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1年第38期

2021年第38期

 

 

部委决策

 

国家能源委会议重申避免“运动式”减碳

 

  10月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李克强指出,能源安全事关发展安全、国家安全。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积极发展页岩气、煤层气,多元开展国际油气合作。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不断丰富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险工具。

  李克强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要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这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要结合近期应对电力、煤炭供需矛盾的情况,深入测算论证,研究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各地各有关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从实际出发,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确保北方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改造,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李克强指出,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完善阶梯电价,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提升能源服务水平。

 

李克强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

  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会议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保障好群众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确保发电供热用煤特别是东北地区冬季用煤用电。加强民生用气供应,适时组织"南气北上"增加北方地区取暖用气。二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三要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针对煤电企业困难,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四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五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原油储备及储能能力建设。六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在主要耗煤行业大力推进煤炭节约利用。

  会议要求,要压实各方能源保供和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统筹兼顾。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按要求落实增产增供任务。中央发电企业要保障所属火电机组应发尽发。电网企业要强化电力运行调度和安全管理。对不落实能源保供责任的要严肃追责。

 

发改委要求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部署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工作。《通知》明确了四项重要改革措施。一是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二是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三是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有序推动尚未进入市场的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对暂未从电力市场直接购电的工商业用户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四是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居民(含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保持现行销售电价水平不变。

  《通知》要求,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改革平稳落地。一是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放开各类电源发电计划,健全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合格售电主体。二是加强与分时电价政策衔接。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出台尖峰电价机制,做好市场交易与分时电价政策的衔接。三是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对市场交易电价合理浮动不得进行干预。四是加强煤电市场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指导发电企业特别是煤电联营企业合理参与电力市场报价。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表示,目前,关于燃煤发电,已经有70%的电量参与了电力市场。近期煤炭价格明显上涨后,一些地方电力市场的燃煤发电交易电价已实现上浮,对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用电多的高耗能行业市场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电价更灵活反映电力供需形势和成本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激励企业增加电力供应,抑制不合理电力需求,改善电力供求状况,更好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关于此次改革对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的影响,彭绍宗表示,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扩大上下浮动范围,在电力供需偏紧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电价可能出现上浮,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但需要分用户类别来看,对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规定其不受上浮20%限制,这样上浮不限,就是要让用电多、能耗高的企业多付费。其他工商业用户,单位产品生产用电少,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总体较低,市场交易电价出现一定上浮,企业用电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有限。

  关于此次改革对居民用电的影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此次改革,明确居民,也包括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以及农业用户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改革实施后,居民、农业用户将和以往一样购电用电,方式没有改变,电价水平也保持不变。

 

银保监会发文要求维护煤电行业和商品市场正常秩序

 

  据悉,为维护煤电行业和商品市场正常秩序,助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严防利用银行保险资金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0月5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各派出机构、机关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做好当前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千方百计加大对保供稳价支持力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通知》强调,要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全力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供金融服务工作,满足能源电力供应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增加电煤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要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严禁利用银行保险资金违规参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严禁挪用各种贷款包括经营贷、消费贷投机炒作茅台酒、名贵普洱茶等高端消费品,严禁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期市,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要积极推动消费信贷规范健康发展。不得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超前消费,不得通过诱导信用卡"过度分期"等方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不得提供显著高于市场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不得开发违反公序良俗、助长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的消费信贷产品。要督促银行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主动调整完善信贷政策,防止抬高融资准入门槛。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压实银行保险机构主体责任,推动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构建常态化监测排查机制。银保监会将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严查银行保险资金被挪用于投机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机构自查不认真、没有主动报告和性质恶劣的行为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及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2021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分为禁止和许可两类事项。对禁止准入事项,市场主体不得进入,行政机关不予审批、核准,不得办理有关手续。《清单(2021年版)》列有禁止准入事项6项,许可准入事项111项,共计117项,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减少6项。

  2021年版本中与金融业相关的禁止准入类有1项,许可准入类有9项,较2020年版本删减了1项。

  在"禁止违规开展金融相关经营活动"中,关于非金融机构、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的描述中,2021年版本新增了不得使用"理财""财富管理""股权众筹""交易中心"等字样。其中,"理财"一词原先在2020年版本中是归为"原则上不得使用"的一栏里。此外,这一栏目的主管部门除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外汇局,还新增了"国家网信办"。

  在制造业方面,《清单(2021年版)》列有许可准入事项19项,比《清单(2020年版)》新增"未获得许可,不得从事农药的登记试验、生产、经营和进口"事项。同时也有多项事项规定发生调整,如在"未获得许可,不得从事医疗器械或化妆品的生产与进口"事项中,《清单(2020年版)》提到"化妆品新原料、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首次进口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清单(2021年版)》修改为"特殊化妆品、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审批"。

  此外,在《清单(2021年版)》附件《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关措施的修订》中,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列入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之中。

 

银保监会发文加强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

 

  据悉,为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规范大股东行为,保护银行保险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10月14日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

  为增强监管效率和精准性,《办法》将控股股东和部分需要重点监管的关键少数主要股东一并界定为"大股东",并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办法》主要从持股比例、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等角度对大股东进行认定。其中,持股比例标准根据各类银行保险机构的股权结构集中度分为15%、10%两档,同时,实际持股最多的股东也认定为大股东。

  《办法》分别从持股行为、治理行为、交易行为、责任义务等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股东行为,强化责任义务。其中,持股行为方面,强调大股东应当以自有资金入股,股权关系真实、透明,进一步规范交叉持股、股权质押等行为。治理行为方面,明确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规范,要求支持独立运作,严禁不当干预,支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规范行使表决权、提名权等股东权利。交易行为方面,从大股东角度明确交易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当关联交易表现形式,要求履行交易管理和配合提供材料等相关义务。责任义务方面,进一步明确大股东在落实监管规定、配合风险处置、信息报送、舆情管控、资本补充、股东权利协商等方面的责任义务。

  在股权管理方面,《办法》进一步压实银行保险机构股权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董事会承担股权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长是处理股权事务的第一责任人。《办法》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经营,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切实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染。《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股权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重点关注大股东行为,并建立大股东权利义务清单、信息跟踪核实、定期评估通报等机制,对滥用股东权利给银行保险机构造成损失的大股东,要依法追偿,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践案例表明,表决权委托是当前股权代持、隐瞒关系等股权乱象的突出表现之一,违规股东往往通过表决权委托,变相转移股东权利、超比例持股。因此,为进一步遏制上述股权乱象,避免大股东通过私下协议规避监管,谋取银行保险机构控制权,《办法》明确大股东不得委托股东自身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所提名董事和监事以外的人员或接受非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的委托参加股东大会。

  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对新发生的股权质押超比例、高管交叉任职等行为,按照《办法》规定,从严要求,从严规范;对《办法》实施前发生的类似情形,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和大股东有序清理、只减不增,逐步规范。

 

央行发文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围绕银行卡受理终端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收单机构建立终端序列号与收单机构代码、特约商户编码、特约商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特约商户收单结算账户、银行卡受理终端布放地理位置等五要素关联对应关系,并确保该关联对应关系在支付全流程的一致性和不可篡改性。围绕上述要求,立足支付市场主体不同职责,建立多层次规范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多方共治的管理体系。

  《通知》遵循同类业务同等标准的原则,结合条码支付受理终端与传统银行卡受理终端的异同点,对特约商户的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实施分类管理。对于与传统银行卡受理终端类似,可采集主要支付信息、参与发起支付指令的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如卡码复合智能终端等,执行与银行卡受理终端同等的监管要求。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个人收款条码得到广泛运用,有效满足了社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支付需求,提高了小微经济、地摊经济的资金收付效率。但与此同时,个人收款条码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例如,部分机构使用个人收款条码转账业务办理大量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交易,既混淆了交易性质,导致交易信息失真,影响风险监测效果,也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为饵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扰乱了条码支付业务正常秩序,影响了涉赌"资金链"追溯机制的实效。

