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7期
部委决策
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的意见》、《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等。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要紧扣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突出问题,围绕创新要干什么、谁来组织创新、如何支持激励保护创新,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会议指出,要统筹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立足各地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细化土地管理政策单元,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好发挥优势地区示范引领作用。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边界,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一些探索性但又十分紧迫的改革举措,要深入研究、稳慎推进。
会议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抓住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推进全面节约,加快消费转型,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要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会议指出,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投入,根据地区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灾害事故特点、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要强化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主体协同、要素配置、激励约束、开放安全等方面突出问题,补齐制度短板。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重大改革试点先行。要加强系统集成,对新出台的举措、新制定的制度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要继续抓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突出改革问题导向,突出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和落实,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浓厚改革氛围。
国务院召开会议对做好开年工作进行动员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做好开年工作进行动员。
李强指出,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国务院的法定职责,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把报告修改好。
李强指出,本届政府履职之初,就旗帜鲜明提出要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牢牢把握这一定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无论是在今年工作中,还是在本届政府的整个任期中,都必须坚定不移践行这一定位,并在履职尽责中不断丰富实践内涵、实现新的提升。
李强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假期已过,国务院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把解决群众和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以务实有力的行动来提振全社会的信心。二要实干为先、只争朝夕,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导向,切实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奋力抢抓工作先机,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以实干实绩取信于民,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三要事不避难、攻坚克难,按照系统观念深入谋划和推进工作,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引领性,全力推动矛盾问题解决。四要提升效能、强化合力,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大局观念,主动跨前一步抓工作,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完善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建立健全推进落实闭环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整体行政效能。
国务院发文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
据悉,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全面系统规范。
《意见》提出,要依法科学行使罚款设定权。政府立法要严守罚款设定权限,科学适用过罚相当原则,新设罚款和确定罚款数额时,该宽则宽、当严则严,避免失衡;能够通过教育劝导、责令改正、信息披露等方式管理的,一般不设定罚款。合理确定罚款数额,规定处以一定幅度的罚款时,罚款的最低数额与最高数额之间一般不超过10倍。定期评估清理罚款规定,重点评估设定时间较早、罚款数额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与企业和群众关系密切的罚款规定。及时修改废止罚款规定,国务院决定取消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设定的罚款事项的,自决定印发之日起暂时停止适用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有关罚款规定。
《意见》明确,要严格规范罚款实施活动。任何行政机关都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不得随意降低对违法行为的认定门槛,不得随意扩大违法行为的范围。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从轻、减轻、不予、可以不予处罚情形的,要适用行政处罚法依法作出相应处理。制定罚款等处罚清单或者实施罚款时,要确保过罚相当、法理相融。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持续规范非现场执法,2024年12月底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完成执法类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清理、规范工作。
《意见》要求,要全面强化罚款监督。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对社会关注度较高、投诉举报集中、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等罚款事项,要综合分析研判,优化管理措施。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管理再到系统治理,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类、影响一域"。持续加强财会审计监督,坚决防止罚款收入不合理增长,强化对罚款收入异常变化的监督,同一地区、同一部门罚款收入同比异常上升的,必要时开展实地核查。充分发挥监督合力,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规章备案审查、行政复议等制度机制。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等规定。司法部要加强统筹协调监督,组织推动完善行政处罚制度、做好有关解释答复工作,指导监督各地区、各部门抓好贯彻实施。
民间投资引导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
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民间投资引导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发改委在《办法》的起草说明中称,发改投资〔2023〕1004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委将调整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每年选择20个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地级市(区)予以支持"。为此,2024年拟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发挥政府投资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发展。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拟以规范性文件将《办法》印发各地,用于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
《办法》共七章2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专项设立目标,即对民间投资工作成效明显地区进行奖励,用于支持相关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引导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二是明确支持范围,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有民营资本参与的具有公益属性的经营性项目;三是明确支持标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单个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安排到单个项目的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对单个项目的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60%,避免项目小而散;四是明确资金安排方式,由国家发改委委直接安排到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的国有产权或股权由地方持有。五是明确对地方和项目单位工作要求,强化项目申报、建设实施、资金支付等方面的管理,切实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
其中,在支持范围方面,《办法》提出,民间投资工作成效明显地区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急需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可申请本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市政、物流、新型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项目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体育、旅游公共服务等。
《办法》明确,"本专项原则上支持以上领域有民营资本参与的具有公益属性的经营性项目,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进一步引导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
在支持标准方面,《办法》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单个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安排到单个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对单个项目的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60%,避免项目小而散。具体到资金安排,则是由国家发改委直接安排到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的国有产权或股权由地方持有。
此外,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方面,国家发改委指出,《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规定"政府可在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在项目建设期对使用者付费项目给予政府投资支持"。对符合要求的PPP项目建设,该专项资金也可支持。通过专项资金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推进实施。
中银协制定"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和工作指引
据悉,金融领域非法职业代理灰产(以下简称"金融灰产")现象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为进一步保护会员银行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斩断"代理维权"黑灰产利益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到,灰产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
反催收联盟,是指一些组织或个人通过伪造虚假证明、缠诉闹访等行为协助逾期客户对抗会员单位的合法催收,并达到恶意逃废债等目的的行为。反催收组织的根本目的为收取高额代理手续费、截留套取资金等(例如加盟会费、每月代接听催收电话费等)。主要包括:一是煽动逾期客户,尝试激怒或诱导催收员说出违规话术,试图虚构暴力催收的事实或造成催收员违规催收的假象,并将通话录音后向监管部门投诉;二是向客户传授减免息费、延期还款等"技巧",教唆客户或直接代客户向监管机构投诉,谎称受到会员单位或催收机构暴力催收,并通过到会员单位或监管机构聚众闹事,网上论坛、微博等线上渠道施压,扬言"群访",制造舆情压力,逼迫会员单位停止对其进行催收、宽限还款、减免息费或声称导致其失业、名誉损失等不实情况进行敲诈勒索;三是指导逾期客户开具或者伪造贫困证明、收入证明、住院证明等,获取息费减免或延长还款期限的服务;四是其他教唆客户逃废债等行为。
羊毛党是指利用会员单位、卡组织与第三方机构等的用户政策、营销规则等非法或涉嫌非法谋取利益的群体,主要包括:一是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虚构用户、手机号、收货地址、IP地址、GPS方位或移动设备等方式,变造、虚构交易套取优惠费用;二是同一用户或多个用户(亦包括诸如一人同时掌握多个不同用户信息或银行卡信息的情形)以违反正常交易习惯的方式进行以套利为目的的支付行为,如在活动门店非正常营业时间段内消费、短时高频交易(包括正向交易以及撤销、退单等反向交易)、优惠交易占比畸高或交易金额差异小等明显不合常理的情况;三是将一笔交易拆分成数笔交易以套取更多利益的支付行为;四是其他利用存款、营销规则谋取营销费用的不诚信、不正当行为。
恶意投诉是指以灰产支持下投诉为由,要求会员单位满足其逃废个人债务、修改征信逾期、减免息费、索取补偿等不合理诉求。恶意投诉表现为灰产支持下的代理投诉、指导投诉、非本人投诉,此类机构或个人常以"专业代理维权"名义通过违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吸引、诱导、教唆消费者滥用和强占维权与投诉渠道,滥用监管行政规则,阻挠消费者与会员单位和解或与第三方机构开展纠纷调解,通过夸大或歪曲事实、伪造证明材料、诬告要挟会员单位、缠访闹诉、多次重复向监管投诉施压等方式进行恶意投诉。
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到,针对金融灰产投诉举报及违反投诉举报秩序的重灾区,如协商还款、息费争议等问题,一方面,会员单位应加强营销管理,在与客户订立合同、办理分期业务时,应对收取利息、复利、费用、违约金等条款、风险揭示内容严格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确保客户注意和理解条款内容,并向客户主动告知咨询、投诉受理渠道。另一方面,会员单位应规范催收行为和催收用语,加强催收外包机构管理,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上述文件还提到,会员单位应执行统一的金融灰产识别标准,坚决抵制金融灰产及违反投诉举报秩序的个人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向从业机构施压以牟取不当利益的无理诉求。
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秘书长徐北表示,"代理维权"的灰产极度猖獗,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文件通过多维度标准界定灰产,有效区分有效投诉和恶意投诉,并对相关"灰产"进行有效打击。
他认为,监管部门发出相关文件,具有极度积极意义,打破了过往"投诉就有理""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况,净化的金融环境,重塑了信用体系,做到:敢贷、能还的良性循环。"虽然目前只是针对银行体系但对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相信其他金融行业也会积极跟进。"
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
2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就《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X号--可持续发展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在制定过程中体现了"三个坚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符合我国国情。具体而言,在规则制定中,既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也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能力、市场机构能力和监管能力,实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同时,明确以公司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为核心要素构建的披露框架,以更好的内部治理、具体行动带动高质量信息披露;此外,充分反映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特色、优势和优先序,也会积极借鉴ESG领域有益经验。
根据《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沪深交易所采取了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以披露主体为例,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考虑到北交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特点,规则不对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强制性披露规定,鼓励公司"量力而为"。
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议题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规定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上市公司应当围绕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个核心内容对拟披露的议题进行分析和披露,以便于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为应对和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所采取的行动。
根据《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环境信息披露部分针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重要环境议题提出了披露要求。同时,《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还明确了社会、公司治理的披露议题。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还安排了过渡期及缓释措施。具体而言,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上市公司应在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首个报告期上市公司无需披露相关指标的同比变化情况,对于定量披露难度较大的指标,可进行定性披露并解释原因;在2025年度、2026年度报告期内,披露主体难以定量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对当期财务状况影响的,可仅进行定性披露。
据悉,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将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逐步实现聚集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创设绿色可持续发展产品、连接绿色可持续发展金融资本、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品牌、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生态的战略目标。
上市保险公司信披特别规定征求意见
2月9日,中国证监会就《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4号--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上市保险公司信披特别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相关会计或经营指标的披露要求进行调整,并结合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实践情况,进一步优化披露内容,增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证监会表示,本次修订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了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引导上市保险公司不断提升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投资者更好理解上市保险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
据悉,此次修订是证监会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下称《新保险合同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下称《规则Ⅱ》)等规定及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实践情况,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4号--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特别规定(2022年修订)》(下称《2022年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基础上,形成了《上市保险公司信披特别规定》。
修订后的《上市保险公司信披特别规定》基于当前会计准则要求,调整了相关指标披露要求:
比如,《新保险合同准则》调整了保险公司的收入确认原则,对保险服务收入确认、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等方面都做出较大修改。本次修订在第四条、第六条、第八条中对部分旧准则口径的指标进行调整,并增加新准则下有助于投资者理解保险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相关会计数据或财务指标。
再比如,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要求,修订后的《上市保险公司信披特别规定》调整第六条的投资资产披露要求中关于金融工具科目的相关表述。
基于《规则Ⅱ》等行业监管规则的表述和要求,证监会修改第六条关于偿付能力相关表述,将"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修改为"实际资本、最低资本"等;将第七条风险类别的列示内容修改为"保险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将第三条、第十三条中"总精算师"相关表述完善为"总精算师(或具有相同职权的管理人员)"等。
本次修订还明确了新旧衔接的过渡期政策要求。考虑到在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期间,部分上市保险公司适用过渡期政策相关要求,本次修订明确新旧衔接事宜,即在过渡期内适用过渡期政策的公司可继续参照《2022年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据悉,为健全和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强化分类监管,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大力促进汽车消费,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根据《办法》,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办法》共五章二十二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组织实施、评级结果与运用和附则,从总体上对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工作进行规范。一是明确监管评级要素与方法。《评级办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信息科技管理等6项评级要素,分别赋予10%、10%、35%、20%、15%和10%的分值权重,并对评分原则进行规定。二是明确监管评级组织实施流程。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按照初评、复评、审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等环节进行。监管评级结果从优到劣分为1-5级和S级,监管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给予更高程度的监管关注。三是明确分类监管原则与措施。规定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机构制定及调整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并作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条件。
其中,《办法》明确,金融监管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当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制定汽车金融公司的综合监管计划,明确监管重点,确定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并督促汽车金融公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整改落实情况。
例如,对监管评级为1级的汽车金融公司,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现场走访、监管会谈和调研等方式,掌握最新经营状况,适当放宽监管周期、降低现场检查频率,在市场准入、创新业务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对监管评级为5级的汽车金融公司,则按照高风险非银机构风险处置的有关要求执行。
《办法》还指出,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条件。例如,监管评级为1级、2级的汽车金融公司,既可开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定的基础业务,包括接受股东及其所在集团母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定期存款或通知存款、接受汽车经销商和售后服务商贷款保证金和承租人汽车租赁保证金、同业拆借业务等10项内容;经批准也可以开展《管理办法》规定的专项业务,包括发行资本工具、资产证券化业务、套期保值类业务等。
而监管评级为3、4、5级的汽车金融公司,则在不同程度上被限制开展上述业务。上述负责人指出,对于风险较大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开展高风险业务,利于有效控制对外业务风险。
国家发改委出台电力辅助服务新规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决策部署,2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从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
国家发改委指出,辅助服务的价格机制是电力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电力辅助服务主要包括调峰、调频、备用等,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辅助服务市场也存在不足,如,辅助服务品种设置不够合理、计价规则不统一、部分地区辅助服务价格过高、工作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健全价格机制。
《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总体思路是,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持续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科学确定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合理设置有偿辅助服务品种,规范辅助服务计价等市场规则。按照"谁服务、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总体原则,不断完善辅助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规范有序传导分担,充分调动灵活调节资源参与系统调节积极性。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优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对影响辅助服务价格形成的交易机制作出原则性规定,统一明确计价规则。二是规范辅助服务价格传导,明确由用户侧承担的辅助服务成本,限定在电能量市场无法补偿的因提供辅助服务而未能发电带来的损失。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保障。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强辅助服务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等统筹衔接;健全辅助服务价格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跟踪监测,及时评估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辅助服务价格合理形成。
其中,《通知》要求优化调峰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一是完善调峰市场交易机制。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的地区,完善现货市场规则,适当放宽市场限价,引导实现调峰功能,调峰及顶峰、调峰容量等具有类似功能的市场不再运行。电力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的地区,原则上风电、光伏发电机组不作为调峰服务提供主体,研究适时推动水电机组参与有偿调峰,其他机组在现货市场未运行期间按规则自主申报分时段出力及价格,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出清价格和中标调峰出力。区域调峰、存在电能量交换的区域备用等交易,应当及时转为电能量交易。二是合理确定调峰服务价格上限。各地统筹调峰需求、调节资源成本和新能源消纳等因素,按照新能源项目消纳成本不高于发电价值的原则,合理确定调峰服务价格上限,调峰服务价格上限原则上不高于当地平价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价。
《通知》指出,健全调频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一是规范调频市场交易机制。调频市场原则上采用基于调频里程的单一制价格机制。各机组按规则自主申报分时段调频容量及价格,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出清价格和中标调频容量。调频费用根据出清价格、调频里程、性能系数三者乘积计算。二是合理确定调频服务价格上限。调频性能系数由调节速率、调节精度、响应时间三个分项参数乘积或加权平均确定,分项参数以当地性能最优煤电机组主机(不含火储联合机组)对应的设计参数为基准折算。原则上性能系数最大不超过2,调频里程出清价格上限不超过每千瓦0.015元。
农业农村部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工作
据悉,农业农村部日前发文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工作,要求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夺取粮食丰收,统筹推进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文件提出健全多元投资渠道等要求。
《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五是全链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六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七是稳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八是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其中,明确提出要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确保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工作一直强调稳面积、提单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现有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增产途径以提高单产为主。
应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调控粮食和农产品进出口。
《实施意见》还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筛选挖掘大豆、玉米等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建设国家畜禽和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推进育种创新攻关。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加强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建设南繁硅谷、黑龙江大豆等国家级种业基地。
在健全多元投资渠道方面,《实施意见》提出,2024年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农规模,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力度""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国覆盖,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修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发挥乡村振兴基金作用,引导地方利用好农投公司等平台,有序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等。
政策要闻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积极出台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政策举措
2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动员部署开年工作。
