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之窗    企业家风采    要把企业当成“产品”来经营

要把企业当成“产品”来经营

  企业名片: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并于2001年7月成为厦门市第一家成功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综合物流产业为主,电子科技产业和机电工程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实现了资产规模及营收的“双超亿”,并在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2004年,公司被认定为厦门市民营科技企业、30家重点民营企业和14家重点物流企业之一,并入选全国物流百强(75位)和全国民营物流30强(22位)企业;下属的弘信电子公司被称誉为“FPC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人物名片:李强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福建南安人,大连海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厦门大学MBA硕士。

  上大学的时候,他就“不务正业”——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却倒腾起了洗衣社、食杂店。

  在市场经济和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他组建了一家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租箱企业,并让它的资产迅速壮大到数千万元。之后,他又带领一批敢闯敢拼的人们放弃了“金饭碗”,成为厦门市第一家成功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创业者。

  如今,这家股份制民营企业——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厦门业界一条充满活力的蛟龙,并开始多元化扩张。身为董事长的他——李强,也被授予福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的光荣称号。

  对于弘信入选厦门重点民营企业和中国物流百强企业,李强谦虚地说,“弘信还处在创业的初始阶段。不是我们强大,而是厦门民营企业总体发展滞后了。只要政府能够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相信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强大起来,民营企业最终将成为厦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李强自信地说,要把企业当成“产品”来经营,不断“孵化”出专业子公司,“我们要走的是GE式的发展道路,我们将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利用我们卓越的资本运营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人才聚集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最终在电子、租赁、物流、机械等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

  创业前奏:平凡之中,讲究灵活用心发现

  厦门日报》财富:我们知道您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怎么会涉足物流行业而又下海经商?包括戴尔在内的很多商界人士的成功,都与他们的大学生涯有关。在我们采访的财富人物中,很多也当过大学班长。能谈谈您的大学生涯吗?

  李强:我还真当过班长,不过,我的成绩不算突出。我们毕业的时候全班36个同学只有24个如期毕业。那时候,第三产业还不发达,洗衣服是件麻烦事。我就联系一伙同学买了一台洗衣机,又争得系里的“补助”买了一台甩干机,办起了学校第一家“洗衣社”。接下来,我们还在宿舍里办起了食杂店,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向女生推销运动服、贺年卡,虽然是“瞎折腾”,但是回头想想,却也是挺锻炼人、挺有意思的。

  《厦门日报》财富:计算机专业当时可是很“吃香”的,您为什么选择回厦门工作呢?

  李强:确实,我们的专业毕业后很好找工作,三选一,一个人有三个好单位可以选择。而我因为是班长,机会更多。因为是福建人,我就决定回厦门发展。当然,厦门港务集团下面的“外代”,也算是当时的“金饭碗”了。

  《厦门日报》财富:据悉您最初在“外代”干的是电脑录入员的活,觉得屈才吗?是不是那时就想过“下海”?

  李强:“外代”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1991年,人家看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自然就让我去电脑房工作,干的活是集装箱号录入。有时候,确实觉得无聊,也觉得有点失落。其实,简单的工作如果用心,也还是有发现的。当时,集装箱经常会用错,比如你把中远的箱子用给了马士基,到了欧洲你也要追回来呀,费用很高的。我琢磨着设计了一个程序,让电脑自动识别,事先就杜绝了隐患,为船公司节省了成本。当时还做了一些创新,工作虽然简单,但也做得有声有色。

  那时候,我还没有很明显的意识要去经商,但是确实很想到业务部门试一试。后来,我确实如愿以偿。1995年,我已经是“外代”箱管部的部门经理了。

  《厦门日报》财富:在大家看来,“外代”算是个很好的企业。你为什么愿意放弃相对优越的职位和待遇,到一个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公司里去干呢?

  李强:其实,任何事业只要用心去经营就会有所收获。当时,我们的“外代”箱管部干得挺好的,每年都是市港务局的先进单位。我们的箱管体系建设,不仅现在“外代”还在用,国内其他地方也在效仿。1996年我们组建的租箱代理公司,其实就是弘信的前身,刚开始一共只有9个人,他们也就是弘信最初的创业者。尽管公司很小,却是我国首家从事专业租箱代理的企业。因为可以拥有相对宽松的经营平台和自主经营权,我很想尝试一下,做点事情。结果到2000年改制前,我们公司已经有了数千万元的总资产。

  创业实战:国企改制,敢为人先大胆尝试

  《厦门日报》财富:2000年初,租箱代理公司“以小吃大”,兼并了当时系统内的一类企业厦门港机厂。后来,又在系统内部首家推行人才公开招聘、全面预算管理、责任目标经营体系建设等等,全是新鲜事,您是怎么了解这些东西的,当时进行得顺利吗?

