的能量,也源自各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而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新的方式有机结合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即经济主体开展新投资的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生产力要素,出现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众包、众筹等一大批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让这些新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运转起来,激活有效益的投资需求,需要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公平的市场准入待遇保障投资者获取生产要素。新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都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同规模企业积极竞争的态势。为此,必须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破除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等方面的差异化待遇,在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微观经济主体。
二是以通畅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投资活动顺利进行。建立紧密联系的市场流通网络,打通要素循环堵点,保障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依据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区域、城乡和国内外自由流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要求,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资源跨地区顺畅流动;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扶持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打通产学研用的对接渠道和转化路径。
三是以自主的核心技术保障投资活动取得高效益。部分产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会造成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投资效益不高。应坚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用好不同类型微观经济主体的差异化优势。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发挥其基础研究力量强大、共性技术存量丰富等特点,协调创新链上的各种生产要素,牵头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其市场触觉灵敏、机制体制灵活等特点,通过创投基金、种子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创新型组合,在区域内形成“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梯队式的市场生态和产业平台,坚持以自主的核心技术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益。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据悉,光明日报2月27日刊发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教授刘旭友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高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不断推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实现高端化。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和消费环节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已具备迈向高端化的动能。从生产端看,我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很多领域甚至包括一些细分领域的工业生产技术正从追随者角色转变为世界并行者与领跑者角色,生产技术的高端化为工业高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消费端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需求层次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中高端、品质化、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中高端消费稳步增长态势已经形成,具备了以消费拉动工业向中高端升级的市场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新型工业化向高端发展的关键。新型工业化就是通过创新发展,推动工业实现技术领先、品质精良、引领潮流的高端化发展。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必须坚持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重,存量变革与增量发展并举,把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工业高端化的新动力,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
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硬约束。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就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工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运用绿色新技术、绿色新要素、绿色新业态和绿色新模式,打造出高效、低耗、低污、低碳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工业体系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总体能源消费的60%,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占比超过50%。近年来,我国在工业能效、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碳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节能、减排减污和降碳仍是实现工业体系绿色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一体化是工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体化发展,利用产业集聚产生的关联效应,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实现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扩绿,改进资源的绿色化配置程度,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要素对工业再造及其自身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改变着工业形态、生产方式与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日益普遍,工业体系的智能化发展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引领着新型工业化的最新发展方向,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
工业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智能技术和智能工厂建设是当前推进工业智能化发展的三个关键内容。工业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是智能化的“底座”,着力夯实工业算力基础,优化工业算力空间和产业布局,构建“云边端、算存运”一体化、多层次的工业算力专用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工业算力与工业内部各行业的贯通,完善工业算力产业链,为智能化打下工业算力基础。工业智能技术是智能化的核心力量,着力于建立完善的工业智能化技术研究机制,解决“卡脖子”工业智能技术和战略性工业智能技术,引导产学研部门开展工业智能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形成国际一流的工业智能技术。智能工厂建设是智能化的主战场,着力瞄准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工厂,提高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建设,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致力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
融合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趋势。无论是在传统工业领域还是新兴工业领域,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工业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融合无处不在。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工业变革,工业部门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技术融合、信息融合、业务融合、要素融合和市场融合,以知识溢出、技术运用、信息渗透、网络展开等形式,不断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和组织范式,产生众多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与工业的融合是当下工业融合化发展的主要方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鲜明时代主题。数字技术以其典型的通用性特征,广泛渗透到产业链各个环节,促进工业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再造,成为推动工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促进数字经济与工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应关注数据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核心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工业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现代化的智能制造系统,带动工业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
集群化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级组织形态,各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以集群形式存在。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不断演进,一些重要科学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能够促进关键技术实现跃升,使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发生深刻变革,在新技术新要素驱动下,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集群中的产业交融与要素共享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通过数智化转型,能够实现传统产业的集群化改造和升级;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支撑,通过做大做强做优,能够实现支柱产业集群化巩固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必须突出先导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培育和壮大;未来产业事关未来长远发展,通过提前谋划布局加快集群化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率先开辟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等产业发展新赛道。
中小企业
长沙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真格