会议指出,要积极出台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政策措施,要确保监管工作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具体到金融监管工作中,会议要求,要聚焦监管主责主业,把握实质风险,解决实际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做细做实风险监测和防范处置,加快化解存量、有效遏制增量。要稳步推进派出机构改革,确保有组织、有步骤、有纪律地平稳落地。要加快弥补监管制度机制短板,按计划出台有关规章制度。要坚持强监管严监管工作导向,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会议还强调,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工作质效。一方面,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实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相关部委协同配合,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此外,还要持续健全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重要工作一抓到底,"干一件成一件";积极开展正面引导,坚定发出中国经济光明论的监管强音。
▲两部门推进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
日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充分认识做好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对接,坚决打破数据壁垒,切实解决"多头修复"问题。
《通知》提出,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每日共享各自系统产生的信用修复结果信息(含较低数额罚款的处罚到期撤销公示的信息),并向"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相关信息,做到两个系统同步修复。
《通知》要求,各省级信用牵头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做好各自系统内部、两个系统间的工作流程与技术适配,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修复数据共享、修复结果互认。
《通知》要求各地区于2024年2月29日前完成相关工作。
▲财政部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
据悉,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执业质量和服务能力。
中注协有关负责人2月8日表示,"基础性标准体系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统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程序、标准,以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监管要求为遵循,以促进内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为目标,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
《指导意见》围绕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全生命周期,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构建基础性标准体系指导性框架。《指导意见》明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集中行业智慧力量,做好基础性标准体系指导性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工作,并针对框架中的具体项目出台细化指引。二是建立健全基础性标准体系。《指导意见》明确,会计师事务所是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的主体,应建立健全符合本所实际情况的基础性标准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做好统筹指导和推动工作。三是推动基础性标准体系落地见效。《指导意见》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基础性标准体系实施机制,确保标准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指导、配套制度供给、行政监督等作用;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对基础性标准体系实施情况的督促和指导。四是持续完善基础性标准体系。《指导意见》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应密切关注基础性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组织实施监控、进行评价,并持续完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建立标准实施调查统计制度和实施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把握实施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2025年6月底前,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建成较为完善的基础性标准体系,并在全所范围内统一实施;鼓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
▲2024年度新三板挂牌补贴支持资金项目开始征集
据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月20日发布《关于征集2024年度新三板挂牌补贴支持资金项目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2024年度新三板挂牌补贴支持资金项目征集有关工作启动。
《通知》指出,支持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采取后补助支持方式,分层给予资金支持。其中,获准在基础层挂牌的,给予每家企业不超过50万元资金支持;获准调层后进入创新层的,给予每家企业不超过50万元资金支持;获准直接进入创新层挂牌的,给予每家企业不超过100万元资金支持。
申报项目的条件为:企业为注册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支持条件的注册在北京市其他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参照执行;企业应符合中关村示范区高精尖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具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等);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同意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函,或完成由新三板基础层调层到创新层;在支持资金拨付时,企业未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摘牌。
《通知》显示,项目征集申报时间为2024年2月21日9:00至2024年3月5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通知》并提示,从未指定、授权或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开展新三板挂牌支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相关的培训、代理申报等活动,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此类活动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无关。企业如委托机构代理申报,相关后果由企业自行承担。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AI赋能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提出,中央企业要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智能经济形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
会议认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企业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创新策略、应用示范和人才聚集,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会议强调,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把主要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会上,有关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及中央企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表示,全面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国资央企必须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在更大范围整合科研力量、资金资源等创新要素,支持和赋能重点产业,形成融通创新、协同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强大合力。
自主创新
厦门发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据悉,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科技集群综合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新动能,近日,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措施》提出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支持体系、营造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等四方面任务。
其中,《措施》提出,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等内部研发机构,提升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推动加快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以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对首次认定及重新认定通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措施》要求提升未来产业体系化创新能力。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制,健全“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创新-企业集群”产业培育链条,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路线图,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向发力,健全“揭榜挂帅”等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对“揭榜挂帅”项目按研发投入总额的30%给予支持,最高1000万元。强化应用场景示范,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应用场景项目。探索“超前孵化”模式,推动在顶尖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支持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深度、持久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和成果来厦转化。举办“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承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专场活动,吸引市域外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环厦门大学科创谷、集美创新街区建设。
《措施》提出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坚持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统筹不少于300亿元的财政科技资金,引导撬动各类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扶持资金“拨改投”,扩大科技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的规模和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措施》提出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推动科创风投基金、增信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基金总规模增加至1000亿元,并持续扩大规模。统筹科创风投基金100亿元,探索推动设立金砖科创孵化子基金,开展投贷联动等模式,推动设立科技型企业创业责任保险,支持初创期企业成长。整合科技信用贷款和科技担保贷款政策,推动增设科创增信子基金,科技担保贷款户均担保余额提高到1000万元;完善技术创新基金政策,将支持范围扩大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投入和技术转移,支持成长期企业加速壮大。鼓励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国企战略发展基金等支持企业并购、转型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成果转化保险、绿色保险等业务,通过落实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等市场化方式降低创新产品使用风险,支持成熟期企业做强做优。
节能减排
工信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月21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称《指南》),提出通过加快标准制定,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推进工业领域向低碳、零碳发展模式转变。建立协同降碳标准,发挥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在工业绿色化生产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十四五"时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工业领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点对象。
推进"十四五"期间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证。《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指南》明确,要建立协同降碳标准,通过企业内部协同、上下游协同、产业链协同等方式实现协同降碳的相关技术与装备,包括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减污降碳协同、产业链协同等标准。其中,绿色化协同标准主要包括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绿色化生产中的应用标准。
清华大学、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研究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2023年-2050年我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相关投资将达到170万亿元。鉴于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约70%,且工业互联网对企业减排贡献率约为15%到30%,据初步估算,未来30年,仅在工业领域,碳中和需求将为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投资增长空间约为17.9万亿元到35.7万亿元。
四部门发文加快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
据悉,民航局、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印发《民用运输机场周围区域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 (2024-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
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行动方案》以2025年、2027年为目标年,提出机场噪声防控的工作目标。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多方协同机制初步形成,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基本具备民用航空器噪声事件实时监测与精准溯源能力。到2027年,机场噪声污染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防控标准建设持续推进,协同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周围区域声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行动方案》是我国机场噪声污染治理领域第一份综合性文件,从4个方面提出13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快完善机场噪声防控相关国家标准,健全机场噪声防控民航标准与规章。二是统筹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监督管理,包括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加快提升机场噪声监测能力,深入推进机场建设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机场噪声污染监管协同机制。三是深入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包括落实机场噪声污染防治责任,推动机场噪声污染减缓试点。四是强化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科技支撑,包括开展机场噪声影响机理研究,推进机场噪声监测技术研发,统筹开展空地协同机场噪声防控技术攻关,开展机场噪声防控经济政策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山西省发布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
据悉,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专家建议多管齐下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证券时报2月20日刊发报道指出,产业转型乃至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进程,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门类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能源转型已取得初步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加,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仍然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高效供给的矛盾。据此,多位专业人士认为,推动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仍需多管齐下。
一是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做好产业布局。目前,国内经济转型呈现全国一盘棋的景象,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在试图寻找经济转型方式和路径。而且,各地区力争实现的转型方向惊人的一致,即扩大第三产业比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各地合理的经济结构也不应该是统一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人才资源进行经济转型的探索性创新,将一些产能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将经济增速降下来,实践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转型和地区低碳化、清洁化。"长春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周景宏说。
二是高耗能产业不宜"一刀切"。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长施训鹏认为,很多高能耗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还需要持续发展,城市化还要稳步推进。这些发展导致对高能耗产业的产出需求仍然很高,这就制约了用电量的大幅度下降。这一点和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不能拿发达国家现阶段的特征过高要求我国。
三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优化升级。在民生证券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严家源看来,应当坚持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先立后破"原则,在供给侧与消费侧同时发力。供给侧应当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发挥煤电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侧则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意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四是探索新能源发电配储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尖峰负荷越来越高,但电力输送和调节能力提升相对不足,加之以新能源高增长带来的波动性,近年不时出现局部地区局部时段的用电紧张问题。
"2022年以来我国已经明显加快了火电和抽水蓄能的建设,这将对于缓解未来的用电紧张、提升供电安全和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但未来电力能源清洁化的转型依然任务艰巨,为了适配更高比例的新能源,仍需探索发展低成本的长时储能方式,电网的输送能力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长江证券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首席分析师张韦华表示。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不仅对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对我国产业布局提供了发展方向。这几年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但是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益增长仍然任重道远。
威孚高科与福伊特集团展开氢能业务合
2月22日,威孚高科(000581.SZ)公告称,为推进氢能业务的发展,公司与福伊特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IV型高(70MPa)储氢系统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福伊特是一家有着157年历史的德国企业,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推广商用车业务,其在氢能领域早有布局,主要包括车载储氢系统和氢燃料电池电驱系统。
国轩高科拟在香港联合成立低碳研究院
据悉,国轩高科2月20日宣布,该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国轩高科(香港)有限公司(简称"香港国轩")近日与晋景新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晋景新能")达成合作。根据协议,香港国轩与晋景新能将联合成立国轩晋景低碳研究院,共同开展电池储能系统(BESS)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层面的联合研究,推动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的研发创新、产业应用与市场交易。
此前,国轩高科与晋景新能已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储能EPC项目,建设和运营电池回收等项目,搭建共享的在地和国际物流解决方案。
晋景新能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新能源服务商,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绿电解決方案。
国际能源署称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
据悉,国际能源署1月13日至1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2024年部长级会议暨该机构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聚焦维护能源安全、加快清洁能源转型、深化能源国际合作等议题。
国际能源署在会议期间发布公报说,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应确保能源安全并提高能源效率;应加速清洁能源转型,以努力实现将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应促进清洁能源市场发展和融资等。
公报说,国际能源署将继续做好准备,以应对与能源有关的挑战--气候变化、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它们构成了三重全球性危机。气候变化的后果在今天已显而易见,这凸显加速清洁能源转型的紧迫性。
本次会议还授权国际能源署深化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合作,包括开始与印度讨论后者成为国际能源署正式成员的申请。
此外,国际能源署还宣布在新加坡设立一个区域合作中心,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始运营。这是国际能源署在巴黎总部之外设立的首个办事处,旨在加强能源安全并在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方面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开展合作。
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其工作内容包括能源数据统计、监测能源市场发展、推广先进能源技术、提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等。
欧盟批准一项支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新计划
据悉,欧盟委员会2月15日发表声明说,已批准一项新计划以支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从而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
欧盟委员会表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和斯洛伐克7个欧盟国家将为该计划提供69亿欧元的公共资金,预计还将带动超过54亿欧元的私人投资。
欧盟委员会说,在这项计划推动下,32家公司将参与33个与氢能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建设大型电解槽用于生产可再生氢、新建和改造约2700公里的氢传输和配送管道、建设大型储氢设施等。
据介绍,大型电解槽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至2028年间,管道项目将在2027年至2029年间投入使用。
新加坡2026年起要求所有离境航班使用可持续燃料
据报道,新加坡交通部长徐芳达2月19日表示,新加坡计划从2026年起要求离境航班使用一定比例的可持续航空燃料。
根据徐芳达在新加坡航展前夕的樟宜航空峰会上宣布的计划,其起始目标为离境航班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占其所用燃料的1%;根据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供应和采用情况,到2030年将这一占比提高至3%到5%。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已呼吁全球航空业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制定上述计划的新加坡民航管理局发表声明说:"作为航空业脱碳的一条关键路径,为实现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可持续航空燃料有望贡献约65%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新加坡民航管理局同时计划引入可持续航空燃料税,金额根据航程长短和机票舱位而不同。例如,2026年在实现离境航班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占其所用燃料1%的情况下,乘坐新加坡至泰国曼谷、日本东京、英国伦敦航班经济舱的旅客,其机票价格将分别增加3新加坡元、6新加坡元和16新加坡元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税(1新加坡元约合5.35元人民币)。
可持续航空燃料通过合成技术或利用废弃食用油等生物材料制成。有报道称,航空业约占全球碳排放的2%至3%,可持续航空燃料可降低碳排放,但其生产成本高。目前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全球航空燃料消耗中仅占不到0.1%。
劳动用工
沈阳发布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
2月22日,沈阳发布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沈阳市将对新引进高精尖人才,最高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新增对沈阳市自主培养且未享受过高精尖优才等政策资助的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分别给予生活津贴。
在支持"带土移植"引育方面,企业与创新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沈阳市将给予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励,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奖励。每年引进支持25个左右在沈转化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对创新团队,按照研发投入给予每年5-50万元补贴,最长补贴3年。
对于青年后备人才,沈阳市将对博士、硕士、本科高校毕业生给予16万元、8万元、4万元的综合补贴;新增在沈阳市"老字号"和"原字号"产业领域生产一线或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可上浮10%。
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政府类产业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其中,盛京英才发展创业投资基金6亿元、沈阳天使投资基金20亿元。完善"人才贷",对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可获得由金融机构提供的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并给予后补助贴息。
此外,沈阳还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支持学术活动交流平台、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家属就业就学保障、人才医疗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奖励措施。
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康洪履新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据悉,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格力集团")迎来新任"一把手"。格力集团官网近日更新信息显示,康洪已任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康洪曾任珠海横琴新区统筹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横琴新区商务局局长、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21年,康洪获任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保留正处职),其间曾挂职担任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此前由周乐伟担任。
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3月,是珠海市市属国有企业,也是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旗下业务涵盖产业投资、建设投资、城市更新、建筑安装、服务运营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集团是备受关注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电器")的小股东。格力电器自1989年成立以来,珠海市国资委控股的格力集团曾长期是其第一大股东,但持股比例从2006年开始下降,从最初的50.28%逐渐降至现在的3.44%。
思科宣布裁员5%
据悉,美国网络巨头思科2月14日宣布计划裁员 5%,这一决定将导致裁减约 4250 个工作岗位。
思科在一份声明中称,在截至 1 月 27 日的这一季度(IT之家注:第二财季),公司收入同比下降 6%,净利润从去年同期 27.7 亿美元 / 每股 67 美分降至 26.3 亿美元 / 每股 65 美分。思科预计第三财季收入最多 123 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 84-86 美分。
该公司董事长兼 CEO 查克·罗宾斯表示,"自 2024 财年开始以来,客户一直在花时间部署最近几个季度向他们发货的高水平产品,这比我们最初预期的时间要长。"
这是当前"裁员大潮"之下受影响的又一家科技公司。据 CNBC 援引网站Layoffs.fyi数据报道,今年 1 月是自去年 3 月以来行业裁员最繁忙的一个月,今年迄今已有 144 家科技公司裁减近 35000 名员工。
据思科官网显示,截至 2023 财年,公司共有员工 84900 人,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
大发汽车董事长和总裁因产品认证违规丑闻离职
据报道,丰田汽车子公司大发汽车(Daihatsu Motor)于2月13日宣布新的管理层架构,董事长和总裁双双离职。大发汽车称,将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定决心作为一家新公司重生"。
从2023年4月以来,大发汽车深陷产品认证违规行为丑闻漩涡,管理层调整是大发汽车最新应对举措。
大发汽车前身创立于1907年。1967年大发汽车与丰田汽车建立合作关系,1998年和2016年,丰田汽车分两次收购了大发汽车全部股份。目前大发汽车是丰田汽车全资子公司。
香港推出2024年"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2月15日公布推出2024年度"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企业提供职位。
自2024年度起,计划除全年接受企业提交职位空缺及合资格青年申请职位外,亦引入灵活措施,容许企业按业务需要申请延长将青年派驻回港或到大湾区以外内地城市工作,以及聘用曾任职实习学员职位的合资格青年。
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可参与计划。参与企业须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于月薪18000港元,聘请合资格青年,并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政府会向企业发放每名受聘青年每月10000港元的津贴,最长为期18个月。
企业可由即日起提交职位空缺,有效期至12月31日,聘请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参加计划的青年必须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香港受雇工作,并于2022至2024年获颁学士或以上学位。
企业经营的“祸”成了员工该背的“锅”?
