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1年第43期

2021年第43期

 

 

部委决策

 

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18日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会议指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相统一;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要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在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尊严问题上决不退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基层基础。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强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自觉推进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奖补政策出台

 

  近日,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总结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奖补政策经验的基础上,自2022年起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

  《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分档对各省份进行奖补,支持各省份确定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自主开展工作,缓解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各省份每年自主确定1至3个示范区,示范区可以为省会城市或所辖县区、地级市、县、县级市和区、国家级新区等。各省份可自主确定今后年度示范区是否重复为同一地区。中央财政每年从申报的计划单列市中根据绩效考核分数择优确定3个为示范区。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示范区奖补政策与试点城市奖补政策总体思路一脉相承,都是中央财政通过奖补方式,调动地方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性。但两者也有区别,示范区奖补政策在全面总结试点城市奖补政策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完善。

  根据《通知》,试点城市奖补政策为定额奖补,东中西部试点城市每年分别奖励3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示范区奖补政策调整为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分三档奖补,东部地区奖补档次为3000万元、4500万元、6000万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奖补档次为5000万元、7500万元、1亿元。此外,每年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从5个计划单列市中确定3个示范区,奖补资金3000万元。最高与最低档次奖补资金相差1倍,充分体现正向激励。

  此外,试点城市奖补政策单独考核试点城市成效。示范区奖补政策调整为考核"示范区+全省"成效,示范区和全省成效考核各占比50%,依据总体得分确定奖补档次,强调点面结合,要求省级加强统筹,推动全省普惠金融共同发展。

  据悉,奖补资金为综合性补助,可由示范区统筹用于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包括支小支农贷款贴息、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以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等方面。

  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财政按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对各省份各项指标得分进行逐项排名,根据排名情况确定每项指标得分。确定2至3个示范区的省份,示范区成效各项指标以该省份示范区平均值进行排名。中央财政将根据各省份总体得分情况,分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确定各省份最终排名及对应奖补档次。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

 

  据悉,为了鼓励企业培育公平竞争的合规文化,引导企业建立和加强境外反垄断合规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境外经营反垄断合规管理意识,提升境外经营反垄断合规管理水平,防范境外反垄断法律风险,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共分为五章27条,适用于在境外从事经营业务的中国企业以及在境内从事经营业务但可能对境外市场产生影响的中国企业,包括从事进出口贸易、境外投资、并购、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招投标等涉及境外的经营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境外反垄断合规管理制度、境外反垄断合规风险重点和境外反垄断合规风险管理等。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境外反垄断合规风险重点是指引的核心内容。《指引》的制定与出台,是开展竞争倡导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指引》提示,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设置境外反垄断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岗位,或者依托现有合规管理制度开展境外反垄断合规管理专项工作。反垄断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的《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履行相应职责。

  《指引》提醒,各司法辖区对于配合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以及证据保存均有相关规定,对于不配合调查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有的司法辖区规定,提供错误或者误导性信息等情形可面临最高为集团上一财年全球总营业额1%的罚款,还可以要求每日缴纳最高为集团上一财年全球日均营业额5%的滞纳金;如果最终判定存在违法行为,则拒绝合作可能成为加重罚款的因素。

  有的司法辖区规定,拒绝配合调查可能被判藐视法庭或者妨碍司法公正,并处以罚金,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被判处刑事责任,比如,通过向调查人员提供重大不实陈述的方式故意阻碍调查等情形。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反垄断调查的配合程度是执法机构作出处罚以及宽大处理决定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指引》指出,多数司法辖区对垄断行为规定大额罚款,有的司法辖区规定最高可以对企业处以集团上一年度全球总营业额10%的罚款。部分司法辖区还规定刑事责任,垄断行为涉及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责任人等个人可能面临罚金甚至监禁,对公司违法者的罚金高达1亿美元,个人刑事罚金高达100万美元,最高监禁期为10年。如果违法所得或者受害者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公司的最高罚金可以是违法所得或者经济损失的两倍。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由法务部门、外部律师、信息技术部门事先制定应对现场检查的方案和配合调查的计划。在面临反垄断调查和诉讼时,企业可以制定员工出行指南,确保员工在出行期间发生海关盘问、搜查等突发情况时能够遵守企业合规政策,同时保护其合法权利。

 

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将遵循三原则

 

  据悉,为规范和加强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提高账户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账户风险防范,更好满足相关机构开立、变更、撤销和使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的需要,11月17日,央行对外发布《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

  按照《办法》,可以开设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的机构主要包括:经国务院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金融许可证》的金融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负责建设、运营和维护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含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重要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营机构;境外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国际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以下统称境外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内设部门;因业务办理需要并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的其他机构。

  《办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与服务需要遵循三项总体原则:规范审慎原则、高效便捷原则和公正平等原则。

  规范审慎原则,是指中央银行存款账户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开户单位规范使用账户,确保账户信息准确、完整、有效。高效便捷原则,即持续提高账户服务效能,合理精简账户业务办理流程和手续,便利开户机构办理业务。公正平等原则,强调对境内外不同类型机构、内外资机构一视同仁,提供公正、平等的账户服务。

  《办法》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相关国际经验和准则。央行在起草说明中称,通过对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具体情形及审核标准,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要求,旨在规范和加强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提高账户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账户风险防范,推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与服务规范化、透明化,便利有资格开户的机构享有平等的中央银行存款账户服务。

  职责与分工方面,《办法》规定,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机构对开户分级审核的要求,并明确开户机构应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签订账户管理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制定和完善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制度及协议,统筹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监督管理,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开户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账户服务,对结算账户开立的必要性进行审核。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对开户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开户机构是否符合开户条件进行审核,根据授权和分工与开户机构法人签订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协议,具体承担中央银行存款账户开立、变更、撤销和使用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操作。

  在账户使用环节,《办法》规范了账户使用过程中的身份验证、对账、合规和风控等要求,还明确了账户计息、保密要求和档案管理等事项。《办法》称,开户机构使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办理相关业务,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真实、完整、合规的支付指令或者会计凭证及相关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规范、正确处理中央银行存款账户相关业务,及时出具业务办理结果或者账务处理回执。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资金规范开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

 

  近日,银保监会向各保险机构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1月17日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国际金融市场成熟的金融产品。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今年,我国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础设施基金)上市以来,社会各界反应积极正面,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前期,银保监会明确了保险资金试点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相关监管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开展投资,有关要求与通知规定基本一致。此次制定出台通知,从制度层面明确投资规范和监管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长效机制,防范相关业务风险。

  通知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将风险收益特征符合保险资金运用需求的基金产品及时纳入投资范围,分散投资风险,助力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二是坚持穿透监管理念,基础设施基金同时具备公开市场权益类产品和不动产资产属性,坚持按照业务实质进行穿透监管。三是坚持稳妥起步原则,对保险机构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在投资能力、监管评级等方面设置一定条件,引导保险机构开展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机构资质要求。保险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应当符合通知规定的资质条件,投资管理能力和监管评级达到相应要求。二是设定投资标的条件。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基金,相关管理人应当符合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金融产品的监管规定。三是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保险机构应当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投资决策与授权体系,持续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利益输送行为。四是加强投资主动管理。保险机构应当对投资的基础设施基金持有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并穿透纳入不动产资产投资比例,定期评估投资风险。五是强化监督管理要求。保险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应当定期报告有关投资情况,违反通知规定投资的,银保监会将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

  哪些险企可投基础设施基金

  通知明确要求,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业务的,应当公司治理完善,市场信誉良好,具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投资管理制度,经营审慎稳健。

  具体来看,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自行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应当具备不动产投资管理能力,最近一年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结果不得低于80分,上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50%。

  同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专业管理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最近一年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结果不得低于60分,上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

  此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或通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应当具备债权投资计划产品管理能力,且公司最近一年监管评级结果不得低于C类。

  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基金,基金管理人和资产支持证券管理人在注册资本、管理资产、专业人员、资产托管、风险隔离等方面,应当符合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的监管要求。其中,基金管理人和资产支持证券管理人的管理资产和专业人员可以合并计算。

  保险机构应当健全公司治理,完善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决策程序和授权机制,建立相对集中、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投资决策和授权制度,明确相关决策机构的决策权限。

  对风控能力有哪些要求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投资的基础设施基金及投资于基础设施基金比例不低于80%的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纳入不动产类资产投资比例管理。

  保险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前,应当对基础设施基金持有项目的经营管理、财务、现金流、法律权属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分析评估报告。

  保险机构应当加强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风险管理,按照上市权益类资产投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

  保险机构应当审慎评估投资基础设施基金可能岀现的重大风险,制定相应风险处置预案。基金净资产发生10%及以上损失,基础设施项目运营、项目现金流或产生现金流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保险机构应当及时向银保监会报告。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应当将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基金情况纳入季度资金运用情况报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将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基础设施基金情况纳入年度产品业务管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相关投资情况、项目运营情况、风险管理情况等。

  保险机构如若违反通知规定投资基础设施基金的,银保监会将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

就下一步如何推进保险资金规范参与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业务,上述负责人表示,基础设施基金能够较好匹配保险资金长期配置需求,为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分类指导,支持保险资金规范开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业务,防范投资风险。具体来看,一是加强业务审慎监管。综合运用监管评级结果、投资管理能力等监管工具,支持合规审慎、评级较好的公司开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业务,限制经营激进、风险较高的机构开展新业务。对于违反规定投资的机构,依法采取有关监管措施,提高违规成本。二是压实机构主体责任。督促保险机构加强投资主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产品交易结构和基础资产状况等风险评估,落实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三是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加强沟通协调,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链延伸优势,参与基础设施基金底层项目运营管理,丰富REITs产品形态,服务保险资金保值增值。

 

监管部门要求信托公司进一步推进"两项业务"压降工作

 

  据悉,银保监会日前向各地方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托公司"两项业务"压降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信托公司通道业务和融资业务压降工作。

  一方面,要求加大信托通道业务清理力度。文件指出,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整改时限的最后一年,各信托公司要进一步加大存续通道业务的清理力度,年底前必须做到应清尽清、能清尽清,通道类信托项目到期的原则上不得展期续做,未到期的应加强与委托方和交易对手的协商争取提前结束。而对于确有困难,年内无法结束或清理的通道类项目,应向监管部门申请个案处理,并留存相关证明材料。

  另一方面,要求持续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文件重申,各信托公司应严格执行年初制定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压降计划,确保完成信托部下达的任务。新增融资业务应依法合规,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不得"假投资、实融资",以投资为名行融资之实,规避额度管控。

  在力促完成压降任务的同时,风险防控工作也不能松懈。监管部门向信托公司强调,要统筹"两项业务"压降和风险处置,持续关注房地产业务领域的风险,确保不因处置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

  据了解,监管部门全力督导信托公司"压降"已有接近两年时间。

  2020年上半年,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对信托公司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重点是要求信托公司加大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和化解工作;对压降信托通道业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有报道曾称,监管部门2020年为信托公司制定的压降计划是,全年全行业压降1万亿元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类信托,在2019年末基础上继续压降2万亿元通道类信托。

  2020年中,各大信托公司收到来自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明确各家信托公司压缩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的具体规模--以各信托公司2019年底的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规模为基础,各自压降比例约20%。

  至2020年底,为了保证全年压降万亿融资类信托的目标达成,多家信托公司收到了来自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必须完成年度压降任务"。针对一些业务数据仍处高位、没有达到监管要求的信托公司,监管部门发出"全面暂停融资类业务"的通知。

  监管人士表示,压降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不仅过去要求压,现在要求压,今后还会要求压。监管政策不会一刀切停止信托公司开展融资类信托业务,而是会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促使其优化业务结构,直至信托公司能够依靠本源业务支撑其经营发展。

  严禁违规调表数据造假

  在今年2月7日召开的2021年度信托监管会议上,监管人士明确传达2021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主要内容包括:融资类信托规模再降1万亿,违规金融同业通道清零,风险处置3000亿以上;房地产规模不超过2020年末。

  观察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年末发文重申压降任务,应该是为了保证各大公司能顺利完成年初设定的压降目标。2020年部分信托公司没能顺利完成压降任务,还被监管部门在内部会议上通报批评。在后续检查的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发现了个别信托公司为了完成表面上的压降数据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操作,在此次的文件中也进行了特别警示。"

  据了解,在新近下发的文件中,监管部门要求各信托公司内部严格把关,严禁违规新增信托通道业务、违规调表和数据造假。

 

交易商协会推出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

 

  11月1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推出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针对境外发行人开展业务试点。在试点阶段,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企业可以经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这两类债券。

  仅在一天之后,便有市场主体响应,成果迅速落地。11月12日,远东宏信有限公司披露发行文件,拟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气候行动、健康福祉、社会平等、体面工作、清洁饮水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受益人群包括老年人群、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人群、待就业人群等。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和社会包容等发展议题备受关注,可持续投资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流投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高标准引入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可为中国金融市场吸引和培育ESG投资人群体,提高金融市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声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表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双碳目标预计需百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要填补这些缺口,金融市场必须与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并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投资重点。

  "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工具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地参考和具体化体现了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影响力管理框架以及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支持目录,并与中国的各项发展重点高度契合。"白雅婷认为,对于调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此类创新债券工具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对公共资金的关键性补充。

  远东宏信执行董事、财务总监王明哲表示,发行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可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各方对于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支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相关机制如何运作?根据业务试点方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均应满足募集资金使用、项目评估和遴选、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相关债券发行引入外部评估认证机制。试点方案鼓励发行人聘请外部评估机构对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开展评估认证。相关要求参照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执行。

  "通过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等引入外部机构认证的债券实践,目前市场已初步建立包括外部ESG认证机构在内的基础设施。而且,从扶贫、疫情防控到最近的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银行间市场在社会题材类型债券领域积累了一定本土经验。"中国农业银行首席专家杨光表示,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市场及实践基础。

  业务试点还明确了社会责任项目类型,强调发行人披露社会责任项目的特定受益人群和社会效益指标,确保高标准、实质性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业务试点同时引入"框架发行"机制,而且,为确保募集资金切实用于合格项目,要求企业类发行人无论是否使用"框架发行",发行前均需要明确募集资金使用的具体项目或备选项目库,并强化发行前及存续期高标准的信息披露要求。

  交易商协会表示,将高标准推动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不断完善相关试点方案,研究引入激励机制,在产品创新和对外开放中服务可持续发展。

 

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指南发布

 

  11月18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简称《指南》)。

  近年来,我国原料药领域垄断行为多发,影响药品价格和稳定供应,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社会各方面反映较为集中。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先后依法严肃查处了多个品种原料药垄断案件。然而,生产企业合规经营意识和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原料药领域商业模式复杂多样,需要在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指南做好衔接的基础上,为原料药领域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引。

  《指南》共六章29条,与《反垄断法》的结构紧密衔接,针对各方面反映较为突出的原料药领域垄断问题,明确反垄断监管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细化垄断行为认定标准。

  《指南》明确,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原料药领域开展反垄断监管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二是依法科学高效监管;三是注重保护消费者利益,持续强化法律威慑。反垄断执法机构持续加大原料药领域执法力度,对明知有关行为违反《反垄断法》故意实施或者采取措施规避调查的,依法从严从重作出处理。

  《指南》指出,原料药领域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行业协会不得组织原料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也不得为原料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便利条件。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方面,《指南》介绍,从执法实践看,原料药领域常见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原料药、拒绝与交易相对人交易、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交易、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别待遇等。

  在经营者集中方面,《指南》规定,原料药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审查与其他行业并无显著差别,达到《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依法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此外,原料药领域的经营者集中未达到《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有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在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指南》主要列举了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交易或者限制商品自由流通行为、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两类情况。同时提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原料药领域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表示,《指南》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反垄断监管制度规则,有利于增强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的统一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执法的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同时,有利于原料药领域经营者明确行为界限,依法加强合规自律,降低违法风险。

 