近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沙市支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的若干政策》,加快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长沙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为试点企业进行诊断,出具诊断报告,并遴选一批先行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对为试点企业出具合格的数字化转型诊断报告的服务商,根据所服务试点企业的数量,以服务先行试点企业单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万元、服务其他试点企业单家企业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原则,支持细分行业中小企业开展生产制造等相关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对试点企业采购数字化软件业务系统、云平台服务(含租赁、算力)、数字化改造设计施工服务以及数据采集传输设备(数据存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等给予补助。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行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试点,每家企业按照不高于数字化改造采购总额40%的比例给予补助,单家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40万元。其他试点企业按照每家企业不高于数字化改造采购总额30%的比例给予补助,单家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在使用中央财政资金按上述标准给予补助后,市级财政再根据实际改造情况给予配套支持,先行试点企业每家补助最高不超过40万元,其他试点企业每家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对新认定的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并支持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车间)。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国家级、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按照就高不重复、晋级补差的原则给予奖励。打造一批智能工位,对经认定、建设3个及以上数量智能工位的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奖励。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系统解决方案,对经认定符合要求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次性给予提供商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采购设备、软件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对经认定符合要求的企业按不超过设备、软件采购额10%的比例给予补助,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鼓励企业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在设计、研发、生产、仓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环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对新认定的市级典型应用场景,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5万元的奖励,并支持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对认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国家级、市级应用场景按照就高不重复、晋级补差的原则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基于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融合创新产品研发及应用服务。每年遴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视企业年度经营情况、地方贡献情况等,分类分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项的奖励。
支持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通过标准带动、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扩散等方式,发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赋能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或模式。对新认定的市级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或模式,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并支持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或模式。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或模式,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国家级、市级“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或模式按照就高不重复、晋级补差的原则给予奖励。
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的,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20%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纳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计划且通过项目验收的,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20%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重点细分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开遴选若干细分行业平台建设计划,对按照计划建设且行业转型支撑明显、服务覆盖广的平台给予平台建设单位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
对入库的“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择优按照方案(产品)数量给予提供方奖励,每个方案(产品)最高不超过2万元。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重点细分行业,遴选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库,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撑。对获评优秀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
支持推进机构对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组织推进和评估验收,给予每家推进机构工作经费50万元。根据验收通过的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量以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标准给予推进机构补助。
根据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工作进度,评选1~2家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优秀推进机构,每家机构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
这一政策自2024年3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经贸态势
美国首次限制向中国出售"敏感信息"
2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防止关注国家(countries of concerns)批量获取获取美国个人及政府敏感信息的行政令》(下称"《行政令》"),限制向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和委内瑞拉出售美国敏感数据,相关数据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健康记录以及财务和地理位置等信息。这是美国首次采取此类措施,该行政命令也被视为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数字冷战"的最新升级。
对于美国近来频繁拿"中国窃取美国数据"等话题进行炒作一事,中方态度非常明确。2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相关问询时表示,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诬称中方购买美国公民的敏感数据,从事恶意活动,禁止数据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所谓"受关注国家"是明显针对特定国家的歧视性做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她表示,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保护数据隐私与安全,从来没有也不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违反当地法律的方式为中国政府采集或提供位于外国境内的数据信息和情报。中方已经率先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如果美方真的关心数据安全,可以公开支持中国的这一倡议,或者做出类似的承诺。
毛宁称,我们要求美方停止对中国的污蔑抹黑,切实维护开放、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与各方共同制定普遍性的数据安全规则,促进全球数据有序自由流动。
欧盟要求海关登记中国产电动汽车以备回溯
3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通知,要求海关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强登记,称自2023年10月反补贴调查启动后,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欧盟共进口中国产电动汽车约17.8万辆,同比增长14%,可能会对欧盟市场带来损害。海关登记能够为日后对这些电动汽车进行追溯并采取措施提供便利。
通知显示,欧盟委员会要求海关自3月7日开始登记中国产进口电动汽车,登记为期九个月。在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程序中,海关进口登记措施是日后欧委会决定是否追溯征税的前提条件之一。
欧盟认为,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从政府提供的补贴中获益,导致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大举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欧盟汽车工业企业受到损害。
波兰呼吁欧盟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实施制裁
据报道,波兰总理图斯克3月4日呼吁欧盟,对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口的食品和农产品实施"全面"制裁,以回应整个欧盟范围内的农民抗议。
图斯克还表示,将向波兰议会提出一项议案,敦促欧盟委员会对俄白两国农产品实施制裁。
数周来,欧洲各地的农民一直举行抗议,反对欧盟农产品政策以及乌克兰农产品的不公平竞争。
投资视点
上海推出25条新举措助力AEO高质量发展
3月6日,上海市商务委等单位举办AEO新闻通气会,介绍日前出炉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本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即中国海关AEO,简称AEO,一直以来发挥着稳外贸"主力军"的作用。
据悉,《若干措施》的总体考虑是以服务集成和政策集成为抓手,提高上海市AEO集聚度、便利度、感受度。加强对AEO联合激励,支持海关对上海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AEO培育和孵化,进一步提升AEO占上海进出口额比重;推动AEO通关更快更便利,更大力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把AEO认证与其他信用认证有机结合,为企业办事提供以信用为基础的跨部门便利。
《若干措施》主要包括4个方面,25项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AEO企业集聚。包括:1)建立优选培育模式,主要是聚焦上海市重点产业形成AEO培育优选库,定期向海关推荐;2)共建AEO认证指导中心,搭建上海市认证指导中心,设立区域性AEO认证指导中心;3)加大线上培训和宣传;4)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统筹用好国家外经贸专项资金、市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政策;5)优化外籍人才工作许可便利;6)支持人才引进落户。
二是强化AEO业务赋能。包括:7)支持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8)支持提升航贸数字化服务能力,主要是通过"单一窗口"等平台优先赋能AEO;9)支持参与商业化数字化转型,支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支持参与内外贸一体化试点;11)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在"单一窗口"建立服务AEO的"信保绿色通道";12)搭建重点服务AEO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金融机构对AEO及其上下游企业的贸易融资给予支持;13)引导金融机构支持AEO的投资项目;14)支持享受FT政策红利,AEO可优先享有开立FT账户以及FT便利化服务;15)加大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平均办理时间在2个工作日内;16)提供口岸运营作业便利,通过"单一窗口"提供AEO货物识别结果信息,给予相应口岸作业便利。
三是优化AEO相关服务。包括:17)设立AEO现场服务专窗;18)建立AEO办事指南;19)建立关地服务模式,建立辖区企业商务协调员与海关协调员对接联系机制;20)协力搭建7*24小时在线服务;21)优化人才评价,持有相应证书的境外专业人才可参与国内职称比照认定等;22)提供家属子女的便利。
四是完善AEO保障机制。包括:23)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市商务委会同相关部门支持海关开展AEO培育、认证以及有关协调工作;24)建立名单推送机制;25)强化通关便利化机制。
黑龙江聚焦"五大优势"招商引资
据黑龙江省商务厅日前披露,2024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积极把全省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全省上下形成项目为王、实干为要、招商引资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稳定预期,跳起摸高,努力实现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目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一把手"招商,提高党政主要领导招商引资重视程度。建立招商专班,围绕重点项目,实行专班推进。加强统筹协调,省级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省级招商工作专班要发挥好行业优势,市级既要冲到一线招商,又要对本地重点产业布局和招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县级要按照"领导+专班+园区"组建招商队伍,扎实推动项目落地。