工人日报2月22日刊发的一篇报道称,不签“承诺催款”的保证书,用人单位不予办理离职;签了,就要面临巨额货款及滞纳金追偿。煎熬下,陈哲远选择了签字离职。两年后,公司向其追偿42.2万元。2024年2月18日,陈哲远表示,他在今年1月收到法院邮寄的民事判决书,法院对用人单位要求他支付客户欠款及滞纳金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这让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运营失败,或使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生产经营中,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减轻自身利益损失,美其名曰“同甘共苦”,实则把部分经营风险在规章制度、协议约定中变相转嫁给劳动者。据了解,这种规章制度、协议约定到了法庭并不作数。
客户欠款要离职员工偿还
“本人陈哲远,到目前为止,由本人对外赊销形成的均已超过收账期的应收账款共计人民币35.7万元。本人保证:从即日起一个月内将以上货款催讨回公司,到期未收回的余款由本人负责偿还,还将承担从违约日起至还款日为止、每日按0.5‰计算的滞纳金。”
拿到保证书时,陈哲远犹豫了一周。陈哲远是一名销售员,在辽宁大连一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工作7年。2020年12月,他决定离职创业,被公司要求签订保证书,否则不予以办理离职手续。陈哲远无奈于没有拒绝的办法。
2022年12月,用人单位申请劳动仲裁,要求陈哲远支付未收回的货款35.7万元,并按照0.5‰的比例支付拖欠滞纳金6.5万元。当地仲裁委以诉讼请求超过仲裁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用人单位起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陈哲远销售货物的行为属于履行工作职责,其与公司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并非平等的民事主体。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追讨货款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由员工承担的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是典型的用人单位利用强势地位转嫁经营风险的行为。”辽宁省劳动人事争议研究会法律专家孟宇平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除存在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实践中,部分公司会使用类似手段,要求像陈哲远这样的销售人员对回款承担责任。孟宇平表示,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均是用人单位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经营风险责任不应由劳动者承担。像这样不应该转嫁的经营风险还有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利润下降、供应商违约导致停产、项目研发失败导致失去市场优势,以及政策变化导致运营成本增加等等。
“分担”经营风险成员工义务
“企业擅自扩大员工的职责义务范围是最常用的伎俩。”大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驻场公益律师王金海说。劳动法明确规定的劳动者法定义务有,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的义务,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合理合法。
2021年,何有志在沈阳一家地产公司从事职业顾问一职。该公司《奖励金考核管理办法》规定,销售人员完成任务的,按照已结算的代理费依比例支付奖励金。某开发商应向该地产公司支付项目代理费300万元,经协商,开发商以房屋抵顶代理费。地产公司对抵顶房屋降价销售得到225万元,随后按225万元的基数支付了何有志的奖励金。
何有志提起诉讼,法院认为,开发商以房屋抵债的方式全额支付了代理费,应视为代理费已全额结算。地产公司对房屋降价销售系其自主经营行为,不能将自行降价销售的损失转嫁到员工身上。
“如果公司告诉我说经营状况不好,我愿意主动少拿奖励费用。只是这种强迫的‘同甘共苦’不公平也不合理。”何有志说。
2022年8月,辽宁一家石化行业企业出台的安全生产奖励办法还没施行就被废止了。该公司工会主席李伟介绍说,企业为实现“安全绩效与安全激励兑现挂靠”出台了一项办法:生产一线员工每月从工资里扣除500元“安全风险抵押金”,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不予返还。如果季度内没发生安全事故,可兑现3个月的本金1500元。全年无事故,年底可返还6000元本金,额外奖励激励金6000元。
“激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一规定不合理不合法。”李伟说,“只有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用人单位才能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以及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扣除劳动者相应赔偿费。并且,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因素很多,并不一定全是员工的责任,将其直接与员工工资所得挂钩显然不合理。”
同甘共苦应考虑收益和风险对等
“用人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经营风险本应由其自身承担。”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可以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控制企业运营风险,不但要有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公司治理各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企业运营风险防范制度。
孟宇平认为,劳动者的职务行为是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职务风险也应当归于利益享有者。由员工承担远远高于其劳动报酬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可能会给其日常生活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应当考虑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与用人单位承担经营责任之间的平衡,结合劳动者工资适当降低其责任比例。
王金海对劳动者提醒,员工与企业不是合伙关系,并不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系就是合伙关系。合伙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依据协议而形成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民事法律关系。劳动者在遇到相关情况的时候要注意分辨风险,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专家论坛
学者建议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证券时报2月23日刊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撰写的文章指出,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已经沿用多年,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必讳言的是,这种统计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改革予以完善。笔者认为,不论是从收入角度还是从支出角度统计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统计方法,也不能反映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状况,当然也无法真实反映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量。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必须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曾有学者提出,中国并不存在单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统计方法上,中国借用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其实,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形成了以生产力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钢铁、粮食、棉花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但近些年来,中国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生产要素计算方法。
笔者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要素核算方法。通过计算生产力要素增加量,分析国家经济素质和增长情况。生产要素非常复杂,统计部门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要素,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与后工业化国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工业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因此,采用生产力要素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从生产力要素角度来看,2023年全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万亿千瓦时,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中国粮食产量1.39万亿斤,这是确保中国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肉类产量9641万吨,这是支撑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中国水泥产量20.23亿吨,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中国造船量4232万吨、汽车3016万辆,这是中国工业产出的重要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应当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生产力要素的增长情况,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生产效率指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比,形成生产效率。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大,或者生产要素增加量相对较大,但是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那么,经济增长没有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充分考虑到生产效率。只有大幅度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在生产力要素投入产出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在超超临界火力发电领域世界领先。中国在巴基斯坦、印度建造的火力发电站,发电效率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中国上海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效率世界第一。
但也要看到,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衡量生产效率的方法不难,只要考察单位投入的产出量,即可计算出生产效率。在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中,增加生产效率指标,对督促生产单位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社会指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忽视社会成本。如果整个社会成本相对较高,那么,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多大的意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体系没有正确区分生产力指标和社会指标。考虑到一些国家社会治理成本相对较高,国家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这些国家大量资源消耗在国家治理方面,增加的财富无法用于提高国民的福利待遇,经济增长没有实际意义。
建立社会指标体系,就是要考虑单位公共预算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例,不能打着社会公益的幌子,降低生产效率,损害居民的利益。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改革公共预算体系,进一步落实单个项目投入产出责任制。中国实行复式财政预算体制,各个部门的预算都必须张榜公布,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公民的监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政预算细化程度不够,各级人大审查财政预算的时候,应当要求政府部门说明财政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严格把关,防止财政预算被滥用。广州市人大在审议政府预算过程中,对政府采购的电脑等设备价格提出质疑,收到良性反馈,并在实践中起到了好的作用。这说明只要高度重视社会指标,严格按照预算法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监督政府的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社会支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都是强化社会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之举。相信随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系统化,中国社会指标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总之,建立有别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海外收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应当适度恢复使用建国初期所形成的生产要素核算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生产效率指标体系,不断细化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真正反映中国经济整体情况,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以新质生产力牵引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2月22日刊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耀璟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让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快马加鞭,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以新提质”怎么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依托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2022年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是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战场。目前,广东已形成“8372”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即8个万亿级、3个五千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下一步,广东可以依托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走深走实。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新动能和新优势。
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广东省在人才引进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用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优厚的政策条件吸引人才来粤安家落户、创新创业。在这次大会的发言代表中,就有像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这样的优秀引进人才。但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省双一流高校的毛录取率仍然偏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仍明显不足。针对高等教育名额分配与地区人口发展速度、产业经济需求存在的不匹配问题,除了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高校落户之外,还可以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相关人才,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体系,助推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2022年在广州成立,是广东引领制度创新众多实践中的一个缩影。地方政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免去企业后顾之忧;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延续性,注重防范风险隐患,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发挥催化剂、稳定器的作用,有效引导生产要素由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部门或者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地方,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勇当乘风破浪的弄潮儿,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定能谱写生机盎然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曹钟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
《经济日报》2月8日刊发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助理、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撰写的文章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新时代新征程,需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特别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将新型工业化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统筹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明晰新发展阶段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在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有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难题。工业发展面临从以简单的扩量为主向量质齐升转变的挑战,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生产技术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的优化等多维度、深层次、高水平方向迈进。
纵观全球数百年工业化历程,工业始终处于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对我国而言,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新型工业化不仅要解决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还要做好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大文章,发展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特别是要以新型工业化的新思维、新方法,推动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引领带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全方位变革升级,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构建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要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重大产业领域,加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要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引进来”,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强化与国际接轨,建立起能够与国际兼容的新型工业化系统生态。
科技创新是工业化的重要引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以数实融合为重要抓手,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科技创新要面向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握先进科技发展趋势,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含量。
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依托。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统一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必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大产业、大企业。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推出新产品,培育新技术,锻造新产业。要强化要素和资源市场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作用,着力推动资本、土地、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特别是要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趋势,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着力打通数据壁垒,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以要素市场高水平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
专家论点辑要
▲我国应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证券时报2月19日刊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的文章指出,2023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超出预期目标。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分别带动4.3、1.5、-0.6个百分点,消费在稳增长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近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4.5%、4.6%,但我们认为政府预期目标仍为5%左右,与去年保持一致,这既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总基调,也是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稳定就业、防范风险等的内在要求。当然,今年要实现5%左右的增速并不容易。从外部看,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美贸易问题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仍将承压;从内部看,房地产和民间投资还在触底阶段,对总需求的扩大形成拖累。因此,需要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方面,要适度加力,继续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并在重点工程、民生支出等方面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质效。同时,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前置发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回升。
货币政策方面,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预期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掣肘减少,可以更加聚焦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背景下做到灵活适度,通过降准和降息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精准有效地支持"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等。此外,还应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小企业
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投资AI技术意愿全球最强
2月19日,汇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字技术重塑行业及商业模式的时代下,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正通过投资新技术和调整人才发展策略,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机遇。
据了解,汇丰集团的该项调查于2023年11月至12月进行,访问了来自亚洲、中东、欧美、南美等8个主要市场的2900名中小企业管理层及业务决策者。
根据该项调查,近七成(68%)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表示,有意向投资AI(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运营效率,这一比例在全球受访市场中最高;同时,超过八成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正在加大数字人才的投资或重新培训员工,以推进自身的数智化转型。
从调查结果来看,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中国内地中小企业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尝新意愿,九成左右的受访企业有信心在10年间可以紧随新技术的发展步伐,这在所有受访市场中处于领先水平。
该项调查还发现,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全球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近九成(86%)受访中小企业表示其财务职能部门的职责正在发生转变,更专注于提供实时数据和相关分析。而在中国内地,受访中小企业则更加重视招募具备数据分析技能的财务人才(88%)。
同时,中国内地中小企业的财务数字化已初具成效。该项调查中,超过九成(92%)受访企业表示对电子发票有所了解;超过六成(63%)的受访企业已经在应用电子发票,比例大幅领先受访市场平均水平(54%)。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工商金融主管马健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数字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正紧跟科技创新步伐,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有利于他们拓展全球市场,保持国际竞争力。"
马健表示,在此过程中,国际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协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数字化转型,还可以通过数字金融赋能,协助中小企业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主要包括:上线新系统或平台所需要的成本、数据安全风险、员工缺乏数字技能等。
另外,此次调查也对数字化时代企业银行服务中的人际服务偏好进行了调研。在个性化财务建议、应对隐私和安全问题以及协助识别并把握未来商机等方面,受访的中国内地中小企业仍然重视专业团队的支持。
经贸态势
国合署与联合国组织及非洲国家携手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2月19日,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埃塞俄比亚工业部"云签署"三方合作联合声明。据了解,这是国合署首次与联合国组织及一个非洲国家共同签署三方合作文件,聚焦推进"小而美",携手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此外,国合署还同联合国工发组织"云签署"了两机构关于推动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联合声明。
国合署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上述文件是中方推动相关国际机构支持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举措。此次签署的三方联合声明明确了在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发展等重点合作领域建立"示范中心",将面向所有非洲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和发展规划,培育小型示范项目,并开展技术合作、人员培训等能力建设项目等合作。
据介绍,目前,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200多个"小而美"合作项目已落地。国合署专门成立了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并推进建设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
"联合国工发组织、埃塞相关部门都是中方的重要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下一步,国合署将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埃塞相关部门一道,以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主线,加强对接协调,创新融资渠道,争取早期收获,让更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人民。"李明说。
美将斥巨资更换港口中国造起重机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2月21日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赋予美国海岸警卫队更大的权力,以监管港口的网络安全。并制定了一项计划,更换美国港口使用的所有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用日本造起重机取而代之。
负责网络和新兴技术的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Anne Neuberger说:"由于起重机主要用于集装箱装卸,如果被对手租用或操作,将对我们的货物运输以及军队通过港口的运输,产生极大影响。"
还有美国政府官员表示,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可以远程维修和编程,造成安全漏洞。
据悉,目前在美国港口使用的起重机中,约80%由中国制造,并使用中国的软件系统。拜登已宣布,未来5年将拨款200亿美元,使用日本三井物产美国子公司制造的起重机,代替中国产品。这将是30年来美国首次在国内生产起重机。
据报道,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在一份声明中说,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说法"纯属臆想"。他说,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阻挠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打"中国牌"、提"中国威胁论"是不负责任的,将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欧盟宣布对中国中车子公司展开补贴调查
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公告,依据欧盟《外国补贴条例》(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对中国中车的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CRRC Qingdao Sifang Locomotive,下称"中车四方")发起深度调查。这是《外国补贴条例》生效一年多来,欧盟委员会发起的首次深度调查。
欧盟内部市场和产业政策执行委员布勒东(Thierry Breton)在公告中表示,中车四方在保加利亚的电动列车招标中,依靠补贴,"提交一份具有不当优势的报价"。
据悉,保加利亚交通部的招标,涉及20辆电动列车以及15年的维修,总价值约为6.1亿欧元(6.6亿美元)。
根据欧盟的新法规,企业必须向欧盟通报任何价值超过2.5亿欧元的公共采购招标,同时也必须通报在过去3年中是否曾享受过政府至少400万欧元的补贴。
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委员会认为有理由进行深入调查,因为有足够的迹象显示,这家公司已经获得扭曲内部市场的外国补贴。"
根据《外国补贴条例》(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欧盟委员会必须在7月2日之前决定接受企业提出的补救措施,或禁止授予合约,或发布不得异议的决定。
布勒东指出,"欧洲的开放性是以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为前提","确保欧盟单一市场不会因为外国补贴而扭曲,从而损害公平竞争,这对我们的竞争力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中车是全球最大的火车制造商,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约,从美国城市到印度和拉丁美洲都有。2019年,中国中车还收购了德国铁路基础设施集团Vossloh。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来,欧盟正加强对针对中国进口的管制。去年9月,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针对中国国家对电动汽车的补贴进行调查,以保护欧洲工业免受被判定为"人为压低价格"的影响。今年1月,欧盟公布一系列措施,防止敏感技术或基础设施落入竞争对手手中。
据报道,针对欧盟委员会2月16日宣布对中国中车的子公司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月19日下午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欧方审慎使用外国补贴条例工具,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具体的经贸问题,为中方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欧元区2023年12月国际货物贸易顺差168亿欧元
2月15日,欧盟统计局公布,2023年12月欧元区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货物的初步估计值为2187亿欧元,与2022年12月相比下降8.8%;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货物进口总额为2019亿欧元,与2022年12月相比下降18.7%。欧元区2023年12月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货物贸易顺差为168亿欧元。
2023年12月,欧元区内部贸易额降至1872亿欧元,与2022年12月相比下降了14.8%。
日本1月再现巨额贸易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2月21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受出口减速等因素影响,日本1月再现巨额贸易逆差,逆差额达1.7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50日元)。
报告显示,由于国际市场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价格回落,通信设备等产品进口减少,1月日本进口额同比下降9.6%至9.09万亿日元,连续10个月同比减少;当月受汽车、半导体制造设备、汽车部件等出口增长拉动,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11.9%至7.33万亿日元,连续2个月同比增长。财务省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日本出口额为9.64万亿日元。
有专家指出,1月出口额虽然呈现同比增长,但与去年12月相比大幅减少,可能是受到能登半岛地震引发部件供应受阻、丰田集团数据造假丑闻令日本国内部分汽车制造商停产等影响。
投资视点
多地"新春第一会"吹响拼经济冲锋号
据报道,在龙年的首个工作日——2月18日,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召开"新春第一会"。作为各地经济工作的风向标,"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等话题,全力吹响拼经济的冲锋号,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开门红"。
上海"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要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内在潜力,持续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浓厚氛围。2月18日,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这已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五大行动150项改革举措聚焦企业关切,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以营商环境之"进",促经济发展之"稳"。当日,上海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频传:浦东新区宣布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将达1656亿元;宝山区30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地,50个重大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额超600亿元;青浦区宣布一季度24个重点项目陆续启动,总投资约421亿元。
不止上海,辽宁"新春第一会"同样点题"营商环境"。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在会上强调,必须决胜经济发展这个主战场,必须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关键仗,"要抢时间、抓进度、提效率,做好一季度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开门稳、开门好、开门红。"
江苏苏州也于当天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响"苏州最舒心"服务品牌,建设人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
浙江"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即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大会。当天,浙江2024年"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9770亿元。
2月17日,春节长假最后一天,浙江在召开的春节假期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已提出,以"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跃进"的奋进姿态,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开门好"。
浙江多个区域已行动起来。其中,浙江桐乡2月17日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暨"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动员会,每位参会人员都收到一份《2024年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作答卷》。这张考卷的题眼是"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落点三个字:"拼经济"!