三部门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实施方案》与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45号)紧密衔接,将作为"十四五"时期统筹指导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方案》实施范围包括全国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具体范围之前已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明确,并将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普遍覆盖,绿色宜居环境初步形成,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展望到2035年,资源保障有力、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幸福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施方案》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定位、现状和趋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尊重规律、加快转型,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具体部署了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强化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保障职能,指导资源型地区统筹做好资源能源开发与保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建设。二是引导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资源型地区把创新思维贯彻于转型发展工作始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三是促进资源型地区协调发展。引导资源型地区正确处理好转型发展中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引导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发展,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四是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支持资源型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五是加快资源型地区开放发展。强化开放理念,引导资源型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际资源能源和产业合作,提高资源型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六是支持资源型地区共享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资源型地区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使资源型地区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据悉,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积极开展价格临时补贴发放等工作,对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20〕18号)要求,为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通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为基础,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提高发放效率,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坚决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持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常态化调整,加强与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政策衔接,强化政策落实,实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新增纳入机制保障范围;进一步缩短补贴发放时限,在相关价格指数公布当月发放到位。同时,根据统计制度变化情况,对部分地区补贴标准测算方法进行了明确和完善。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切实抓好补贴资金筹措、发放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执行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评价;要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完善工作;要加强宣传解读,让困难群众清晰了解补贴项目和事由,引导社会准确理解价格临时补贴的功能定位。

  通知指出,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采用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SCPI)的地方可继续沿用,并参考CPI同比涨幅3.5%合理设定临界值。2. CPI中的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达到6%。

 

政策要闻

 

▲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2021年1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国家反垄断局成立,58岁的甘霖出任国家反垄断局局长。11月18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大楼,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甘霖此前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第一副局长,分管执法稽查局、反垄断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并自2018年7月起担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国家反垄断局"脱胎"于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后者将由司局级单位提升为副部级单位,仍然隶属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部署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工作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银行业保险业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探索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规则,切实引导银行机构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部分银行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新模式,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风控技术和模型,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覆盖面和便利性。在保持业务稳健运行基础上,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取得积极成效。

会议要求,银保监会系统要把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一要注重守正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在保障数据安全性和风险控制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破解动产质押、产品验证、风险监控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二要强化风险管理。督促银行机构加强行业研究,开展全产业链风险监测和企业授信管理,坚持交易背景真实,防控信息科技应用风险,严防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三要推动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用足激励政策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信用体系和供应链融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要优化监管框架。探索出台动产质押有关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模式等领域积极探索,及时做好评估总结,加强经验交流推广。

 

▲两部门明确北交所税收政策适用有关问题

 

  据悉,为支持进一步深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称新三板)改革,将精选层变更设立为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称北交所),按照平稳转换、有效衔接的原则,11月1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北京证券交易所税收政策适用问题的公告。

  公告称,新三板精选层公司转为北交所上市公司,以及创新层挂牌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入北交所上市后,投资北交所上市公司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相关政策,暂按照现行新三板适用的税收规定执行。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相关政策,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及有关规定执行。

 

  ▲大商所基差交易业务增加交易商与客户交易层次

 

  据悉,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基差交易业务,更好地服务市场参与者,大连商品交易所11月17日发布公告,对《大连商品交易所基差交易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规则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商所基差交易业务上线于2019年9月,在业务推出后的初期探索阶段支持交易商之间进行基差交易。随着场外市场建设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希望能利用大商所场外平台与交易商进行线上基差交易。为充分响应市场呼声,本次大商所对基差交易业务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修改和优化,主要是在现有交易商之间交易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层次,即交易商可与其认可的客户按规定在场外平台开展基差交易。在该交易层次中,交易商与客户均可签发基差贸易合同,但合同不可转让或回购。

  同时,新规则明确了参与基差交易业务的企业客户资质,包括提供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所参与交易品种合法经营资格的法人证明,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记录,同时承认并遵守交易所公布的规则与规定,并与交易商建立互相同意对方为交易对手的认可关系,以及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条件等。此外,交易所可以为交易商与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为更多客户参与基差交易业务提供便利。

  据了解,大商所基差交易业务已覆盖农产品、能源化工、钢铁原燃料等19个品种。

 

▲大商所非标仓单业务推出要素表功能等业务优化

 

  据悉,大连商品交易所11月12日发布相关公告,对《大连商品交易所非标仓单业务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并将以铁矿石块矿为试点推出非标仓单要素表功能,同时对非标仓单交易权限、交收周期管理等进行优化,进一步便利市场参与者、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本次非标仓单业务优化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以铁矿石块矿为试点提供非标仓单要素表,市场参与者可以在注册界面一键点选相关代码,利用要素表实现主要地点、主要质量标准块矿的非标仓单进行快速注册。二是将铁矿石非标仓单的注册单位由一万吨修改为一千吨。三是简化交易权限管理,取消对客户买卖权限分别管理的规定,凡是通过审核的客户可同时获得买卖权限。四是优化保证金管理,将买卖双方需要缴纳同等比例的保证金,修改为买卖双方自行设定、比例可不相同。五是优化交收周期管理,取消原有的"验收确认期不包含提出非标仓单交收申请日当日"的规定,单笔交易最快可在一个交易日内完成。六是提升结算功能,卖方可在货款结算环节根据发票录入最终货款额度,买方确认后,平台根据多退少补的原则划转资金。七是增加交易过程中资金查询的功能,交易双方可实时查看自身及对手方关于某项交易的款项扣划情况。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作为标准仓单业务的衍生和拓展,大商所非标仓单业务自去年底上线后持续开展,截至目前成交金额已超过2亿元,在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场内外协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大商所对非标仓单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将有效提升实体企业参与的效率、降低参与成本。

 

  ▲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

 

  据悉,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高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标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标准化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作用更加突出。

  《规划》部署了7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标准研制、加强重点领域高质量标准有效供给、推进国际标准共建共享、创新标准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规划》还提出了三个方面具体目标,包括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1200项,重点是做好综合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绿色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和"短板"领域标准制定,加快现有标准的整合优化和提档升级,标准制定流程更加优化,国家和行业标准平均制修订周期压缩到18个月以内;标准化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形成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一体化运行的质量基础体系,重要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标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铁路和疏浚装备等重点领域率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

 

  ▲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

 

  据悉,交通运输部近日正式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总目标,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综合运输服务的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组织模式更加注重一体融合,发展动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产业形态更加注重新老业态融合,服务产品更加注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快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旅客出行服务系统和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初步建立,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输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时期,旅客出行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将不断增强;货运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将快速增加。

  《规划》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现状基础以及国际国内新形势新要求,明确了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部聚焦10项主要任务,着力构建协同融合的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系统、快速便捷的城乡客运服务系统、舒适顺畅的城市出行服务系统、集约高效的货运与物流服务系统、安全畅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重点打造清洁低碳的绿色运输服务体系、数字智能的智慧运输服务体系、保障有力的安全应急服务体系、统一开放的运输服务市场体系、精良专业的从业人员保障体系,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和提质增效。

  "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部还将组织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国家公交都市建设、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以及重点创建100个左右绿色出行城市,推广标准化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深化12328电话应用和提升服务,建成并稳定运行不少于1200个标准化"司机之家"等19项专项行动。

 

  ▲我国将启动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

 

  据悉,为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确保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制定了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方案。

  其中,《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切实提升储备粮质量,着力推动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四五"期间,重点升级改造条件较好的现有储备类仓房,结合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优化,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配备先进适用技术条件,完善绿色储粮功能;优化仓储作业流程,减少库区扬尘、噪音。到2025年,力争政府储备基本实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

  《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方案》要求,持续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聚焦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着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油品质提升,打造优质粮食品牌,搞活粮食市场和流通,加快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2025年,优质粮食供给更加丰富,粮食品质明显提升,粮食品牌体系更加完善,粮油品牌和营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充分融合"好粮油"销售示范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和主食厨房等,健全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加快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要求,以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为基础,以完善粮油标准体系和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能力为支撑,逐步实现粮食特别是"好粮油"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到2025年,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粮油标准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追溯标签标识制度和追溯管理办法"一平台两体系三制度"基本建立,实现"好粮油"产品责任主体、产品流向、检验检测、监督抽查等信息可追溯和查询,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和绿色优质、营养健康。

  《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大力推动粮油加工先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油加工成套装备、粮食清理烘干装备、粮食仓储物流机械、粮食检测仪器等,促进粮机装备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粮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粮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解决一批在绿色仓储、粮油加工、环保烘干、物流接卸、节粮减损、检验监测等领域制约粮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要求统筹融合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重要作用,有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更为健全,应急设施布局更加优化完善,应急响应更加迅速高效,风险防控更加精准,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更加通畅,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产后各环节减损降耗,进一步制定完善节粮减损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在粮食储藏环节,着力降低农户储粮损失,积极推进绿色仓储技术应用。

 

国资改革

 

宁夏国资委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指导监督工作

 

  据宁夏国资委11月19日披露,今年以来,宁夏国资委紧紧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坚持“点面结合”,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指导监督工作,持续提升宁夏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监管和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找准着力点,指导监督再聚焦。紧密结合《2021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监管工作要点》,坚持以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完善国资国企治理体系,突出深化改革、全力落实国企改革重点任务,突出服务监管并重、努力提升国资监管工作效能,突出法治建设、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的“四个突出”为着力点,引导国资国企指导监督工作聚焦到宁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3项重点任务上来,促进了各项改革任务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宁夏区属国有企业三年行动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率74.2%,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0%。

  扩大覆盖面,指导监督再深入。全面落实《自治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督查调研清单》,国资委领导班子成员分组带领改革、产权、考核、法规等部门业务骨干深入5个地市国资委及10多户所属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开展指导监督,研究破解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亏损子企业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举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辅导地市国资国企干部职工近700人次,广泛宣传和深入解读相关政策规定,为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效落实提供了重要保障。

形成大格局,指导监督再发力。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严格落实国资委领导包抓、按月通报等工作机制,对地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30多项突出问题,“一市一册”分别建立工作台账,持续跟进督导问题整改落实,全力完成70%以上年度目标任务;召开协调推进会6次、新闻发布会1次,及时部署重点任务、通报工作进展、协商解决问题、加强指导监督,形成了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实见效、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的强大合力。

 

自主创新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大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打击力度

 

  据悉,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进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当前全国仍有一些代理机构继续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通知,将对一批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数量较大以及涉嫌参与编造专利的专利代理机构给予停止承接新业务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的处罚。

  对于反复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代理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各地依法从速立案查处,从严作出处罚,并在各类激励奖励政策和项目支持、机构和个人评优评先评奖、各类活动参加单位筛查、有关专家和人才推荐等方面实施严格的协同限制措施。情节严重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停止受理其相关代理业务或吊销专利代理资质。

  通知提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加强大数据筛查、监控,锁定无资质机构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线索。各地对擅自开展专利代理业务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应视为从重情节,予以从重处罚。

对于人均专利代理量明显过高的代理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各地纳入重点监管对象,提高检查频次,发现从事非正常专利申请、出租出借专利代理资质等行为的,依法从严从重查处。

北京经开区"十四五"科创规划发布

 

  近日,《北京经开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外发布。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以应用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五大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充分彰显。

  据悉,"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新增技术创新中心10家以上,每年支持10项"白菜心"工程项目,每年形成新技术新产品200项。

  "面向全球创新与产业变革,北京经开区始终围绕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三城、链接世界。"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升级版北京经开区和亦庄新城建设、市级管理权限下放、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挂牌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北京经开区迎来更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更深层次深化体制改革、更广范围集聚创新资源的历史机遇。

  数据显示,北京经开区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速达到33.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3件,领跑全国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将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建成"创新领航、创新雁阵、创新加速、创新服务、创新引导"五大体系为目标,实施"技术创新领航、企业雁阵培育、成果转化平台、数字赋能升级、应用场景示范、协同创新引领、创新人才高地、创新文化培育"八大工程,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有力支撑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将坚持开放创新、前沿创新、改革创新、应用创新,以"白菜心"工程为牵引,形成一批以"20+"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新增技术创新中心10家以上,每年支持10项"白菜心"工程项目,每年形成新技术新产品200项。在"雁阵式"创新梯队体系的带动下,"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60家以上,新增"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等创新梯队企业200家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

  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将围绕创新关键环节,加强中试基地、知识产权、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到"十四五"期末,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100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00件,每年落地10个具有示范性的科技应用场景,每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个以上。到"十四五"期末,经开区外资研发机构和离岸创新中心预计达到60家以上,形成全球顶尖科技人才高度汇集的态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据了解,在八项重点工程的带动引领下,北京经开区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术领先、活力强劲、配套完备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天津自贸区发文促进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发展

 

  据悉,为推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发展,打造北方风险管理中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场外风险管理业务,是指具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以场外方式通过提供工具、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为实体企业管理要素、商品价格波动等各类风险的业务。

  《意见》从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场外风险管理业务、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场外风险管理创新发展体系、营造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发展良好环境和加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的风险防控和管理等四方面提出12项具体举措。

  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场外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方面,《意见》明确,鼓励内资、外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天津自贸区内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场外风险管理业务中心、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为相关主体提供落户奖励、创新奖励、经营奖励等方面扶持政策。

  在支持各类实体企业利用场外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方面,《意见》指出,通过政策、司法、服务等环境打造,支持京津冀等地区实体企业充分利用天津自贸区内基础设施和场外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支持探索应用反映经济实质的套期保值会计制度,为实体企业使用场外衍生工具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意见》明确,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开展离岸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加强与场内市场联动合作。

  根据《意见》,天津自贸区将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场外风险管理创新发展体系,支持场外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科技赋能市场组织形式创新。其中,支持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探索具有共治、共享特征的去中心化市场组织方式,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引入智能合约保障双边结算条件下的履约率。鼓励具有场外风险管理交易系统开发能力的企业在天津自贸区设立主体,为场外市场发展提供科技保障。支持金融科技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意见》明确,天津自贸区将营造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发展良好环境,构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专业服务体系,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培育"五位一体"的大宗商品融合式创新生态体系。同时,在加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方面,建立主体资质及行业实需审核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加强对手方风险及保证金安全管理。

 

节能减排

 

国务院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会议指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着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商业化运用。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次设立的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

  具体方式是,全国性银行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自主发放优惠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人民银行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同时会议要求,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加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部门公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据悉,为落实《关于强化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做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

五部门要求分类推动项目提效达标。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五部门同时要求限期分批改造升级和淘汰。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对需开展技术改造的项目,各地要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一般不超过3年)以及年度改造淘汰计划,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不合理用能,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限制用能。

  五部门要求整合利用已有政策工具,通过阶梯电价、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环保监督执法等手段,加大节能降碳市场调节和督促落实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节能减排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企业改造升级步伐,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

  上述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五部门要求各地方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市场规律,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稳妥有序推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切实避免"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河北宣布11月15日起钢企限产30%

 

  日前,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河北省2021-2022年采暖季钢铁行业错峰生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对河北省境内钢铁冶炼企业(含央企、天津市企业),于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在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沧州、辛集市、承德,张家口、秦皇岛范围内实施错峰生产。

  《方案》要求在2021年11月15日至2021年12月31日,确保完成本地区粗钢产量压减目标任务。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以削减采暖季增加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原则上各有关市钢铁企业错峰生产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同期粗钢产量的30%。《方案》对五种钢铁企业情况提出具体措施:

  (1)重点对长流程企业实施错峰生产。错峰以高炉设备停产为基础,不得以减负荷生产方式代替。与高炉配套的焦炉、烧结、球团、石灰窑等生产设备错峰生产比例不得低于高炉错峰生产比例。

  (2)环保绩效评级A级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全废钢短流程炼钢企业自主采取减排措施,但须确保错峰生产期间粗钢产量同比不增加。

  (3)对2021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等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产能利用率超过120%、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规范公告的钢铁企业(新投产但暂未经工信部规范公告的企业除外),上述三种情况每出现一种情况,企业错峰生产比例加大5个百分点。

  (4)对于吨钢(以粗钢产能计)供热面积大于2平米的钢铁企业,错峰期间最高生产负荷比例按照实际供暖面积需求(以上一年度供暖面积计)与2倍粗钢产能的比值来确定。

  (5)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重点时段空气质量保障期间,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应急减排措施。