  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收款条码的普惠性、便利性,《通知》提出以下针对性要求。一是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提升对个人经营者的收单服务质量。二是要求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确有必要的实行白名单管理,以防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出售、出租、出借用于搭建赌博活动线上充值通道。三是对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要求,以防止不法分子借助个人动态收款条码规避政策要求。四是要求审慎确定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白名单准入条件与规模、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的有效期、使用次数和交易限额,防范白名单滥用风险。

 

央行发布指导意见治理开户难问题

 

  据悉,为助力优化就业环境,建立个人银行账户服务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工资卡开户难问题,人民银行9月30日发布《关于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人民银行针对开户痛点难点问题提出16条改进服务意见,具体包括充分利用存量银行账户,推进开户难"源头治理"。鼓励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个人已开立银行账户跨行代发工资,不增加个人负担、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不强制要求个人在本行新开户,并为个人提供便利的异地开立、补换卡等服务,减少个人因异地学习、工作、生活等原因新开户。

  优化个人银行账户开户流程,推进开户难"系统治理"。改进商业银行客户身份识别方法,从识别规则、识别结果运用、识别渠道等推进优化服务系统治理,要求商业银行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优化开户流程。拒绝开户的,要予以复核。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充分利用外部有效数据交叉核实客户身份,减少对客户提交证明文件要求。

  《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个人银行账户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开户难"综合治理"。从提升银行账户风险防控能力、改进考核机制、加强服务监督等三方面,推进优化服务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商业银行优化服务的能力,提出了包括建立跨行风险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加强涉诈涉赌资金监测拦截,纠正开户考核机制,在银行营业网点公布"三级"服务监督电话等措施。

  督促责任落实,推进开户难治理"见实效"。要求商业银行切实承担银行账户服务主体责任,实现涉案账户数量和开户难投诉数量的"双降"。人民银行及时纠正商业银行制度执行偏差。

  为了既做好银行账户风险防控,又有效满足个人正常合理开户需求,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简易开户服务,即在"风险为本"原则下,适当放宽开户条件,精简辅助身份证明材料,根据客户身份识别程度设定账户功能,并对简易开立账户建立事前承诺、事中监测和事后跟踪服务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2021年以来,各地已陆续探索开展个人简易开户服务,实施效果良好,既便利了个人银行开户,又堵截了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账户转移非法资金的行为。

 

外汇局印发《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内容》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外汇管理水平,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后,根据外汇管理规定变化和调整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14日对外发布了《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自2021年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年度开始执行。按照惯例,银行的年度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是从当年的10月1日至此年的9月30日。

  2019年,外汇局将对银行执行的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转变为对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并每年会调整评分标准。今年5月,外汇局修订起草了《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内容及评分标准(征求意见稿)》。

  根据新规,银行总行最终评估得分=合规经营评估指标得分×(100-本期评估最终确定的审慎经营评估指标分值)%+审慎经营评估指标得分。

  其中,合规经营评估是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管理检查、科技管理、内控评价6个方面进行评估。审慎经营评估的对象为各家银行的总行,包括了常规稳健性指标和非常规平衡性指标。

  具体来说,国际收支的考核指标包括了银行结售汇及银行卡管理情况 、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情况  以及银行内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情况三个方面。

  经常项目则涵盖了5个方面:政策宣传、传导和执行情况 ;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办理情况;服务贸易、初次收入、二次收入外汇业务办理情况;个人外汇业务及外币现钞存取、携带相关业务办理情况;保险公司、支付机构外汇业务办理情况 。

  资本项目的评估则涵盖了6个方面: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情况;证券投资外汇业务办理情况;直接投资项下外汇业务办理情况;外债和跨境担保业务办理情况;跨国公司外汇业务办理情况;资本项目数据申报情况。

  检查管理则涵盖了现场检查违规及违规整改落实情况和外汇反洗钱规定执行情况。

  审慎经营评估中,常规稳健性指标包括离岸转手买卖收支偏离度、银行90天以上贸易融资比重 、内保外贷履约率、外汇套保比率、外汇流动性覆盖率和外汇净稳定资金比例,其中最后一项指标暂不启用;非常规平衡性指标则包括了银行结售汇差额比率变动、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比率变动和银行对外外汇净负债比率变动三项。

 

财政部拟统一资管产品会计核算

 

  据悉,财政部9月30日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拟自2022年1月1日开始对资管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意见稿明确,资产管理产品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谈及意见稿的起草背景,财政部表示,有利于细化和落实资管新规要求,有效指导资管产品的会计处理和净值生成,助力资管产品的净值化转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要求,资产管理产品的管理人应当以所管理的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为主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管理产品启用侧袋机制的,侧袋账户与主袋账户仍属同一会计主体。

  资产管理产品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资产管理产品具有有限寿命本身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成立。

  资产管理产品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首期会计期间的起始日为产品成立日,末期会计期间的结束日为产品终止日。

  资产管理产品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要募集和兑付币种的,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并编报财务报表,同时应当将以人民币以外货币编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财务报表。

  资产管理产品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和本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违反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或合并会计科目。对于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科目。

  资产管理产品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净值)变动表和附注。为满足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等需要的,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编制现金流量表。

  资产管理产品的产品净值等于产品资产减去产品负债。资产管理产品的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鼓励市值法估值

  依据意见稿,资产管理产品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相关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必须与基本借贷安排一致,即相关金融资产在特定日期产生的合同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

  另外,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以出售为目标的,应当将相关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募基金、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具有中短期寿命期或需满足定期开放申购和赎回要求的,其持有的权益工具投资通常为交易性而不符合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财政部对资管产品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对资管产品的估值规则将形成较大影响,尤其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的银行理财产品。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在八月对六家大行定点发文,规定其理财产品所投资产不得用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助力净值化转型

  2018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进行了统一规范。财政部也于2020年1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通知》,提到适用资管新规的资管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日期可以推迟至2022年1月1日。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为迎合传统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很多银行理财类产品中的现金管理类以及一些封闭式产品所投资的资产以摊余成本法估值。这一做法有助于维持理财产品表面上的净值稳定,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对产品净值波动的影响,风险情况无法反映到产品净值变化中,被市场称为"假净值"或"伪净值"。

  在此基础上,意见稿将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直接推进了一步。在第二至第五部分,意见稿主要结合资管产品业务活动的特点,针对实务中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的投资等相关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作出细化规定。

  市场人士认为,上述会计准则一旦实施,最大影响在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或将从摊余成本法切换至市值法。此前过渡期内的半年以上定开产品不能再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所有ABS、私募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优先股今后都不能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央行就黄金租借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

 

  据悉,为加强对黄金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黄金租借业务,维护黄金市场秩序,防范黄金市场风险,中国人民银行9月30日发布《黄金租借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金融机构之间的黄金租借业务,比照同业借款或者同业存款进行管理。除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借出黄金。

  征求意见稿对黄金租借业务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规范对象。明确黄金租借业务账户服务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上海黄金交易所提供。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黄金有货币属性,同时与当前黄金租借业务的登记托管体系相一致。金融机构之间的黄金租借业务是以黄金为标的开展的同业业务,因此征求意见稿明确金融机构之间的黄金租借业务,比照同业借款或者同业存款进行管理。

  为使黄金租借业务更好地服务产金用金企业,征求意见稿规定只有一些生产黄金的企业如进行黄金精炼的企业、以及在生产中需要使用黄金的企业,才能借入黄金。为使金融机构加强对黄金租借业务的风险管理,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将自身开展的黄金租借业务纳入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为保证委托人的资产安全及合法权益,规定资产管理人对运用受托黄金资产开展的黄金租借业务,应当与其自营业务分账管理,单独核算。