江西2月18日举行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十百千万"工程动员大会,总投资6805亿元的113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聚焦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发展经济要拼速度,更要拼质量。各地的"新春第一会"上,高质量发展也是高频词。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高质量发展即是"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表示,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就是要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黄坤明指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为此,广东提出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
山东"新春第一会"落子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招商引资,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化大开放、拓展大招商,奋力谱写山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甘肃当天召开全省"三抓三促"行动推进会议,动员全省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干事热情,拼经济稳增长、促和谐护稳定、转作风提质效,收心鼓劲、奋勇争先开创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GDP第一经济强县"--江苏昆山市,则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强调,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做强实体经济、增创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新型工业化之"机"更好转化为昆山高质量发展之"势"。
发展民营经济也是多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新春第一会"聚焦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表扬先进,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加油鼓劲,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热情。
江苏扬州也在当天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会上,扬州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环境、助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等七大方面制定了26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要努力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全力当好民营企业的坚强后盾。做到无事不插手、有事伸援手;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无事不扰,有求快应,承诺必践。到2025年,扬州民营经营主体数量达到75万户,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其中营收规模超500亿元的达3家,超100亿元的达10家,民营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5家。
解放思想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
龙年开工首日,多地还强调要解放思想。湖南省委下发《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决定从现在开始,集中一段时间,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据了解,该《通知》提出要做到"十个扭转",分别为根本扭转速度情结,扭转换挡焦虑,扭转造假冲动,扭转路径依赖,扭转"唯上"思维,扭转粗放模式,扭转功利主义倾向,扭转折腾做法,扭转"鸵鸟心态",扭转"躺平"思想。
郝鹏在辽宁"新春第一会"也强调,必须用好超常规举措这个制胜招法,冲破思想观念的藩篱,融化体制机制的坚冰,破除行为模式的守旧,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辽宁大发展,形成更多破局办法和制度创新成果,营造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的环境氛围。
黑龙江在2月18日召开的全省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同样提出,要推动广大干部持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和真本领,为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北京公布"可视化"产业地图为投资发展"导航"
2月20日,《北京市产业地图》和《北京市产业政策导引(市级版)》在"首都之窗"和北京市发改委官网等网站上线,清晰勾勒出北京市产业现状和布局,为企业在京发展提供清晰的产业投资指引。
网页上,北京产业分布分门别类、清晰可见。产业地图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区域布局、行业导引三部分共75张产业现状和规划图。其中总体布局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图、现代服务业布局图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图3幅。区域布局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平原新城、城南地区、京西地区等共9幅空间布局图。行业导引部分包括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重点领域、现代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5个重点产业领域共63幅地图。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地图的指南作用,此次特别对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地图进行了细分,如在高精尖产业地图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先进通信网络、超高清视频和先进显示、工业互联网、北斗、区块链和大数据等细分领域,将智能制造和装备产业细分为机器人、轨道交通、传感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以便各领域产业主体更精准掌握产业分布概况,推动产业项目精准匹配、快速落地。
此次发布的产业地图以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基础,充分衔接了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专项规划,盘点产业"家底",突出了高精尖产业、两业融合、各重点行业创新资源分布情况。
"地图将有效服务和引导经营主体精准布局、项目快速落地,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推动产业地图动态更新升级,在不断更新数据丰富内容的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地图的互动性,打造便捷和友好的服务体验。
上海出台"融资畅通工程"十六条举措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印发《关于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支持上海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金融高质量服务持续优化支持上海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据了解,2023年3月,原上海银保监局推出"三稳四建六提升"十三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近一年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交出一份市场主体金融服务在量上合理增长、在质上有效提升的答卷。
《通知》推出以下五大方面十六条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全力助推上海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是畅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通知》指出,上海将持续扩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保持普惠贷款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力争到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3万亿元。持续推进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探索"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递进式金融服务路径,力争2024年全市首贷户新增2万户以上。深入探索伙伴银行(保险)特色机制,构建"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纾困解难长效机制,力争2024年全市累计投放纾困融资金额5000亿元以上。同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最大限度减费让利于民。
二是优化融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通知》指出,上海要建立快速响应的企业融资对接服务机制,持续优化续贷机制,力争2024年无缝续贷累计投放超1万亿元,银行机构办贷续贷效率明显提升。同时,还将试点搭建普惠金融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上海"保险码"平台与医保等部门对接合作,力争上海"保险码"平台普惠保险产品新增风险保额2000亿元以上。
三是聚焦服务实体,提升金融服务战略性。《通知》指出,上海要深化产融对接,打造供应链金融示范区,2024年实现上海重要产业链金融服务全覆盖,服务链上小微企业2.5万户以上。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实施上海银行业科技支行梯度培育,2024年新增10家以上科技支行。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2024年力争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以上,突破1.5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达到200亿元左右。深化绿色金融发展,支持设立绿色(分)支行,创新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金融服务,加大绿色转型金融支持力度,推动ESG信息披露,推进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落地建设,2024年力争全市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四是推进通力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安全性。《通知》指出,上海要构建普惠保险发展机制,2024年力争上海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10亿元左右,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险保单件数达到10万件以上。深化银担合作机制,力争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年内有较大幅度增长,用足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红利。切实加大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力度,实现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在先、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深化"讲合规、夯基础、保平安"案防专项行动成效。
五是主动服务社会,提升金融服务人民性。《通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导上海金融机构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依托党建工作强化金融服务社会责任,从"被动式"服务转向"能动式"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借助网点优势,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企业经营、创新创业、金融教育、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金融安全宣传、便民惠民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充分展现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普惠性。
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将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
2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本通知所称离岸转手买卖,是指居民企业从非居民企业购买货物,随后向另一非居民企业转售该货物,且该货物始终未实际进出我国关境的交易。本通知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至2025年3月31日。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应用经济系主任葛玉御介绍,按照印花税法,买卖合同要按买卖价款的万分之三缴纳印花税。"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是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我国居民企业从一个非居民企业处购买货物,然后转手卖给另一个非居民企业,赚个'差价',交易金额可能不小,但利润往往不高。这样一来,居民企业买进商品的合同缴一次印花税,卖出商品的合同再缴一次印花税,这个'小税种'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税负成本。"
放眼全球,新加坡、韩国釜山、中国香港等自贸港区流转税税负较低,且几乎不针对自贸区内的贸易合同征收印花税。在葛玉御看来,此次两部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优惠,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灵活性,促进交易达成,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投资者,带动自贸区离岸业务发展。"这将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高水平对外贸易的重要举措,试点一年取得成熟经验之后,可能会延续、复制扩大到更大范围。"他说。
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公布
2月19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清单显示,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6项,社会民生类23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6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7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9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26项。
76项科技产业类重大工程清单中,计划建成14项,包括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鼎泰半导体12英寸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华为上海研发基地(青浦)、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等;计划新开工4项,包括中科院在沪"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仪电智算中心(松江)、中国船舶集团总部上海科研基地、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
在建项目58项,包括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等。
67项城市基础设施类重大工程清单中,计划建成6项,包括虹桥商务区东片区综合改造市政配套二期、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等。在建项目58项,包括上海LNG站线扩建、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及配套、市域线机场联络线等。此外,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等26项工程入选预备项目。
上海市工商联将开展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
据悉,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汪剑明2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2024年"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动中,上海市工商联将联合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本市各区,在4至5月在上海市范围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月"系列行动。
汪剑明表示,上海市工商联重点谋划了五大专项行动:
一是促进有效投资与产业对接行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向民营企业精准推介重大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区域重大项目专项服务机制,推动有意向的民间投资项目加速落地。组织民营企业走进长三角、五个新城和产业园区,发挥长三角各产业链联盟优势,促进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供需对接,推动以商引商、以商招商。
二是开展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这是这几年来广受民营企业欢迎的服务,今年会提质扩面,提升"政会银企"服务能级,会同各大金融机构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联手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包,助力无缝续贷和首贷户数量提升。
三是培育高质量民营孵化器行动。将深化与科技部门合作,组织民营孵化载体、科创企业开展参访研学、项目路演,与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对接,引导建立高水平创新平台。
四是开展民营企业总部提质增能行动。配合商务主管部门,做好本市民企总部认定、培育和服务工作,对已认定总部企业开展跟踪评估,推动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建设。
五是助力小微企业"春雨润苗"行动。将联合税务部门开展政策辅导,帮助企业快速全面掌握涉税信息,落实办税缴费便民服务举措,确保小微企业快捷享受税惠红利。
2023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首破万亿元
据2月21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披露,2023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8%,成为首个投资突破1万亿元的一线城市。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完成投资2257.4亿元,完成年初计划105%,同比增长8.7%,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1%,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国忠表示,今年上海将继续促进有效投资,将聚焦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方面,重点推进56项任务。
其中提到,加快构建高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新建各类5G基站13000个,部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容上海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亚太直达和跨太平洋两条海光缆系统等。加快建设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建成城市级数据中心直连网络,联通全市70%以上主要算力资源,升级扩容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普惠算力供给能力。
建设高性能终端基础设施方面,陈国忠表示,2024年上海将新建2000万个城市感知终端、1万个公用充电桩、8座加氢站,新增100万千瓦容量光伏发电终端、160公里智慧道路、40个智慧停车场。
此外,上海还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加快"浦江数链"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交易链进一步扩容共识节点,覆盖30%以上全国数据交易机构,初步构建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一张图"应用体系。
雄安新区发布生物产业激励新措
2月18日,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下称"《措施》"),在支持企业疏解落地、鼓励研发创新投入、推荐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做出规划。
产业建设方面,河北省内以石家庄市为代表医药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一定优势。此前,河北省在去年8月印发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全省相关产业发展。
本次雄安新区印发的《措施》中,当地要加快推动"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
其中,明确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疏解落地。支持生物医药类大型央企在雄安新区布局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围绕生物制剂、细胞治疗、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等加强重大疾病新药创制,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向雄安新区疏解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符合条件的企业参照疏解政策在企业总部、办公用房、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支持。
鼓励生物医药领域开放合作。支持雄安新区注册的指定医疗机构依法依规使用未获我国批准注册、国内已上市品种无法替代的药品(不包括疫苗)或已在境外批准上市,且在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支持国际创新药械产品利用国外已完成注册的临床试验证据,结合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和临床评价,按特许审评审批通道加快完成中国注册上市;鼓励新区生物企业、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支持新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专业服务单位等承办生物医药国际会议。
支持发展数字医疗。鼓励数字医疗产品在新区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先行先试,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按当年采购总金额(含设备购置及服务)的10%予以资助,单个产品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个机构每年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生物医药重点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项目单位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探索建设新区内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运行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予以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按照实际获得国家、省级专项经费1:1配套资金支持,配套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沈阳出台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
据悉,沈阳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近日出台《沈阳市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用"真招实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用"真金白银"让利企业发展,以政策的撬动和导向作用,推动经济运行向上向好,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政策举措》的主要内容包括6大方面、26条举措。
一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出4条举措,主要包括对汽车更新消费给予最高4000元补贴,对电商零售领军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将商品住房"卖旧买新"补贴活动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家电、汽车、旅游等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出3条举措,主要包括对在2024年开工并竣工投产的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2024年内形成有效投资1亿元以上且超过计划进度30%的项目给予100万元奖励,允许建筑业企业组建联合体投标政府投资项目。
三是全力稳定工业运行,推出3条举措,主要包括对首次达规入库的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一季度产值增量较大的企业分档给予5万-100万元奖励,对上年度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且2024年全年增长2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分档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四是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出3条举措,主要包括对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软件、互联网等服务业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地产农产品寄递增量给予每件1元补贴,对参加全国"三大球"顶级联赛并获得冠军的俱乐部给予奖励。
五是加大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推出8条举措,主要包括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推动"个转企"实现"直接变更"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对首次获评"老字号"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年产值首次超过25亿元的建筑业企业分档给予奖励,对首次纳入交通运输部统计的规上货运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生产经营困难但成长预期良好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底,对投保知识产权险种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最高5万元保费补贴。