加强展会平台招商,借助黑龙江省主场展洽平台和国内重点展会平台,组织开展省级招商活动。聚焦链主企业招商,瞄准"六强企业""三高"、行业领军、"隐形冠军""小巨人"等高能级企业主动出击,力争吸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链主企业落户龙江,力争在全产业链上开辟招商新赛道。做实以商招商,加强与在黑龙江省投资的"六强企业"和黑龙江省"走出去"企业沟通联络,形成"招来一个、引来一批"的"雁阵"效应。做细商会招商,加强与"4567"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全国商协会联系互动,发挥沪商、闽商、浙商、粤商等发达地区商会优势,推动黑龙江省与国内重点省份商会常态化交流合作。强化驻外招商,推动黑龙江省各驻外办事机构主动承担招商任务,积极组织招商对接活动。鼓励各地在外自主设立招商办事处,推动全省招商阵地向发达地区延伸。
聚焦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提升,落实《关于促进开发区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综保区、B保物流园区、互贸产品落地加工区等园区建设。坚持落地项目抓开工,深入落实省市县三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全要素服务保障督导机制。
落实项目调度机制,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模式。建立比学赶超机制,省级每季度采取分片现场观摩和视频参会等形式,开展一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擂台赛;市地每季度组织一场现场拉练观摩活动,通过招商大比武,晾晒排名、通报结果,让"比着干、转着看"成为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新常态。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主动对标"四个体系"和"严真细实快"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重大招商项目省市县领导包联机制。坚持"正向激励、负向倒逼"的理念和结果导向。
完善招商"四清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原则,编制"招商产业清单、招商项目清单、目标企业清单、招商政策清单"。制作招商推介手册。结合黑龙江省产业优势和区域资源禀赋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指导各地编制招商推介手册。围绕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深入开展招商定位研究,明确主导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链招商赋能,聚焦上下游配套贯通、左右融合发展。建好用好招商数据库。依托现有招商项目库,及时跟踪项目线索、签约、落地、竣工投产等情况。推动省级相关部门主动对产业项目库数据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已在本地区投资的企业家和招商目标企业家库,为引进项目提供有效服务。推动各地入库数据与省级数据相匹配联通,并强化管理运用,实现全省招商入库数据统筹调度。
山西省发布特钢材料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
据悉,山西省工信厅日前发布《山西省特钢材料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定年度推进目标: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400亿元,培育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吸引3个重大项目落地;力争推动3项特钢材料产业链重大创新成果实现高质量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突破5项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等。
《行动计划》确立10项年度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包括针对细分方向开展填空式招商;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产业链企业梯度培育;加快产品高端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促进重点技术产业化;支持多元化金融服务保障;建立人才专家库;强化本地人才培育等。
《行动计划》提出,支持企业瞄准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管道运输等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健全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包含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监测、售后服务的全流程生产体系,开发升级新型产品。支持企业针对现有流程工艺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特钢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布局能源智能管控大数据平台、钢铁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大数据平台等生产经营平台。支持链主企业等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申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围绕特钢材料产业链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攻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江苏印发装备行业稳增长方案
据悉,江苏省工信厅日前印发《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贯彻落实措施》,明确提出,2024年全省装备行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部工业1个百分点左右。
《措施》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涉及四大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2024年,新型电力装备集群、智能电网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端装备集群规模稳中有升,工程机械、现代农机装备、工业母机、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集群快速蓬勃发展,飞机配套、低空产业、商业航天产业链成为装备工业运行的重要增长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三大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江苏省将多措并举,高水平办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品牌会展,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2024年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工作,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购首用,优先将省内首台(套)装备列入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目录。进一步推动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国机集团、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装备领域央企战略合作,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推动省内企业加快进入上游整机企业供应链体系。
浙江围绕"三大抓手"加快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
据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浙江省加快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工作方案(试行)》(下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以培育民营经济总部企业、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为"三大抓手",培育发展根植浙江、布局全球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打造总量大、能级高、环境优、国内外影响力显著的民营经济总部高地。
《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浙江培育省级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100家、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20个,浙江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总部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民营企业总部及集聚高地的能级和影响力在全国进一步凸显。到2027年,浙江民营经济的总部能级显著跃升,力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国家培育库,浙江上榜"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若干总部集聚高地达到国内一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经济总部高地。
总体上看,《工作方案》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根植浙江、布局全球,现代化治理水平高、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强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打造总量大、能级高、环境优、国内外影响力显著的民营经济总部高地。
对于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浙江设定了相应的门槛。营业收入(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总部企业10家(含)以上、领军企业3家(含)以上且特色明显的县(市、区),可以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
在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方面,浙江还注重培育区域特色优势。比如,支持杭州和宁波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建设全球一流的综合性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此外,浙江还将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际贸易服务等产业优势和浙商侨商等地方资源,在政策、服务和生态体系方面开展突破性探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
《工作方案》要求由第三方机构对入库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每年公布100家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并加强培育。
《工作方案》要求抓好企业总部招引工作。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等锻长板补短板重点领域,省市县三级合力绘制更新产业图谱,明确招引重点和主攻方向,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招引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跨国企业、优质民营企业在浙设立总部。
此外,《工作方案》还要求优化发展环境。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构建总部企业联系服务长效机制,及时协调化解企业发展诉求问题。同时,加快建设高素质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完善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对民营经济总部企业培育、招引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褒扬激励。
江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三年行动
据悉,为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江西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计划》),提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通过项目储备提质、项目建设提档、要素保障提能、项目服务提效,有力促进投资稳总量、优结构、提质效相统一,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计划》提出,围绕综合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十大领域",每年滚动推进100个左右示范引领性重大项目、1000个左右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要更好发挥稳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千方百计谋项目、全力以赴抓项目,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工作举措上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省发改委副主任邱啟旻介绍,《计划》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主线,以"谋深、储实、快推"为方法,谋划实施14项重点任务、7项保障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十百千万"工程中,"十"是指综合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十大领域";"百"是指每年滚动推进100个左右示范引领性重大项目;"千"是指每年推进1000个左右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万"是指全省重大项目每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为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建设"政策包",江西省从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政策支持、数据质量、考核奖惩、风险防控、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7项强化措施。