 

黑龙江明确2025年快递业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物

 

  日前,黑龙江省发改委、省邮政管理局、省工信厅、省司法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印发《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黑龙江省全面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意见》明确,黑龙江省将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加强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培育循环包装新型模式,推动建立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

  《意见》确定快递包装治理主要目标为:2021年,快递绿色包装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重金属和特定物质超标包装袋与过度包装两个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可循环快递箱(盒)使用达到规定数量,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0%。到2023年,快递包装领域法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快递包装治理的市场主体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贯彻执行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强制性国家标准,有序建立省内统一规范、约束有力的快递绿色包装地方标准体系;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普遍推进,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以上。到2025年,快递包装领域全面建立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的治理长效机制;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全面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山东将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据悉,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央行济南分行、银保监会山东监管局、国开行山东省分行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提出2022年年底前,力争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区达到30家左右;2025年年底前,力争生态工业园区比例达到工业园区的50%以上。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过程中,山东省重视管理模式创新。鼓励先行先试,优先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开展环保管家、环境医院、入园建设项目环评改革、清洁生产集群整体审核模式等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其他试点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生态工业园区及园区内企业。

  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优先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生态环保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普基地、创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等。

  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山东省将强化资金扶持。《若干措施》明确,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对新创建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补助。加强资金配置倾斜,支持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内符合入库条件的重点项目优先纳入中央和省级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库,对项目库中条件成熟的项目在资金上优先给予支持。金融方面的支持也将强化,优先将生态工业园区内重点项目纳入省绿色金融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在贷款审查审批、投放、优惠利率、期限延长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山东省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环保支持政策方面,根据《若干措施》,山东省将把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在符合园区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要求的基础上,依法简化项目环评文件内容。

  对生态工业园区,山东省将强化监督管理。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2年对已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一次复查,对于复查不合格的园区,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命名。

  根据《若干措施》,今年年底前,山东省将修订完善《山东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将碳减排、"三线一单"、绿岛建设、园区规划环评等要求纳入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湖州出台绿色金融促进条例

 

  11月17日,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旨在推动绿色金融法治化建设,激发绿色金融改革动力,使绿色金融成为湖州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鲜明标识。这是我国第一部地市级绿色金融地方性法规。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改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自2017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累计取得40多项创新性实践成果,形成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湖州实践"。

  《条例》明确,把加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纳入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应当全面准确提供碳排放情况;碳排放评价将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项目的授信额度、利率定价等;支持绿色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绿色低碳车险,将碳减排纳入车险费率管理。

  同时,《条例》明确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纳入财政政策体系予以专项支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加大对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浙江提出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

 

  近日,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浙江省加快新型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实现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根据《意见》,2021年至2023年,浙江计划建成并网100万千瓦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200万千瓦左右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发展目标。重点支持集中式较大规模和分布式平台聚合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持及调峰能力。鼓励探索开展储氢、熔盐储能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意见》明确,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应按照工作寿命10年及以上设置,发挥调峰作用的新建新型储能项目功率不低于5万千瓦,额定功率下连续放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联合火电机组调频的新型储能项目,单体功率不低于1.8万千瓦。有序开展电源侧储能建设,大力发展电网侧储能建设,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建设,着力推动独立储能建设。

  《意见》提出,为支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浙江将完善制度支撑,强化资金支持,支持引导新型储能通过市场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运营。同时,将完善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对储能项目运营情况的全方位监督、评价。

 

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

 

  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大会达成决议文件,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

  10月31日开幕的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原计划12日闭幕,但直至13日才完成谈判。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后表示,本届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对于维护多边主义、聚焦《巴黎协定》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将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长期关切的适应、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本届大会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有遗憾和不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早已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还没有到位表达了极大失望。

  他说,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大会上以建设性的态度与有关各方积极沟通磋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闭幕后发表视频声明说,与会各方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还"不够",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和技术持有者应结成联盟,共同帮助新兴经济体减排、加速转向绿色经济。他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挑战的承诺。此外,古特雷斯还对中国和美国在大会期间发布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表示欢迎。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办。2022年的大会按计划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

 

日本寻求打造全球化氢能源供应链

 

  近悉,在世界主要国家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致力于实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日本正稳步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尝试打造全球化氢能源供应链,探索构筑氢能社会,希望在氢能领域占得技术与市场先机。

  由于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碳,氢被各国视为未来重要能源来源。日本2017年制定《氢能源基本战略》,确立了到2030年普及氢能源的行动计划等。目前,日本在氢能研发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久前,在神户机场岛的一角停靠着全球第一艘为装载运输液化氢气而诞生的实验船舶。产自澳大利亚的液化氢气在这里卸载、存储,并将用于神户的氢能源电热联产实证实验。

  建设氢能社会,前提是氢气库存充足且可以低价采购。为了打造全球化氢能源供应链,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旗下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援助下,川崎重工等七大行业巨头联合组建起专项研究项目HySTRA。该项目计划利用煤化程度最低的褐煤制造氢气,开发运输及储藏液化氢气的实用技术,力争在2030年左右实现氢能源商业化。

  HySTRA将澳大利亚的褐煤进行气化和氢气精炼,同时将制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在澳大利亚港口完成液化后,零下253摄氏度的液化氢气由专门打造的远洋运输船运回日本,在神户机场岛通过特制的装载臂系统完成超低温卸载,并转移至码头的专用贮藏罐中。现在,这些液化氢气正在用于以氢气为能源、向城市公共设施同时提供电力和热力的实证实验。

  HySTRA项目负责人、川崎重工执行董事西村元彦介绍,今年6月该项目完成了液化氢制造-运输-卸载-存储的全产业链实证实验,取得初步成功。

  2017年年底,同样作为日本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援助项目,川崎重工和大型建筑公司大林组在神户建成日本首座氢能源电热联产系统示范工厂。

  2018年4月该项目完成实证实验, 在全球首次实现以100%的氢燃料同时向市区指定公共设施供电供热。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改善环境指标,该项目进行技术完善和提升。眼下目标是通过与电力公司协作,向公共设施更加聚集的市区导入氢能源电热联产系统,探索构筑氢能城市。

  西村元彦表示,实现液化氢气供应规模化需要今后从技术、运输及安全性三方面进一步开展技术研发及验证,力争在2025年完成商业化实证实验,并于2030年达成氢能源供应链商业化目标。

 

劳动用工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全年目标提前完成

 

  据悉,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宣布,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低于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25岁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2%,处于较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作为经济"晴雨表",就业数据真切反映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的态势。

  今年以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得到恢复发展,我国就业形势逐渐企稳,线上线下招聘市场热度不断回升。以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为代表的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增长,带动城镇失业率稳中有降,成为社会稳定的有力"助推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青年人失业率为14.2%,连续三个月下降,青年人就业状况逐步改善,大学生就业入职逐步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基本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持续增加,9月底达到3103万人,超过去年规模。

  亮眼成绩,离不开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显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表示,今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随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全方位就业服务持续发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稳就业态势更加积极。

  此外,灵活就业发挥吸纳就业"蓄水池"作用更加显著。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加快发展,推动灵活就业人数不断提升。更具活力的新职业不断出现,为就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山东出台"十四五"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

 

  11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东省"十四五"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发布会,介绍了《规划》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介绍,《规划》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个章节,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本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指出,到2035年,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经营性服务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增速位于全国前列,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机构数量突破10000家,基础业态发展优势扩大,高端业态突破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全面升级。

  "十四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强总体设计,全面改革创新,提出8方面28项举措,着力推动山省人力资源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上,围绕就业优先、人才强国、乡村振兴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借势借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推动产业创新上,持续优化产业业态结构,加快产品业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畅通行业与资本市场通道,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推动平台载体发展上,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创新运营管理体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园区提档升级。

  在加快培育骨干企业上,加快龙头机构培育,完善梯次培育体系,加强机构品牌建设,培育头部机构和"专精特新"企业。

  在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上,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加快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人才供需引育平台。

  在注重行业对外开放上,鼓励吸引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鲁发展,加速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离岸出海,推动行业深化交流合作。

  在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上,健全行业统计监测机制,有效发挥行业社会组织作用,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同时,为更好保障规划实施,还从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政策支持、开展规划评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曾湘泉:缓解就业市场结构矛盾需要辩证思考

 

  经济日报11月15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的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但也呈现出结构矛盾加剧的新特点。化解结构矛盾,需要从高质量就业目标出发,制定更为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

  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全国就业统计数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我们也看到,16岁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较高。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是青年就业问题的重要指标,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宏观经济,也会对处于就业焦虑期的年轻人造成较大影响。

  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年失业率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其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动态属性,个人工作搜寻与用人单位职位空缺填补,二者相互匹配有一个过程,这通常会造成摩擦性失业。另外,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经验不足,也会对其失业率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中的青年,主要是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失业率较高,除上述原因外,也有一些自身特点,"9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状况及就业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

  与较高的青年失业率同时存在的是就业市场的另一现象,即日益严重的招工难。在近年来的蓝领就业市场上,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超过4000万,劳动供给总量持续减少。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甚至宁愿当白领少拿工资也不愿意当工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大幅下降。当然,目前多数制造企业的工资收入低,的确也不具有竞争力。加之,部分工厂工作条件差、缺乏职业保障和上升通道等,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业招工难度。

  一方面是青年失业率偏高,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剧的招工难,这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背后原因是什么?其实质在于我国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三个因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减少的滞后效应;二是高校扩招导致的过度教育和供求失衡;三是青年人就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调整、中学分流政策开始启动,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仍很艰巨。但坦率地讲,期待"90后"这一代人的想法退回到其父辈只要有个工作就知足的年月,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缓解就业结构矛盾需要辩证思考,研究制定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转变观念。应深刻认识到,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借助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换言之,破解就业结构矛盾,需充分了解就业市场背景的深刻变化,切实树立通过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理念。

  其次,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供给趋紧、人工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机器替代劳动是大势所趋。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研发体系和智能制造依赖于一流的人才,包括一流的生产工人。因此,亟需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共识,加大对工人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通过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工人的工资收入。这既是稳定现有制造业就业队伍规模的方向,也是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和高质量服务业的根本。

  此外,新一代的员工关系正在从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转向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表现在情感上相互尊重,更表现在组织结构上,即通过灵活的自治组织,让员工间的关系保持平等。因此,制造业企业不仅要改善工作条件、拓宽工人晋升渠道,还要大力提升劳动者在企业管理中的话语权。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协商机制,让员工参与并影响企业的权力结构,加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的合理需求。这不但有助于改变资本分配比例过高、劳动分配比例过低的现状,也将增强劳动者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就业的稳定性。

 

陶志勇: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积极发挥工会作用

 

工人日报11月15日刊发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陶志勇的文章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应该而且能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我们百年大党接续奋斗的根本动力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壮举。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应该而且能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

  倡导勤劳致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观。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勤劳为径。正因秉持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秀品质,泱泱华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共同富裕是通过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来共同分享国家进步的成果。工人阶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工会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齐参与、共奋斗,鼓励他们勤劳创新致富,靠勤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要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共同奋斗。通过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广大职工理性认识共同富裕、热情憧憬共同富裕、奋力推进共同富裕。

  强化职业培训,以技能提升促进职工收入提高。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要倡导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各级工会要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改善劳动力质量。充分发挥工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牵头抓总作用,推动建设技能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分层分类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积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大规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通过指导企业加大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实质性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完善技能劳动者评价和使用机制,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贯通其职业发展路径、拓展就业空间。瞄准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建好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鼓励职工技术团队开展工艺攻关和技术创新。工会要协助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集中当地各类工匠、高水平教师联合组建师资团队,科学构建工匠培养课程体系,高水平建设工匠学院,并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推进,让工匠学院成为集新思想传播、技艺提升、技能交流三位一体的大国工匠摇篮。

  开展集体协商,在初次分配中推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根据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决定的要素价格来进行要素报酬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的基本原则。对于劳动者来说,初次分配主要是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权益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是资方或企业法人与职工双方共同进行分配,这一原则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且行之有效的原则,能够确保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兑现。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职工共同决定工资的机制,突出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劳动产权是人类社会一切其他产权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正义是财富分配的价值导向,应促进劳动者、资本方等各类要素所有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要结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规范微观分配秩序。通过完善职工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劳动者工资随个人技能和贡献、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同步增长,让劳动者腰包鼓起来。

  促进社保制度完善,在再分配中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底色。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平抑收入差距的作用还较为有限。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不同群体的养老金水平还存在差距。同时,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游离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工会要大力推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各国普遍建立起来自于财政税收、普惠性的国民年金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较好地体现了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新就业形态的雇主及雇员身份双重隐匿化,直接消解了工业社会以来社会保险所设定的缴费主体构成。当下“隐性劳动关系”的普遍存在为改革现行社会保险缴费主体、实行国家保障提供了可能。积极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国民享有养老保障。促进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体劳动者,完善企业(职业)年金制度,统筹协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发展,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发挥传统优势,在三次分配中彰显中国工人阶级互助友爱精神。三次分配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是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文明方向。依此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使大量的高收入人群按照社会公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等道德伦理体系来行动,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三次分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并进入实操阶段。三次分配相比再分配更加微观、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它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其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三次分配并不全是富人支持低收入群体,全民慈善也是重要的方式。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公益捐赠者和公益活动参加者不仅仅局限于高收入群体。工会要发挥工人阶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光荣传统,利用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数以亿计的职工队伍优势,广泛开展帮扶送温暖、职工医疗互助等互助互济活动,进一步叫响做实工会品牌,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分散职工个体的生活风险,构建职工抵御社会风险的一道防线。

搞好思想引领,促进职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各级工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宣传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种共同富裕,可以避免个体对物质欲望的无止境追逐和对物质消费的过度攀比,这是对西方物质中心主义发展逻辑的超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不再把目光聚焦于经济数量的增长之上,而是把对发展的目的回归到人本身,以人的发展与进步来衡量。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的同时,努力致力于促进广大职工的智力、健康、道德、品质、素养、个性等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才华施展,实现职工精神丰赡和富足。

 

专家论坛

 

加快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

 

经济参考报11月16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总编辑丁茂战的文章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称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

  中国经济已进入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主要依靠外循环来实现长期发展,尤其在像我国这样的大国经济中是不可持续的。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的国家大搞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一些国家地区的某些产业按下了“暂停键”,全球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事实已经证明,国际大循环存在不稳定性,对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很大。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全可行的。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已突破1万美元,但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投资还是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消费市场已经与世界第一的美国不相上下,并且在全球最有潜力。

  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轨时期,旧的投资和消费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投资和消费生态还处在重构过程中。这些年,内需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对冲政策,但我国的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仍显疲软。

  努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的。要把实施内需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治本和治标结合起来,综合施策,稳中求进,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要针对当前我国消费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打开消费增长的空间,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要积极提升产品质量。要严格产品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标准,强化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内涵,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促进产品向保安全、上质量、树品牌、有文化升级。要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要提升产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规范发展售后服务,全面提高售后服务、终身服务水平。

  不断拓展消费领域。要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向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的需要,发展现代高质量服务消费。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要打造文化艺术精品,提高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水平,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要积极为传统消费赋予新内涵,对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传统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要针对老百姓消费心理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在提升商品质量的同时,打造温馨、多元化、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空间。要从城市规模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布局和优化消费空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继续发展线上消费。“互联网+”消费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有着无限发展空间。要逐步规范和加快发展并重、提升品质和拓展领域并重。要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要规范平台企业合规运行,引导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密切配合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安排,大力加强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提供更好条件。

  着力在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上下功夫

  扩大消费,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要着力在解决“有能力”消费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存在短板、贫富差距不平衡等有较大关联性。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不能让城乡居民分得蛋糕的份额比例减少了。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尤其是公务员工资正常上升机制。公务员工资对社会有一种示范引导作用,要将公务员尤其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隐性福利显性化、增长标准公开化,从而给各地和各行业工资增长提供指导和示范。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队伍。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队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捷径。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还比较大。以高端消费为例,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减缓,但高端消费呈现繁荣局面,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上升到2019年的23%。2015到2020年的五年间,我国居民家庭高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35%。要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群体对象,拓宽技术工人收入上升通道,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要完善再分配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消费能力,还要解决人民群众敢消费的问题。要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减少人民群众后顾之忧。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要进一步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要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要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要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要积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强化对失能及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完善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逐步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福利水平。