六是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推出5条举措,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工程采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符合条件的总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允许使用母公司业绩作为投标人业绩,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扩大"信用保函"企业清单范围,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提醒函"两书同达"。
浙江发布2024年扩大有效投资政策
2月18日,浙江省发改委印发《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下称《政策》),制定了二十五条政策扩大该省今年有效投资、优化投资机构,以及提高投资效益。浙江省2023年并未给出投资增速的具体目标。
《政策》提出,稳住投资基本盘。用好投资政策工具箱,第一时间研究落实国家政策的承接机制和落地措施,加速释放政策红利。投资总量保持合理增长,确保202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确保202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3年全年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另外,在今年的二十五条政策中,有两条与能源直接相关,分别为加快清洁能源和新型电力基础建设与全力保障先进重大项目用能。
在加快清洁能源方面,浙江省计划2024年新增风光800万千瓦以上。其中,以竞争性配置方式推动省管海域风电"应开尽开",加大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力度,实施各类"光伏+"行动。
这一新增量的目标约为全国的4%。国家能源局要求,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较2023年目标提升25%。
浙江省还聚焦新型电力基础建设,提出制定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打造标志性成果20项以上。
"出台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落实国家、省级奖补资金和用电峰谷时段优化、价格浮动政策。"《政策》提出,将重点支持乡村公共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新增公共充电设施2万根以上。浙江省还将建立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奖补机制,出台新型储能管理办法和用户侧储能建设导则,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新增新型储能150万千瓦。
近年,浙江频繁出台政策支持储能产业发展。据2021年《关于浙江省加快新型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2021-2023年,浙江将建成并网100万千瓦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十四五"力争实现200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发展目标。2023年,浙江省经信厅发布的《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指出,力争到2025年,储能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达到100 GWh,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保障用能也是2024年浙江省扩大投资政策的重点。
《政策》指出,2024年保障新上重大项目用能2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确保省重大建设项目用能"应保尽保"。加大传统产业集聚提升、节能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年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
2023年,浙江省的目标是力争腾出存量用能空间150万吨标准煤以上。
同时,浙江省将推动全省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力争全年实现市场化电量3300亿千瓦时左右,中长期交易电力实现占比不低于95%,推动工商业电价在原有基础上稳中有降。
浙江省还强调,要用足用好国家绿证抵扣能耗政策,鼓励支持市场主体购买绿证,绿证对应电量不纳入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允许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通过购买绿证等形式,落实能耗平衡方案。促成企业全年绿电交易规模达60亿千瓦时以上。
去年年末,浙江省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4年浙江省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绿证价格在0.01-0.03元/度,并鼓励企业购买绿证抵扣能耗。
《政策》还提及,将围绕4个万亿级和4个五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支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内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物联、智能光伏、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建设。
江苏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据悉,江苏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若干措施》,切实做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工作,全力实现利用外资稳中提质目标。
在鼓励外商投资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江苏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机制作用,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将富余产能向对口地区梯度转移,鼓励苏南、苏中、苏北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全面推进跨区域合作,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沿边地区的合作,推动双方产业对接。
推动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方面,完善江苏外资总部经济鼓励政策,加大培育力度,拓展总部类型。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获认定的外商投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资金支持和便利化措施。加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支持在集聚区内建立总部经济服务中心。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方面,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申请外资研发中心核定,鼓励各地在政策范围内对外资研发中心给予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可以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此外,在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等方面也有相应措施。
安徽出台三十条措施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据悉,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安徽省人民政府2月8日发布《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简称《举措》)。《举措》共8个方面30条,涵盖了有效益的投资、有潜能的消费、外资外贸、创新驱动、三次产业、政务服务等多方面。
具体来说,一是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分领域集中开展项目谋划储备。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安徽"民营经济38条",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对民间投资增速快、活力强、措施实的地方予以支持。强化要素配置保障,对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实现用地用林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分级做好高质量项目能耗保障,用足用好国家绿证抵扣能耗政策。
二是更大力度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省财政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打造消费新载体新场景,对新认定的"安徽特色商业街"给予奖励,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项目。推动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乡村民宿。
三是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打好外贸组合拳,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支持重点展会30个以上,组织不少于5000家次企业赴境外拓市场。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海外仓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化与国际投资机构、国际金融机构招商合作,支持企业境外融资、并购后返程投资,支持境内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提高出入境和居留许可便利度,加快推动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安徽省落地执行,并与沪苏浙联动实施。
四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产业类科研攻关项目来自企业技术需求数不低于80%,应用类项目原则上均由企业牵头承担。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升级。深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强化科技创新要素支撑,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五是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支持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省财政统筹安排20亿元支持汽车产业七个生态建设。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加快壮大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产业能级提升等6大行动。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制造业发展服务保障,持续实施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六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支持打造服务业重点平台,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升物流枢纽园区发展水平,加大对民航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和省"两业融合"试点创建。打造服务业集聚创新产业集群,对新认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给予奖补,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七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加快推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支持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
八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实施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推动"全省一单"更高效能的实施,推进高频事项在全省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创新实施和复制推广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惠企政策兑现覆盖面,依托"皖企通"统一发布和快捷兑现。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建立省级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
郴州出台商协会招商引资"新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发挥郴州商协会(含异地郴州商会和郴州异地商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湘商郴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郴州市招商引资联合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出台《关于发挥商协会作用促进郴州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提出,充分发挥郴州商协会"宣传郴州、服务郴州、投资郴州"的作用,促进郴州招商引资,形成"政府推动、商协会服务、企业主体"的郴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良好局面。
《办法》要求商协会通过网站、杂志、会(报)刊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信息平台,结合办公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年会、庆典等各种活动和契机,宣传推介郴州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政策、产业发展规划、招商项目、文旅资源、优势产业、名优企业、品牌产品,提升郴州招商引资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办法》强调,商协会应加强同市招商引资联合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商务主管部门、投资促进部门、工商联、贸促会、侨联等单位招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协助或参与承办郴州市在当地开展的招商引资、经贸交流活动,提供筹备策划、客商邀请、会务组织等方面的服务;协助组织或参与承办市本级、县市区、园区等赴属地考察、调研、小分队招商和经贸洽谈等活动;承办市招商引资联合作战指挥部、商务主管部门、投资促进部门、工商联、贸促会等交办或委托的其他招商引资及相关信息研判等工作。
《办法》提出,商协会应积极引导和组织会员来郴考察、对接洽谈,为有意向来郴投资的客商做好对接协调服务工作,推进项目在郴州签约落地;促成"三类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百强企业和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来郴投资;促成郴州重要人才引进、重大知识产权和产业技术转移转化。
《办法》提出,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商协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中设一等奖1名,奖励10万元;二等奖3名,各奖励8万元;三等奖6名,各奖励5万元;优秀奖若干,各奖励2万元;授予"服务郴州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并优先设为"郴州招商引资联络站",聘请相关负责人为"郴州招商大使",视情列席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郴商大会及招商引资相关工作会议。
《办法》提出,对郴州商协会引进外地符合郴州市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含房地产、金融类、资源类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当年实际到位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不包含土地成本),且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按项目当年实际到位资金或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根据"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个商协会年度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办法》并表示,表扬奖励资金从市本级专项资金相关支持方向的预算限额内安排,项目引进奖励资金由项目落户县市区、园区通过按省级政策向上申报或市场化招商等方式兑现落实。
广东发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据悉,为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创新链,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计15条内容,从多个方面为创投机构投资硬科技、产业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加大科技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的同时,也积极争取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试点。
《意见》把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其中多个措施都为创投机构投资硬科技创造良好条件,且有多个提法较为创新。比如首先,鼓励社会资本联合国家和省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强调以"公益资助+股权投资"模式进行支持原创核心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支持培育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第三,在国有创投管理方面也更为灵活,提出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决策、业绩考核、市场化选人用人、员工激励、容错免责等制度,推动其更好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关键作用。优化创新创业领域的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注重整体效能评价,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目标。
在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和高端人才来粤发展方面,《意见》也给出优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在当地新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按一定条件给予适当补助,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人才在广东落户。加大力度引进创业投资高端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其中,特别强调了业内颇为关注的税收问题。争取国家支持,在广东优先实施鼓励创业投资企业长期投资的差异化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拓宽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意见》也进行了政策优化,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和理财子公司、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通过出资或开发相应的长期投资产品等方式,为创业投资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这无疑是给当下创投行业普遍面临的募资难问题"解渴",引入长期"活水"有望在科技创新投资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成为业内特别关注的焦点。而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支持广东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畅通创业投资资本退出渠道等举措也被业内点赞。
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支持。《意见》还从银行、保险、财政科技资金、跨境投融资等多个角度给出保障。
银行方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完善差异化科技信贷管理与考核机制,健全科技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增效。保险方面,引导保险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跨境投融资方面,提高科技领域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促进粤港澳三地科技金融互补、互联、互通。
此外,《意见》还特别强调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最后,《意见》指出科技、金融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推动科技金融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还要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风险管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各方风险管理责任,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24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844个
2月19日,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广州市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广州市2024年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2024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共844个,年度计划投资3805亿元。与去年800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785亿元相比,今年的项目数量和年度投资实现双增长。
2024年市重点建设正式项目共713个,年度计划投资3608亿元。名单显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白云机场P4交通综合体项目、南沙国际港航中心、广州至汕尾铁路(广州段)、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广州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等一批基建项目在列。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海洲表示,要锚定万亿投资目标不动摇,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打粮食"的产业项目和"强承载"的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之进聚发展之力。提升项目成熟度,发挥重大项目并联审批要素保障专班等机制作用,大力推进1593个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聚焦219个新开工项目集中攻坚,"一项目一策"倒排工期、明确节点、落实责任,做到应开尽开、能开早开。狠抓项目储备度。围绕"6+4"城市属性和核心功能,依托"三脉""三轴""三核"城市发展格局,扩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规模,梳理形成适度超前建设项目清单,尽快把项目储备度提高到150%以上。
广西加大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资金支持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西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设立2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周转资金,通过设区市先期使用资金,供地后资金拨付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支持各设区市加快工业项目前期工作。
根据新出台的政策,2024至2026年,广西继续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扶持力度,每年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通过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企业数字化改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梯度发展、企业市场开拓、企业贡献奖励和地方考核奖励等。图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内一家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的车间。
针对各类重点工业项目、企业,广西还推出了系列奖补政策。例如,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制造业创新成果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项目,自治区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对获得国家初次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新政策还明确,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引领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自治区本级财政支持工程所在市设立相关产业基金。自治区本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千企技改"工程项目予以融资支持,对项目建设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单个项目融资补助最高不超过1亿元。
全球人口结构新特征
北京日报2月19日刊发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撰写的文章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口问题就备受关注,成为全球大趋势变迁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伴随后工业社会进程与现代数字智能的新发展,与以往相比,全球人口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进而推动全球人口发展迎来重大变化。综合而言,当前全球人口在人口比例、年龄结构、生育率、城镇化、人口素质、人口迁徙流动、人口健康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并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区域间人口增速差异明显,世界人口格局发生整体性转变。
2022年世界人口已超过80亿人,其中,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分别为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共23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9%)、中亚和南亚(人口共2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6%)。此后至2050年,全球人口增长中心预计将从亚洲转向非洲。据预测,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左右出现整体性的人口负增长趋势,而且不仅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将进入人口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不同程度面临人口负增长的困扰,超前应对人口负增长将成为全球人口发展进程中的共同议题之一。当然,生育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46个最不发达国家均属于世界上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不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将始终处于人口增长的趋势之中。此外,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全球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数的比例将持续增长,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预计将从2022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16%。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与此同时,伴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以及大规模年轻人口的跨国迁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再从人口性别结构上来看,世界总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00年达峰值108.0后逐渐下降,到2021年为106.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较不发达国家的性别比始终高于较发达国家。