同时,为强化"十百千万"工程的统领性、延续性和导向性,江西省明确,"十大领域"牵头部门每年要编制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市县要参照省级制定本地行动方案或项目实施计划;对"1269"行动计划、促进民营经济"36条"等已实施政策举措进行全面梳理,保持相关政策的衔接;政策资金、要素保障向投资效率高、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地方和项目倾斜,实行差异化资源配置。
广西出台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出台《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广西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核心区。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全面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田作用,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推动主攻产业集聚强链条,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行动计划》规划了2024-2026年3年内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的建设方向、改革重点和主攻产业,明确到2026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全面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田作用,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推动主攻产业集聚强链条,在全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自贸试验区中达到中上游水平,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行动计划》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内容: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聚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和全面提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运输往来、人员进出自由便利水平以及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7个领域提出24项重点工作。
突出目标导向,推动主攻产业集聚强链条。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石化化工、新材料5条跨境产业链,提出16项重点工作,力争2026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实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800亿元、电子信息760亿元、东盟特色产品加工140亿元、石化化工1060亿元、新材料450亿元等产值目标,总产值达3210亿元。
突出实干实绩实效,加快打造一流"软环境"。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协同发展、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强化财税政策支撑、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做好风险防控等7项工作。
2024年,广西大力实施广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沿边临港、自贸领航"为核心目标,按照"1+2+3+5"工作思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核心区。
三部门印发2024年版海南自贸港鼓励类产业目录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修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24年本)》)。该目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简称《目录(2020年本)》)同步废止。
值得注意的是,《目录(2020年本)》原本的有效期是2024年12月31日,三部门提前更新了鼓励类产业目录版本。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年本)》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录》是引导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方向、落实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上一版本是2020年本。为统筹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目录(2024年本)》继续沿用"全国性现有目录+地区性新增目录"的体例结构。"全国性现有目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均按最新版本执行。"地区性新增目录"根据近年来目录实施情况和海南实际需要,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共包含14个大类行业、176个条目,与上一版本相比条目增加33条,新增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新能源、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生态环保等领域。
该负责人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可以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IMF称美元国际地位不会因跨境CBDC受到冲击
据悉,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当中包括部分央行多边合作对跨境CBDC的探索,一般认为有潜力冲击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主导地位。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顾问兼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Tobias Adrian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称,美元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与美国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深度息息相关,不认为跨境CBDC的发展会冲击美元。
全球央行对CBDC的探索和试验,一般分为零售和批发两种,前者的使用对象是民众和企业,后者供银行和金融机构用作资金的转移。Tobias Adrian指出,尽管100多家央行正在探索CBDC,但探索是一回事,有没有具体计划去试验和开发CBDC是另一回事,各国对零售、批发层面的应用场景期待也各有不同。
据称,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15个零售CBDC和9个批发CBDC在不同国家正式流通。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国通胀压力仍普遍存在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月6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自1月初以来,美国经济略有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仍普遍存在。
这份报告根据美联储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自今年1月上次"褐皮书"发布以来,美联储下属辖区中有8个辖区经济缓慢增长,但费城辖区经济活动有所放缓。同时,消费者支出小幅下降,家庭消费继续降低。不过,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上涨放缓,住宅地产需求有所上升。
通胀方面,各辖区物价上涨压力仍普遍存在,仅几个辖区通胀形势出现一定程度缓和。由于消费者对价格变化越来越敏感,企业更难将高成本转嫁出去。
"褐皮书"还显示,多数辖区总体就业水平温和上升,劳动力市场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但企业在吸引工程师或熟练工人等高技能人才方面仍存在困难。同时,员工薪资水平继续上涨,仅有几个辖区的工资涨幅有所放缓。
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重要参考资料。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将于3月19日至20日举行。
欧盟出台首个《欧洲国防工业战略》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3月5日公布欧盟首个《欧洲国防工业战略》,就加强欧盟国防工业能力明确了长期愿景,目标包括:确保到2030年,欧盟内部国防贸易额至少占欧盟国防市场额的35%;稳步推进国防采购欧洲本土化进程,到2030年,在欧盟境内国防采购的份额至少达到国防采购预算的50%,到2035年增至60%。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韦斯塔格表示,欧洲安全局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员国激增的国防预算应"共同投资并投资欧洲",并使欧洲"从危机应对模式转向结构性防御预备模式"。
欧盟委员会当天还提出《欧洲国防工业计划》的立法提案以及确保国防产品能够及时供应的措施框架。根据计划,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动用15亿欧元预算,继续增强欧洲国防技术与工业基础的竞争力。
俄罗斯实行汽油出口临时禁令
据悉,俄罗斯政府2月29日宣布,今年3月1日至8月31日,俄罗斯政府将实行汽油出口临时禁令,从而在春耕、假期等因素导致国内需求增加时保持市场稳定。
汽油出口禁令不适用于国际政府间协议(包括俄罗斯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协议)规定的供应、公民个人使用的燃料,以及为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而出口的燃料。
2023年9月21日,为稳定国内市场,俄罗斯宣布对汽油及柴油出口实施临时限制。同年11月,俄能源部说,俄国内汽油市场饱和并出现供应过剩,相关限制被解除。
埃及与IMF达成协议将贷款金额增至80亿美元
据报道,埃及总理马德布利3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埃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一项融资协议,将最初的30亿美元贷款增加至80亿美元。
马德布利说,除上述80亿美元贷款外,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埃及还将额外从IMF获得约12亿美元贷款,用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另外,世界银行等其他国际机构也将向埃及提供低利率贷款,为埃及实现货币稳定提供支持。
他说,"(与IMF的融资)协议实施后,在埃及经济改革计划第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使支出合理化,并促进私营部门在埃及投资"。
当天早些时候,埃及中央银行将利率上调600个基点,并表示允许汇率由市场决定,以确保向灵活的通胀目标平稳过渡。允许汇率自由浮动是IMF此前与埃及达成30亿美元贷款协议时提出的条件之一。
2022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抑制通胀而持续激进加息,导致埃及本币贬值、偿债压力陡增、主权信用面临挑战。IMF于2022年12月与埃及达成30亿美元贷款协议。此后,由于贷款前审查条件未满足,贷款金额大部分并未落实。
投资分析点评
▲智己汽车获超80亿元B轮股权融资
3月1日,上汽集团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宣布成功获得超80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
据悉,此轮融资由中国银行旗下中银资产领投,农银投资、临港集团等共同参与投资,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科技公司跟投;同时,上汽集团、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继续追加投资,显示出投资者对"新生代大厂国家队"的发展信心。
此轮融资所获资金将被用于新一代智能化车型开发、高阶智能驾驶和未来智舱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加速拓展以及进军海外市场。
2022年8月1日,智己汽车宣布完成A轮股权融资协议签署,获得30亿元融资。其首轮市场化融资由交银集团旗下股权投资平台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领投,上汽集团继续追加投资;同时还引入了工银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知友创投、上海国资国企综改基金、中信证券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
▲天奈科技大幅调减定增募资
据报道,天奈科技(688116) 3月1日晚间公告调整定增方案。公司此番大幅缩减了募资总额上限;与之相对应,原最大定增募投项目"天奈科技锂电材料眉山生产基地项目(一期)项目(下称眉山项目)"被剔除出了方案。据了解,眉山项目已经在去年一季度开工。
天奈科技的公告称,基于整体规划、市场环境等因素,公司于3月1日召开了董事会、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等议案。调整后,公司此番定增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亿元(含本数);募资净额拟投入"锂电池用高效单壁纳米导电材料生产项目(一期)(下称纳米导电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募资分别为6亿元和2亿元。