  征求意见稿明确,上海黄金交易所可以为黄金租借业务提供黄金实物登记托管、黄金过户等服务,要求其在提供这些服务时,应当保证所托管的黄金实物品质、重量等与黄金账户中记载的要素相一致。这是为了与当前上海黄金交易所为黄金租借业务提供实物登记托管等服务的实际相一致。明确对黄金租借业务实行事后备案管理。

  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建立黄金租借业务信息共享机制,目的是为了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一业务的沟通协商,同时利于各部门履行各自的法定职责。明确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黄金租借业务应当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黄金具有货币属性,同时也利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

 

国家药监局对违法宣称药妆、干细胞、刷酸等化妆品进行清理整治

 

  10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的通知,宣布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将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包括三大工作重点。

  (一)清理整治未经注册或者未备案的化妆品。对化妆品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注册备案情况开展重点检查,清理整治利用网络销售的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未备案的普通化妆品、冒用他人化妆品注册证的化妆品以及国家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知暂停或者停止经营的化妆品。

  (二)清理整治标签违法宣称的化妆品。对电子商务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展示的化妆品产品标签等信息是否全面、真实、准确且与化妆品注册或者备案资料一致开展重点检查,对标签存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违法宣称药妆、干细胞、刷酸、医学护肤品等的化妆品进行清理整治。

  (三)清理整治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化妆品。对化妆品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化妆品质量安全情况开展重点检查,清理整治利用网络销售的非法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化妆品、使用禁用原料生产的化妆品、超范围或者超限量使用限用组分生产的化妆品等,重点关注儿童化妆品、祛斑美白类化妆品等。

  专项行动同时也明确了销售化妆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化妆品开展集中检查,对违规的化妆品,平台经营者应当依法或者依据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及时制止。

  据了解,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多次通过官网发布科普文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所谓的"药妆、干细胞、刷酸、医学护肤品"。

  药监局表示,化妆品是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具有医疗作用,因此并不存在"医用化妆品",而"干细胞化妆品"更是一个伪概念,目前,干细胞技术在医学领域大多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中,尚无干细胞在美容、抗衰方面的研究。2021年国家药监局修订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未收录名称含有"干细胞"的化妆品原料。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注册或者备案任何干细胞相关的化妆品原料。

至于最近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流行的"刷酸",药监局提醒,"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印发

 

  据悉,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下称《纲要》),为未来1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圈定了目标和任务。

  根据《纲要》,到2025年,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到2035年,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纲要》提出,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适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在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方面,《纲要》提出,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部分领域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平均水平。健全和推广金融领域科技、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等标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

  《纲要》还提出,要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标准,健全污染物排放、监管及防治标准,筑牢污染排放控制底线。统筹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制定修订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监测评估等标准。

  《纲要》要求,要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产业、贸易等政策协同。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化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标准化发展评价,将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政策要闻

 

▲海关总署宣布全面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据悉,为进一步顺应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10月12日,海关总署宣布自2021年10月15日起,全面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企业申请适用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牵头企业海关信用等级为高级认证企业,成员企业海关信用等级不为失信企业;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信息化系统完备,加工贸易货物流和数据流透明清晰,逻辑链完整,耗料可追溯,满足海关监管要求;不涉及关税配额农产品、原油、铜矿砂及其精矿、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生皮等对加工贸易资质或数量有限制的加工贸易商品。

 

  ▲银保监会发布《派出机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据悉,为了加强银保监会派出机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维护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派出机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27条,主要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原则、备案范围、审查标准、处理方式、报告与监督等方面作了规范,全面提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办法》指出,备案审查工作应当遵循有件必备,凡属备案审查范围的都应当及时备案,不得瞒报、漏报、迟报;有备必审,对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严格审查,不得备而不审;有错必纠,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按照规定作出处理三大原则。

  此外,备案规范性文件应当提交备案报告;规范性文件文本;说明:包括制定背景、立法依据、起草过程、制定或修改的主要内容、征求意见情况等内容;合法性审核意见;公平竞争审查表;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办法》还规定,为提高备案工作有效性,银保监局在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开放政策、改革创新等重要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时,应当就规范性文件内容与银保监会相关职能部门提前沟通或征求意见。银保监会法律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发现不属于本办法规定备案范围的,退回备案报告或通知银保监局撤回备案报告;发现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程序、备案文件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格式标准和要求的,通知银保监局及时补正。

  银保监会指出,下一步将根据《办法》规定,加强对派出机构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不断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规范立法权力行使,完善法治监督体系。

 

▲中期协发布《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纲要》并发出倡议

 

  据悉,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近日制定并发布《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全行业积极行动起来,为期货行业立得更稳、做得更强、走得更远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

  《纲要》围绕指导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发挥期货经营机构和自律组织作用,明确了行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保障。其中,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期货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详细阐述了"合规、诚信、专业、稳健、担当"的文化内涵。这五个词不仅要求期货文化融入整个资本市场的文化生态,更要求期货经营机构主动作为、发挥特色优势,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切切实实为实体经济服务。

  其中,合规是立身之本,期货经营机构要敬畏法治、敬畏规则,将底线意识贯穿于不同业务条线,以合规经营创造品牌价值;诚信是价值取向,期货经营机构要诚实守信,恪守信义义务,深刻理解、深入实践审慎义务和忠实义务;专业是发展之本,期货经营机构要提升衍生品定价、估值等专业能力,发挥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稳健是长效保障,期货经营机构要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各个要素,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避免过度激励,强调风险评估运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担当是责任所在,期货经营机构要着力培育行业廉洁文化,主动投身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改革重大任务,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企业形象、展现行业风貌。

  《纲要》还规划了短期和远期目标。主要任务部分分层次、分主体、分性质制定了十条具体行动方案。分别是倡导践行信义义务、坚守廉洁从业底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内控合规水平、制定激励约束机制、狠抓关键核心岗位、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作用、深入探索文化建设新举措。工作保障部分提出了确保主要任务落实的保障和基础。

  同时,中期协向行业发出《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倡议书》,要求期货行业各经营机构及从业人员贯彻以下举措:一是合规经营、筑牢底线,二是诚信为本、坚守信义,三是科学定价、秉持专业,四是完善内控、稳健运营,五是廉洁从业、勇于担当。让守法合规、恪守信义、追求专业、稳健运营、廉洁自律成为期货行业的鲜明标识和共同气质,成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构建长期、有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期货市场新格局做出贡献。

 

  ▲财政部要求加快进口天然气增值税返还审核工作

 

9月30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进口天然气增值税返还审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监管局在收到直属海关出具的审核文件和天然气进口企业申请返还进口环节增值税材料后,依照《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十四五"期间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21〕18号)、《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关于印发<进口税收先征后返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4〕373号)的有关规定,加快审批工作流程,特事特办、即报即办,抓紧审核,批复返税文件;如果有特殊原因,最长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2021年度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6.8万吨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度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2021年度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68000吨、162000吨。在矿产品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岩矿型稀土矿(以轻稀土为主)指标为148850吨,离子型稀土矿(以中重稀土为主)指标为19150吨。稀土是国家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超指标生产。

  《通知》表示,上述指标均含已下达的第一批指标。

  据了解,2021年度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均较2020年增加20%。

  根据《通知》,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是稀土配额供给的主力。北方稀土的岩矿型稀土矿产品开采指标为100350吨,占矿产品指标总量的67%;冶炼分离产品指标为89634吨,占冶炼分离产品指标总量的55%。

 

  ▲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和管理办法公布

 

  10月12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做了规定。

  《办法》明确,根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等规定,退役费用最低预提标准分别为:

  (一)柔性填埋场。按照超额累退方法计算,总库容量低于20万立方米(含)的,按照200元/立方米标准预提;超过20万立方米小于50万立方米(含),所超部分按照150元/立方米标准预提,超过50万立方米的,所超过部分按照100元/立方米标准预提。

  (二)刚性填埋场。按照超额累退方法计算,总库容量低于20万立方米(含)的,按照30元/立方米标准预提;超过20万立方米的,所超过部分按照20元/立方米标准预提。

  《办法》指出,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工成本、退役工作实际需求等因素,在前述年度退役费用预提最低标准基础上确定本行政区域退役费用预提最低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责任单位可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根据退役工作实际需要,适当提高退役费用提取标准。

 

  ▲十部门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

 

  据悉,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33号)要求,经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近日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通知强调,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明确概念内涵、功能作用和主导产业,将之作为发展特色小镇的基础和前提。

  通知说,特色小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是规划用地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特色小镇重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先进要素集聚,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

  通知说,特色小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依托小尺度空间集聚细分产业和企业,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生产力布局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载体,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生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就近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承接城市要素转移,支撑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通知强调,特色小镇应秉持少而精、少而专方向,在确实具备客观实际基础条件的前提下确立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找准优势、凸显特色,切不可重复建设、千镇一面,切不可凭空硬造、走样变形,切不可一哄而上、贪多求全。制造业发达地区可着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先进要素集聚地区可着重发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及金融服务类特色小镇,拥有相应资源禀赋地区可着重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体育运动及三产融合类特色小镇。

 

国资改革

 

财政部印发《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据悉,为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近日,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划转、对外捐赠、转让、置换、报废、损失核销等。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规定权限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以下七种情形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予以处置:①因技术原因确需淘汰或者无法维修、无维修价值的;②涉及盘亏等非正常损失的;③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的;④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毁损、灭失的;⑤因单位分立、合并、改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或者部分职能业务调整等而移交的;⑥发生产权变动的;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情形。

  《办法》强调,各部门及中央管理企业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含垂直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各部 门机关本级和机关服务中心除外)处置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1500万元以上(含1500万元)的国有资产,应当经各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当地监管局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各部门报财政部审批;处置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1500万元以下的国有资产,由各部门自行审批。

  《办法》要求,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转让国有资产,应当以公开竞争方式进行,严格控制非公开协议方式,可以通过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

  在监督检查方面,《办法》称,财政部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可以依据职责和财政部授权对所在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针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办法》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处置收入应当在扣除相关税金、资产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及时上缴中央国库。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495号)予以废止。

 

自主创新

 

国务院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完善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政府引导、公益支持,支持行业企业深化赛事合作。

  《意见》明确,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校内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各类孵化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一定比例的免费孵化空间。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确权、保护等工作,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及时收集国家、区域、行业需求,为大学生精准推送行业和市场动向等信息。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税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大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

  《意见》指出,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将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20万元,对10万元以下贷款、获得设区的市级以上荣誉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除反担保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300万元;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意见》还提到,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符合规定条件的,在3年内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减免所得税。

  《意见》要求,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湖北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规划》是湖北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指导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紧扣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目标定位和"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聚焦系统构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在战略定位上,《规划》坚持聚焦"基础在平台,核心在人才,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重点推进"五个着力,五个打造",即:着力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体化全域创新布局;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打造引领性原始创新策源极核;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迭代式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着力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融合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推进建立健全具有湖北特色的全区域、全链条、全主体、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力争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链接。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8%、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超过70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0%、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40家(企业总数超过2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到20000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超过3000亿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

  在工作部署上,《规划》提出组织实施"七大工程、七项行动",包括:全域科技创新工程、高能级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产业技术攻关"十百千"工程、生命健康科技攻关工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程、绿色低碳科技赋能工程、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基础研究十年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楚才兴鄂"科创行动、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科技对外开放合作行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动等。重点梳理10个重点领域产业技术攻关、4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2个科技重大专项等清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公布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进一步稳固,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社会创新投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0%,R&D/GDP 达3.5%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90人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基本完成。

  --源头创新供给明显改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达8万件,在若干重要科学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及装备方面形成系列重要突破。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新突破,全省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设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型企业持续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8%。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6%。

  --创新效率效益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以上,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翻一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加便捷高效,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跃上新台阶,粤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空间取得实质性拓展。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省逐渐形成高水平开放与创新发展紧密融合的新局面。

  展望2035年,广东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高效成熟的国际化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成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

《规划》还要求,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数据库,建立健全与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港交所共同建设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创板、创业板等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抓住注册制改革契机,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专板"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节能减排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实行钢铁业错峰生产

 

  10月13日,工信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2022年采暖季钢铁行业错峰生产的通知。通知指出,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实行钢铁行业错峰生产。

  具体而言,第一阶段:2021年11月15日至2021年12月31日,确保完成本地区粗钢产量压减目标任务。第二阶段: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以削减采暖季增加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原则上各有关地区钢铁企业错峰生产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同期粗钢产量的30%。

  实施范围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沧州、廊坊、衡水市以及雄安新区,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含河北省定州、辛集市,河南省济源市,简称"2+26"城市)。承德、张家口、秦皇岛、临汾、日照、临沂、潍坊、泰安参照执行。

  通知要求做好分类实施。重点对长流程企业实施错峰生产,环保绩效评级A级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全废钢短流程炼钢企业自主采取减排措施,但须确保错峰生产期间粗钢产量同比不增加;B、B-、C、D级企业根据不同环保绩效评级和目标任务执行差异化错峰生产比例,环保绩效评级越低错峰生产比例越高;对2021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等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产能利用率超过120%、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规范公告的钢铁企业加大错峰生产比例。企业环保绩效等级以2021年10月10日前评定情况为准。对于吨钢(以粗钢产能计)供热面积大于2平米的钢铁企业,错峰期间最高生产负荷比例按照实际供暖面积需求(以上一年度供暖面积计)与2倍粗钢产能的比值来确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应急减排措施。

  通知要求分解落实任务。各城市错峰生产实施方案要按具体高炉设备停产为基础,不得以减负荷生产方式代替,落实到具体企业、生产线、生产设施和时间段,与高炉配套的焦炉、烧结、球团、石灰窑等生产设备错峰生产比例不得低于高炉错峰生产比例。鼓励各地借鉴河北武安去产能"赛马机制"方式实施错峰生产,通过经济互补手段分解落实任务,确保设备真停和产量真减。各地可协调本地区企业轮流排产,但轮流排产企业不得超负荷生产,保障错峰生产实施效果。

北京昌平将建成10座以上加氢站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发展规划》《昌平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按照规划,昌平将在2025年前建成加氢站10至15座,实现燃料电池车累计推广1200辆以上。

  未来科学城经过十余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其中东区定位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十四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发展规划》提出,未来5年,未来科学城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绿色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新范式等技术创新,重点打造氢能和能源互联网产业集群,布局碳减排与碳中和新赛道。

  《昌平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提出具体目标,昌平区将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为核心,辐射带动北七家成果转化基地、沙阳路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等区域,建设全球领先的氢能技术创新高地,2025年前将引进、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孵化3家以上氢能领域上市企业,实现产业链收入突破300亿元;建成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累计达到5兆瓦。

 

湖北今年全面推行五级林长制促"林长治"

 

  近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最长的长江干线,是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安全地位举足轻重。

  根据《实施意见》,到12月31日前,湖北省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省设立总林长,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总林长;设立副总林长,由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和副省长担任,实行分片负责。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林长,落实林长责任区域,实现林长全域覆盖。县级以上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湖北全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2.5%,森林蓄积量达到4.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5%。

  全面推行林长制主要有六大任务,包括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资源灾害防控、推进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省林长制各联系单位按照职责和责任区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林长制工作。