  努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当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都存在增长动力弱化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投资方、供给端,投资形成的供给滞后需求的发展。因此,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必须与优化供给结构结合起来。

  注重加快补齐投资领域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能快则快的发展思路,投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短板。优化供给结构首先要注重补齐投资、供给短板,把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提高质量、稳定经济运行结合起来。要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特别要加大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重大项目工程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平台。我国还处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发展重大战略工程任重道远。要落实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规划,优化铁路、公路、水路、油电气通道、网络通道、机场和海港的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工程,提升国家森林公园、草原建设水平和沙漠、戈壁治理水平,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特别要按计划推进列入“十四五”规划的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投资建设。

  加大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投资保障力度。“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条件。要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加大对中低端产能更新换代、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特别要加大对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加大对城市的交通、公园、水系、文化设施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对上个世纪建设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加大对县域和小城镇的环境提升改造投入。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质量,加大对事关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村落的调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继续加大对农村厕所和饮用水设施的改造,稳妥提高乡村政权物质基础保障水平。

 

都市圈发展是结构性增长第一要素

 

据悉,北京日报11月15日刊发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的文章指出,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通常讲的经济增长的来源就是两个:第一,生产要素积累;第二,经济效率提高。从生产要素积累的角度来讲,当前中国的出生率下降非常明显;城市面积,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扩张得非常大了;再看资金,从宏观来讲,现在中国并不缺钱,尤其在货币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所以,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增长如果靠生产要素的积累,这个动能是不足了。

  讲到结构效应,最重要的一个结构效应其实就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结构效应,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结构效应,还有一些区域的结构性效应。在这个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人往哪里流动,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土地配置到哪里,可以最大化地产出;资本往哪里配置,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性就非常清楚了。

  为什么现在把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提高到这样一个高的地位?主要原因来自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主流的表述是,在工业化后期;但是从经济指标可以看到,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和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都已经超过制造业了——而这又是在我们经济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制造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我们和世界各国横向比较,尤其是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历史同期相比较,我们今天服务业在GDP和就业当中所占的比重,都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换言之,如果不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相对忽视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很早就应该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了。

  那么,当经济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那就是集聚效应会比以前变得更加重要。这个集聚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如果单体去看一个城市会发现,服务经济范围就很广了——包括消费型服务业,如医疗、教育;也包括生产型服务业,如科技、创新、文化——它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特别高,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样一来,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来讲,如果压制了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就压制了这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压制了创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集聚效应体现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上:当集聚效应不是那么强的时候,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相对来说是独立的,没有那么多的互动;但中国经济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强,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大城市跟周边的中小城市、农村之间的都市圈内部的紧密联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在集聚效应变得更强的情况下,通过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增长动力,优化我们经济的结构,就到了必须要破题的一个阶段。

  具体来讲,它对就业有什么影响?对消费有什么影响呢?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我自己的研究,可以展现出一个结果:对就业肯定是促进的。比如,中国今天整个劳动力市场,越是大规模的城市,失业率越低,劳动力短缺现象越严重。包括给农民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生活消费性服务业里,就大量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相对来讲,我们的短板其实是在服务消费。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对于吃、穿、用产品的消费,已经到了接近饱和的阶段;但是相对来说,医疗、教育、文化的消费仍然是短板。而这些消费需要面对面地来进行生产和消费——因为服务业的特性是“不可贸易品”。这样一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于改变我们的消费不足状态、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和结构调整、克服经济发展的传统困境——投资比重比较高而消费比重比较低——是有好处的。

  关于未来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劳动力一定是流动到收入更高的地方去,如果让劳动力流动到收入更高的地方,就有助于提高他的收入水平。那么中国哪里是收入高的?哪里是大家用脚投票去的地方呢?那就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从全国范围来讲,就是几个发展优势比较强的城市群,特别是沿海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为大家用脚投票到那边就业和居住的地方。

  所以,如果说结构性因素还要做排序的话,可能毫无争议排第一的就是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

 

中小企业

 

江西推出15条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减负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扶力度,更好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改善金融服务、促进消费等15条政策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

  《若干措施》提出,对受疫情影响较深的"定期定额"纳税人,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定额,或简化停业手续。对企业因疫情导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困难减免。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年内新增2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采取"先贷后借"模式,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银行机构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控制在5.5%左右。鼓励各地用政府续贷周转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过桥转贷资金服务,重点面向受疫情影响较深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到期还款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运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政策,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深的行业融资纾困,3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还旧借新,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

 

经贸态势

 

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

 

  据悉,为深化拓展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机制,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正式印发了《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名单》,确定将北京市等22个城市(新区、开发区)列为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合作期为2021-2023年。

  案例地区要认真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中欧合作方式,丰富双方合作内容,提高区域开放水平,推动中欧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

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欧盟委员会建立了区域政策合作机制。双方已轮流举行12次高层对话会和14次政策研讨会,先后开展了两轮共支持40个案例地区开展结对合作,有效促进了中欧经贸畅通、产业协作、文化互通和人员交流。

 

世贸组织称全球货物贸易增速放缓

 

  11月15日,世贸组织发布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读数为99.5,接近基准值100。同上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数值相比,此次读数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全球货物贸易在强劲反弹后开始放缓。主要原因是关键行业的生产供应出现中断,抑制了贸易增长,此外进口需求也开始减弱。

  同上期数值相比,此次货物贸易晴雨表所有成分指数均出现下降,体现了全球货物贸易发展趋势普遍减弱。各成分指数中,汽车产品指数降幅最大,只有航空货运指数仍显著高于预期。世贸组织预计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0.8%,高于三月份时预测的8%,预计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将增长4.7%。但新冠疫情继续对贸易前景构成威胁,疫苗接种率滞后等问题将为全球贸易蒙上阴影。

  世贸组织货物贸易晴雨表通过采集货物贸易统计数据,就当前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拐点提供早期信号,每季度更新一次,与服务贸易晴雨表相配合。数值超过100时表明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高于预期水平,低于100则表明低于预期。

 

2020年全球海运贸易萎缩3.8%

 

  10月18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海运述评报告,聚焦全球海运贸易受疫情影响及恢复情况。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海运量降幅低于预期,为全球供应链转型和新的海运贸易模式奠定了基础。尽管新冠疫情扰乱了海上运输,但其后果没有最初预测的那么严重。去年全球海运贸易萎缩了3.8%,但已出现复苏迹象,预计2021年全球海运贸易将增长4.3%。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2年至2026年间海运贸易的年增长率将放缓至2.4%,而过去二十年其平均年增长率为2.9%。

  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暴露并放大了海运业已存在的挑战,如劳动力短缺和基础设施需求,并加速了行业变化趋势。疫情促进了海运行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预计未来中国仍有可能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地。虽然全球海运已从疫情中恢复,但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运费急剧飙升,消费者和进口商将面临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此外海员仍面临困境,疫情引发了全球船员更换危机,数十万海员受疫情限制影响不能回家,还有同样数量的海员无法上船交接,联合国贸发会议呼吁各国优先为海员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豁免双面组件关税并下调201关税税率

 

  据报道,继11月11日美国商务部拒绝对亚洲光伏制造商进行"反规避调查"之后,11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CIT)正式宣布重新将双面太阳能组件排除在第201条关税之外,恢复双面太阳能组件关税豁免权,并下调201关税税率。这意味着双面太阳能组件可以出口到美国,且不再征收额外的关税。

  该豁免权最初于2019年6月获得批准,但特朗普政府于2020年10月撤销了对双面组件的排除。

  除了关税豁免之外,CIT在第10101号公告中将第201条关税税率从18%降至15%。这两项行动都将导致退还根据公告征收的关税。法院得出结论:此前的10101号公告取消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排除和增加对CSPV组件的保障关税,构成了对法规的明显误解,这是总统授权范围之外的行动。

  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比盖尔·罗斯·霍珀(Abigail Ross Hopper) 就这一积极决定发表的声明称,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决定撤销特朗普关于改变201条款关税递减率和取消双面组件排除的命令,这显然是正确的结论。这两项行动都是非法企图加重第201条关税。太阳能产业协会将致力于建立美国太阳能制造供应链,相信"重建更好法案"中的政策将有助于发展美国制造业。期待与拜登政府和国会合作,使这些关键政策(包括参议员约翰奥索夫的美国太阳能制造法案)通过终点线。

  11月11日,美国商务部下发的一份公告显示,其已拒绝了对亚洲光伏制造商发起调查的请求,认定亚洲公司没有以低于正常值的价格销售光伏电池。该调查可能导致对来自这些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等国的供应品征收关税,这些国家在今年上半年进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中占比80%以上。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强调合作应对挑战推动区域经济复苏

 

  据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强调,各方应深化合作以加速经济复苏,共同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促进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

  APEC轮值主席国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会各方决心共同战胜疫情,协调经济措施以应对经济下滑,推动建立适应各方具体情况并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根据会议通过的《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与会各方表示,早日从疫情影响中恢复、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APEC经济体重申,将团结合作应对疫情,确保区域以更加创新、包容和可持续方式恢复增长。

  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支持小组近期在一份报告中预计,APEC经济2021年有望增长6%,但变异新冠病毒、持续通胀、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仍给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表示,疫情后经济复苏需要APEC各成员的团结努力,以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宗旨开展合作,对巩固和深化全球生产供应链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通过了《2040年亚太经合组织布特拉加亚愿景》落实计划,旨在2040年建成一个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

  泰国总理巴育在会议中说,作为2022年APEC会议东道主,泰国将把落实2040年愿景计划转为实际行动。泰国外交部表示,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从疫情中恢复,APEC将采取措施加强必要物资和服务供应链,促进疫苗获取和分配以及人员往来安全。泰方将持续推动亚太自贸区相关讨论,聚焦区域互联互通,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此前在年度报告中表示,APEC应努力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包括争取实现"早期收获",并致力于建成亚太自贸区。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表示,大多数亚太经济体希望走更加开放的发展道路。为应对新冠疫情等全球挑战,APEC成员需要携手合作应对。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马来西亚分析人士阿兹米·哈桑认为,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构建开放经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建成亚太自贸区。蔡伟才也认为,中国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自由贸易,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关键作用。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表示,中方提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倡议,契合当下亚太地区实际情况,是推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的最合适抓手。

 

投资视点

 

北京发布"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贸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重点领域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左右,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融合创新释放新活力、国际辐射能级取得新突破、民生服务品质实现新提升。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围绕"两区"建设关键一 "子",深入推进七大升级行动、六项支撑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

  一个关键,即紧密围绕"两区"建设这一项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大任务,落好"两区"建设这一关键之"子",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对接国际新理念、新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制度体系,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改革,提升国内国际服务辐射力。

  七大行动,即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生活服务七大领域提质升级行动,具体包括:现代金融优势巩固提升行动,以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数字金融发展,高标准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支持金科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功能区培育新兴金融服务集群。信息服务创新提速行动,以支撑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目标,以数字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主线,发挥北京底层技术创新和超大城市数据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领性的信息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优化升级行动,以支撑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巩固提升研发服务优势,做大做强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支撑,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行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发展定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商务服务开放提质行动,坚持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导向,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吸引高能级服务机构集聚,提升总部企业全球资源配置力,加快推动专业服务业国际开放。超大城市流通体系优化行动,发挥"双枢纽"机场的通道和配置作用,优化链接生产与消费的超大城市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国内国际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生活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家政、托幼、养老、教育等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加快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六项工程,即人才集聚、业态融合、开放合作、改革活力释放、功能区提质增效、"北京服务"品牌建设六项支撑工程。"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大力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育、加快"两业融合"试点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服务标准创制、构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体系等关键举措,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释放改革与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培育国际一流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原则,提出了100多项具体措施。例如,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方面,将认定培育100家市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和20家"两业融合"试点园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城市更新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效率方面,用好《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利用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一批空间改造项目;在专业服务业发展方面,提出支持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和国际商事调解组织在京设立业务机构,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等。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方面,聚焦养老、托幼等"一老一小"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企业,支持优质家政企业"进社区",社区家政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为推动《规划》落地,本市将加强组织实施,用好本市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重大政策和改革统筹;强化项目带动,加快落地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政策支撑,持续推出产业政策工具箱,用好城市更新、腾退空间、低效楼宇改造利用相关支持政策。

 

天津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征求意见

 

  据悉,为充分发挥分时电价信号作用,更好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负荷,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改善电力供需状况,11月17日,天津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

  《意见稿》提出优化峰谷时段划分。根据天津市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可再生能源发展、系统调节能力以及电力供需状况等实际情况,将峰谷时段优化为:高峰时段:9:00-12:00,14:00-19:00;低谷时段:23:00-7:00;平时段:7:00-9:00,12:00-14:00,19:00-23:00。其中,1、12月高峰时段中11:00-12:00,17:00-19:00为尖峰时段。7、8月高峰时段中11:00-12:00,14:00-16:00为尖峰时段。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电价浮动比例:天津市工商业峰谷时段电价浮动比例调整为4:1,即高峰电价在平时段电价的基础上上浮60%、低谷电价在平时段电价的基础上下浮60%,尖峰电价在高峰电价基础上上浮20%。按变压器容量(最大需量)计算的基本电价、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不参与浮动。农业用电峰谷分时价差、居民煤改电采暖峰谷价格政策暂不做调整。

  《意见稿》规定,除行政机关、学校(不含校办工厂)、部队(不含生产企业)、医院、地铁、自来水、煤气、集中供热、电气化铁路、广播电视站无线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差转台(站)、监测台(站)及居民用电(不含煤改电采暖用户)外的所有用户,均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尖峰电价仅在大工业用户执行。

  《意见稿》指出,参加市场化交易用户在中长期交易合同签订时应当同时申报用电曲线、反映各时段价格,峰谷电价价差应不低于该通知明确的峰谷电价价差;市场交易合同未申报用电曲线或未形成分时价格的,结算时购电价格按该通知规定的峰谷时段划分及浮动比例执行。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用户代理购电合同未申报用电曲线,以及申报用电曲线但分时电价峰谷比例低于该通知规定的分时电价政策要求的,用户用电价格应当按照该通知规定的峰谷时段划分及浮动比例执行。

  同时,《意见稿》鼓励工商业电力用户通过配置储能、开展综合能源利用等方式减少高峰时段用电,增加低谷时段用电,推动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

《意见稿》提出,电网企业应当尽快完成计费系统调整和分时计量装置改装调试,严格执行天津市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电力用户应积极配合。新政策执行后,对仍需现场调整表计时段的,电网企业应统筹安排,做到调整一户、落实一户,调整前暂按原峰谷时段执行,全部现场调整工作应于2022年3月31日前完成。新政策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公布

 

  据悉,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市人民政府11月12日正式发布《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计划建成2个世界级商圈、10个高品质商圈、100个特色名街名镇和若干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集聚区。

  据了解,重庆市的这个实施方案包括国际消费载体提质工程、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工程、渝货精品培育壮大工程、特色服务品牌塑造工程、数字消费融合创新工程、国际展会赛事提能工程、国际通道能级提升工程、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工程、国际消费环境优化工程以及消费促进机制强化工程等十大专项工程,每个专项工程都配备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提出,重庆将立足巴蜀文化特色、资源禀赋,推动形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双极核、多个区域消费中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加强成渝地区在商贸、会展、旅游、教育、健康、医疗等重要消费领域合作,促进优质消费资源协同共享;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等活动,组织"川渝好货进双城""川渝好货全国行"活动,持续增强成渝地区国际消费集聚辐射力。