第二,全球范围内总和生育率普遍降低,并将长期保持下行趋势。
20世纪50年代,全球范围内总和生育率平均约为5.0;经历了1950年—1970年期间相对短暂的高位徘徊后开始持续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总和生育率开始稳定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15年降低至2.37,并逐渐接近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为2.1)。此后,全球范围内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将低于更替水平,进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人口低生育率态势。全球范围内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多个国家人口构成呈现少子化加速的状态。从生育水平变动轨迹的区域差异上看,较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降幅较小,欠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降幅较大,并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下降趋势。全球低生育率现象大体上呈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的明显趋势。据预测,至本世纪末,全球范围内总和生育率将降至略低于2.0的低生育水平阶段。预计2050年—2100年,最不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将面临较大幅度的下降,欠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将有可能缓慢小幅下降,而一些较发达地区将经历总和生育率徘徊波动并小幅回升的历程,最终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且有所波动。
第三,全球人口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世界人口集聚趋势进一步显现。
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1950年25%的水平稳步攀升,到2020年达到50%左右;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的占比将从2021年的56%上升至68%;此后的5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增速将逐步减缓,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接近70%,未来城市化水平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从全球人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上看,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增速明显分化。1975年—2020年,低收入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四倍,约达3亿人,其绝对增幅与相对增长的比率都远高于高收入国家。据预测,从2020年到2070年,低收入国家的城市数量增长幅度将达到76%,而中高收入国家的增幅仅为6%。据此可以认为,发达和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发展将进入稳定期或减速期。进一步从大城市及城市圈或城市带的发展进程来看,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在500万人—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从1950年的7个增长到了2018年的21个;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从1950年的1个增长到了2018年的30个,其中绝大多数超大城市坐落在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大城市的人口空间效应加速扩大,形成了辐射周边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人口集聚进一步显现。
第四,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普及率提高,失学率降低,但在人口素质方面,国家间差异较为突出。
据预测,全球范围内,15岁至24岁青年的识字率将从2020年的92%上升至2030年的94%;6岁至17岁适龄儿童的失学率将从2017年的18%(2.65亿人)下降至2030年的14%(2.25亿人)。整体而言,高中失学率将维持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的失学率将与当前持平。以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为代表的低收入国家,其以降低失学率为目标的人口素质提升进程相对缓慢,受教育水平的性别鸿沟仍有可能持续扩大,这将进一步拉开低收入国家与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口素质差距。此外,全球人口的受教育层级将影响国家间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差异性。高收入国家提升人力资本主要依赖于高中入学率的提升和全民健康状况改善;而低收入国家则主要停留在普及初等教育上,但国家层面健康水平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不仅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而且也会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人口红利的有效释放。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从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转向提升人力资本现实收益,再到人口红利释放的实践机制,将成为国家间人口素质实力较量的关键要素。
第五,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流动趋势明显,迁出地与迁入地的集中化态势更为突出。
全球人口迁移总量从1970年的0.84亿人增加到2020年2.81亿人,同期,迁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也从2.2%提升至3.6%。从全球人口迁移的类型差异上看,国际人口迁入主要发生在高收入水平国家中,在2010年至2020年间共超过3000万人。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拥有超过5100万国际移民的熔炉型国家。国际人口迁出则主要发生在中低收入水平国家,过去十年内出现了10个超过百万量级的人口净流出国家。需要指出的是,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与低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口迁移总量较少且态势平稳。据预测,从2020年到2050年,全球人口迁入与迁出的总量因新冠疫情影响小幅下降之后,将继续保持稳定状态,迁移总量将呈现较为缓慢增长的态势。必须说明的是,我国正从乡土中国转型为迁徙中国,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接近1.55亿人。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流动亦呈现聚集趋势。预计2020年—2040年国内主要人口流动将集中发生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大湾区等区域发展共同体之中,表明我国地区人口增减分化趋势将更为明显。
第六,人类预期寿命持续延长,人口健康的国别差异更加显著,全球范围内慢性病流行趋势上升。
2022年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1.71岁,比1990年提升7.72岁,预计到2100年有望升至82.06岁。必须指出,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整体上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并且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平均预期寿命仍有约6.67岁—7.14岁的较大差距,表明国家间健康不平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此外,全球范围内,人类疾病类型的流行病学谱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传染性疾病转为因以年龄增长、身体器官老化等因素为主的退行性疾病和人为性疾病。2000年,全球人口死因超过六成来自慢性病,另有三成左右来自传染病、孕产妇和围产期死亡以及营养状况匮乏;至2019年,慢性病死亡增加与传染性疾病死亡减少同步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等慢性病、老年性疾病逐渐替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可以认为,下一步消除国家间健康不平等将是全球公共卫生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同时,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全球人口健康、公共卫生及平均预期寿命提升也将有赖于减缓衰老和健康管理等积极老龄化的行动实践。
此外,新特点还包括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世界人口红利模式亟待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少数族裔规模和占比迅速扩大,全球人口的文化结构趋向多元化。
2023年全球并购市场交易规模创十年新低
近日,贝恩公司发布的第六次年度《全球并购市场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总体交易规模下跌15%,降至3.2万亿美元,为十年来最低点。
报告分析,主要原因为交易方受到高利率、监管审查和宏观经济信号好坏参半的影响,不得不在2023年谨慎开展交易。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估值差距,2023年整体战略交易倍数为10.1倍,为15年来最低水平。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亚太区兼并收购业务主席梁霭中认为,交易倍数的下降使得2023年的观望气氛浓厚,许多卖方在市场底部犹豫不决。"今年,买方将重点关注过去不断积压的资产。部分卖方出于对现金流动性的需求将会出售资产,而其他卖方则会为了重整业务组合而剥离资产。随着利率稳定,预计并购市场将会打破僵局。届时,对资产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如果买方能通过尽职调查找到收入和成本协同效应的差异化机会,就有可能赢得交易。"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表示:"我们预计在2024年会达成更多交易,因为有许多积压的并购需求将得到释放。但这也并非没有阻力。在当今的监管环境下,有争议交易的审批流程越来越长,可预测性也越来越低,因此,考虑进行大规模颠覆性并购的企业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随着去年积压的许多资产开始进入市场,2024年并购交易量将会有所增加。针对科技行业,贝恩的研究表明,科技行业卖方的要价与买方愿意支付的估值之间的差距可能正在缩小:42%的科技行业从业者认为,缩小估值差距是提高交易量的关键,约40%的从业者预计明年估值差距将会缩小。
针对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2023年的情况表明,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不可能长期搁置并购活动。该行业手握大量现金,医药公司的现金总额高达1710亿美元,80%的医疗健康行业高管预测,他们在2024年的交易数量将与2023年持平,甚至超过2023年。
针对能源和自然资源行业,贝恩认为,经过三年的稳步增长,能源转型交易数量在2023年前九个月趋于平稳。能源和自然资源企业以兼顾核心业务和低碳转型的方式开展并购交易,为了平衡兼顾,领先企业会在能源转型收购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国际能源署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区域合作中心
据报道,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2月13日在国际能源署成立50周年部长级会议上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区域合作中心,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始运营。这是国际能源署在巴黎总部之外设立的首个办事处,旨在加强能源安全并在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方面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开展合作。
设在新加坡的区域合作中心将作为国际能源署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活动枢纽,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增加跨境电力贸易,改善清洁能源投资的融资渠道,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技术支持及培训等。
比罗尔认为,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对于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新办事处的设立将大大加强国际能源署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其工作内容包括能源数据统计、监测能源市场发展、推广先进能源技术、提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等。
欧洲航天局批准两项地球观测卫星项目
2月21日,欧洲航天局宣布,其地球观测计划组织委员会已经批准两项小型卫星开发项目,分别用于观测地球磁场和温室气体排放。
欧航局称,这两个项目将遵循低成本和短开发周期原则,每个项目成本要低于3500万欧元,并且从项目启动到卫星发射必须在三年内完成。
欧航局介绍,其中名为NanoMagSat的项目将包含三颗卫星,用于观测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环境,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磁场变化以及太阳对地球大气层、电离层、磁层等的影响,其提供的信息将用于空间天气风险评估、精确定位、修正地磁模型等。
另一个名为Tango的项目将由两颗分别重25千克、同步运行的卫星组成,用于监测大型工业设施排放的三种温室气体:甲烷、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这将进一步完善欧盟的哥白尼计划。
据了解,哥白尼计划又称欧洲"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目的是整合欧洲各国的卫星观测力量,形成综合观测网络,提供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等方面的数据。
欧航局地球观测项目主任西莫内塔·凯利表示,很高兴在欧航局的地球观测任务组合中增加两名新成员,这些小型科学任务是对欧航局地球观测任务的完美补充。
欧盟将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8%
2月1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经济预测,下调了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和欧元区2023年的经济活动仅增长了0.5%,2024年的增长前景被修正为欧盟0.9%和欧元区0.8%。预计到2025年,欧盟的经济活动将增长1.7%,欧元区将增长1.5%。
欧盟委员会称,在家庭购买力下降、外部需求收缩、货币紧缩和2023年财政支持部分撤出的背景下,经济扩张普遍停滞不前。受此影响,2024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比预期要弱。
欧盟启动红海护航行动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2月19日宣布启动红海和海湾地区护航行动,以维护其商业和安全利益。
欧盟理事会说,该护航行动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护红海和海湾的航行自由"。
据介绍,这项名为"盾牌"的行动"将确保欧盟海军在该地区的存在",致力于维护海上安全并确保特别是商船的航行自由。
欧盟表示,该行动将在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的主要海上交通线以及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阿曼湾以及波斯湾的国际水域进行。行动指挥部将设在希腊城市拉里萨。
据悉,自去年10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也门胡塞武装多次袭击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和阿曼湾的船只。分管经济事务的欧盟委员保罗·真蒂洛尼近日表示,由于原本通过红海的航运改变了路线,亚洲和欧盟之间的航运时间增加了10至15天,运输成本增加大约400%。
俄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6%不变
2月16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布公告称,俄央行董事会决定维持16%的基准利率。
公告指出,当前俄罗斯通胀压力较去年秋季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俄国内需求仍高于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发展能力。基于此,俄央行决定仍采取货币紧缩措施。
根据俄央行的预测,2024年的平均基准利率将为13.5%至15.5%。考虑到当前的货币政策,俄2024年通货膨胀率将降至4.0%至4.5%,此后将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
截至2月12日,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7.4%。
英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据报道,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环比下降0.3%。鉴于去年第三季度英国经济环比下降0.1%,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萎缩,英国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英国服务业下降0.2%,制造业下降1%,建筑业下降1.3%。
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2023年全年英国经济增长动力疲弱,仅增长0.1%。
为抑制通胀,英国央行多次加息,通胀水平虽明显下降,但仍高于通胀目标。此外,英国企业投资和民众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乏力。
包括安永统计俱乐部等在内的一些经济机构预计,英国经济目前的滞胀状态将在2024年有所缓解,全年经济增长将较2023年有明显加速。
德国经济可能陷入技术性衰退
据报道,德国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2月19日发布月度报告说,德国经济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小幅萎缩,让业已面临多重挑战的德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德国央行当天在报告中说,继去年第四季度萎缩0.3%之后,德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可能再次小幅下滑"。连续两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萎缩即被视为技术性衰退。
德国央行在报告中列出德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外部需求疲软、消费支出低迷、国内投资受到抑制等。不过,报告认为,劳动力市场强劲、通胀放缓等因素将为德国经济提供一定支持,"没有证据表明出现经济活动持续、广泛、明显减弱意义上的衰退"。
德国联邦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经价格调整后,2023年德国GDP比上年实际下降0.3%。
日本名义GDP降至世界第四
据报道,日本内阁府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591.482万亿日元,换算成美元后被德国反超,由全球第三降至全球第四。虽然德国超越日本的预测早在2023年就已经出现,但此次是由日本政府正式发布与承认,仍令日本社会产生了不小的震荡。
名义GDP是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相较实际GDP,名义GDP更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日本经济专家表示,日本金融政策导致日元大幅贬值以及长期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低迷,是造成日本名义GDP被德国超越的主要原因。
日本内阁府当天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日本实际GDP同比增长1.9%,名义GDP增长5.7%。
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1%,换算成年率下降0.4%,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该季度,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下降0.2%,企业设备投资减少0.1%,均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住宅投资下降1.0%,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货物及服务出口增长2.6%,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从内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消费不振等因素导致2023年四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0.3个百分点,外需贡献度为0.2个百分点。
韩国央行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3.5%不变
2月22日,韩国银行(央行)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3.5%不变。这是韩国央行自去年2月起连续第9次冻结基准利率。
分析员指出,一段时间以来韩国经济增长较预期缓慢,家庭高负债情况持续等因素是韩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重要原因。
同一天,韩国央行还宣布,继续维持今年韩国经济增长率2.1%的展望。
投资分析点评
▲报告显示德国去年对华直接投资创新高
据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日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
这份报告称,德国企业在中国过去三年的投资额大致相当于其2015年至2020年的投资额。此外,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2024年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2月1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嘉兴市开工现场举行2024年全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此次集中开工更加突出项目实、标准严、质量优,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至100亿元项目43个,具体包括开工项目185个、总投资5008亿元,投产项目74个、总投资2221亿元,投运项目74个、总投资2541亿元。
▲社保50亿认缴深圳科创基金
据悉,社保基金湾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深圳)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月21日正式成立。该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会")和深创投旗下深创投红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其中,社保基金会持股98.04%,深创投持股仅为1.96%。由此可见,社保基金会基本为该基金的单一LP(有限合伙人)。
社保基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并接受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的监督。社保基金会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营机构。
此次新设立的社保基金湾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深圳)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规模51亿元人民币,落地深圳市福田区。其中,社保基金会认缴出资50亿元,深创投旗下基金管理人深创投红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认缴出资1亿元人民币。深创投为该基金的管理人。
据悉,该基金将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落地深圳的社保基金专项基金,是2023年以来社保基金会作为单一LP的第三只专项基金,前两只分别是落地上海的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和落地北京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前者由IDG资本管理,后者由君联资本管理。这三只基金均投向硬科技赛道。
据了解,社保基金会从2004年开始涉足股权投资。此次设立的新基金是进入2024年以来的第三笔出资。执中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除了该笔出资以外,社保基金会还投了两只基金,一只是由中金资本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中金佳泰叁期(深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社保基金会持股比例24%,认缴15亿元。另一只是厦门建发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创业投资壹期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社保基金会持股比例40%,认缴16亿元。
据了解,去年12月6日,财政部发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社保基金会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还表示社保基金对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可达30%。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披露的信息,截至2022年末,社保基金资产总额为1.85万亿元,按照最大投资比例30%计算,一级市场将迎来高达5550亿元资金。
▲东湖高新拟出资5880万元参设前沿科技基金
据悉,东湖高新(600133)2月22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与全资子公司东湖投资、湖北夏创星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夏创星源")共同发起设立武汉东湖高新前沿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有限合伙)(简称"前沿科技基金")。
前沿科技基金总规模为1.2亿元,东湖高新认缴出资5880万元,作为有限合伙人,占基金规模的49%;东湖投资认缴出资120万元,作为基金普通合伙人,占基金规模的1%;夏创星源认缴出资6000万元,作为有限合伙人,占基金规模的50%。
前沿科技基金将专注于投资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数字、新能源与新材料、大健康及其他前沿科技领域的优质企业,投资于公司园区的企业以及拟入园企业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出资总额的30%。目前,基金尚处于筹备和募集阶段。