按照原来的定增方案,天奈科技拟募集不超过20亿元(含本数),募资净额拟用于眉山项目、纳米导电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募资分别为10亿元、6亿元和4亿元。
对比可知,眉山项目已经被剔除,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也缩水2亿元。除上述调整外,定增方案的其他内容不变。
从投入金额来看,眉山项目原系天奈科技定增的核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完成后,预计新增6万吨/年导电浆料产能及配套纯化产能。
有媒体去年2月初报道,天奈科技眉山项目已于去年1月30日开工;项目预计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5亿元,主体工程完成50%。
公司将眉山项目剔除出定增方案,后续投资资金将如何解决?目前不得而知。
去年6月,天奈科技的再融资计划曾遭到上交所问询。上交所指出,公司IPO、可转债募投项目及此番定增募投项目均涉及导电浆料的扩产,累计扩产约13万吨。公司分别于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将部分首发募投项目进行延期,可转债募投项目的募集资金使用比例约为20.93%。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募集资金用于同类产品并扩产的主要考虑,再次申请进行本次募投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否属于重复建设,是否过度融资"。
据了解,天奈科技于2019年登陆科创板,募资9.27亿元,其中涉及1.8万吨导电浆料生产;2022年,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8.3亿元,所募资金全部用于碳基导电材料复合产品生产项目建设,其中一、二期项目分别涉及2万吨和3万吨导电浆料生产。
对此,天奈科技回复上交所,否认募投项目属于重复建设或过度融资。
天奈科技此番定增自预案披露至今已有1年多。早前,公司于2022年12月28日发布定增预案。2023年1月12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前述预案。2023年11月30日,天奈科技宣布,公司定增相关决议有效期即将届满,决定将决议有效期届满之日延长至2025年1月12日。
▲横琴人寿两年两度增资
据报道,横琴人寿启动两年内的第二次增资。3月5日,横琴人寿发布增资公告称,将新增注册资本约7.53亿元,由股东珠海铧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铧创投资")出资15.81亿元全额认缴。此次增资后,横琴人寿注册资本将由23.85亿元增加至31.37亿元,铧创投资的持股比例将从32.9%增加至49%。
与此同时,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植集团")等其他4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下降至12.75%。
根据公告,横琴人寿此次增资后,预计铧创投资的持股比例将由32.9%直接升至49%,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珍珠红商贸有限公司、苏州环亚实业有限公司、中植集团等4家股东的持股比例将悉数下滑至12.75%。
铧创投资成立于2003年初,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系珠海华发集团全资下属企业,而珠海华发集团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珠海市国资委。
公告显示,上述变更注册资本事项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批准后生效。
此次是横琴人寿近两年推动的第二次增资。
横琴人寿于2016年5月获批筹建,前述5家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设立之初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5家股东各持股20%。
此前,横琴人寿于2022年5月召开当年第五次临时股东会议,审议批准公司新增注册资本约3.84亿元,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至23.84亿元。此次增资同样由公司股东铧创投资单一认缴。增持完成后,铧创投资的持股比例增至32.9%,其余4家股东的持股比例统一降至16.775%。
据了解,除了筹划增资,横琴人寿的核心高管团队也有新鲜血液加入。2月8日,横琴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广东金融监管局关于凌立波任职资格的批复,已核准凌立波担任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自2024年2月4日起生效。
▲理想汽车拟投60亿元自建超充网
3月1日,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披露,理想汽车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超过5000座自营超充站,覆盖全国95%的高速和重要国道。
当日,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动车型MEGA,售价55.98万元。理想汽车之前推出的四款产品都是增程式混动车型。
李想在发布会上称,纯电动车长途出行最大的焦虑是充电不便和充电时间长,只有超快充的补能速度可以媲美燃油车,打消燃油车主换车的顾虑。
李想介绍,MEGA采用了800伏高电压平台,同时搭配与宁德时代( 300750.SZ )联合研发的5C电池组,总续航里程为710公里,充电12分钟可以增加500公里续航。李想称,在高速服务区,充电时间控制在30分钟是"及格线",控制在15分钟可以让车主感到满意。
截至2024年2月,理想汽车已经建成了349座理想超级充电站,共计提供1510个充电桩,已经布局21个省份与115个城市。
▲李书福称吉利不会轻易放弃燃油车
据报道,在3月2日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在汽车保有量中,传统燃油汽车占据绝对大头,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燃油车仍然是新车消费主体,吉利不会轻易地放弃生产传统汽车。
李书福称,这并不意味着吉利控股集团不发展新技术,吉利在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上也不会落后。
他认为,消费者购买汽车一定会考虑总的经济成本,包括购车成本、使用成本和换车时旧车出售的残值;企业智能电动化转型也要考虑平衡和节奏,"不能一窝蜂都搞新能源和智能电动化转型,消费者不会一下子接受"。
李书福认为,在当前竞争阶段,企业要维持可持续广泛的投入,只有大集团可以做到,小规模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巨头联手投资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
2月29日,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新一笔融资,金额为6.75亿美元(约48.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英伟达、OpenAI、微软等科技巨头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本次融资完成后,Figure AI最新估值为26亿美元(约186亿元人民币)。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Figure AI将与OpenAI合作,开发下一代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模型。此外,Figure AI还将使用微软的Azure云服务进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培训和存储。
据悉,2024年1月,Figure AI旗下机器人进入汽车制造商宝马工厂一事掀起了不小的轰动。Figure AI表示,其已与宝马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将在宝马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主要替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度高的任务。
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2023年10月,Figure AI正式推出了该公司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该公司认为,其推出的机器人将被用于制造业、航运和物流业、仓储和零售业,"这些领域的劳动力短缺最为严重"。
据悉,OpenAI和Figure AI并不是唯一试图将大模型集成到人形机器人中的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称,特斯拉正在探索将人形机器人Optimus与超级计算机Dojo整合在一起的方法,以创造"人工通用智能"。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农信深改按下快进键
3月3日,海南农商银行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该行正式创立。
据了解,从获批到完成组建,海南农商银行用时3个月。2023年12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同意筹建海南农商银行。
新组建的海南农商银行将承继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全省19家市县行社原有业务、资产,以及债权债务等权利义务,成为该省商业银行中网点最多、资产规模最大、发卡数量最多、服务客户最广的金融机构。
此前有报道称,该行的拟注册资本或达220亿元,赶超目前农信深化改革中注册资本最大的辽宁农商银行。2023年12月,海南省完成100亿元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的发行,资金用于为海南农商银行补充资本金。
据了解,2024年刚刚过去2个月,各地农信深化改革捷报频传。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陆续揭牌开业;同时,湖北、贵州两地也提出改革目标,即将组建湖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贵州农商联合银行。
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一省一策"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的农信社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有的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有的已经开业运行,阶段性评估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正在彰显。"
据了解,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山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6家银行已陆续揭牌开业。
▲海汽集团拟20.37亿并购海旅免税
据报道,历时近两年,海汽集团(603069)拟收购间接控股股东海南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海南旅投")旗下海南旅投免税品有限公司(下称"海旅免税")100%股权案迎来第三次调整,交易价格为20.37亿元。
具体来看,3月5日晚,海汽集团公告的并购草案显示,海汽集团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总价20.37亿元购买海南旅投所持海旅免税100%股权,其中股份支付17.31亿元,现金支付约3.06亿元,每股作价12.86元,并同步配套募资7.38亿元,募集配套资金中3.06亿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其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及支付本次交易相关税费及中介机构费用等。
本次交易中,海南旅投为海汽集团控股股东海汽控股的控股股东,持有其90%股权,为海汽集团间接控股股东。海汽集团实际控制人海南省国资委持有海南旅投100%股权,是海南旅投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前后,海汽集团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因此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但在具体持股方面,本次交易前,海南旅投持有海汽集团42.5%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海南旅投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提升至59.68%。
对于本次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海汽集团表示,本次交易前,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客运、汽车场站的开发与经营、汽车综合服务以及交通旅游等业务,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传统客运业务转型为免税商业综合业务,实现旅游交通、旅游商业跨越式发展。另外,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海旅免税100%股权,公司净利润将得以提高。2023年前三季度,海汽集团营收6.09亿元,净亏损4219万元。
此次披露的方案,为该公司披露的修订方案,调整原因为受海南离岛免税市场整体影响。
回顾过往,2022年5月,海汽集团首次披露此次交易方案,当时交易定价为约50亿元。受2022年三亚疫情影响,海旅免税当年经营业绩不及预期,且新店开业、供应商谈判、品牌访店、宣传等工作均受到影响,海旅免税整体经营规划有所延后,2023年4月27日,海汽集团宣布调整交易方案,交易对价调整为40.8亿元,同时配套募资总额由此前的不超18亿元调整为不超14亿元。
2023年10月,因海旅免税旗下华庭项目由于个别工程及验收进度不达预期、仍未正式开业等,海汽集团再调整交易方案,这次并未对交易价格作出调整,但调整了业绩承诺期等。
如今,该交易方案迎来第三次调整,调整后的交易总价相较最初的50亿元同比下降近六成。公告显示,调整后的交易方案尚需取得海南省国资委的批复、股东大会审议等。
▲航天金租或将易主
据北京产权交易所3月6日披露,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下称"航天金租")46.5%股权拟于该所挂牌转让,转让方系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
预披露公告称,此次股权挂牌将"导致标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转让完成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将不再持有航天金租股权。