  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彭和良表示,到2025年,重庆将基本建成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且"近悦远来"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30年,重庆将建成富有巴渝特色、彰显中国风范、引领国际时尚、辐射西部、面向全球,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辽宁省印发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日前,辽宁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辽宁银保监局、省气象局联合印发《辽宁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明年年底,辽宁省要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基础完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农业保险体系,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收入保险成为辽宁省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到2030年,辽宁省农业保险要实现由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升级、由保成本向保收入升级、由保险保障向全金融服务升级。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明确,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按照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业发展和"扩面、增品、提标"要求,进一步优化辽宁省农业保险政策制度与运行机制。

  《方案》指出,要扩大玉米、水稻、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创新养殖保险模式,依托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户投保,并进一步提高商品林保险投保率。

  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品。辽宁省将围绕县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产业布局,鼓励各地和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选择具有一定发展规模或具备地理标志、气候标志和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产品作为保险标的,科学拟定保险条款和费率。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方案》指出,要结合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成本变动,建立全省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玉米、水稻、小麦作物保障水平稳步、均衡提高。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推动保险机构开发商业险和附加险产品,逐步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险种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满足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组织差异化、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

 

山东发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

 

  据悉,为贯彻落实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1〕70号),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意见》(鲁工信发〔2021〕5号,下称《实施意见》),提出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发挥优质企业领头雁、排头兵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山东将筛选有能力、有志向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企业建立梯度培育库,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优质企业。

  聚焦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产业,山东将确定一批有潜力、有积极性的企业入库培育,重点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管理精细、工艺技术独特、创新能力强、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长期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产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终端产品或中间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综合实力较强,相关业务具有国内市场话语权的产业链领航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1500家、小巨人企业600家、单项冠军企业400家和领航企业150家左右,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山东将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支持领航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质企业培育库采取分级构建形式。企业编制《创建优质企业行动方案》,所在地方政府"一企一策"同步编制《支持XX企业创建优质企业方案》,建立"企业直通车"制度,协调解决土地、用工、用能等问题。行业协会、商会等梳理企业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国家和省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将对优质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使用债券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山东还将健全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资源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点项目聚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29项举措发布

 

  11月5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涉及交通、身份认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生产经营、绿色低碳、应急救援等九大方面29个单项具体举措,惠及川渝两地老百姓各项民生实际。

  今年1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第一批),明确在2021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

  据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计划在2022年底前实施到位。

  其中,交通通信方面,包括推进川渝高铁动车乘车证件电子化、推进公交客运便利化、推进通信一体化等;身份认证方面,包括推进居住证互通互认等;就业社保方面,包括推进参保证明互查互认、推进社保卡跨区域服务等。

  教育文化方面,包括推进建设教育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川渝阅读一卡通等;医疗健康方面,包括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住房保障方面,包括推进公积金跨区域异地缴存使用、推进公租房共建共享等;生产经营方面,包括推进车辆转入地直接办理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手续等;绿色低碳方面,包括推进共享低碳生活方式等;应急救援便捷行动方面,包括推进毗邻地区报警一体化处置机制建立等。

 

湖北20条力助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据报道,湖北省革命老区将迎来新一轮振兴发展。湖北省已于日前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发展红色旅游等方面,实施更大力度推进措施。

  据了解,国家明确的全国12个革命老区,包括湖北省大别山、湘鄂渝黔两个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老区范围包括黄冈市、随州市,孝感市孝南区、安陆市、应城市、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襄阳市枣阳市,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共22个县(市、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范围包括荆州市、恩施州,宜昌市长阳县、五峰县、宜都市、秭归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共23个县(市、区)。

  该意见7部分20条,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以及保障措施。

  在红色基因库建设上,湖北省将编制大别山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区域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实施烈士陵园、红军遗址等纪念设施保护修缮。支持红安县建设成为全国党史教育基地,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针对老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状况,湖北省将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加快推进郑万高铁湖北段、沪渝蓉高铁湖北段、黄冈至黄梅高铁、西安至十堰高铁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推进恩施机场迁建等。到2025年,实现革命老区数字电视、农村智能广播全覆盖。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将支持具备条件的革命老区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建设。

  同时,湖北省将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做强红安苕、黄冈佛手山药、蕲艾、随州香菇、秭归脐橙、洪湖清水蟹、仙桃黄鳝、潜江龙虾、郧西马头羊等老区特色农产品品牌。

  为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湖北省将从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多方面提供保障支持。优先向老区选派各类技术人才担任"科技副职""科技副总"。持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等。

 

湖南公布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行动方案

 

  11月15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

  《方案》树立"中部争第一、全国争进位"目标,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质量、效益,推动实现主要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内陆地区平均水平,总量在全国排位稳步提升,走在内陆地区前列。到2023年,全省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外贸依存度突破14%,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突破35亿美元,外商再投资突破300亿美元,内联引资突破1万亿元。三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额60亿美元以上,对外承包营业额90亿美元以上。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完成,重点领域深层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方案》明确九大专项行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重大开放战略对接专项行动;对接产业链提升外向度、对接重点产业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全球采购和湘品出境,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专项行动;壮大外贸实体企业队伍、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对接用好商(协)会资源,实施开放主体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国别(地区)研究和对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实施国内外市场开拓专项行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进口提速增效,实施贸易方式升级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优化外贸综合服务,实施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专项行动;高标准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高水平打造内陆地区会展高地、高质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高效率推进园区建设,实施开放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口岸提质升级,实施外联通道畅通专项行动;推动市州差异化竞相开放、强化开放强市强县带动作用,实施市县联动开放专项行动。

 

湖南发文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据悉,为加快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11月15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通过3年努力,在健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流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协同创新、稳定高效、贯通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

  《方案》提出,要以壮大流通主体、提振实体商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五个着力点为抓手,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实施"数字兴商"工程,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通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探索发展高铁物流等,为实现2023年目标注入新动力。

  《方案》明确,要实施"湘品提质"工程,支持生产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创意设计、中高端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湖南特色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湘品入超"工程,支持品牌企业、农产品基地、供应商与大型商超对接,建设一批湘品销售专柜、专区和特色馆;要实施"湘品品牌提升"工程,推进湘茶、湘果、湘菌朝着千亿产业迈进,支持湘米、湘油、湘酒、湘瓷、湘绣、花炮等传统特色产品品牌化发展,利用"中国品牌日"等国家平台,提升湖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中华老字号、湖南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培育一批老字号领军企业,到2023年全省老字号数量突破240家。鼓励发展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等,培育品牌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和定制消费。

《方案》还提到,要巩固提升传统消费,推动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型升级,开展"家政服务领跑者"行动,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推进绿色消费;要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育幼、家政服务、文体旅游等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培育"网红城市""网红门店""网红品牌",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地标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加强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实现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区和高速、高铁、地铁4G/5G覆盖;同时还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12315等维权渠道。

 

福建省印发实施"危废十条"

 

  日前,《福建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以防控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行动方案》围绕环境与安全风险防控"双重目标",着力健全日常监管、利用处置两大体系。具体包括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监管、提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等应急处置体系、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以及保障措施等十个方面。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2年底,全省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基本满足省内需求。到2025年底,全省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充分保障,技术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广西下发三份文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悉,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广西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三份文件。

  文件提出,到2035年,广西将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加快构建"一群三带"城镇格局。北部湾城市群规模较小,城镇带集聚效应有待增强是广西新型城镇化曾经存在的问题之一。对此,《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沿海、沿江、沿边、沿交通主干线为依托,以沿线城镇为节点,发展壮大北部湾城市群,增强南北通道城镇带、西江城镇带、边海联动城镇带集聚效应。

  在强化交通运输设施网络支撑方面,建设轨道上的北部湾城市群,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提高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相邻城市间1小时通达。协同优化城镇体系方面,广西计划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提升南宁核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南宁都市圈与湛茂组团、海口组团协同联动,做强做优北海、防城港等重要节点城市,做多做精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在《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广西将开展南宁都市圈发展规划前期研究,编制《南宁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以南宁大都市区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推进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加快建设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以及南宁至崇左、南宁至玉林等铁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打造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到2035年,南宁将成为拥有1个主城区、4个副城新城、3个节点区域和1个特色生态环的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特大城市。

  推动广西副中心城市建设。据了解,广西将发挥柳州、桂林市的区位、产业、交通、文化旅游等优势,加快打造广西副中心城市。

  一是推动柳州建设广西现代制造城,柳州将强化提升主城区、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柳江区要素集聚能力,建设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大城市,同时大力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推动中心城区向鹿寨、柳城县延伸,推动市郊"1小时交通圈"建设。

  二是推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加快推进"六个一流"工程,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做优八大精品线路,构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是建设一个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50万的大城市。

  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到2023年,广西将以东兴-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高速公路、滨海公路和东兴-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铁路为主干线,推动实现北钦防主城区1小时通达,建设北钦防主城区与相邻园区、港区30分钟快速通道。

  创新"滨海+旅游+城镇""口岸+边贸+城镇"等特色发展模式,打造城镇串珠分布、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港口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环境优美、横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向海经济走廊。

  新市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在《广西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广西将继续加大南宁、北海、桂林等城市公租房筹集力度,推进公租房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成和分配入住,规范住房保障申请和审核流程,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青年人等新市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三年计划累计新开工(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5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不低于0.5万户。

  精准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优先将群众改造意愿迫切、安全隐患突出、环境脏乱差的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棚户区和城中村纳入改造范围,三年计划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8.6万套,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

 

"类滞胀"时代全球经济需要一个沃尔克时期

 

  证券时报11月18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指出,沃尔克的行动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由短缺引发的物价上涨和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已然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障碍。这种状态颇为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席卷全球的滞胀。为此,有研究者将当前全球经济的困境,定义为"类滞胀"时期。

  那么,这里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是何谓滞胀?所谓滞胀,是指停滞性通胀,英文称之为stagflation,简称滞胀。在经济学中,特指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停滞(stagnation)、通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其次需解决的是,历史上的美国滞胀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从凯恩斯主义说起。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经济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美国也不例外。初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的对策,的确使衰退得到缓解,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但进入60年代末,这种好景便不复存在。因越战和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为推动经济增长,1970年尼克松任命伯因斯执掌美联储,伯因斯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伯因斯主政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字增长。其中1977~1979年3年间,M1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78年伯因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他刚就职时足足损失了72%。但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反倒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长,美国的经济问题愈发严重。

  面对当时的困境,时任总统卡特也无计可施,当接替伯因斯的米勒宣布辞去美联储主席一职后,卡特急需一位能干的美联储主席。这时,时任财长的所罗门向卡特推荐了保罗·沃尔克。而沃尔克长期所持的观点是,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根源在于货币超发。随后,沃尔克走马上任。上任不久,美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到"前所未有"的15.25%,同时通胀也因惯性而进一步上行。直到次年5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才开始下降,但经济增长也随之滑落。

  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让正面临连任压力的卡特很难接受,这位民主党人于是向他共和党的前任尼克松学习--视美联储独立性于不顾,直接干预货币政策。但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他的政策不仅没有令美国经济好转,反而是更糟了。

  汲取前任的教训,里根采用了沃尔克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建议。但政策实施之初,代价不菲。美国经济在衰退里挣扎,破产企业翻倍,失业率更是创下了1940年以来最高,里根也一度为之动摇。面对强大压力,沃尔克选择了据理力争,他告诉总统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幸好关键时刻里根顶住了压力。得益于此,沃尔克的行动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不仅以强势扭转了美国被通胀吞噬的命运,将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失败国家的深渊里拖了出来,更为其后美国30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连他的继任者比伯因斯、更为糟糕的通胀主义者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沃尔克是"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沃尔克当年带领美国走出滞胀的做法,于当前面临"类滞胀"困境的全球经济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11月15日正式签署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为重建美国基础设施、加强制造业、创造高薪就业机会、发展经济和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优先事项,以提供初步的指导方针。拜登同时在白宫发表公开讲话,强调了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对美国工人、家庭和本土建设的重要性。

在白宫当日发表的声明中,列出了六个优先事项,包括有效投资公共事项,避免资金浪费,公平使用公共资金,建设能够有效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设施等。同时,为了推进基建法案的优先事项,美国政府设立了特别工作组,以协调各部门工作。

 

美财长将达成债务上限协议的截止日推后至12月15日

 

  据悉,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11月16日对国会议员们表示,估计美国将在12月15日达到债务上限,比她最初预测的12月3日晚了近两周。这为国会提供了额外12天的时间就暂停或如何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

  耶伦在给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一封信中解释,之所以将达成债务上限协议的截止日期推后至12月15日,部分原因是拜登11月15日签署了总额超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她表示,法案为公路信托基金拨款1180亿美元,让财政部有信心能够在12月15日前为美国政府提供资金,并完成公路信托基金的投资,但是12月15日之后财政部很可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继续为美国政府的运作提供资金。

 

美学者呼吁美联储加快缩减购债以应对通胀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贾森·弗曼11月17日呼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速度,到明年3月提前结束资产购买计划,以应对美国高通胀压力。

  弗曼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媒体吹风会上说,今年以来美联储一直低估美国通胀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10月美国通胀率已升至30年来最高水平。即便按照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计算,美国通胀率也远超2%的通胀目标。

  弗曼认为,美国通胀率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位,不会像美联储预期的那样很快回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刺激规模很大、国内需求强劲,而供应瓶颈不会很快缓解,同时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薪资增长加快。

  弗曼说,经通胀调整后的美国实际利率水平更低,金融环境与一年前相比更宽松,而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已回到正轨,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合时宜。他呼吁美联储尽快调整货币政策,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速度,到明年3月提前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同时引导市场预期为明年上半年美联储可能开始加息做好准备。

  弗曼表示,如果货币政策调整滞后,未来为抑制通胀而急剧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会增加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国经济衰退风险。

  从去年年中开始,美联储按照每月购买约8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速度增持债券,以压低长期利率并刺激经济复苏。今年11月初,美联储宣布将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逐月削减资产购买规模150亿美元,包括1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如果保持这一缩减购债速度不变,美联储将于明年6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

  随着美国通胀压力上升,一些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近期开始呼吁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为尽早启动加息做准备。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有必要在未来货币政策会议上朝着更"鹰派"的方向发展,加速缩减购债,以管理通胀风险。

 

 

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就2022年欧盟预算达成协议

 

  据悉,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11月15日就2022年欧盟财政预算案达成协议,将新预算总额定为1695.15亿欧元,总支出定为1706.03亿欧元。

  根据协议,新预算将重点支持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绿色和数字转型,同时在2021年至2027年多年度财政框架支出限额内留出足够空间,以应对未来不可预见的需求。按照程序,该预算案将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在达成协议后14天内分别批准通过。

  欧盟年度财政预算主要遵从多年度财政框架,即七年计划。后者通过确立中长期欧盟政策的优先领域和投资方向,为提升欧盟整体市场竞争力、缩小成员国间发展差距提供战略指引和资金支持。

 

欧洲央行发布金融稳定评估报告

 

  11月17日,欧洲央行发布了半年一次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金融体系再次变得稳定,但欧洲央行对于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感到担忧。

欧洲央行指出,第二季度欧元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新高,涨幅约为7%。而与此同时,贷款发放的标准则有所放宽,这样的情况"令人担忧"。根据欧洲央行对146家金融机构的调查,预计秋季的贷款发放标准会略微收紧。

 

意大利10月通胀率创2012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据报道,意大利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10月消费价格指数(包含烟草)修正后同比增长3.0%,创2012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统计局称,该国通货膨胀率已连续上升4个月,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上涨。

 

土耳其央行宣布降息100个基点

 

  据悉,土耳其中央银行11月18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16%下调至15%。

  在当天举行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上,土耳其央行表示,近期通胀上升主要由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供应紧张等供给侧因素推动。货币政策委员会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需求、供给和通胀可能产生的影响后,作出降息决定。

  此前,土耳其央行分别在9月和10月下调利率,累计降息300个基点。今年年初以来,里拉已经贬值超过30%。目前土耳其通胀率接近20%。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7日在议会会议上发表了反对高利率的观点,认为高利率会导致而不是抑制通胀。自2019年以来,埃尔多安已因政策分歧撤换了三名央行行长。

 

日本三季度实际GDP再度下滑

 