  李强: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未中断过学习,MBA就读了两遍,历时七八年,这些东西也就不陌生了。当年,我们作为国有企业在系统内首家公开招聘人才,也引起了一些反响。应该说,企业小的时候,你做一些事情可以灵活一点,不会有太大阻力。但是,当我们长大了一些的时候,就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我们曾经想与洛阳工学院合作投资数控机床,项目是很好,但是毕竟是跨行业投资,风险较大,上级谁都不愿意冒险去承担这个责任,事情最终还是黄了。这些都让我们苦恼,改制的念头也就在我们的脑海中闪动了。

  《厦门日报》财富:国有企业改制,是当时最吸引经济界人士的词语。租箱代理公司,怎么会成为第一家成功改制的企业?您还能回忆起当年酝酿改制的前前后后吗?

  李强: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人才待遇并不是很高,之所以聚集了一批人才,大家看中的就是事业前景。如果不进行体制创新,守着业务维持现状,小日子也可以过得不错,但是事业就发展不快,企业的平台始终很小,那我们吸引而来的优秀人才就会流失。如果没有人才,好企业也会像昙花一现般消失。

  2000年的五六月份,我们公司内部就以“股份制改革研讨”的名义,开始了内部讨论,大家积极撰写的论文,为公司历史性的转变做好了准备。之后不久,市里关于国企改制的几点意见出台后,我们的改制也就“师出有名”了。经过争取,我们成为第一批试点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之一,并第一家完成改制。

  《厦门日报》财富:至今为止,不少人还是认为从国有企业转到民营企业感觉没有了保障,就好像丢了“铁饭碗”。当时,大家就没有顾虑吗?

  李强:这个抉择是艰难的。我们有两点要考虑。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离开市港务局这棵“大树”,我们能不能生存下去?而面对开始萎缩的租箱业务,行业前景到底怎么样?今后靠什么维持企业的生存,靠什么发展壮大企业?2001年7月15日,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我们的事业也就翻开了新的篇章。公司40多名员工,丢掉了“大锅饭”,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弘信创业”这个名称是我选定的。“弘”,是个有佛学渊源的字,说的是历经坎坷,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终会获得成功;而“信”,说的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以及对社会承诺的诚信履行。

  创业远景:多元化,像GE一样生长

  《厦门日报》财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弘信”是如何实现业内的飞跃,跻身厦门市重点民营企业和全国物流百强的呢?

  李强:2000年的时候,我国加入WTO已经“箭在弦上”,服务贸易业的开放将带来激烈的竞争。因此,大家决定抓住机遇,在物流行业里杀出一条血路。我们决定全面进军物流行业,并在2001年陆续成立了国际货代、船代、运输等企业。当时,由于企业大规模扩张,人才、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本不合理上升、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当时真的是很困难,特别是资金链随时有断裂的危险。最困难的时候,银行甚至要我个人担保,承担无限责任。然而,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取得了成功。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正确的决定,第一步就是品牌建设,其次是引进了国外物流的先进理念,全公司大规模培训“洗脑”。此外,还组建了财务中心,把有限的资金及时归集,笔笔用在“刀刃”上。

  《厦门日报》财富:据悉,“弘信”又开始了多元化尝试,你能描绘一下企业的发展远景吗?

  李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弘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创业--品牌和赢利模式的创立。然而,物流行业就像医生行当一样,越老越值钱,但也不可能迅速获利。去年,我们选择高科技行业进军实业,创办了弘信电子公司。这家公司已经成为福建行业龙头,在全国也小有名气。

  今后,我们要把企业当成“产品”来经营,不断“孵化”出专业子公司。我们要走的是GE式的发展道路,我们将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利用我们卓越的资本运营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人才聚集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最终在电子、租赁、物流、机械等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

  《厦门日报》财富:“弘信”的成功起源于MBO(管理层收购)改制模式。能为我们解密一下“弘信”有名的“团队创业”理念吗?

  李强:一个人再能干,也只能是“片面”的,因为一个人精力、阅历、知识等层面都是有限的。一个公司想获得大发展,就必须整合资源,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弘信”的发展,不是靠我个人的能力,也不是靠几个人的努力,而是因为所有员工把它当成自己的共同事业来经营。我们采用的是“开放式股权结构”,只要你认为自己足够优秀,集团也认可你的能力,你就能以入股的方式,选择“弘信”作为一生的事业。

  如今,“弘信”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创业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而且在品牌建设、资本运作能力、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公司未来的成功,这些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随着子公司的增多,我们又开始了内部“二次创业”。如果子公司发展不错,个人又愿意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经营,我们就允许子公司再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让企业经营者拥有实现梦想的新的创业平台。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