成立于2017年的航天金租,由航天科工系统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航天科工财务公司,联合汉口银行、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湖北宏泰集团等3家金融机构、地方国企共同出资设立。这是华中地区首家具有产业背景的金租公司,也是全国第一家由航天央企控股的金租公司。
航天金租注册于武汉,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其中来自航天科工系统的3家单位持股占比46.5%,汉口银行、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分别持股25%、20.5%。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单独持股30%的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于2017年底与湖北宏泰集团签署《股东一致行动协议书》,并在2023年底续签,后者持有航天金租8%股权。
若此番股权转让顺利完成,航天科工系统的3家单位将不再持有航天金租股权,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公司更名也势必提上议程。目前,预披露公告未提及原股东是否有优先购买权。
截至2023年末,航天金租资产规模约191.4亿元,处于金租行业靠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除航天金租外,去年11月以来,还有两家金租公司完成了易主。
去年11月,华讯方舟集团所持华运金租近4.3亿股股份(占比30%)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最终,天津市万顺置业耗资约2.5亿元摘得该笔股权。在获监管批复及完成股权划转后,万顺置业持有的华运金租股权占比将由13.3%增至43.3%,成为华运金租第一大股东。
今年1月,徐矿集团获批受让恒鑫金租49%股权,后者由此成为国资全资控股金租公司。此次变更前,民企协鑫智慧能源(苏州)有限公司持有恒鑫金租41.29%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更早之前,中国华融曾在2021年11月公告称,拟启动华融金租股权转让项目立项,拟将持有的华融金租79.92%股权对外公开转让。广州农商银行则在2022年8月发布公告称,计划全额或部分转让持有的全资附属子公司珠江金租股权。
▲长电科技子公司拟收购晟碟半导体80%股权
据报道,继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多年后,A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长电科技(600584)再度出手重大收购。3月4日晚间,长电科技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长电科技管理有限公司拟斥资6.24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存储大厂美国西部数据旗下封测厂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80%的股权。
长电科技从2003年开始就与西部数据形成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作为西部数据旗下封测厂,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由SANDISK CHINA LIMITED全资持股,是全球规模较大的闪存存储产品封装测试工厂之一,主要从事先进闪存存储产品的封装和测试,产品类型主要包括iNAND闪存模块、SD、MicroSD存储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工业与物联网、汽车、智能家居及消费终端等领域。
据悉,2015年长电科技斥资47.8亿元收购星科金朋后,公司跃居全球第三大封测厂,但双方也经历了漫长磨合,直至2020年星科金朋实现扭亏为盈;而本次收购晟碟半导体后,标的公司原股东持股剩余20%,母公司西部数据方面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作为公司的主要或者唯一的客户,以保障经营业绩。
对于本次交易影响,长电科技表示,晟碟半导体将成为上市公司与西部数据的合资公司,分别持股80%与20%,建立起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增强客户黏性,扩大公司在存储及运算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国联集团总裁顾伟出任民生证券董事长
3月6日,民生证券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推举顾伟为公司新一任董事长。需要注意的是,顾伟同时担任民生证券主要股东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联集团")总裁。
顾伟出生于1975年, 历任江苏省无锡市财贸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兼无锡市财贸信息中心副主任、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行政处处长、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江苏省无锡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等职。2020年9月,顾伟被任命为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2023年12月,顾伟任国联集团总裁。
此前,民生证券董事长一职由景忠代行,总裁职责由执委会委员熊雷鸣代行。
据了解,民生证券成立于198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老牌券商之一。然而民生证券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泛海系"债务危机浮现,作为其旗下最优质的资产之一,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权"花落谁家"一度备受市场和监管关注。2023年3月15日,国联集团在司法竞拍中胜出,成为证券业外延式收购的轰动性事件。2023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核准国联集团为民生证券主要股东。这意味着,自去年3月15日以约91.05亿元的价格竞得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权后,国联集团正式成为民生证券第一大股东。
除了股权之争外,民生证券"掌门人"的空缺也备受关注。自2022年6月前任董事长冯鹤年被查后,民生证券董事长之职已空缺近两年。如今,民生证券董事长人选终于"靴子落地"。
▲俞永福从阿里本地生活卸任
3月1日,阿里巴巴(NYSE:BABA/ 09988.HK)集团CEO吴泳铭向本地生活集团全体员工发布内部信,宣布俞永福将于3月31日卸任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CEO职务,本地生活集团的两大业务饿了么、高德将分别设董事长和CEO。
根据内部信,饿了么董事长将由本地生活集团董事、CTO吴泽明接任,CEO由蜂鸟配送负责人韩鎏接任;高德总裁刘振飞任高德董事长,COO郭宁任CEO。吴泽明和刘振飞都是阿里巴巴合伙人。
俞永福的新去处是eWTP基金。这是俞永福在阿里的上一段工作历程去处,2017年俞永福卸任阿里大文娱岗位时,即前往担任eWTP投资工作小组任组长一职。尽管离开一线业务,但俞永福仍是阿里巴巴合伙人。
据了解,自2014年进入阿里巴巴的俞永福,作为既非"十八罗汉"出身,也不算阿里系老员工的他,但其在阿里巴巴的历程也是一段非凡传奇之一。2014年6月,阿里以43.5亿美元价全资收购UC,作为UC创始人的俞永福进入阿里。之后整合高德业务,随之成为阿里移动事业群及阿里妈妈总裁,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俞永福被任命为阿里巴巴合伙人。
"虽然完全地加入阿里时间不长,但俞永福的胸怀、担当和付出很好地体现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使命",阿里看中的是俞永福身上的创业者精神,从进入阿里到成为合伙人才仅一年半时间。
2016年俞永福从阿里钱袋子阿里妈妈离开,前往阿里大文娱集团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然而旗下最核心资产优酷在长视频发展中渐渐落后于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俞永福对大文娱的改造并不成功,2017年俞永福离开大文娱集团并转而前往新成立的eWTP投资工作小组,任组长一职。
再次回到业务则是2021年,俞永福开始执掌本地生活集团并一直至今。
俞永福曾定义本地生活是一场"不激烈但很残酷"的竞赛。其治下本地生活集团正呈现不断减亏的态势,2月7日阿里发布的2024财年Q3财报中,由于饿了么亏损继续有效收窄,带动本地生活集团经调整EBITA(经营损益)加速收窄至亏损20.68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则为29.23亿。
▲达达确认存在夸大收入行为
3月6日,京东旗下物流公司达达集团(NASDAQ:DADA)披露独立审查结果,称2022年四季度及2023年前三季度,为了实现收入目标,达达内部进行了虚拟交易,导致收入、运营和支持成本分别被夸大约5.68亿元和5.76亿元。
该独立审查起因为公司内审时发现财务造假。1月8日,达达公告称,在内审过程中发现了可疑行为,初步调查预估2023年前三季度来自在线广告和营销服务收入、运营和支持成本可能被分别夸大5亿元,公司将对此展开独立审查。当日,达达股价暴跌45.87%,此后连跌四天,市值跌去一半以上。
据悉,在独立审查基本完成后,达达总裁何辉剑将辞职。
▲达飞集团完购波洛莱物流
2月29日,集装箱航运巨头法国达飞集团(CMA CGM)宣布以48.5亿欧元(约为52.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法国Bolloré(波洛莱)集团旗下物流子公司Bolloré Logistics(波洛莱物流)100%股份的收购。
该笔收购是达飞自1978年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也是该公司物流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该笔收购也是对该公司历史悠久的海运业务线的补充。
Bolloré Logistics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物流巨头,专门从事货运代理和物流服务。此前Bolloré还将旗下Bolloré Africa Logistics以57亿欧元(约62亿美元)出售给了MSC,随后MSC将其正式更名为Africa Global Logistics(AGL)进行独立运营。
随着本次收购完成,达飞正式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物流公司,Bolloré Logistics的加入大幅提高了该公司在物流行业的多元化和垂直化的能力,未来也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物流服务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Bolloré Logistics的瑞典公司转让仍需获得瑞典外国投资的许可。
据了解,今年2月初,收购在波利尼西亚遇到了障碍,为避免在当地形成垄断,达飞承诺"同意剥离Bolloré Logistics在波利尼西亚有关的海运业务",以此获得波利尼西亚竞争管理局的交易批准。在达成协议后,随着欧盟的批准,达飞这笔创纪录的收购案才迎来终局。
▲英特尔FPGA业务独立
据报道,已于2024年1月开始独立运营的英特尔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部(PSG)有了"新"名称。2月29日,英特尔(NASDAQ:INTC)宣布成立全新独立运营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列阵)公司Altera。其主体即英特尔PSG业务。
曾担任英特尔DCAI(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业务执行副总裁的Sandra Rivera是独立后的新Altera公司的CEO。
2月29日,英特尔举办FPGA Vision线上研讨会,首次以Altera CEO身份出席的Sandra Rivera称,过渡时期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持续性。
Rivera称,保守预期下,2028年,仅AI带给FPGA的市场机会就将超过30亿美元。
▲Cadence拟以12.4亿美元收购BETA CAE Systems
3月5日,主营芯片设计的美国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企业Cadence(楷登电子)宣布,已就收购BETA CAE Systems International AG公司达成最终协议,交易金额约12.4亿美元,其中60%以现金支付,40%通过向BETA CAE现有股东发行Cadence普通股支付,预计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通过这一收购,Cadence将进入工程仿真软件领域。
BETA CAE 是一家多领域工程仿真解决方案系统分析平台供应商,为本田汽车、通用汽车等头部汽车制造商及航空航天、医疗保健等领域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The Body Shop英国业务申请破产
据报道,起源于英国,曾被誉为"商业神话"的纯素美妆品牌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2月13日宣布英国业务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有超2000名员工和200家门店受到影响。英国卫报同时透露,比利时等其他部分欧洲业务也将陆续关闭。
The Body Shop目前所有者为私募股权公司Aurelius Investment,该公司已指定商业咨询公司FRP为联合管理人,以处理英国业务的破产重组事项。
联合管理人将为该品牌的出路考虑各种方案,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债权人和公司员工通报最新情况。在此期间,联合管理人将继续运营该品牌的英国业务,确保消费者能在实体店和线上平台继续购物。
从1976年创立至今,The Body Shop可谓是命途多舛。它最早以独树一帜的先锋形象示人:主张贸易公平、采用环保原料、坚持不做动物实验,却在市场的起伏中,先后寄身于欧莱雅、Natura &Co等大集团,又一再成为它们的累赘、在业务调整中被抛弃。
去年11月,The Body Shop第三次"卖身",不仅估值腰斩,参与收购的名单里甚至没有化妆品行业的投资方。最终,The Body Shop被德国私募公司Aurelius Group以极低价格买下,但不到3个月便宣告英国业务破产。
这家成立48年的国际品牌,最终没能赢来逆风翻盘的结局。
▲MSCI报告称2023年全球董事会中女性代表比例改善
3月5日,全球投资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供应商MSCI发布了2023年度研究报告--《女性董事比例进度报告》。该报告自2009年以来追踪董事会性别多样性的情况。