  据悉,日本内阁府11月15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8%,按年率计算下降3%。

  数据显示,由于新冠变异毒株迅速扩散,三季度日本多地实施紧急状态,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下降1.1%;企业设备投资环比下降3.8%。

  与此同时,受汽车零部件及芯片供给不足影响,日本货物及服务贸易出口当季环比下降2.1%,进口环比下降2.7%。由于进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净出口与上季相比有所增加。

  从内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内需对当季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0.9个百分点,外需贡献为0.1个百分点。

  内阁府修正数据显示,日本今年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1.0%,按年率计算降幅为3.9%;二季度实际GDP环比上升0.5%,按年率计算增幅为1.9%。

 

投资分析点评

 

▲重庆啤酒拟在佛山投建啤酒生产基地项目

 

11月16日,重庆啤酒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重啤计划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投资建设啤酒生产基地项目,本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3亿元,设计啤酒产能50万千升/年,预计2024年投产。本项目投产后,预计能有效填补公司在华南地区的产能缺口。

 

▲海南椰岛拟剥离房产业务

 

  11月12日晚间,今年刚刚摘帽的海南椰岛(600238.SH)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海南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参股公司海南椰岛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置业")40%股权,转让价格不低于2.07亿元。

  阳光置业成立于2016年12月,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曾是海南椰岛的全资子公司。2018年10月,还处在保壳阶段的海南椰岛公告称,转让阳光置业60%股权及椰岛综合楼,转让底价4亿元。此后,西安天朗地产集团缴纳保证金6000万元,最终阳光置业转让价格为2.88亿元,椰岛综合楼整体转让价为1.12亿元。对于出售房产资产的目的,海南椰岛彼时称是为加快推进产业聚焦,全面实现回归酒类业务的战略定位,推进房地产业务的全面转型,转让所获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改善财务状况。

  2019年12月,西安天朗地产集团退出阳光置业,后者60%股权由海南天朗红火蚁投资接盘。

  关于本次股权转让的目的,海南椰岛称,公司将专注于酒业业务发展,对酒业生产、销售、品牌建设等集中投入公司优势资源。

  海南椰岛主营业务为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布局椰汁类生态饮品和软饮料(非碳酸),并开展大宗商品贸易与供应链、跨境电商业务协同发展。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海南椰岛频繁加码酒业业务的投资,弥补公司在白酒领域的短板:

  3月16日,海南椰岛与宜府春酒业共同发起设立椰岛粮造(成都)酒业有限公司。椰岛成都粮造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椰岛酒业出资3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0%,宜府世家出资2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

  3月17日,椰岛酒业与衡湖缘酿酒共同发起设立椰岛粮造(衡水)酒业有限公司。椰岛衡水粮造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椰岛酒业出资18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0%,衡湖缘酿酒出资12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

  4月27日,椰岛酒业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糊涂酒业共同出资设立贵州省仁怀市椰岛糊涂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其中椰岛酒业以现金出资2.4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80%,糊涂酒业以现金出资0.6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0%。

"通过以上战略合作,公司完成了浓香、清香、酱香三大主流白酒香型的战略布局,弥补了公司在白酒领域上的短板,为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经营能力奠定了基础。"海南椰岛日前在半年报中披露。

 

  ▲粤水电拟斥资41.5亿元加码光伏及储能项目

 

  据悉,粤水电11月18日晚发布公告,公司与广东省珠海市富山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富山管委会")签订《富山工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后者同意公司在富山工业园区内投资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管理项目。具体建设内容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储能项目、综合能源管理中心、智慧停车场等,项目总投资约41.50亿元,每年可为园区提供电量约8.6亿kwh,可减少碳排放约35万吨。

  在光伏项目方面,公司拟充分利用富山管委会园区内工商业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首期利用现有建筑物屋顶,拟建设200MW以上分布式光伏项目,后续根据园区开发进度,计划建设150MW 以上分布式光伏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3.5亿kwh。

  储能项目方面,针对目前园区内用电紧缺问题,结合广东省峰平谷电价政策,粤水电首期拟投资建设300MW 以上储能电站,充放电2小时以上,二期根据园区开发情况及用电负荷,计划投资建设400MW 以上储能电站,充放电2小时以上,总投资约21 亿元。储能电站年供应电量约5.1 亿kwh。

  园区相关配套方面,公司拟投资约5 亿元在园区内建设大型智慧停车场,同时配置智能充电桩,满足园区内家用车辆、运输卡车等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同时,计划投资约5000 万元在园区内建设综合能源管理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对光伏及储能供电情况进行合理的调度控制,保障安全、稳定及合法合规用电。

  据了解,随着光伏行业进入"扩产潮",粤水电的投资建设步伐也不断提速。此前的11月9日,粤水电曾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东南粤水电投资有限公司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签订《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项目招商框架协议书》,拟在邵阳市大祥区罗市镇投资建设50万KW光伏发电基地,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粤水电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披露,截至11月15日,公司已投产运营的清洁能源发电总装机1517.38MW,其中水电238MW、风电673MW、光伏发电606.38MW。新疆哈密十三间房风电(50MW)、巴楚县光储一体化(150MW)正在建设当中,多个发电项目正在做投资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当升科技与韩国巨头SK共谋磷酸铁锂

 

  据悉,当升科技(300073)11月15日与韩国锂电巨头SK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意SK(或其关联公司、投资主体)以不超过30%的股权比例投资当升科技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欧洲项目"),并在韩国设立合资公司,如有必要另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发展正极材料业务。同时,双方同意在磷酸铁锂业务上开展合作。

  当升科技曾于11月8日发布公告,拟与芬兰矿业集团及其子公司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当升科技持股70%,主要负责公司欧洲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根据公告,欧洲项目拟在芬兰规划建设首期年产10万吨高镍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而当升科技与SK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所涉及的投资之一正是该项目。

  SK是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为全球诸多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系统配套,其下属子公司SK on 为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高能量密度电池,是大众、福特、戴姆勒、现代、起亚等著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除了欧洲项目外,当升科技还将与SK在"亚洲项目"以及"产品供货"方面展开合作。其中,为进一步拓展正极材料业务,双方同意以共同出资的方式在韩国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发展正极材料业务。双方同意未来通过韩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共同拓展美国市场业务。

  双方还约定,如有必要将另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承诺优先向韩国公司供应锂电正极材料一次料产品,韩国公司承诺优先向当升科技和中国公司(如成立)采购锂电正极材料一次料产品,用于供应韩国和美国市场。同时,双方同意在磷酸铁锂业务上开展合作。

  当升科技表示,本次合作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融入全球优质电动汽车产业链,持续扩大公司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份额。

 

  ▲淡马锡成立亚洲食品科技平台

 

  据报道,新加坡投资集团淡马锡11月15日宣布,将在该国成立"亚洲可持续食品平台"(ASFI),旨在解决替代性蛋白从技术转向规模商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加速亚洲可持续食品领域的增长。

  这是淡马锡在农业食品投资领域的新动作。新平台将为食品科技企业提供研发咨询和试验性规模化生产设施,加速其产品商业化,并且帮助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搭建融资网络。替代性蛋白是指通过植物提取,或通过微生物及动物细胞培养而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目的是解决全球食品短缺以及减少畜牧业产生的大规模温室气体。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胡润发布中国境内市场外企百强榜单

 

  据悉,胡润研究院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的2021嘉兴·胡润世界500强高峰论坛11月18日在上海举办。论坛期间,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1胡润在中国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百强》报告,列出了对中国境内市场经济贡献最大的前100家境外企业,参考企业在中国境内市场的销售额和员工数量两个维度给出综合评分。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该榜单。

  报告显示,鸿海精密荣登榜首,苹果位列第四。从行业看,百强企业中,汽车行业上榜企业最多,有16家,大众汽车、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都位居榜单前五位。医疗健康和消费品行业并列第二,分别有14家企业上榜。医疗健康行业中,排名最靠前的是英国阿斯利康和美国强生。消费品行业排名最靠前的是LVMH和周大福。消费电子行业排名第四,有7家企业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苹果和三星电子。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这些境外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20年在中国境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5.9万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年销售额590亿元。这些企业在中国境内共有250万名员工。特别是在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和消费电子四大行业,这些企业的贡献都非常大。

  报告显示,百强中六成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包括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大众、苹果、三星、沃尔玛、可口可乐、星巴克、海飞丝、强生等。百强企业平均在中国境内市场已经57年,其中五分之一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市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从区域看,来自美国的企业最多,其次是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前五大国家占百强的八成。整体上看,欧洲企业贡献最大,45%的百强企业均来自欧洲。

  报告还显示,百强企业中,四成是"幕后英雄",比如全球第一大手机代工厂鸿海精密,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泰国正大,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罗伯特博世等。

  胡润说,这份榜单的评选维度是销售额和员工数量,以销售额为主。企业若要上百强榜,基本上要有近100亿元的年销售额,近5000个员工。

  报告还显示,百强企业中有86家是"胡润世界500强"企业,即世界最具价值的民营企业。

 

▲多家国资公司调整股权结构

 

  据报道,去年印发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棋至中局",2021年相关国企"年检"时间已近在眼前。11月17日晚间,多家与国资相关上市公司披露股权变动、调整公告,其目的是根据战略发展需要进行资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速加力、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长春一东11月17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东光集团拟以无偿划转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全部24%股份划转至东北工业集团。本次股权无偿划转事项完成后,长春一东总股本不变,东光集团不再持有长春一东股份,公司控股股东由东光集团变更为东北工业集团,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保持不变,仍为中国兵器。

  东北工业集团为中国兵器的全资子公司,同时全资控股东光集团。也就是说,本次股权划转是为让东北工业集团直接控股长春一东。

  公告称,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将有利于东北工业集团产业整合,减少法人层级,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推动长春一东更好发展。

  东北工业集团下辖10个分子公司,在国内外拥有17个产业基地,主要产品为航空侦察相机和地面光电观瞄仪器等防务产品,汽车零部件及专用汽车。另外,东北工业集团旗下还有蓬翔汽车、吉林大华、迈瑞特电子等多项资产。

  同日晚间,长江电力公告,控股股东中国三峡集团拟将其持有的长江电力2%股份无偿划转至子公司长江实业公司。此项划转仍然是国资内部的资产调整,股权划转是因经营管理需要。

  上海国资改革也有大手笔。11月15日晚间,上海机场、上海电气、上港集团、华建集团四家上海本地国资均披露了有关股份无偿划转的公告,划入方均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国投公司),后者系上海市国资委100%持股的子公司。

  无偿划转完成后,上述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上海市国资委。同时,上海国投公司将成为上港集团第一大股东;华建集团的直接控股股东将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变更为上海国投公司。

  此外,山东国资在A股再下一城,拟将博深股份收入囊中。博深股份11月17日晚间公告,陈怀荣等拟转让所持15.78%公司股份给铁投基金,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山东省国资委。

  近期国资在资本市场的活跃或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检"将近有关。近期,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对各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上半年完成情况的评估结果,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方案。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部分重点任务基本做到进度达标,当前工作重点是抓效果达标,关键手段是抓考核评估。

 

▲可立克参与竞买海光电子

 

  11月17日晚间,可立克(002782)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参与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光电")所持深圳市海光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海光电子")54.25%股权的公开转让竞拍。

  今年9月29日,天津光电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海光电子54.25%股权,挂牌转让底价为10904.49万元。

  可立克参与竞买海光电子,就在于海光电子系国内老牌磁性元件供应商,竞买海光电子股权后将使可立克在产品、技术、人才及产能等多方面资源得到补充,规模优势将逐步得到显现。同时,可立克与海光电子的产品应用领域和客户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竞买后将扩展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进入到公司目前尚未覆盖的客户供应链体系,也会带来一定的协同效应。

  虽然可立克看好竞买海光电子后的协同效应,不过,也有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海光电子的控股权事项。

  海光电子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的《公司章程》中存在数项特殊条款。比如,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六名,其中董事长一人。甲方委派三名董事,乙、丙、丁方各委派一名董事。此外规定董事会会议应当由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每一董事享有一票表决权。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董事过半数通过。

  这种特殊的设计意味着即便本次竞拍成功,可立克将取得标的公司54.25%的股权,对应持有的标的公司表决权未超过三分之二,且标的公司股东总人数共有4名,仅公司1家尚不足半数。因此可立克单方面无法确保标的公司作出有效的股东会决议,无法控制标的公司的股东会。同时,标的公司共有6名董事,可立克竞买成功后只能向标的公司委派3名董事未超过半数,无法单方面确保董事会会议的有效举行和董事会决议的通过,无法控制标的公司董事会。也正因此,可立克在竞买成功后无法单独控制海光电子的董事会和股东会,尚不能取得海光电子的控制权。

  这将对可立克的相关财报数据带来一定影响。一方面,公司流动资金或将面临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公司竞买受让54.25%股权后尚不能取得控制权,因此也不能将标的公司纳入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内。

  虽然可立克暂时无法取得海光电子控股权,不过目前持有同样股权比例的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却拥有控股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介绍中就明确表示,海光电子为国有控股企业。同时在"是否导致标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一项中,也明确表示"是"。

  海光电子之所以性质定为国有控股企业,在于转让方天津光电的国资身份。

  天津光电2018年8月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也正是在这一年,公司启动了旗下平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所属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混改后由国有控股变为国有参股,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相互制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从海光电子来看,光电集团所属企业的混改仍在推进。这也成为天津国资混改和国企改革的一面折射镜。

  近年来,天津地方国企混改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速度之快,被不少市场人士视为全国之最。其间出现的国企总动员、豪情出让控股权、跨省混改和异地合作等新特征,也被视为国企混改的"天津范式"。业内人士认为,从可立克本次竞买海光电子超过半数的股权来看,除了体现出不少前述混改新特征之外,也因为特殊的股份和权利设计,而具有了别致的样本意义。

 

▲上海机场、上海电气等同时宣布"股份无偿划转"

 

  据悉,上海国资改革又有新动作。11月15日晚间,上海机场(600009)、上海电气(601727)、上港集团(600018)、华建集团(600629)四家上海本地国资均披露了有关股份无偿划转的公告,划入方均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投公司",由上海市国资委100%持股)。

  无偿划转完成后,上述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上海市国资委。同时,上海国投公司将成为上港集团第一大股东;华建集团的直接控股股东将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简称"现代集团")变更为上海国投公司。

  具体来看,各家公司在转让后股东结构将有些许变化:

  据上港集团披露,上海市国资委(划出方)与上海国投公司(划入方)于2021年11月15日签署《国有股份无偿划转协议》:上海国资委拟将其持有的上港集团65.4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8.10%)无偿划转至上海国投公司。本次股份无偿划转前,上海国投公司未持有上港集团股票。无偿划转完成后,上海市国资委不再直接持有上港集团股份,上海国投公司成为上港集团第一大股东,上港集团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同时进行股份无偿划转的华建集团当晚公告显示,现代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5亿股(占总股本的39.50%)A股股票无偿划转至上海国投公司。本次权益变动前,上海国投公司未持有华建集团股票;股份划转后,现代集团持有9862.29万股,持股比例为15.55%;上海国投公司持股比例为39.50%。本次无偿划转的实施将导致华建集团直接控股股东由现代集团变更为上海国投公司,实际控制人由现代集团变更为上海市国资委,最终控制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上海机场相关公告则披露,机场集团拟将其持有的上海机场1.35亿股(占总股本的7%)A股股票无偿划转予上海国投公司。本次权益变动后,机场集团持股数量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6.25%,上海国投公司持股数量占总股本比例为7%。该次股份无偿划转的实施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仍为机场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此外,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拟将其持有的上海电气(601727)5%股份无偿划转予上海国投公司。本次股份无偿划转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仍为电气总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谈及相关权益变动目的,四家公司在相关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均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精神,遵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战略部署,进行相关股份的无偿划转;从而有利于优化国资布局、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落实上海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点任务要求。

 

▲宁德时代拟5亿元受让永太高新25%股权

 