东湖高新表示,公司此次出资设立前沿科技基金,是加快公司科技园板块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东湖高新成立于1993年,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主要从事科技工业园开发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经营。
▲五粮液集团出资百亿元成立私募基金
近日,四川普什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100.1亿元,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宜宾五粮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
股权信息显示,四川普什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五粮液集团、宜宾五粮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五粮液集团持股99.9001%。
另据悉,宜宾五粮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一家以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的企业。宜宾五粮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共有三名股东,五粮液集团持股56%,宜宾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4%,厦门建发美酒汇酒业有限公司持股20%。
▲四川路桥拟建光伏项目总投资约37.39亿元
据悉,四川路桥(600039)2月19日晚间公告,为推动公司产业发展,拓展清洁能源板块业务规模,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川蜀道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洁能源集团")拟投资建设光伏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包括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3#、7#两个光伏地块,建设期18个月,运营期25年,备案装机容量680MW,与项目本体同步建设68MW/136MWh储能系统。其中凉山州盐源县3#地块,装机容量320MW。凉山州盐源县7#地块,装机容量360MW。两个地块场址内各新建1座220kV升压站及线路,接入盐源百灵500kV变电站。
项目总投资约37.39亿元,由项目资本金和项目融资资金构成。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20%,约7.48亿元,由清洁能源集团按项目进度拨付资本金。项目融资资金占总投资的80%,约29.91亿元。
四川路桥表示,本项目按照光伏发电运营模式建设,将给公司积累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运营经验,也将进一步扩大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本次投资可使公司深入拓展省内市场,有助于公司"1+2"产业布局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四川路桥在拓展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多有布局。去年7月,四川路桥公告,全资子公司清洁能源集团拟先以2.64亿元收购毛尔盖公司50.10%股权,再按持股比例对毛尔盖公司增资7.014亿元,合计投资约9.654亿元。股权收购后,毛尔盖公司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毛尔盖公司是毛尔盖水电站的运营单位,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是黑水河流域水电规划二库五级开发规划开发的第三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2.6万千瓦。这是一个大型的2型引水和单电站工程。
▲新筑股份拟投4.63亿进军钒电解液领域
2月21日,新筑股份(002480)发布公告,为抢占钒电解液领域先发优势,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60000m^[3]短流程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的议案》。
早在2023年12月15日,新筑股份就曾与四川省兴欣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欣钒")签订《合资协议》,双方约定拟投资设立四川发展兴欣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发兴能",已于当年12月18日注册成立),兴欣钒将其在钒电解液业务领域的技术、资源等优势导入川发兴能。
上述项目厂址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工业园。公告显示,该项目投资主体为川发兴能,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钒电解液制备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钒电池储能领域,项目总投资估算4.63亿元,资金来源为川发兴能自筹。川发兴能为新筑股份控股子公司,持股比例为60%,兴欣钒持股比例为40%。
作为合作方,兴欣钒于2015年建成长流程钒电解液示范生产线及配套检测实验室,2023年建成基于短流程技术的3500m^[3]/a电解液的中试线,积累了丰富的短流程钒电解液生产线建设项目相关经验和技术储备。
目前,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储能事故频发,安全问题已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此情况,202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及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
新筑股份表示,与目前储能电站的主流电池--使用非水电解液的锂电池不同,由于全钒液流电池电解质离子存在于水溶液中,发生过热、爆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安全性能使其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中脱颖而出,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据悉,目前钒电池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液流电池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代表企业包括大连融科、北京普能、上海电气、伟力得等,国外领先的钒电池企业主要包括日本住友电工、美国UniEnergy Technologies、德国Voltstorage、英国Invinity等。
▲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厂落成投产
2月18日,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宣布,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厂正式落成投产。
雷军表示,该工厂专注于旗舰手机生产。其旗舰手机制造产能超过千万台,既是小米历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规模工厂,也是小米智能制造的又一关键里程碑。
据介绍,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厂的软件自研率达到了100%,组测包装备自研率达96.8%,是一座全面自动化、数字化、全栈生产数据自分析、自决策,拥有工艺自进化能力的智能工厂。
这并非小米首次自建工厂,早在2020年,小米曾在北京亦庄建成工厂。与新投产的智能工厂不同,亦庄工厂具有强研发属性,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预研的大型实验室工厂。目前,一些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体系。而最新投产的小米智能工厂立足于规模化部署、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并注重核心技术自研,目标年产千万台高端手机。未来,两座工厂将共同形成"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助力小米全面展开智能制造布局。
▲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
据报道,2月18日----龙年春节复工第一天,高合汽车(HiPhi)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公司内部人士表示,高合汽车员工2月18日之前的工资将照常发放;3月15日之前还留在高合汽车的员工,仅发放基本工资;3月15日之后员工仅发放上海基本工资。据悉,高合汽车每月15日发放工资。
高合汽车方面回应称,停工及降薪均不属实。据了解,地方政府股东向高合汽车提出要求,暂时不对外部透露停工信息。目前尚不清楚该股东是否会出手相救。
此前,高合汽车召开全员大会宣布,延期发放1月工资、取消年终奖和全员降薪。其中1月工资将在2月底补发。
据悉,2024年伊始,高合汽车屡次传出停工停产、减员降薪的消息。高合汽车1月曾辟谣称,公司运营一切正常,研发、生产、营销、交付等各项工作正常推进。
高合汽车是初创车企华人运通(Human Horizons)旗下品牌。华人运通成立于2017年,在国内注册有多家关联公司,如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华人运通投资有限公司、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母公司注册地在海外,无法查询具体股权结构。
据了解,高合汽车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主攻60万~80万元的高端豪华市场,目前在售三款车型中,HiPhi Z和HiPhi X均在此价格区间。为提振销量,2023年7月,高合HiPhi Y上市,这是高合汽车"最便宜"的车型,指导价为33.9万至45.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高合汽车外,天际、爱驰、威马等造车新势力也被曝出工厂停产、门店关闭、售后停滞、线上程序打不开等诸多情况。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当前复杂的汽车市场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部分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的淘汰进程。
▲昂际航电与沃飞长空合作开拓eVTOL市场
据悉,昂际航电在2月20日宣布,与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航电套件设计、系统集成、适航取证等领域协同合作。
eVTOL是航空电动化的产物,又被称为"空中的士"。行业设想使用eVTOL组建城市空中交通体系,降低航空服务门槛。
昂际航电在eVTOL领域早有布局。2022年11月8日,昂际航电向上海磐拓航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交付eVTOL航电系统解决方案关键组件。全球航发巨头法国赛峰集团,法国大型航天防务集团泰雷兹等企业均压注eVTOL供应链。尽管该行业前景诱人,但尚未建立成熟盈利模式,全球eVTOL企业都处于持续亏损中。
▲华为法国公司遭政府搜查
2月8日,中国电信巨头华为的法国公司发声明确认调查人员于2月6日对其办公场所进行了搜查。华为称将继续全力配合调查人员,华为进入法国20多年,始终尊重法国所有的法律法规。华为还表示,尽管不会对正在进行的调查评论,但对调查结果有信心。
目前华为、法国政府均未对外界说明调查是何种原因。
消息人士称,司法机构怀疑华为存在不当行为(improper behaviour),并称该调查是法国金融检察院(PNF)发起的初步调查一部分。法新社称,该指控可能包括腐败、以权谋私、非法获取利益等行为。
据报道,华为于2003年开始进入法国市场,目前在该国运营着六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全球设计中心,占据着法国电信市场约20%的份额。
华为目前还正在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Alsace)建设一家工厂,这是该公司在中国以外的首个海外工厂,其目标是2025年底开始生产移动电信网络设备,特别是5G设备。
▲现代汽车承诺到2032年在巴西投资11亿美元
据报道,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2月22日访问巴西时表示,到2032年,现代汽车巴西子公司和当地合作伙伴将在绿色和未来技术领域投资11亿美元。
郑义宣向巴西总统卢拉说明了为实现零碳排放,包括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在内的现代汽车电气化战略。他强调,氢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工具,也是补充电气化努力的重要资源。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宁德时代曾毓群与李平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
2月8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公告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和副董事长李平签署协议,决定解除双方于2015年10月23日签署的《一致行动人协议》,宁德时代实际控制人由他两人变更为曾毓群。此次变更不涉及股份减持。
宁德时代是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成立于2011年12月。韩国机构SNE Research在2024年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在2023年继续保持全球动力龙头地位,市场占比从2022年的36.2%提升至36.8%。
宁德时代在公告中提到,因共同看好动力电池业务的发展前景,曾毓群控制的厦门瑞庭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厦门瑞庭)及李平控制的宁德永佳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永佳投资),于2012年10月共同增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的前身)。在公司发展前期,曾毓群作为锂电池行业领军人物,积累了丰富的锂离子电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对锂电池行业有深刻的了解;李平具有丰富的投资创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经验,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深厚的行业资源。在背景互补的情况下,厦门瑞庭和永佳投资在2013年1月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2015年10月,因永佳投资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转让给李平,曾毓群和李平在2015年10月23日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约定双方在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其他重大事宜决策等诸方面直接或间接向股东(大)会、董事会行使提案权、提名权、表决权等权利时,保持一致意见。在双方经过充分协商后如仍有不同意见的,双方同意以曾毓群意见为准。
对于此次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宁德时代方面解释,公司自2018年6月上市以来,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亦已逐渐成熟且稳定。"为更好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完善公司决策机制,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发展,曾毓群和李平经友好协商达成合意,于2月8日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之终止协议》。"
宁德时代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前,曾毓群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并通过厦门瑞庭间接持有公司10.25亿股股份,占当前总股本的23.29%,占当前总股本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数量后的23.35%;李平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并直接持有公司2.02亿股股份,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4.58%,占当前总股本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数量后的4.59%。双方合计共同控制公司当前总股本的27.87%,当前总股本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数量后的27.94%,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后,曾毓群及李平在公司任职情况未发生变化,各自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数量亦未发生变化。
本次权益变动后,公司实际控制人由曾毓群、李平变更为曾毓群;李平不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持股5%以上的股东。
▲新天药业筹划收购汇伦医药部分股权
据悉,新天药业(002873)2月22日晚间公告,公司正在筹划向上海汇伦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伦医药")部分股东发行股份购买汇伦医药的部分股权,并对汇伦医药形成控制。新天药业表示,本次交易预计将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汇伦医药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高品质小分子药物研发、生产及营销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聚焦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重点围绕炎症、肿瘤、心血管、妇科、男科等领域,通过颠覆式创新和改良型创新进行产品布局。
新天药业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的交易对方初步确定为汇伦医药的股东,包括董大伦、董竹、海南乾耀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秦继红、董晔等。
新天药业的市场与研发管理中心均在上海,生产基地设在药材资源极其丰富的贵州。公司中成药产品多为独家品种,产品覆盖妇科、泌尿等多个领域。新天药业近期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2024年作为公司新一个"三年计划"的起点,公司加大力度推进药品研发能力布局与产品市场业务有序增长的相关工作,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正增长的战略目标。
▲吉利汽车拟5.04亿元出售睿蓝汽车45%股权
2月20日,吉利汽车(00175.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附属公司浙江吉润与吉利启征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浙江吉润同意出售及吉利启征同意购买睿蓝汽车45%股权,现金代价为5.04亿元。
吉利汽车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集团将不再持有睿蓝汽车的任何权益,并预计将从中获得约人民币1.17亿元的收益;而睿蓝汽车将由力帆科技及吉利启征分别持有55%及45%的股权。
据了解,睿蓝汽车是吉利汽车和力帆科技共同出资成立的换电出行汽车品牌,定位于换电轻出行普及者。睿蓝汽车致力于建立智能换电生态,于2022年开展换电业务。
2023年6月19日,力帆科技公告,拟与浙江吉润共同对睿蓝汽车进行增资,增资总额8.5亿元,其中公司出资约4.94亿元,认缴约4.98亿元注册资本,浙江吉润出资约3.56亿元,认缴约3.53亿元注册资本。此次增资完成后,睿蓝汽车注册资本将由6亿元增至14.5亿元,力帆科技对其持股比例由50%增至55%,浙江吉润持股比例则由50%降至45%。
"目前,睿蓝汽车的换电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预期主要资源及持续的资金投资将用于发展换电生态及相关基础建设。"提及本次进行出售事项的原因,吉利汽车表示,鉴于该集团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优势,将大部分资源集中投放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增长及出售换电业务可提升该集团的竞争力。
日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新年致辞中指出,2024年吉利将继续加快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领域构建领先的体系化优势和能力。其中,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汽车集团将在2024年挑战190万辆的销量目标,目标增长率超12%,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计划增长超66%。
▲风范股份易主在即
据悉,风范股份(601700)2月20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范建刚及其一致行动人与唐山金控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唐控产发")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范建刚等人拟将合计持有的公司股份1.45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2.67%)转让给唐控产发,转让价格5.13元/股,转让总价款7.42亿元。协议还约定,自范建刚所持股份全部解除限售后,范建刚及其一致行动人应将其届时合计持有的公司17.32%股份转让给唐控产发。
2月20日,上述人员还签署了表决权放弃协议,自标的股权过户之日起,范建刚等人放弃其持有的全部剩余公司股份4.34亿股(占总股本的38%)的表决权,第一次股份转让及表决权放弃完成后,唐控产发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唐山市国资委成为公司实控人。
另外,范建刚等人承诺,上市公司2024年度、2025年度和2026年度(以下简称"业绩承诺期")经审计的净利润累计不低于3亿元。如上市公司在业绩承诺期内累计实现的实际净利润数低于承诺净利润数但已达到承诺净利润数的85%,则范建刚等人无需进行赔偿;如上市公司在业绩承诺期内累计实现的实际净利润数低于承诺净利润数的85%,则范建刚等人以现金方式向上市公司支付累计实现净利润数低于承诺净利润数的差额部分。
风范股份主要从事1000kV及以下各类超高压输电线路角塔、钢管组合塔、各类管道、变电站构支架、220kV以下钢管及各类钢结构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少数几家能生产最高电压等级1000kV输电线路铁塔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生产复合材料绝缘杆塔的企业,公司在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3年6月底,风范股份斥资9.6亿元完成现金收购苏州晶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股权,公司由此迈入新能源领域,形成"输电+光伏"的产业格局。
2023年11月14日,风范股份公告称,苏州晶樱之全资子公司扬州晶樱拟与岳阳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新建岳阳县新能源产业链基地项目,协议签订后,扬州晶樱会在岳阳县注册成立全资法人公司。新能源产业链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约7亿元、2GW光伏组件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总计约5亿元。
▲山东金融资产将成为恒丰银行第一大股东
2月21日,恒丰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恒丰银行变更股权事宜的批复》,同意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金融资产")受让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持有的恒丰银行15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对应为13.49%)。
受让后,山东金融资产持有恒丰银行约518.38亿股股份,约占该行总股本的46.61%,中央汇金持有该行450亿股股份,约占该行总股本的40.46%。
2019年,恒丰银行完成市场化改革股改建账,中央汇金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同时引入山东金融资产作为主要新股东。此次股权变更完成后,山东金融资产将取代中央汇金,成为恒丰银行第一大股东,中央汇金退居第二大股东。
山东金融资产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对恒丰银行的持股比例有所增长,恒丰银行原有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可以进一步形成协同,对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预计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山东金融资产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地山东济南。山东金融资产注册资本为496亿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恒丰银行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烟台住房储蓄银行。2003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改制为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总部设在山东济南,截至2023年末在全国设有320余家分支机构。
▲华融金租第三大股东拟"清仓"退出
据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月22日披露,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融金租")2.69962%股权(3.39亿股股份)正在被股东挂牌转让,挂牌时间为2月21日至3月5日,转让底价约为5.23亿元。
过去一年,华融金租的股东股权变动颇为频繁。此次股权转让方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浙江省能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浙能财务公司")。浙能财务公司共持有华融金租2.6996%股权,此次挂牌为"清仓"转让股权。
浙能财务公司成立于2006年,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后者持有前者68.49%股权。对外投资历史记录显示,浙能财务公司成立至今对外仅投资了华融金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挂牌转让股权之前,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批准华融金租注册资本由59.26亿元增加至125.63亿元,浙能财务公司等在内的所有股东还一同按原持股比例进行增资。增资后,浙能财务公司的出资额增加至3.39亿元。
此外,据天眼查显示,华融金租的第二股东绍兴市柯桥区天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柯桥天圣投资")在今年1月19日已经"清仓"退出。
一同退出的还有正大兴业投资有限公司、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宁波禾元控股有限公司、浙江锦亿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位股东,分别位列华融金租的第四、第五、第六和第八大股东。
华融金租是经监管部门批准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中国首批金融租赁公司之一。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6年的浙江省租赁有限公司,2001年改制为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控股。
▲金科股份主动向法院申请重整
据悉,2月21日晚间,地产公司金科股份(000656.SZ)发布公告称,金科股份及其全资子公司重庆金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均于当日向重庆市五中院递交了重整申请相关资料。法院接收了材料,尚不确定是否会裁定受理。
从2023年8月1日发布公告拟主动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到如今正式向法院递交重整申请,金科股份用了近7个月时间。在彼时的公告中,金科股份表示,通过重整及预重整能够有效避免公司债务风险及经营风险进一步恶化,能够引入重整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帮助公司尽快恢复盈利能力,重回可持续发展轨道。