  《实施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社会监督,强化督导考核。据悉,林长制督导考核纳入综合督查检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约谈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法依规依纪严肃问责。

 

 

刘世锦: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

 

  北京日报10月11日刊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文章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对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很大,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简单说,这个转型并不是别人让我们转,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转。分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概而言之,这将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将会提供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这里结合近一段时间我们调研看到的情况和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讨论三个问题。

  减碳不能单打一

  应该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因为中国总体上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重要区别。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工业化的高峰期,所谓碳已经达峰了,污染的问题基本上也解决了。因为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好,特别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成熟区。简单说,苹果已经熟了,你让它高增长也增长不起来。但是中国是不一样的,除了碳的问题之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更重要的是,我国有必要也有潜力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

  有人或许会问,这样说会不会影响降碳?不会,这只会增强降碳,不会减弱。我举个例子,比如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碳减排和常规污染物治理的外部性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酒店要排出一些受到污染的水或者空气,治理污染压力很大,周边的老百姓要求治理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碳减排成本是自己的,好处是全世界的,所以一般而言大家积极性都不高。碳减排和常规污染物的减排具有同源性,同样的污染物,既排碳也排常规污染物。从深圳的经验来讲,同源性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降碳治污、协同治理实际是用治污比较高的积极性来带动积极性相对比较低的减碳,利用同源性把这两件事情同时推进。再比如,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而碳汇可以中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绿色增长特别是发展绿色技术,大力促进高生产率、低排放或者零排放低成本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降碳减污增绿。

  减碳不能搞"运动式"

  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不能搞运动式减碳。最近,我到地方调研,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反映最近短期的减排压力很大,甚至影响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也有些报道讲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有些地方空调都开不了了。这种情况不普遍,只是个别情况,但是需要关注,因为这反映了一种倾向。还有一种情况,现阶段我们推动减排主要采取的还是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这条办法的优点是短期内行动比较快,也可能取得成效,但问题是指标分配是否合理,还有搭便车实施成本较高,平衡性较差等。

  我们应该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办好。通常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绿色转型这件事情上,我以为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这就是财经委会议中特别强调的先立后破,我们着眼点还是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确保产业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平稳地转化。

  减碳不能指标错位

  近期有一个争议,即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指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否合理有效。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抓手就是能耗的双控。提出能耗双控的指标是为了鼓励节能,提高能效,限制过度用能,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个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个问题是节能并不等同于减碳。同样的能源消耗,既可以是高碳的,也可以是低碳甚至零碳的,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必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用低碳或者零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逐步降低碳的含量。我们国家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刚过1万美元,到2035年根据我们的规划,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包括我们的人均能耗,特别是人均电耗,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所以,如果能源控制总量控制不当,制约了应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样不符合发展的初衷。

  另一个问题是撇开碳排放和常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到底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比较好,是用行政性的办法还是用市场的办法?在这种情景下能耗双控指标实际上是一个成本控制的问题,因为包括能源在内的投入品到底如何用、用多少,只有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才有可能搞清楚、做出正确决策,政府在宏观层面是很难把握得准的。举例来说,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经相当低了,如果某个企业用这类绿电生产一种高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的产品,它即便能耗高一点,但因为产生的效益更好,算总账还是合算的。

  我们建议加快创造条件,用碳排放的双控指标(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来替代能耗的双控指标(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双碳目标。当然,能耗双控指标还是有用处的,可以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评价分析指标。

 

国际能源署预计全球化石燃料总需求从2050年下降

 

  据悉,国际能源署10月13日在巴黎发布《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根据各国现行及已宣布政策标准,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总需求将在本世纪30年代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从2050年开始逐步下降。

  报告预测,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2030年增至4.5万亿立方米左右,2050年增至5.1万亿立方米。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稳定在日均1.04亿桶,至2050年开始小幅下降。全球煤炭需求到2025年略有上升,然后开始缓慢下降,2050年全球煤炭需求将比2020年低25%左右。

  国际能源署同时称赞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的决定。

  报告预测,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比2020年预测值低2吉吨(20亿吨),这主要由于全球电力部门排放量在2020年至2050年之间或下降25%以上。

  尽管如此,国际能源署警告说,全球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投资依旧不足。为实现到本世纪末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呼吁各国进一步推动清洁电气化,关注能源效率,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创新。

 

拜登政府宣布大规模扩建美国海岸风力发电场

 

  10月13日,美国内政部长德布·哈兰德宣布,拜登政府正计划扩建美国沿海地区风力发电厂,从而扩大美国海上风电的产能,推进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加速实现清洁能源经济的目标。

  哈兰德表示,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正在探索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缅因湾、纽约湾、大西洋中部和墨西哥湾以及北卡罗来纳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附近可租赁的水域。到2025年,美国或将产生多达七个新的可租赁的海域。今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支持美国海上风能项目的计划,以启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

  美国内政部、能源部和商务部表示,将以2030年使美国产生30吉瓦的海上风电作为目标。内政部估计,实现该目标将创造近80000个工作岗位。

 

欧盟发行120亿欧元绿色债券

 

  据悉,欧盟委员会10月12日发行120亿欧元绿色债券,所筹资金将用于支持和发展欧盟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投资。

  这批15年期绿色债券将在2037年2月到期。预计2026年年底前,欧盟将发行总额约2500亿欧元的绿色债券。

  负责预算和行政的欧盟委员约翰内斯·哈恩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今天的发行是欧盟绿色债券计划的有力开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地向投资者表明,他们的资金将用于为欧洲的可持续复苏融资。"

  2020年7月,欧盟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2021年至2027年长期预算,以及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将为恢复基金提供资金。

 

劳动用工

 

我国将启动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程将以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主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设4个重点子项目:一是高级研修项目,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每年举办300期左右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培养2万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项目,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每年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万人左右;三是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才8万人左右;四是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分期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2011年至2020年,我国实施了第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和现代物流、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累计开展了1264.3万人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活动,建设了200家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完成了每年约百万人次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任务。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知识更新工程将紧紧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着眼于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眼于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术骨干,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以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才强国战略

 

工人日报10月11日刊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田永坡的文章指出,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人力资源新特点和行业发展基础,多点着力,协同推进。

  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产业结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培训、招聘、测评等业态,能够为人才培养、引进等提供支撑,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助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这些战略部署,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预见,人力资源服务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分析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服务效益、服务模式等全面升级的一种状态。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8万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84.33万人。全年共为4983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2.90亿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条件与机遇,要及时分析形势,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人力资源服务业赋能劳动者的使命更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劳动力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水平在国家发展格局中更为重要。“十四五”规划在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专章提出“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劳动者素质提升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升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力资源服务的功能需要从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为主转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双轮驱动”,需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更高素质的需求,更好发挥其促进就业和流动、赋能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的素质水平更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在人口素质结构变化上,呈现“两升一降”的特点。“两升”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指标上升;“一降”为文盲率,由2010年的4.08%下降为2020年的2.67%。人力资源服务最终的落脚点是劳动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的质量将逐步提高。

  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配置效率的条件更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有了较大提升,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开始出现一些回流,“农村—城市—农村”的劳动力环流现象开始出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凸显。这些变化意味着,人力资源市场的流动性将呈现出规模增加、途径多样化、方向多元化的特点,为人力资源服务发挥优化配置效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开放水平更高。2017年出台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次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其中。上述政策和措施,为人力资源服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服务半径大大增加,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发展赋能。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人力资源新特点和行业发展基础,多点着力,协同推进。

  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实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双轮驱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涉及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投入。培训、职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需求加以跟进,并设计相应的服务产品。