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023年董事会中女性代表比例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MSCI全球指数所涵盖的大中型成分股企业的董事会席位中,2023年女性董事占比为25.8%,较2022年略高一个百分点。女性董事比例达到30%或以上的成分股比例从2022年的38%上升到2023年的41%。
但不同地域董事会中女性代表比例的增速存在差异,发达市场企业的女性董事比例(32.9%)目前仍远高于新兴市场企业(17.1%)。在亚太地区,2023年女性董事占比为18.2%,较2022年的16.6%有所上升。
MSCI表示,尽管董事会层面女性代表的比例总体上取得进展,但全球范围内包括董事会主席在内的领导层职位仍然由男性主导,2023年仅9.1%(2022年为6.3%)的董事会主席和6.5%(2022年为5.8%)的首席执行官职位由女性担任。在亚太地区,2023年女性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占比提升了0.9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快于全球水平。其中,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女性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占比增长最为强劲。
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表示:"2023年,亚太地区公司的女性董事比例持续呈现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个市场推出了旨在促进董事会多样性的监管措施。另一趋势也尤其值得关注,近年来,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已开始着眼于董事会性别多样性以外的指标,他们逐步开始评估企业在性别薪酬差距、其他高管职位的女性比例以及相关政策、目标和进展是否透明。扩大企业多样性的参考指标可能有助于企业善用更多人才,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捕捉新机遇。"
管理视点
成功的创业者,具备4项核心能力
哈佛商业评论3月5日刊发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研究员、幸福创客集团(Winnovator Group Inc.)创始人苏德中(TimothyT.C. So)撰写的文章指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调查研究显示,创业企业失败率比我们看到的数据要高得多。即使是获得风投支持的创业企业失败率也高达75%,有超过97%的创业企业达不到它们预期的目标。根据我们团队与12家风投与孵化器公司收集的研究数据,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6.7%,企业平均寿命不足1.6年,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超过95%。
面对如此高的创业失败率,创业者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创业团队,又如何能降低失败的风险?虽然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投资界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来自创业者本身的能力素质。那么创业者究竟有哪些特质和能力尤其关键呢?
针对这个问题,剑桥大学心理系协同幸福创客科技公司共同设计了“成功创业者心理研究”,并通过国内外十几家风投公司和孵化器公司,收集了2000余位创业经验在3-10年的创业者数据,将成功创业者与非成功创业者的各项素质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成功创业者在企业家精神和核心能力这两方面都有一些共同元素表现非常突出,正是这些核心元素决定了个人创业成功与否。
企业家精神6元素
其中,首创精神、成功欲、激情投入、冒险精神、精明理智和事业心这6个元素是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一研究结果印证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理论。
首创精神,是指主动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的精神。法约尔认为:“想出一个计划并保证其成功是一个聪明人最大的快乐之一,这也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刺激物之一。这种发明与执行的可能性就是人们所说的首创精神。建议与执行的自主性也都属于首创精神。”创业者要想成功,既要有创新的商业计划,又要有能把计划付诸实施的智慧,二者缺一不可。
成功欲,是指一个人心中想要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创业的愿景很美,但过程往往艰险。没有强烈的成功欲,就难以坚持。遭遇投资人和客户拒绝是家常便饭,最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还要不要拼尽全力想办法走下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激情投入,是指能够始终保持激情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创业成功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持续专注地去努力。因为热爱,所以往往能以苦为乐,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而且,他们看起来会比一般人更加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内驱力,所以才能真正驱动自己,影响他人。
冒险精神,是指一个人是否有勇气承担风险,面对挑战。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对危险的事物不会感到恐惧,即使偶尔有,他们最终也能战胜这种心理,重新投入奋斗。他们不会因为担心风险和威胁而放弃追求,而是会接受挑战,充满信心地迎着危险和困难勇往直前。
精明理智,是指能够明辨是非、清楚利害关系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创业者的一个重大决策,常常会影响一家创业公司的生死存亡。在纷繁的市场信息中,能否去伪存真,把握关键时机,都需要一个人能够精明洞察,理智判断。
事业心,是指一个人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状态。具有事业心的人能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确立相当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他们认为事业的成功,比物质报酬和享受更为重要。所以在面临选择时,他们往往会做出最利于事业发展,而不仅是个人利益的选择。
4项核心能力
在探究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元素之外,我们也对创业者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在16项核心能力中,有4项核心能力对创业成功与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照重要顺序排列依次是元认知能力、情绪能力、领导力和抗逆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很了解,因此能够在快速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最优化的学习策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及限度,也很清楚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
情绪能力。成功的企业家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还比一般人具备更强的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准确把握他人需求和想法。体现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得更符合用户需要,也能在和投资人、用户的沟通中,赢得更多好感和认可。
领导力。领导力是一系列行为的总和,这些行为能够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者去要去的地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领导就是要带领人们,从现在的地方,到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创业公司的领导者更需要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吸引人们朝向他所描绘的愿景进发,引导团队成员去实现目标。
抗逆力。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一个人体现出来的适应、复原甚至在逆境中变得更好的能力就是抗逆力。这项能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在成功之前都可能经历无数次的困境、危机,每一次困境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成为在沙漠中重生的营养补给。
成功的创业者虽然风格各异,但也有相似的内核。他们的特质和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投资人看重的投资条件之一。因此,在开始创业之前,不妨认真分析一下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也不要忘了修炼和提升自己,因为,创业者自己是创业过程中最大的价值和财富。
信息化建设
北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发布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对外发布《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根据方案,本市将推进北京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三年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达标,新增100家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未来三年增百家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十四五"以来,本市实施"新智造100"工程,推动"北京智造"发展进入快车道,建立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智慧工厂",培育103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8.12%,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79.55%,产品不良品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根据方案敲定的目标,到2026年,本市将力争实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达标,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培育100种以上数字化转型优秀供给产品,培育20家市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2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工厂或"世界灯塔工厂",新增100家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为此,本市将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提出北京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达标指标作为数字化转型"达标线",支持企业通过平台、产业链、园区等多种路径获得转型服务,逐步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全面促进企业达标。
转型路径上,本市支持汽车、电子、医药、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型平台,按应用场景总结制造能力和经验,汇聚多层次数字化转型优秀产品,加大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场景型轻量化转型解决方案供给;支持北京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企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环节全面集成和高度协同,带动上下游各主体之间实现数字化达标;发挥产业园区集群优势,鼓励产业园区提升园区数字化服务能力,组织园区内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促进国际创新产业园区建设。
获评"灯塔工厂"最高奖3000万
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投入大,企业将获"真金白银"支持: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达标的,按照每达标一家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奖励;对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并实现园内企业100%达标的,给予园区运营主体200万元奖励;对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并实现园内企业100%达标的,给予园区运营主体200万元奖励,推荐评为北京市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经认定的先进园区对其后三年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提供优惠贴息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北京市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并实现企业数字化达标,按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服务项目金额10%的比例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对供应商奖励最高100万元;对于新获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世界达沃斯论坛"灯塔工厂"的企业,按建设过程中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额30%的比例给予奖励,单个项目不超过3000万元。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制造业