事实上,在金科主动申请重整之前,就已有债权人对公司申请了重整。2023年5月22日,由于约2791.5万元商票未按时履行承兑义务且已逾期多时,重庆端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重庆端恒)向重庆市五中院申请对金科股份进行重整。这次重整申请引来了深交所的质疑与问询,要求金科股份核查并说明双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重庆端恒向法院提出重整是否受金科股份方面驱使,金科股份是否存在通过破产重整进行逃废债、损害债权人及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形。对此,金科股份一一否认,并表示"公司不存在借助破产重整逃废债的任何企图"。
时至今日,重庆法院方面一直没有宣布是否受理重庆端恒提出的重整申请。
不久前,金科股份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至-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3.92亿元,大幅减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亿元至-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5.20亿元,亦大幅减亏。
据报道,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陷入流动性危机以来,多家房企被债权人提起破产重整申请。不过,金科股份并非近两年首家主动申请重整的百强房企。2023年7月26日,前百强房企隆基泰和在官微发布公开信,宣布公司向法院申请重整,并已被裁定进入司法重整阶段。
▲国家电投在杭州成立新能源公司
近日,电投浙电(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晓民,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供电业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工程管理服务等。
电投浙电(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由国家电投集团浙江电力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上海电力(600021)全资子公司。
▲华德集团及合作伙伴5亿美元入股泛华
近日,保险中介巨头泛华控股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新加坡White Group Pte. Ltd.(下称"华德集团")就此前披露的战略投资框架协议签订第一份执行协议。
据了解,协议涉及三方面内容,包括华德集团及合作伙伴以5亿美元投资入股泛华,帮助泛华实现智能化发展,实现国际化拓张,以及双方在医疗服务和AI仿生机器人制造方面的资产合作。
投资完成后,泛华董事长也将换人。华德集团董事长白振华出任泛华董事长,泛华原联席董事长胡义南、林创斌"让位",胡义南出任副董事长,并继续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林创斌继续担任董事及首席战略官。
成立于1998年的泛华,200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至今发展成为第三方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从泛华的定位来看,其主要为个人代理人、销售组织提供集科技、产品、服务、运营、资本、专业支持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泛华以保险代理及公估业务为主,2023年第三季度,来自寿险代理业务、财险代理业务和公估业务的收入分别占泛华总收入的76.2%、6.4%和17.4%。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与华德集团合作,打开了泛华在智能化方面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全球市场是中国企业走向未来的最佳路径。与华德集团的合作,将帮助泛华快速迈进AI时代,使泛华有机会在家庭服务领域,包括保险、理财、教育、健康养老、家族治理等方面,成为AI顶级玩家。
▲美国页岩油气领域再现超级并购
据报道,北美油气勘探开发商Diamondback Energy 2月12日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二叠纪盆地最大的私营油气生产商Endeavor Energy Partners,交易价值约260亿美元(包括债务)。
由此诞生的新公司将成为该地区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交易完成后Diamondback股东预计将拥有合并后实体60.5%的股份,Endeavor股东拥有其余股份。
据了解,Diamondback是一家独立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米德兰,长期专注于非常规、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收购、开发,勘探和开采二叠纪盆地的油气资源,截至2024年2月18日,Diamondback公司市值为约321亿美元。Endeavor是一家私营勘探和生产公司,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米德兰,是该地区最大的私营运营商之一。
据报道,油价上涨和优质油田争夺战正加速推动能源行业整合,该交易是美国页岩油气领域大规模并购浪潮中的最新一例。
在此之前,美国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2023年10月宣布以595亿美元收购先锋自然资源公司,美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雪佛龙紧随其后宣布以530亿美元收购页岩油企业赫斯。
此类交易的此起彼伏意味着美国石油巨头们仍在下重注,坚信石油和天然气在未来数十年里依然是全球能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信用卡巨头第一资本金融拟353亿美元收购同业
据报道,美国信用卡巨头第一资本金融公司2月19日宣布,将通过全股票交易形式以3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另一家美国大型信用卡发行商发现金融服务公司。
根据收购条款,发现金融服务公司股东所持有的每一股股票将换得1.0192股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的股票。两家公司预计将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后,第一资本金融将持有合并后的公司约60%的股份。同时,第一资本金融将保留发现金融服务公司的银行卡及其独有的支付网络。
花旗银行集团、美国运通、第一资本金融公司、发现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大通等均为美国大型信用卡发行机构。通过这一收购案,第一资本金融将获得更为广泛的信用卡业务和存款基础。2023年6月,该公司还收购了另一家高端信用卡公司。
▲欧盟预计对苹果公司罚款5亿欧元
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18日披露,欧洲联盟委员会预计将对美国苹果公司处以约5亿欧元罚款,理由是该公司在音乐流媒体服务方面存在反竞争行为,违反欧盟的反垄断法规。欧盟预计将在3月初宣布这一处罚决定。
流媒体公司Spotify此前向欧盟监管机构投诉苹果公司,指控苹果禁止各类应用软件通知客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之外还存在其他更便宜的订阅音乐服务。欧盟方面随后对苹果公司是否存在反竞争行为展开调查。
《金融时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话报道,欧盟委员会调查认定苹果公司违反了欧盟相关法规,决定对这一美国科技巨头处以5亿欧元罚款。这家媒体表示,欧盟委员会和苹果公司均拒绝就此事置评。
据了解,这将是欧盟首次对苹果公司因违反反垄断法规而处以罚款。
管理视点
留住员工,靠工资福利不够了
哈佛商业评论2月7日刊发研究咨询公司高德纳的题为《重造员工价值主张:人性化关怀》(Reinventing the 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 The Human Deal)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事主管通常认为,一家公司要想成为优于同行的雇主,就要提供从技能培训、宠物保险到桌上足球等有竞争力的福利。新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员工敬业度和留存率与福利奖励并非完全正相关。员工已经开始关注物质福利之外的条件,评估自己对公司的感受,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不同方式满足员工。
《财富》500强公司在员工福利上的支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平均每年在每位员工身上花费约2500美元。但高德纳一项涵盖了全球5000名员工,和150多名人力资源主管的研究显示,2016年以来员工投入度一直没有变化。
例如,只有31%的员工说自己所在的公司提供特别福利。只有23%的人力资源主管预计疫情结束后大多数员工会继续留在公司。
“公司一直在竞相提供最好的福利,”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高德纳人力资源业务副总裁卡罗莱娜·瓦伦西亚(Carolina Valencia)称,“但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更加接受情感激励,而非物质福利。如今员工希望被当作独立的人对待,而不仅仅是工作机器。”
同时研究人员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应该放弃所有的员工福利,现在需要的是改变侧重点:公司福利主管不应只顾不断增加福利,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性化关怀”上,让员工在薪酬、身体和情感上都感受到关心。在高德纳2021年1月进行的调查中,47%的员工表示当前的压力空前之大,只有37%的人认为雇主了解自己在个人生活和家庭中的需求。
对此,雇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人性化关怀,让员工感到受重视和支持:
在工作外与员工生活建立联系
出于隐私考虑,公司通常会回避与工作无关的问题,但研究人员认为,在疫情期间这些界限已经模糊,员工不再愿意假装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超过60%的员工表示,公司要顾及员工对家庭和社群的关心,这很重要。
“员工希望管理者了解员工在生活中的角色,并在可能时做出工作调整。”高德纳人力资源业务副总裁、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迪昂·洛夫(Dion Love)说,“信任是关键。”
认识到这一现实后,AT&T设计了一项员工信任调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愿意分享个人信息的程度,然后由员工和管理者讨论调查结果,设法在缺乏信任的领域加强信任。
确保自主权
许多雇主至少在部分时间内允许员工远程工作。但这还不够,我们要追求“激进灵活性”,由员工按照个人意愿决定与谁一起、做什么以及做多少工作。研究人员表示,当然不可能让所有职位都实现这一点,但即使是非白领员工也可以,而且应该被赋予更多时间控制权。
在制药公司诺华(Novartis),每个团队可以自行决定哪种工作模式最有效,并为灵活工作设定自己的界限。杀虫公司能多洁(Rentokil)会在全公司分享灵活办公的成功方案。高德纳发现,激进灵活性不仅没有为游手好闲的员工提供庇护,反而使高绩效员工的人数增加了40%。
促进个人成长
多数雇主会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课程,但超过一半的员工也希望有个人成长机会,可以是职业规划指导、社区服务,甚至语言课程。
在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员工都有学习机会,并且可以利用员工体验基金。为数不多的要求之一是,员工必须愿意帮助其他人也利用这个机会。以这种方式拓宽“发展”的定义,可以将员工绩效和留职意愿提高6%。“学习新东西,即使与工作无关,也能锻炼员工的学习能力,”瓦伦西亚说,“这对雇主也有好处。”
传递共同目标
员工希望感受到自己参与公司的目标,包括雇主与外界互动的方式。约53%的员工表示,希望公司领导者在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上表明立场,而不只是偶尔发表声明。许多员工不知道的是,已经有领导者这样做了:约66%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公司在社会问题上采取了行动,但只有32%的员工认可这一点。
领导者不愿强调公司采取的行动,可能是害怕疏远持不同观点的员工,不过情况并非如此。70%的员工表示,公司采取自己赞同的立场会让自己有归属感;而68%的员工表示,即使不赞同也会有归属感。
“不要回避这些问题,”迪昂·洛夫建议,“直面它们。”公司可以组织定期会议讨论新问题,建立一个框架来决定是否,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全公司公开分享结果。一些公司还会敦促员工自己采取行动。
基快富食品(Griffith Foods)的员工会制定个性化“目标计划”,了解公司目标,并确定与个人目标的交叉点。同时公司鼓励员工在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交集的领域采取行动,比如学习可持续农业知识,和在当地食品捐赠机构做志愿者等。
提供全面福利,并帮助员工使用
多数大公司都会提供各种福利项目,但只有少数员工会利用这些项目。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公司首先要认识到员工的需求因人因时而异。例如,中东大型金融机构马士礼格银行(Mashreq)鼓励员工从六个方面评估幸福感,比如家庭幸福感和财务幸福感,制定一项利用公司福利提升幸福感的计划。领导者也可以坦率地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并向管理者提供该做和不该做的行为清单,比如应该询问员工情况,并在需要时引导他们找到资源,而不应该试图成为他们的顾问。
研究人员强调,员工希望被视为完整的个体,并感到与公司有深层联系。如今紧俏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这些问题。但如果将之看作一种短期趋势,那就错了。“上班只是为了领工资和福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洛夫说,“疫情暴露了这种交易关系的局限性,大型企业将会做出相应反应。”
信息化建设
四部门发布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出,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更加健全,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群体间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智慧便捷的数字生活更有质量,网络空间更加规范有序,助力提高数字时代我国人口整体素质,支撑网络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工作要点》部署了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一是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包括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化履职能力、培育高水平数字工匠、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壮大行业数字人才队伍。二是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包括建设数字无障碍环境、提供普惠包容的公益服务。三是支撑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包括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展数字消费需求空间。四是拓展智慧便捷的数字生活场景,包括推动数字公共服务普惠高效、提升重点生活领域数字化水平。五是打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包括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构建数字法治道德规范、维护安全有序数字环境。六是强化支撑保障和协调联动,包括完善协同支撑体系、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格芯获美政府15亿美元补贴扩产半导体
2月19日,美国政府表示,将向全球第三大代工芯片制造商Global Foundries(格芯)提供15亿美元资金,以扩大半导体生产,以加强美国国内供应链。
据报道,根据格芯与美国商务部达成的初步协议,该公司将在纽约州马尔他(Malta)兴建新厂,并扩大当地与佛蒙特州伯灵顿(Burlington)既有的生产规模。
据悉,美国国会2022年批准《芯片法案》,拟拨出390亿美元的直接拨款补贴,旨在支持美国芯片生产。另据悉,格芯获得的上述款项是迄今为止390亿美元政府资助中金额最大的一笔。
美国商务部表示,格芯的15亿美元赠款将附带16亿美元的可用贷款,预计这笔资金将为上述两个州带来125亿美元的潜在投资总额。《纽约时报》称,预计这些赠款将在10年内使该公司在纽约州的生产能力增加两倍。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表示,马耳他工厂扩建将为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汽车供应商和制造商确保稳定的芯片供应,并防止供应链出现问题。
美国官员们强调,目前只是初步协议,GlobalFoundries将接受一段时间的尽职调查,包括达到建设和生产的一些要求等,当这些基准得到满足时,美国政府将提供资金。
据了解,格芯芯片用于卫星和太空通信以及国防工业、车辆盲点检测和碰撞警告以及Wi-Fi和蜂窝连接。去年9月,作为其扩张的一部分,GlobalFoundries在新加坡耗资40亿美元开设半导体制造厂。
欧盟《数字服务法》生效
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欧盟《数字服务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于17日正式在全部网络平台生效。该法案涵盖社交媒体审核、电商广告推送以及打击假冒商品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此前,该法律仅适用于包括亚马逊、苹果、谷歌、Meta、微软等在内的约20家大型网络平台。
欧盟委员会方面表示,"根据 DSA,欧盟用户可以更好地受到保护,免受非法商品和内容的侵害,并在与其他用户联系、共享信息或购买产品的在线平台上维护自己的权利。"
具体而言,DSA 明确要求所有在线平台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履行相关要求,其中包括打击非法内容、商品和服务,即在线平台必须为用户提供标记非法内容(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手段等;保护未成年人,即在线平台不得根据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对未成年人定向投放广告等;禁止基于敏感数据对用户进行定向广告;需向受任何内容审核决定影响的用户提供原因声明,例如内容删除、账户暂停等,并将原因声明上传到 DSA 透明度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投诉机制,以质疑内容审核决定;每年至少发布一次内容审核程序报告等。
据悉,对于未指定为超大型在线平台的平台,将由充当国家数字服务协调员(DSC)的独立监管机构在欧盟成员国层面进行监督。同时,数字服务协调员和欧盟委员会将组建一个独立的咨询小组、即欧洲数字服务委员会,以确保 DSA 得到一致应用。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近日有相关报道透露,随着欧盟即将根据 DSA 向各大在线平台开征新一年的内容审核执法费,Meta、TikTok 等企业已对相关收费标准表示质疑,并提出诉讼。DSA 规定,欧盟层面进行内容审核监管的行政费用需由各在线平台自身支付,执法成本的分担将按照各平台的用户数量计算,每平台每年最多向欧盟缴纳年利润的 0.05%。
对此,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回应称,"我们的决定和方法是可靠的,我们将在法庭上捍卫我们的立场。"
英国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校内禁用手机
2月19日,英国政府出台一项指导意见,支持校方全面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学生不带手机进校、到达学校时上交手机、将手机锁在指定地点或者由学生保证在校期间不使用手机等。
指导意见引用数据称,约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他们在不应该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使用了手机。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因为证据显示使用智能手机与教育成绩下降有关,而且暴露在屏幕前的时间过长会对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信息员园地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与建议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融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有关研究资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政策支持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加快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民营机制建设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服务发展不充分,有必要推动中小银行及融资担保、融资租赁、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增加针对中小企业的有效金融产品供给,大型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复杂的管理程序,在做中小金融业务方面并无优势,地方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经营范围窄,在抢占大企业、大项目方面难以与大银行竟争,更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在处理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问题上也更加灵活,依靠大银行运动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行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建议逐渐放松成立地区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限制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扩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放开中小企业抵押物限制,鼓励地区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设计符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限制地区性中小银行盲目跨区经营,与大银行同质竞争,丧失自身业务特色;把国家赋予大型商业银行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政策转给地方金融机构;给予小贷公司和银行业同等税收政策,以及补充资本的渠道;支持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平台规范发展金融业务,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又好又快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资金支持。
二、加大金融科技的推广运用
传统以财务数据为主进行资信评估,通过抵押担保弥补资信不足的信贷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上存在局限。近年来,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金融科技不断发展,为重塑中小微企业资信评估模式、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提供了可能性。依托新兴技术,科技金融能够建立信息监测与处理系统,高效地收集客户的征信数据,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能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资金投人,可以考虑将金融机构智能化、数字化办公软件系统升级纳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为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投人提供补贴。
三、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
我国广义股权融资发展不充分,权益类融资在我国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中的占比不超过10%,远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也低于日本和韩国。股权融资市场不发达对高技术创新型、轻资产型中小企业融资形成显著制约。建议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首先,纯市
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关注创业中后期的企业,对初创型、种子期中小企业关注不够,政府引导资金应当加大对天使阶段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投人,政府资金多支持、多让利,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天使投资。其次,通过税收激励,引导长期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降低国内股权投资基金资金募集对短期理财资金的依赖。如,对风险投资中长期资本利得和红利免税。第三,完善企业IP0发行制度,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股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退出渠道,形成一、二级市场有益联动,最后,鼓励商业
银行和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四、成立全国性的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机构
在实践中,很多国家都成立了全国性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机构,这些机构都己经发展成各自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支柱,这些机构不仅给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还提供有关企业成立、成长和运营的技术支持,帮助小微企业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的信用意识,还搭建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客户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建议支持国家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和其他服务;对各级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和方式进行整合,至少能做到地市一级的统筹;拓展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方式,从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到股权投资,从直接股权投资到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从直接资金投入到信用背书,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融资等。
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积极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调研,尽快修订完善阻碍创新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落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如,完善动产登记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票据交易市场、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提高其流动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物提供作价依据,提高抵押物处置便利度。
三是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增强中小企业相关信息搜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牵头,实现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并授权金融机构查询企业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
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通过评级机构的专业化模型,将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统一转化为标准化的评级信息,将评级信息和融资成本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
五是发展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