  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级人才寻访、测评、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为市场化引才、流动和就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企业、政府、学校在培训、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整合优化各类培训和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市场主体发挥贴近一线需求的前哨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供给保障、劳动者积极参与学习的提升劳动者素质有机协同机制。

  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质量升级。为适应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者素质日益提升的特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把核心竞争优势由过去扩大人力资源服务数量,转变为服务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以满足经济回报向满足多元化、高级化需求发展。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速度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此,要发挥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多个环节的作用,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立足行业改革和创新需要,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长期看,营商环境建设将成为未来一个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如何把握当前营商环境打造、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将是未来产业园区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来源。因此,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国家在人才领域改革的重点难点,在服务、制度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将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补齐短板,完善行业发展制度体系。近年来,国家对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人才支撑、监管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在“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和新职业为劳动力市场增添了活力,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到,这其中的劳动关系更为复杂,要在总结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和增加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劳动权益保障管理体系,增加任务分发平台、大型工作发包单位的用工责任,为劳动者工作环境、劳动报酬、职业安全等提供相应保障。

 

专家论坛

 

以中国经验丰富和创新发展经济学

 

人民日报10月11日刊发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培林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适应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经济学逐步兴起。然而时至今日,机械地按照西方理论推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并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数众多的经济体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下中等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相当于高收入国家门槛线的83%左右;我国技术和产业水平快速提高,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在如此短时间内取得奇迹般的巨大成就,研究其中的经验和规律无疑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中国学者尤其是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身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亲历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发展实践,既有更好条件、也有更大责任总结好中国经验,丰富和创新发展经济学,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的内涵及发展经济学的核心任务

  发展的直观表现是规模的扩大,但其根本内涵则是一系列结构的变迁和升级,如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主动力结构、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同时,不同技术水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风险特性、市场交易范围、交易方式不一样,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会不同,政府制定政策的重点也不一样。发展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揭示结构变迁和升级规律,并提出使结构升级得以顺利和持续推进的战略和政策体系。

  结构升级和变迁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要素禀赋结构会由人均物质资本短缺和人力资本低下的状态,升级为人均物质资本丰裕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状态;产业结构会由以农业和初级原材料产业为主,升级为以轻工业、重工业再到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素投入和增长主动力结构会由以简单劳动推动为主,升级为以技术研发和内嵌着日益复杂技术的资本品推动为主;人口和产业活动在国土空间的分布结构会逐步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会由以食物为主,升级为以耐用消费品再到以服务消费为主;对外贸易结构会由以初级原料出口和初级设备进口为主,升级为以复杂制造品和设备为主。在这些结构升级过程中,各行各业会成长起不少大企业,交易范围日益扩大,交易复杂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和法律体系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日益提高,对政府推动发展和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的能力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从这些维度出发,可以观察到发展进程所呈现的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上述方方面面的结构,相互之间并非独立,而是有着内洽的关系,一些结构是因,另一些结构是果。比如,要素禀赋结构是因,决定着产业结构的最优状态。而产业结构升级又决定着城镇化速度,决定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决定着在什么样的价值链环节参与国际经贸往来,决定着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和法律以及体制和政策支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的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两波大的思潮,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波以结构主义为代表,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结构性差异,并把发展中国家一系列“落后的结构”归因于市场失灵,于是主张政府全面干预,力图发展超越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体系,结果导致一些国家经济在经历短暂的由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后陷入停滞,且危机不断。另一波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把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政府失灵,主张政府应该彻底放手,激进地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认为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结果在推行“华盛顿共识”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比推行结构主义的60年代和70年代更低,而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却更高。这两波思潮之所以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发展不仅是市场竞争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更是一个结构变迁过程;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前文所述各方面结构的内洽性;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结构升级和变迁有别于既定结构下的资源配置,前者涉及许多单个企业甚至单个产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既需要产业之间的协调,也需要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相应完善,因而既需要发挥市场作用,也需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因势利导创造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能够使产业升级更顺更快。

  正是基于对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学本身发展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是一个结构变迁的过程,推动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只有两者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推动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这也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经验

  改革开放后,中国立足国情,循序渐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好政府作用,因势利导地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提升了要素禀赋结构、改变了比较优势,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以这样的方式,中国较好地平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后平稳而快速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围绕发展进行有效社会动员。党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各级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迅速响应,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社会共识。务实渐进地从改善微观主体激励机制入手启动改革,保证了改革取得比较明显的普遍获益效果。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率,为经济起飞和劳动力流入非农部门和地区奠定了基础。

  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顺应物质资本不断积累带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态势,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梯次孕育出以轻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为主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结构攀升的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增长、发展、创新和相互协调的社会知识。

  经济起飞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起飞时的轻工业和从事简单制造的小微企业发展,带动了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之后随着重化工业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的制造业发展,大量劳动力和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到大中城市,进而带动了服务业发展。这样的发展节奏保证了流入城镇的劳动力与城镇就业吸收能力相匹配,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贫民窟现象。

  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扩大技术来源和市场空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来料加工且产品出口的方式扩大对外贸易,既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也避免了对国内原有产业造成较大冲击。随着国内部门竞争力的提升,我们通过内外合资、引进外资等方式,先沿海后内地逐步扩大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我国保持了谨慎态度,避免了热钱大进大出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

  始终注意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政府以务实态度平衡好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出包括要素市场体系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宏观经济加以有效管理;积极作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体系,联通国内大市场,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随着发展阶段提升,不断提高监管标准,引导绿色环保产品和工艺研发推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可持续性。

  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转移支付安排和富有自身特色的帮扶政策,努力控制并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推进减贫事业,提高发展包容性。

  注重保持发展的安全性和发展进程管理的自主性。得益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平稳运行。在面临外部经济危机冲击时,政府有很强能力推行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应对,进而避免了为获得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而被迫推行其惯常主张的结构性改革或紧缩性政策方案。

  在分享中国经验、促进共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发展经济学

  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国际关系体系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经验更贴近当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的作用,遵循比较优势循序渐进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应看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从内部看,在临近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时如何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保持和提高社会流动性,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创造更公平的条件;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改善二次分配,实现人人享有和共同富裕等等,都需要经济发展理论作出科学解答。从外部看,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中,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和延续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落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促进形成各国共同发展的格局;如何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端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如何参与乃至引领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等等,都需要经济发展理论加以前瞻性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推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实现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国许多经济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总结中国经验、推动经济发展理论进步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后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提炼好基于中国经验的发展经济学知识,作为重要全球公共产品贡献给世界,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光明日报10月9日刊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教授宋晓梧的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艰辛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自十五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平台,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同时也应看到,在分配领域,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体系,是一个新的挑战。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这三个领域的分配制度之间既有紧密的有机联系,又各自遵循不同的原则。一次分配是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以及管理和数据等要素都应由市场配置,并各自按贡献取得回报。二次分配是建立在一次分配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社会各阶层充裕的合理合法的一次分配收入,国家就难以建立规范的包括基本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二次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应当激励和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为基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初次分配还搞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就谈不上三次分配。

  有人认为:“初次分配靠市场、再分配靠政府、三次分配靠自愿”。这样的概括比较简明易记,但也有些简单化。在初次分配方面,如果市场体系比较成熟健全,“初次分配靠市场”的提法原则上没有大问题。但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体系构建方面,尤其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例如,城乡户籍制度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割了劳动力市场,致使近3亿农民工的收入长期被压低。农民工初次分配问题,显然不能简单用企业自主用工,农民工自主择业这样的个体劳动契约关系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政府如何进一步打破城乡行政分割,加快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2020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落户渠道,“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落实上述政策措施,将大大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意义重大。又如,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提供就业公共服务等,也是政府不可或缺的责任。