据了解,北京将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等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场景,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兴研发机构构建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垂类细分领域的创新应用。
方案明确,本市将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垂类示范应用及解决方案,鼓励形成典型应用、形成推广案例,对实现首次应用的优秀方案给予500万元的奖励。
市经信局方面介绍,本市将聚焦北京市"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转、两选、两示范"体系,以平台、产业链、园区推动数字化转型,遴选推广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创新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助力探索具有北京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香港金管局推出全新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项目
据报道,香港金融管理局2024年3月7日公布,将开展一项名为"Ensemble"的批发层面央行数字货币(wholesale CBDC,简称"wCBDC")新项目,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跨银行数字货币同业结算的全新金融基建,打通跨行转账。
在Ensemble项目之下,数字货币的范畴界定为代币化存款、数字港元和受监管的稳定币,它们的共通点在于,都可以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而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不视作数字货币,不包括在内。
Ensemble项目初期会聚焦代币化存款,也就是由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及提供的数码形式商业银行存款。在wCBDC的基础上,代币化存款可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为代币化纪元开创优化及创新的机会。
金管局表示,将在今年推出wCBDC"沙盒",进一步研究及测试代币化用例,包括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交收,更有可能发展成新的金融市场基建,作为交易中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与代币化货币之间的桥梁。另外,金管局还将成立由香港本地及跨国银行、数码资产行业主要参与者、科技公司及CBDC专家小组组成的wCBDC架构工作小组,亦会继续与数码港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合作,推动资产代币化的发展,以及支持香港本地金融科技创新。
金管局提到,Ensemble项目是其促进代币化市场发展一系列措施的重要部分,金管局将邀请相关国际持份者,包括其他央行及组织参与日后于wCBDC"沙盒"的实验与研究。若wCBDC"沙盒"能得到业界的正面回应,金管局将会适时发行wCBDC。
香港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总监周惠强透露,目前wCBDC架构工作小组还在组建当中,预计"沙盒"于2024年6月底前构建完成。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林晨表示,CBDC是香港数码金融基建的基石,金管局是次推出沙盒,鼓励银行和相关社群进行代币化存款和代币化资产的测试,足见CBDC取得显著进展。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建立统一账本作为新型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将有助充分发挥代币化的优势,继续推动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
周鸿祎建议国家研究制定大模型安全标准体系
据悉,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三六零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的提案聚焦数字安全和AI大模型的发展。
通用大模型的安全性,是周鸿祎提案中关注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方面,OpenAI系列模型工具发布后,AGI加速实现,将引发更加复杂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安全、内容安全和人类安全三个方面;另一方面,生成式AI军事化的趋势愈发显著。
为此,周鸿祎建议,国家要更加重视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给予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发挥其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保障通用大模型安全的标准体系,推动通用大模型开展安全评测、接入安全服务,降低通用大模型安全风险。此外,周鸿祎还建议政府、央国企与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在大模型安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周鸿祎认为,现阶段,将安全模块作为大模型外挂的做法已不可行,建议国家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网络安全等细分领域,牵头研究制定安全检测标准,在规范的安全标准体系下,推动通用大模型的安全评测工作,通过接入安全服务来保障大模型的安全。
大模型应用是周鸿祎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24年被业内视为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在《关于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提案》中,周鸿祎认为,百亿规模的大模型就足够赋能百行千业,中国发展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相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此,周鸿祎提出"三个很重要"。首先,场景很重要,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其次,知识很重要,基于"暗知识"的垂直大模型能更好解决企业问题,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再次,业务融合很重要,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在《关于全面建设安全云、推广数字安全云化服务的提案》中,周鸿祎提出,以"安全即服务"的理念,通过建设云化数字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集中数字安全能力,以云服务的方式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输出安全效果。
具体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建设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集中数字安全能力;二是改变重建设轻效果的思路,鼓励各单位购买数字安全云化服务,作为传统网络安全建设的升级路径;三是鼓励网络安全企业积极转型,以安全即服务的方式来为国家整体数字安全水平提升作出贡献,尤其是鼓励具备核心技术、被美国制裁的龙头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企业信息员园地
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趋向机制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健康状态发展。但从现实知识产权管理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战性程度不高。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中,更加注重专利本身的申请维护和应对侵权案件,未能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现实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整体战略脱钩,未能根据当下的战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对象、组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执行层面的冲突严重甚至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是注重"总量"而轻视"质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以适用新型、外观设计和软件著作权居多,发明专利较少,且会出现为了数量而多申请专利或者一个专利拆分成多个专利,知识产权的工作重心也以专利、商标等申请和日常维护为主,情报分析、知识产权布局、交易、维权等深层次专业化的工作开展有限。同时,管理者往往把知识产权等同于科技成果,认为企业的创新成果完成申请拿到证书就完成了。
三是管理架构尚需完善,专业人员缺乏。
根据《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企业中设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事务机构的占比只有34.7%,专职管理人员与兼职管理人员在2人以下的比例均超过七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其规模的限制,没有统一的组织模式,人员少、重业务是其主要特点,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通常设置在技术研发、财务、总经办等部门,人员也大多为兼职,但在现实工作中,知识产权工作专业化要求高,需要管理人员懂法律、技术、财务、管理等,仅依靠现有人员兼职,难以深入有效的开展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整体、有效、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组织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企业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知识产权管理,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相结合,以提升企业的创新系统竞争力。首先确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尤其是所属行业及行业发展阶段、竞争对手等确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其次是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象,管理者需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核心竞争力分析其衍生的知识产权,设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最后确定包括协同原则、知识产权组合、全员参与等管理原则,协同原则,即知识产权在战略层面应当与企业经营战略,如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保持协同一致,相互配合支持。知识产权组合原则以专利组合为例,注重提高核心专利布局质量,围绕核心专利开展专利群布局,并建立起在技术内容、效果上具有补充支持的有机组合;全员参与原则即在开展工作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涉及职能部门,需调动各部门资源共同完成。
二、重视发展知识产权质量,提升使用价值
转变管理思路,重视知识产权的质量,通常,评价企业知识产权实力往往看其拥有量,但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的质,需要通过产品产业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形式进行商业化利用体现其价值,首先,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考核指标体系,从传统对数量考核,转变为着重考核其转化率、转化为实际财务指标的能力。其次,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对于专利质量的意识,将科技成果的影响价值作为考核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重要标准。第三,敢于做减法,梳理企业现有专利,有计划的淘汰技术指标明显落后、创新性指标低的专利,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第四,完善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持续加强研发投人,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收益分享比例,从而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
三、完善管理架构,培养专业人员
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其规模的限制,没有统一的组织模式,人员少、重业务是其主要特点。在架构组织时,需考虑核心知识产权类型,以专利为主的企业,在初期建议设在研发部门,便于及时获得研发成果信息,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建议由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员负责,并加强专利法、专利代理业务培训;以商标为主的企业,在初期建议知识产权职能可设在合规法务部门,建议由通晓商标法的人员负责,并加强市场运作等业务培训。随着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大,企业可成立知识产权部门,以便更好与企业运营协同,更高效地与企业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同时,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遵循专业人办专业事的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化,配备与企业知识产权业务规模相适应、满足工作实际需要的成熟专业人员,引才采用严进慎出的聚才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明晰的职业发展双通道,采用职业引导机制,鼓励财务、法律、研发等相关员工,转岗为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