据悉,化工品生产商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02326.SZ ,下称永太科技)11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永太高新")的股东平潭盈科恒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将其持有的永太高新25%股权以人民币5亿元转让给国内电池制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交易完成后,永太科技和宁德时代分别持有永太高新75%和25%的股份。

永太高新是永太科技主要的锂电材料制造板块,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后者用于制作锂电池中的电解液。

  公告称,永太高新引入新的产业投资人,有利于公司在锂电池领域加深与下游厂商的合作。

 

  ▲格力电器拟受让盾安环境29.48%股份

 

  11月16日,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拟受让盾安精工所持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270,360,000股股份(占公告日标的公司总股本的29.48%),转让价款约21.90亿元;同时,公司拟以现金方式认购盾安环境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的139,414,802股股票,认购价款约8.10亿元。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盾安环境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本次股份转让、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格力电器将持有盾安环境409,774,802股股份,占发行后盾安环境总股本的38.78%。

  盾安环境主要业务包括制冷元器件、制冷空调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交易是化解盾安控股流动性事项整体工作安排中的组成部分。2018年5月,盾安控股发生短期流动性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盾安控股采取了多种手段以盘活存量资产、激活现金流,该事项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在相关部门牵头下成立了盾安控股金融机构债委会,同时委派工作组进行现场帮扶,逐步处置资产业务以偿还债务。本次,盾安控股的控股子公司盾安精工出售其所持盾安环境29.48%股权,所得价款将按照债委会债务处置工作相关安排用于偿还金融机构借款。

  另外,格力电器介绍,该交易是其落实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公司自2004年起,围绕空调上游核心零部件先后布局了压缩机、电容、电工、电机、阀件、铸件、高端装备、芯片设计等业务。盾安环境作为全球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企业,其截止阀、四通阀、电子膨胀阀、电磁阀等空调制冷元器件业务具备较深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生产制造能力,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提高阀件、管路件等空调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加强公司在空调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

  此前,格力电器与盾安环境之间的经营性往来主要为公司向盾安环境采购制冷配件。

 

  ▲阿里巴巴拟4000万元"上车"大众出行

 

  11月17日晚间,大众交通公告称,其旗下的上海大众出行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众出行")拟增资扩股引入投资人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若增资完成,阿里方面将持有大众出行10%的股权。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分两期共计向大众出行投资4000万元。

  2015年12月,大众交通与大众公用、上海大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大众企管")在上海共同出资发起设立大众出行,注册资本金2.5亿元,三方投资人以现金方式分别投资1亿元、8750万元、6250万元。大众企管是大众公用的大股东,也是职工持股会。

  据了解,在阿里巴巴此次增资入股前,大众出行原股东之间持股进行了微调。11月11日,大众公用与大众交通、大众企管在上海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大众公用将其持有大众出行的21%股份即5250万股股份转让给大众交通和大众企管,其中,大众交通受让3000万股,大众企管受让2250万股。因大众公用尚未对上述21%股份实缴出资,故转让价格为0元。股份转让后,大众公用持有大众出行3500万股股份,占大众出行总股份的14%;大众交通持有大众出行1.3亿股股份,占大众出行总股份的52%;大众企管持有大众出行8500万股股份,占大众出行总股份的34%。

  本次增资完成后,阿里巴巴和/或其指定的关联方将持有大众出行10%的股权,大众交通、大众企管、大众公用持股比例分别为46.8%、30.6%、12.6%。

  公告称,上述交易行为可能尚需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可能存在未获批准,无法实施的风险。

  大众出行被市场广泛熟知的身份是大众出行App。据了解,大众出行App是大众交通2016年3月30日上线的。大众交通表示,大众出行App首期产品包括出租车和约租车。

 

▲中国恒大21.3亿港元出售所持所有恒腾股份

 

  据悉,中国恒大11月18日在港交所公告称,11月17日,公司之附属公司作为卖方同意出售其持有的所有恒腾股份予买方,总代价为2,127,638,999.04港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任何恒腾股份。

根据公告,中国恒大全资附属公司(卖方)与联合资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买方)订立协议,据此,卖方同意出售及买方同意购买恒腾网络集团有限公司1,662,217,968股面值为0.02港元的已发行股份,购买价为每股1.28港元( 较恒腾于11月17日的收市价每股1.69港元折让约24.26%),总代价为2,127,638,999.04港元。

 

 

▲长江电力拟与三峡集团云南能投设立合资公司

 

  11月16日,长江电力称公告,全资子公司长电新能与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三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三峡集团云南能投按照51%和49%的比例,共同出资30亿元(长电新能出资15.3亿元),设立长电云南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长电云能")。长电云能设立后,将作为金沙江下游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云南侧业务实施平台,统筹开展相关业务。

  长电云能将主要从事金沙江下游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云南侧清洁能源业务,包括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和运营管理。

 

▲马永生升任中石化集团董事长

 

  11月16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集团)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组部有关负责人在大会上宣布:中石化集团总经理马永生升任集团董事长。

  中石化集团董事长一职已空缺有约四个月。此前2021年7月,中石化集团前任董事长张玉卓转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随后2021年8月,马永生代为履行上市公司中国石化( 600028.SH /0386.HK)董事长一职。

  自中石化集团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马永生已在此工作23年,接下来的重任在于带领这家全国最大炼化企业转型。

 

▲海信拟收购西门子智能交通系统业务

 

  据消息人士11月17日透露,海信集团拟出资近10亿美元收购西门子交通信号灯和其他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业务。

  据了解,西门子交通板块拥有100多年历史,系世界著名的智能交通服务提供商,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针对世界所有重要区域标准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西门子智能交通系统(ITS)业务部门主要提供用于监控和引导交通的硬件和软件,包括交通灯技术、摄像头和雷达、收费系统、停车和路灯控制。

  ITS业务部门隶属于西门子交通技术子公司Siemens Mobility,后者专注于铁路技术,并生产制造ICE城际特快列车。此前曾有报道称,西门子计划在2021财年剥离并于今年夏季正式出售智能交通板块业务,预计将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集团自1998年涉足智能交通领域至今已深耕23年。目前,海信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中国169个城市。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海信智能交通业务也加速"出海"。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曾于日前称,海信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智能交通项目招标,并已经中标了一些国家的智能交通项目。

  近年来,海信集团曾多次实施海外并购,先后收购日本东芝映像、欧洲厨电巨头古洛尼、全球汽车空调巨头日本"三电"。今年10月20日,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在2021年海信开放日论坛上表示,5年投了100多亿元之后,海信国际化总算真正起步了,海信海外收入最快3年就将反超国内,实现"大头在海外"的目标。

  ▲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人寿保险公司花落中德安联人寿

 

  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安联人寿")宣布,已收到上海银保监局批复文件,批准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的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安联中国保险控股")。转让后,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持有中德安联人寿100%的股权。这也意味着,中德安联人寿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

  中德安联人寿股东变更的获批,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是中国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

 

管理视点

 

当员工获得更多权力,公司会变得更好吗?

 

  2019年8月,美国大型企业的180多位CEO发表了开创性的声明。他们提出,企业不能再只重视服务股东,而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份声明被媒体广泛报道,似乎标志着一个员工、环境、供应商和社区利益能够得到重视的商业新时代即将来临。

可是还不到一年,新冠疫情开始时,这些公司解雇员工的比例比其他没有签署声明的公司高出20%,捐款救灾、为客户提供折扣以及将产品转为疫情相关商品的比例也较低。与此同时,他们通过股票回购和股息向股东支付的资本增加了20%。很明显,这些企业虽然怀着良好的初衷签署了声明,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履行承诺。

为什么美国企业许下了宏伟的承诺,却并不为追求更好的结果而改变实际行为?

对此,哈佛商业评论近日刊发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约瑟夫·威尔逊教席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社会创新阿兰·格雷兹曼教席教授朱莉·巴蒂拉纳(Julie Battilana),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教授蒂齐亚纳·卡夏罗(Tiziana Casciaro)联合撰写的文章认为,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模式根深蒂固,指导企业数十年之久,难以转变。改变这种模式,必须对抗被视为自然秩序的权力层级。而这种“自然秩序”令经济权力集中在富裕的少数人手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不平等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现在不仅影响弱势群体,也会对权力阶级产生威胁。

  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据我们的研究,必须认清权力极端集中的危险,并以真正的权力分享予以反击。我们还必须让企业领导者在财务表现以外对社会及环境表现负责。

  员工掌握的权力太少了

  过去半个世纪里,高管、股东和代表他们的董事手上的权力进一步集中。掌握权力意味着可以控制宝贵的资源,如人才招聘、薪资和企业面临经济或卫生危机时的重点事项清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运用权力最大化利润和股东价值——这个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被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芝加哥经济学派宣扬为商业上的正统观念。

  相比之下,员工掌握的权力微乎其微。过去40年里,美国加入工会的员工比例从20%下降到了10.8%。与此同时,1978年以来CEO薪水增长了1167%,员工薪水却只增长了14%。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缺乏权力导致权力(和收入)越来越少,权力优势则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由此导致的不平等,带来了种种后果。一是抑制发展。虽然短期内有一些人因为不平等加剧而大大受益,但长期而言,整体经济增长会受到负面影响。不平等还会破坏民主,让富人对选举和当选后如何行事有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人感到自己被一个舞弊不公的体制排除在外,产生不满和怨恨。这一切引起社会和政治不稳定,民粹主义者乘虚而入,把罪过推给种族团体、移民和难民,赢得选举。此外,对利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贪婪追求,不仅使得社会和政治体系不稳定,还祸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加快全球变暖,继而影响粮食生产,促进移民和迁徙,摧毁地球生态系统。

  许多企业领导者没有意识到,维持现状、满口陈词滥调,会令自己陷入困扰。根据我们的研究,奖励分配不平等到了被人视为公然舞弊的程度,苦于权力劣势的人就更有可能尝试彻底推翻当前体制。反抗的力量可能产生自企业内部,员工抗议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例如2018年谷歌的罢工,组织起来反对他们认为苛刻的劳动条件,以及亚马逊员工目前仍在进行的抗议。

  对权力滥用的抗议也可能来自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感到不公的供应商和商业合作伙伴。我们针对美国行业利润的研究表明,随着两家公司之间权力逐渐失衡,占优势的公司更有可能滥用其权势,推行更为榨取性的经济条款,挫败处于劣势的合作伙伴;而后者一旦获得哪怕一点点权力,就会完全拒绝交易。合作无法完成,双方最终获得的利益都比不上更平衡的合作关系原本可以实现的成果。

  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可能招致反抗,所以有权有势者应该明白,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提出的“呼吁根本上的转变,转为真正的共同繁荣”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可惜,多赚一百万(或者十亿!)的短期诱惑往往令他们看不到权力不平等在各方相互依存的系统中的长期影响。

  如今我们处在紧要关头。企业领导者必须致力于在公司更公平地分享权力,而且在财务表现以外还要为社会及环境方面的表现负责。实践的方式有很多,本文重点关注两种:董事会构成和ESG报告。

  改造董事会 让员工和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多权力

  要有效地分享权力,企业不仅要关注股东的意见,还要让员工和其他更多代表环境和社会利益的利益相关者发声。董事会是股东对企业高管施加控制的关键机制,也要给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留出一席之地。

  最近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董事会一味关注财务目标,公司就不可能追求社会及环境目标。最近几十年里,董事会几乎完全代表股东的利益,而且十分缺乏多样性,通常是来自企业精英阶层的白人男性。他们的社交网络紧密交织,2003年一项研究表明,假如摩根大通的董事2001年1月感染一种病毒,到5月就会通过每月一次的董事会议传染80%的《财富》500强公司。自此,董事招聘的取向发生了改变,企业越来越提防在多个董事会任职的董事,这些人分身乏术,因此监管松懈。不过,这样的改变并不足以预防权力集中。

  企业要想停止为不平等推波助澜,须在监管方面做出两个重大转变。其一,C级高管和董事会必须提升多样性,包括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各方面的多样性,确保其构成能够反映企业服务的人群构成。为此可以尝试在传统的交际网络之外寻找符合条件的董事,并实行任期或年龄限制。

  其二,董事会必须吸纳员工加入,让员工对影响他们工作与生活的事务掌握决策权。这样的体系可能会令企业高管感到异常——我们提到这个主意的时候经常收获对方惊诧的反应——但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付诸实践。例如在德国、瑞典、挪威、丹麦和奥地利,劳动法明确要求员工要有董事会级别的代表(各国的具体法律有所不同)。美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法律。例如1919年4月马萨诸塞州新当选的州长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签署了一项法案称,“制造业公司应依法由员工提名和选举一名或多名代表担任董事。”虽然很少使用,不过,法学家尤安·麦戈伊(Ewan McGaughey)提出,这条法案“现在依然有效,在马萨诸塞州法律关于企业的章节第23节,因此是世界上目前仍然有效的劳资共同决策法案里出现最早的”。

  除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董事会还应当从整体上关注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广义上讲,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能够影响一家企业的活动且被其影响的存在,包括消费者、供应商、信贷方、政府、企业所在社区,以及环境。要为各方利益服务,最低限度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利益相关者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影响,或者采用更直接的办法,让利益相关者团体代表进入董事会。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假如利益相关者无权控制有价值的资源、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让企业吸纳新视角的努力就全无效果。利益相关者代表不只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还要获得审查、接受和拒绝组织重要决策的权力。

  让企业为其社会及环境表现负责

  任何掌权者,甚至是长期被剥夺权力的人,都可能因权力而陶醉乃至滥用权力。因此掌权者必须被问责。今天,董事会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督促高管重视财务目标。但企业领导者也必须为制定、评估和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负责。

  所幸,我们并非从零开始。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可持续发展会计标准委员会(Sustainable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SASB)和影响权重项目(Impact-Weighted Accounts Project)等,一些独立的组织和项目制定了标准化的指标,用于评估非财务表现。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从政府、企业到投资者和公民社会——联合起来,监督和支持制定一整套衡量可持续性的指标,规定每家企业必须遵守。应当要求公司像遵守会计标准一样报告社会及环境影响。这样可以令投资者、公共权力机关、媒体和公民接触一大关键资源——信息,从而更好地向公司问责,由此改变权力动态。

  十余年前,世界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尽管当时许多人呼吁改变,企业和政府却大多不为所动。不要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假如现在不改变商业运行的方式,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平等加剧,社会和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要克服当前面临的多重危机,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改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这种改变过去曾经发生过,现在也可以再度实现。二战后美国的企业高管和股东意识到工会、政府监管和社会政策对于保证和平与繁荣(虽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能平等共享)发挥的作用,于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商业迅速发展,不平等逐渐减少。再往前看,19世纪中叶北欧国家开展了一项分享权力的社会实验,让社会中最贫困的成员接受深度教育,不只关注技术,还包括民主能力、科学推理、道德品质、历史和文学。这项实验促进北欧各国从贫穷的封建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平等和广泛的公民参与让人们有权塑造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历史中会有一些能够促成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现在正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重新分配权力,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合理、更环保的社会。

 

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会议指出,推进政务信息化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十三五"时期,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我国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取得长足进展,"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掌上办"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明显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十四五"时期,要面向更好满足企业需求和群众期盼,抓住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效率等关键环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一要构建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推动地方、部门各类政务专网向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应联尽联、信息共享。二要丰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构建统一的电子证照库,推广电子合同、签章等应用,在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更便捷公共服务,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三要完善国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经济数据等基础信息库,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四要推动政务数据按政务公开规则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企业登记和监管、卫生、教育、交通、气象等数据开放。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五要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机制,提升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装备等的协同监管能力。六要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分等级保护制度,增强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发改委将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行为

 

  11月16日,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存在极其严重的危害。发改委将以产业式集中式"挖矿"、国有单位涉及"挖矿"和比特币"挖矿"为重点开展全面整治。

  发改委曾于日前组织召开的虚拟货币"挖矿"治理专题视频会议强调,各省区市要坚决贯彻落实好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的有关部署,切实负起属地责任,建制度、抓监测,对本地区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进行清理整治,严查严处国有单位机房涉及的"挖矿"活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不是真正的货币,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孟玮表示,由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所以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存在极其严重的危害。