  “再分配靠政府”原则上没有问题。基本社会保障、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制度是政府立法实施的。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免征农业税以及在疫情期间减免企业税费负担,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老少边穷等困难地区支持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在二次分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再分配制度对于平抑初次分配差距发挥的作用很不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曾提出把初次分配的激励原则引入再次分配,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创造了高速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逐步积累了许多问题,其中十分突出的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强调并提高其公平性、共济性。在税收制度方面,我国直接税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其中劳动报酬的最高边际税率又高于资本所得税率,且我国的直接税种中,目前主要针对流量收入,调节存量财产差距的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多年酝酿,未见出台。长期积累,对居民的财富差距必将起放大作用。因此,“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再分配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平抑初次分配的过大差距上。

  “三次分配靠自愿”的提法不够严谨。自愿捐赠当然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2016年我国颁布了慈善法,明确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三次分配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人均捐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家产十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国际经验看,如果没有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仅靠宣传号召、道德感召,三次分配也是很难规范地发展起来。有了遗产税、赠与税的平台,同时给予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税收优惠,建立有利于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加强监督管理,三次分配才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概括说,初次分配重在调动社会各阶层市场竞争的积极性,让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现出来。再分配重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校正市场的“马太效应”,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次分配重在慈善公益事业,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国民。这三个领域的分配制度不可顾此失彼,应当根据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组合。构建各有侧重又内在关联的分配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平台。

 

中国房地产应当实现五个转型

 

  证券时报10月14日刊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的文章指出,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实现五个转型。

  第一,必须实现资金驱动发展向科技驱动发展转型。

  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最早成立的房地产企业,绝大多数有政府背景。但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缺乏现代设计理念,一些城市房地产开发,完全照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发展模式,结果导致房地产市场领域资金密集,但是科技匮乏。

  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在经营过程中,试图依靠资本的力量,进行房地产市场博弈,结果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很快变成了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金融交易,远远大于房地产市场本身。

  一些房地产专业人士的测算,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收入利润保持在5%到7%左右,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房地产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成本增加,房地产开发商就会面临亏损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开发商把主要精力用于资本经营方面,试图借助于房地产这个重要的抵押物,在资本市场闪转腾挪,获取金融投资利润。

  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资金驱动发展模式,把房地产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转化为科技创新市场,通过科技投入,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事实上,我国上海、苏州等地企业已经探索出现代打印房地产开发模式,借助于现代打印技术,将钢铁工业废料,采用现代打印生产图纸建造价廉物美的住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环境污染与浪费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国房地产开发成本。

  第二,我国房地产业必须尽快从现有的利益分配型产业转化为现代制造型产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国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类似皮包公司,它们拥有房地产开发的一切配套手续和资格证明,但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资格都是为了出租。中国50%以上房地产开发商,都是通过收取管理费维持自己的生计。

  部分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更为特殊,它们公然违反国家的规定,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垫付资金,承包建筑施工项目。上市公司提供所有虚假资质证明,收取管理费用。如果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责任由施工企业承担,房地产开发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出现困难,房地产开发商还会要求施工企业承担商业风险,为房地产开发商担保借款。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愿意成为"被奴役"的对象,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房地产开发市场根本拿不到项目,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商获得施工项目。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将项目交给施工单位之后,施工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层层转包,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名义上是房地产开发公司自己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小包工头现场施工。如果包工头在经营中出现亏损,就会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为了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中央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施工单位必须缴纳保证金。国家为此他们修改法律,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为农民工讨要工钱提供的绿色通道。

  但是,所有这些对于那些施工企业来说,根本不会伤筋动骨。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施工企业早就想到了金蝉脱壳之计,不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还是企业的现有资产,早已进行技术化处理。即使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也难以让施工单位实际负责人承担法律责任。虽然我国民法典照搬了合同法规定,赋予了施工企业拍卖项目优先受偿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早已将开发的项目抵押或者转让给他人。因此,我国民法典一切制度设计,在现实生活中不好操作。

  应规定,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必须承担施工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真正成为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

  第三,必须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转化为"效益财政"。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被扭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地方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依靠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客观上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地方政府为了摆脱困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与房地产开发商紧密捆绑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必须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的财政观念,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

  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必须公开,接受社会各界检验。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征收集体土地,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地方人大应当加以监督,防止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借助于土地财政,从事关联交易等腐败活动。

  地方政府执行中央廉租房建设政策时,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房地产开发商,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修建廉租房。地方政府必须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廉租房建设方面,做到"丁是丁卯是卯",不得偷梁换柱,不得假公济私。

  第四,必须尽快修改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渐消除集体所有与国家所有土地之间的制度落差,真正做到"土地面前人人平等"。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我国对集体土地实施严格管理,集体土地分为集体耕地和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必须实施严格的报批手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方式,将农村建设用地变为国有土地,可是,决不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建设用地从事房地产开发。

  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在一些地方实施土地改革,在现有土地管理法基础上,允许试点地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廉租房。这是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中打开一个口子,对于解决我国土地制度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推广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城镇化所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大幅度降低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地位,防止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少数房地产开发商垄断经营局面。

  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断然措施,彻底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垄断问题。地方政府不得垄断土地开发,应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从事房地产开发;少数大型房地产公司不得垄断房地产市场,应当允许更多企业建设商品房。只有增加供给,才能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五,必须改变我国房地产市场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以内涵式的发展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虽然我国房地产市场各个环节高度透明,房地产建设安装成本、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利润都已经公开,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再是建筑消费市场,而是一个金融市场。因此,大量交易转移到金融市场,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极不透明状态。

  我国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改变市场监管模式,对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如果只是进行市场准入资格审查,或者只是对我国建筑质量实施施工管理,那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许多内幕都难以掀开。

  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并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问题,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

  笔者建议,我国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向中央请求,由国家审计署牵头,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进行行业审计,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包括资金问题、结构问题、财经违法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并且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提交报告,由中央财经委员会作出决定,对一些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实施监管措施,必要的时候由纪检监察机关介入,将那些从事关联交易和影响力犯罪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绳之以法,因为只有这样,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才会逐渐地步入正轨。

 

中小企业

 

央行要求做好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10月14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同时印发《小微企业银行账户简易开户服务业务指引》《小微企业银行账户开立服务规范负面清单指引》。

  《意见》按照"放得开、管得住、服务好、费用低"原则,统筹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提出18条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和重塑银行账户管理机制和流程,有力保障小微企业正常合理的账户服务需求,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意见》聚焦小微企业开户流程优化,引导银行遵循"风险为本"原则采取差异化客户尽职调查措施,鼓励推行简易开户服务、电子证照应用、政银联动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户服务便利度;聚焦小微企业开户服务事项公开,指导银行提供开户进度查询服务,通过公示开户标准、建立负面清单和畅通投诉渠道等方式,提升开户服务透明度;聚焦小微企业账户风险防控,指导银行强化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账户分类分级、精准识别可疑账户,倒查涉案账户等措施有效防控账户风险;聚焦小微企业开户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指导银行通过完善质效考核、厘清涉案账户责任链、开展常态化督查检查等措施,实现优化服务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意见》要求,银行要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开户难点堵点,减少因风险防控对正常银行账户服务产生不利影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强对银行账户服务的指导监督,强化部门沟通协作。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支付为民",指导银行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筑牢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根基,实现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的两不误、两促进,努力让小微企业看到银行账户服务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央行发布小微企业银行账户开立服务规范负面清单指引

  在为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提供银行账户服务过程中,银行应当始终遵循"风险为本"原则,综合评估账户风险,采取与账户风险等级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做到该坚持的风险防控原则要坚持,该满足的正当合理账户服务需求要满足。鼓励银行参照本指引制定本银行账户开立服务规范负面清单,并接受社会监督。