  孟玮指出,虚拟货币"挖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不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加之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的风险越发突出,其盲目无序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孟玮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以产业式集中式"挖矿"、国有单位涉及"挖矿"和比特币"挖矿"为重点开展全面整治。对执行居民电价的单位,若发现参与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研究对其加征惩罚性电价,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发改委还将持续做好虚拟货币"挖矿"全链条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死灰复燃"。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为了规范网络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保护个人、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国家网信办11月14日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提出,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按照数据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影响和重要程度,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国家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

  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措施防止危害扩大,消除安全隐患。

  《意见稿》提出,任何个人和组织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不得从事以下活动:(一)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泄露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二)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三)通过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四)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数据;(五)制作、发布、复制、传播违法信息;(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任何个人和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从事前款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工具、程序和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服务。

  《意见稿》提出,数据处理者因业务等需要,确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数据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或者数据处理者和数据接收方均通过国家网信部门认定的专业机构进行的个人信息保护认证。

 

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

 

  11月16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坚强柱石。

  《规划》分别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行业管理、安全保障以及跨地域跨行业统筹协调五个方面,提出了26项"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和管理的重点方向以及21项重点工程。

  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提出5项重点任务,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构建绿色智能、互通共享的数据与算力设施,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并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新一代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和算力设施为核心、以融合基础设施为突破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在数字化发展空间拓展方面,《规划》提出,以5G等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要素为驱动力,聚焦交通、能源、制造、农业及水利、教育、医疗、文旅、社区、家居、政务等十大场景,拓展数字化生活、生产和社会公共治理领域新应用,加快数字化服务应用产业生态建设,打造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在行业管理体系构建方面,《规划》提出,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完善网站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核准制度,规范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资源注册使用,全面推进网络接入实名制。优化市场许可准入,持续精简审批、优化流程,强化全程网办,逐步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告知承诺审批适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市场监管机制,探索实施互联网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大型互联网企业监管为重点的市场监管机制,强化主体监管和行为监管。

 

《京津冀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合同》正式推行使用

 

  据悉,为助推网络市场主体经营规范有序,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河北省市场监管局日前联合对《京津冀地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服务合同(甲种本)》示范文本进行修订,并在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联合制定《京津冀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合同》(简称服务合同),正式推行使用。

  服务合同共24条,与修订前相比,新的合同示范文本在资质审查、费用结算、质量保证、配送运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增加了不少新的"约束",将更有利于保护网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要求,平台经营者不得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不得采用误导性展示等方式,将好评前置、差评后置,以及不显著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评价等;不得采用谎称现货、虚构预订、虚假抢购等方式进行虚假营销;不得虚构点击量、关注度等流量数据,以及虚构点赞、打赏等交易互动数据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平台内经营者出现套现、刷单、伪造评价等行为,平台经营者必须对其进行处理。

在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方面,示范文本要求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应当对收集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与其他授权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方式,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信息。

 

上海出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布《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下称《指引》),规范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行为,为平台经营者划出合规底线。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宣传和指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参照《指引》,建立相应的算法应用合规管理体系,及时评估有关法律风险,依法依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

  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应用算法技术实施各类自动化决策,包括向消费者个人进行信息推送或商业营销、提供搜索结果、开展交易等。《指引》仅限于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但利用信息网络提供金融类产品和服务、新闻信息、音视频节目、出版以及文化产品等商品和服务的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除外。

  划出合规底线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场景:

  --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平台经营者应用算法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不得实施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对消费者收取未予以标明的费用。

  --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平台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时,应当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保证算法应用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交易机会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不得利用算法仅向消费者提供针对其个人特征选项的搜索结果。平台经营者应用算法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不得利用算法通过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平台经营者应用算法向消费者进行有奖销售时,不得通过利用算法操纵中奖概率、中奖结果、中奖人员等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不得利用算法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条件。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算法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

  --不得利用算法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算法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限制流量、干扰访问、干预显示内容、恶意不兼容等行为,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

  --不得利用算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网络平台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利用算法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实施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对交易相对人进行限定交易等行为,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提出合规建议加强算法应用管理:

  《指引》对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活动提出了倡导性建议,推动平台经营者提升算法应用合规管理水平,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鼓励平台经营者将保护残疾人、老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纳入算法应用的考量因素。

  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平台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类型、规模大小等,建立相适应的算法应用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对算法应用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鼓励算法公开透明。鼓励平台经营者通过公开算法原理、目的意图、决策规则、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提供算法应用结果解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算法应用的理解。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公开投诉方式等信息,受理并处理有关算法应用的投诉,及时回应和消除消费者疑虑。

  建立消费者赔偿机制。鼓励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建立消费者赔偿制度,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

 

  11月11日,湖北省发改委出台《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重点建成"四区两中心",即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先导区、中部数字化治理样板区、数字生态活力区、全国数字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提出,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突破原有产业区域布局发展模式,形成以数据要素为主要引导的全省数字经济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湖北数字经济"一极两带",即"武汉数字经济牵引极"和"汉江数字经济连绵带""沿长江数字经济连绵带"。

  根据该规划,湖北省数字经济将推进九大主要任务,包括超前部署互联互通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聚通用管数据资源体系、着力锻造核心数字技术创新链条、培育世界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特色高效现代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模式、推进新时代城乡高效能治理、全面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

  据悉,湖北省将实施十大先导工程。实施"中国光谷"产业集群培育工程、"5G+"应用创新发展工程、北斗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工程等3大先导工程,打造一批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工程、九省通衢智慧物流建设工程、国际数字消费中心建设工程、智慧农业发展标杆建设工程等5大先导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实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引领工程,更好培育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遴选若干城市、园区实施数字经济示范标杆建设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数字经济实现整体跃升。

 

数据治理四问

 

北京日报11月15日刊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江小涓的文章指出,数据治理是数字时代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这个领域有许多新问题要研究,以下是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问:数据治理是什么含义

  现在,数据治理是一个热门话题,首先需要厘清数据治理指什么。我个人理解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用数据来实现治理,数据是治理工具,比如利用行程大数据来进行疫情防控,再如用海量数据建立起智慧城市治理体系等等。第二个是对数据进行治理,数据是治理对象,从目前看,数据权属、数据交易和数据安全是突出问题。第三个是数字时代的数据治理,数据是社会基本元素,涉及数字文明中的数据治理价值选择和标准判断等。从各界讨论情况看,第一层共识较多,实践应用推进快。第二个与现实问题关系最密切,也是研究讨论和政策法律制定的密集区。第三个层面的讨论相对稀少,但这个问题最基本,数字时代看待数据,应该有不同于工业时代甚至不同于信息时代的新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也应该有相应的科技伦理。比如要努力确保大多数人能够受益于数字技术和数据应用,确保数据驱动的时代中人类社会朝向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文明形态演进而不是相反。这个层面特别需要理性之光人文之光,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问:数据产品的权属和交易秩序如何形成

  任何市场或社会要有效运转,都需要秩序。秩序可以内生于市场和社会,即自发秩序,也可以外生于监管和法治,即制度秩序。

  自发秩序内生于市场运行自身,是规范市场行为的基础,是市场秩序的重要部分,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交易自愿、讨价还价、遵守约定、履行合同等,都是自发形成且有效运转的。不同细分市场上也有各自的交易规则,诸如先到者得(排队)、价高者得(竞价)、必需者得(急诊)、有运者得(抽签)等等。但无论哪种规则为主,只要是交易者有选择、可预知,就能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转。

  自发秩序虽然是基础,但时常不足以保护市场有效运转、消除市场产生的负外部性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因此监管和法制也不可或缺。比如防止垄断、防止侵占他人权益等。这些都是为了构建市场中的共同行为底线,不能让少数不守秩序的人占便宜,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自发秩序之所以广泛发挥作用并构成市场秩序的基础,是因为市场交易或交换的基础是基于个人能力差异和资源条件形成的互补和互利,各方都能从交易中获益,因而有足够意愿和动力。对政府来说,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并没有如同市场交换那样的广泛互利基础,需要依靠行政部门及其员工的公共立场来推动。但是,个体交易中的精细计算和各方剩余非当事人无法感知,因而在由政府判断损益并规定他人之间的交易规则时,容易形成认识和利益偏差。因此,在竞争正常、产权和契约得到维护的情形下,就让自发秩序发挥作用,政府主要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

  这些认识和规律在数据时代是否适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数据市场上存在哪些自发秩序?如何运转,是否有效?可否期待监管者或任何非交易双方的“外人”能够计算出海量数据中的每笔价值或交易价格?或者为数据价值计算规定出公式或规则?这些都是重要判断。如果数据市场或数据社会形不成有效的自发秩序,不能依靠竞争、依靠主体间的博弈维护交易秩序和稳定预期,不能促进创新,那是否就意味着需要形成一个行政监管和法律秩序为主的经济和社会?如果延展讨论,将数据视为公共品,那情形更为复杂,其竞争性排它性的特点并不能由其它类型公共品推及,因此也远非一句“由国家背景的公司运营数据”就能解决难题。数据的权属和交易秩序如何形成,是一个大问题,预示着数字时代和数据市场是否与“市场经济”相容。

  三问:平台自治能否用于数据治理

  数字时代,大型平台构建起局部市场,有众多市场主体在其上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平台上大量生产者消费者聚集产生的交易海量且高频,要处理的纠纷和各种问题数量巨大,远超出传统政府监管能力,事态变化之快速也远超出法律调整的节奏。由于这些传统的制度秩序部分失效,平台就只能承担起维护产业圈中秩序的功能,成为了其协作圈内的“有形之手”,构建起平台的自治秩序。

  平台自治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不完美理想,却可行可用,比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交易纠纷处理等,还有许多。那么,平台是数据的重要收集者、持有者、使用者和交易者,能否期待在必要的监管框架下,平台在数据领域也形成基本有效的自治秩序?如果有可能,需要什么条件和引导?是否可以在必要的监督之下,给其内部自治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允许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数据治理特色?能否允许平台间的博弈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

  四问:政府如何有效监管数据市场

  在传统监管理念中,政府政策法规和法律需要考虑周全,出台后长期稳定执行,不能“朝令夕改”。然而,数字时代数据治理,监管对象和监管环境都在快速变化,特别是平台规模大、数据交易量大,垄断问题和其它不正当行为易于产生,影响快速蔓延,大而不能倒的问题特别突出。因此,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不要总是寻求长期稳定,不要总是寻求全面完善,不要总是寻求普遍适用,而是应该及时敏捷出台,及时修改完善,及时迭代升级,甚至可以一事一议,一个平台一策。总之,应对多变数字世界,监管自身也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更新理念和方式,同时,社会对监管部门也要有合理的期待和评判标准。

 

巴西政府计划2029年实现全国5G全覆盖

 

  11月17日,巴西政府通信部和国家电信局(Anatel)在众议院举行的一场公开听证会上宣布,计划于2029年在该国实现5G全覆盖。

  按此计划,到2029年,巴西全国1174个有3万名以上居民的城市将有3家以上的通信公司提供5G服务。而居民少于3万人的4396个城市,将至少拥有1家通信公司提供5G服务。

 

企业信息员园地

 

强化精益管理严控城市过度亮化造成能耗浪费和污染问题的建议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当前,城市过度的亮化已成为污染源,正在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突出表现在:道路照明浪费严重、景观亮化贪大求洋、室内照明消耗量大、跑冒滴漏视而不见,尤其是标志性建筑上彩灯通体透亮,高楼大厦顶端大功率射灯耀眼光芒穿透苍穹,立交桥上稠密的灯带亮若白昼,即使尚未形成居住规模的新城区,不管位置多偏僻,街道上有没有行人,其亮化标准也是不逊于繁华的老城区街道,一、二线城市如此,三、四线城市争相效仿,许多城市跟赛跑似的“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难道城市有着用不完的电?地下蕴藏着挖不完的煤?事实上,我国依然是电力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很多城市在用电高峰期间,不得不采取限制工业用电的办法来保证居民所需,甚至有些地方不得不拉闸限制居民生活用电。我国3/4的电能需要通过燃烧煤炭来获得。而煤炭的燃烧又会污染空气,造成的环境损失高得惊人。据国家电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我国十大发电集团2008年所消耗的煤炭造成的环境损失就高达870亿元。从全国多个城市调研中发现,号称世界一流亮化工程的背后,各种浪费已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许多城市不惜花费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购买进口装饰灯。这些构造繁琐的景观灯,每年运行和维护费用更是一个巨额数字。许多发达国家反思光污染的危害以及对能源过度消耗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已放弃不夜城的理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大量消耗能源,盲目追求城市亮化,违背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应该坚决制止,强化管理!

  为此,建议应用“1+4”精益管理系统工程的原理,将光污染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实施双控:

  一、构建双控精益战略管理体系。

  一是双控战略制定。确立“1+4”的精益管理双控体系,实施双控战略引领。积极推进双控精益管理战略体系,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原则,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以各级政府双控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本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其涵盖企业发展、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环境保护与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子规划。

  二是战略落地。发挥中高层引领、表率、指导、监督、奖惩作用,构建与双控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管控、流程、绩效、专业、标准化体系。

  三是双控战略调整。基于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的状况,建立双控战略评估调整机制,采用SWOT等战略工具不断评估优化双控战略规划。

  二、构建精益管控体系

  一是根据管控需要,调整组织机构,明确各层级职责权限,压缩双控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以光能管理部门主营业务为主干,按照《权责清单》明确各层级职责和权限。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精减业务流程。将光能管理理念、依法合规、风险管控等重点任务要融入制度条款、业务流程,并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固化,实现制度化控制,数据化管理、智能化发展。精简业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突破束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三、构建精益业务体系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开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根据管理现状和运营水平,构建光能企业精益价值链。

  一是单点改善。从营销管理、安全生产、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工程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专业建立精益管理矩系统。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调配人员和资源,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二是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将光能双控精益项目单点改善逐步延伸至企业管理全价值链,通过寻找差异化优势、实现价值链重组或整合,促进供能企业内部“产运销”各环节协同优化。

  四、构建精益激励体系

  一是组织保障。设立光能双控绩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绩效工作决策、部署及整体推进。下辖班组的部门成立部门绩效管理小组,负责开展部门绩效工作。各部门设置兼职绩效管理人员牵头负责,本部门绩效工作。定期将绩效管理成熟作法、创新成果编写成配套制度予以固化,确保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和长效运行。

  二是体系构建。采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方法,对现有绩效考核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考核对象、周期、模式、结果和管理流程,按分级分类、简单易行、日常考核、年底综评的原则,构建双控指标体系和绩效结果应用体系。

  三是绩效结果应用。注重双控目标管理,绩效内控目标值与薪酬分配、奖金发放、任职资格评价、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应用挂钩考核。加大绩效结果在岗位晋升、竞聘和岗位调整的权重占比,通过推进“AB角”制队伍建设,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建立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长效机制。

  五、构建精益标准化体系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设置标准化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制度标准化决策、督导、检查、奖惩等,推动精益管理成果、经验、做法等及时在双控制度标准里进行固化,将固化结果作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纳入公司绩效管理。按照“发展战略——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智能系统”的管理层次,从属关系,做好制度的系统性设计,完善以双控制度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标准体系。根据制度分级分类管理清单,建立健全大数据下的分层逐级分类管理目录。以本行业本企业双控“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标准”为指导,健全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推进标准化智能管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光能双控精益管理系统工程全面优化。

  三是强化制度标准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以部门专项月度自查评价为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分层逐级进行奖励与处罚,结合制度分级目录,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框架。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作业标准"文本体系,用制度规范业务和流程,用作业标准落实管理制度、技术标准、风险管控的具体要求,形成能直接指导员工按步骤开展工作的规范体系。以改善优化为要求,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并提升双控运营管理水平、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改进优化原有的制度体系。

  五是借助云服务推动双控运营管理水平提档升级。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把“互联网+光能双控”作为城市管理的项目进行设计,携手大数据管理建立光能双控“云平台”。整合现有信息数据,构建覆盖全市统一动态更新的管理及服务数据库,助推全市光能双控行业转型升级。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