  一、不得要求小微企业提供与大中型企业相同的详细、完备的经营情况材料。

  二、不得仅以注册地址为集中登记地、以自有或租赁房屋作为经营地址等理由拒绝小微企业开户。

  三、不得仅以办公场所较为简单、没有企业门牌、雇佣人员较少等理由拒绝小微企业开户。

  四、不得将是否实际开展经营活动作为初创小微企业开立基本账户的条件。

  五、不得仅以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户籍所在地为异地等理由拒绝开户。

  六、不得要求小微企业存入大额存款、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或绑定销售相关产品及服务等作为开户附加条件。

  七、不得出于成本收益等考虑拒绝小微企业开户。

 

厦门市出台十条金融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据悉,为落实厦门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支持厦门中高风险区域市场主体抗击疫情,厦门市于10月1日印发《强化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共渡难关若干措施》,推出十条金融纾困措施,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金融服务。

  《措施》涵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融资成本降低、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扶持政策效用、增强保险保障功能、加强资本市场服务、强化地方金融服务、保障个人金融服务、优化金融服务质效、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等。

  《措施》由厦门市金融监管局、厦门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厦门银保监局、厦门证监局联合印发。《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6月30日。国家、省另有规定的,按就高不重复执行。

 

调查分析

 

央行调查显示逾七成银行家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正常

 

  10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第三季度针对银行家、企业家和城镇储户的三份例行调查问卷报告,三份报告分别从银行家和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贷款总体需求、经营景气和盈利、收入与就业方面反映不同群体对当下经济的感受和未来的经济预期。

  企业家、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较高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不论是银行家还是企业家均感受到经济的持续复苏,并对下一季度的经济发展预期均较为积极。

  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9.8%,比上季下降2.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23.9%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72.6%认为"正常",3.5%认为"偏热"。

  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8.6%,比上季下降7.3个百分点。其中,有71.8%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比上季减少7.5个百分点;有25.5%的银行家认为"偏冷",比上季增加11个百分点。对下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42.5%,高于本季3.9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出口订单指数为49.4%,比上季下降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23.1%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出口订单比上季"增加",52.6%认为"持平",24.3%认为"减少"。

  国内订单指数为51.1%,比上季下降4.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21.6%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国内订单比上季"增加",59.1%认为"持平",19.3%认为"减少"。

  在经济持续复苏的同时,出于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今年以来,信用扩张步伐实则逐步放缓,尤其是房地产等重点风险防控领域的信用扩张放缓得更为明显。第三季度,银行家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8.3%,比上季下降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

  储蓄意愿上升 投资、消费意愿下降

  三季度城镇储户的调查问卷结果还呈现出更多有意思的变化。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9.7%,比上季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13.8%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比上季减少1.1个百分点,71.8%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比上季减少0.8个百分点,14.4%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比上季增加1.9个百分点。

  此外,收入信心指数为49.5%,比上季下降1.4个百分点。

  在此情况下,三季度城镇储户对待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一方面,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0.8%,比上季增加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1%,比上季减少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1%,比上季减少0.4个百分点。

  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 46.1%、26.5%和17.5%。

  被问及未来3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大额商品、购房、社交文化和娱乐、保险。

 

调查显示驻港海外及内地公司和初创企业数量均创新高

 

  据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10月7日公布,根据投资推广署和特区政府统计处共同进行的"2021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达9049家,香港的初创企业增至3755家,两项数字均创新高,显示香港的营商环境依然优越,是企业设立或扩展业务的理想地点。

  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表示,过去两年,纵然香港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均经历重重挑战,但仍能沉着应对,维持独特的优势以及对国际和内地商业社群的吸引力。香港初创企业茁壮成长,数量增长骄人,实在难能可贵。特区政府将继续加强投资推广工作,吸引更多海外和内地企业到港营商,并致力孕育初创企业,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根据该项目调查,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量由2017年的8225家增加10%至2021年的9049家。就业方面,这些海外及内地公司的总就业人数达47.3万人,较2017年的44.3万人增加约7%。

  按母公司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内地居榜首,共有2080家公司,之后分别为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按行业分类,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业居首位,共有4294家公司,其次是金融及银行业,以及专业、商用及教育服务业。

  此外,投资推广署进行的"2021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的初创企业持续蓬勃发展,数量较2017年增加68.5%至3755家。这些初创企业雇用13804人,较2017年增加118%,遍布各行各业,例如金融科技、电子商贸、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科技,以及专业或顾问服务等。

 

经贸态势

 

中国与智利实施海关AEO互认安排

 

  据报道,中国与智利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10月8日起实施,这是中国在南美地区首个正式实施的海关AEO互认安排。

  AEO制度由世界海关组织倡导,旨在通过海关对守法程度、信用状况和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认证,给予企业通关便利。不同国家海关之间可以通过AEO互认,给予对方符合资质的企业相关便利。

  互认安排实施后,中国和智利两国AEO企业将享受降低单证审核和货物查验率、加快通关速度、优先查验、指定海关联络员沟通解决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问题等多项便利措施,货物通关时间有望明显压缩,港口、保险、物流等贸易成本也将相应降低。

  智利是中国在南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海关已经与新加坡、韩国、欧盟等20个经济体4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AEO互认,互认国家和地区数量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已占到出口总额的约六成。

  中国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海关将全力推进与俄罗斯、土耳其、约旦、泰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阿根廷、墨西哥等重要贸易国家海关的AEO互认合作进程。

 

缅甸央行宣布境内可合法兑换人民币

 

  据报道,缅甸中央银行10月12日发布通告,宣布即日起允许该国境内持外币结算牌照、兑换牌照的银行和非银行货币兑换机构兑换人民币。

  通告说,缅甸境内持外币结算牌照的银行、持外币兑换牌照的银行和非银行货币兑换机构即日起可兑换人民币。相关银行和非银行货币兑换机构即日起还可兑换日元。此前,缅甸已批准美元、欧元、新加坡元、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在该国境内合法兑换。

缅甸中央银行2019年1月宣布,增加人民币和日元为官方结算货币。

 

亚行称2020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达1.7万亿美元

 

  据悉,亚洲开发银行(亚行)10月12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达1.7万亿美元,创下最高纪录。

  此次调查涉及全球79家银行和469家企业。报告显示,由于疫情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大,2020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比2018年扩大约15%。在所有被金融机构拒绝的贸易融资申请中,约四成来自中小企业。

  亚行贸易和供应链融资事务负责人史蒂文·贝克说,贸易对世界经济从疫情中复苏至关重要,但贸易融资短缺令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困难。

  贝克说,全面推动贸易数字化将有助于缩小贸易融资缺口,而这需要各方更广泛的协调,并在全球范围内就标准制定、执行和立法等达成共识。

  亚洲开发银行是聚焦亚太地区发展的多边开发银行,成立于1966年,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欧盟与澳大利亚推迟贸易谈判

 

  据报道,欧盟和澳大利亚官员10月1日表示,欧盟和澳大利亚间新一轮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推迟一个月举行。

  欧盟委员会首席发言人埃里克·马梅表示,推迟会议的决定是由欧盟执行机构做出的。当被问及这是否为针对澳撕毁与法国的潜艇采购合同的报复措施时,马梅说:"欧盟无意惩罚任何人。"

  欧盟和澳大利亚于2018年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被推迟的第12轮谈判原计划于10月进行。

  9月15日,澳大利亚撕毁此前与法国海军集团签订的采购12艘潜艇的合同。美英澳三国宣布建立所谓新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澳大利亚将与美英合作在澳建造核潜艇。法国外交部9月17日发表声明,决定立即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进行磋商。

 

德国8月商品出口额环比减少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经工作日和季节调整后,8月德国商品出口额环比减少1.2%,为连续15个月环比上升后首次环比减少;商品进口额环比上升3.5%。

  数据显示,8月德国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分别上升14.4%和18.1%。当月,德国对其他欧盟成员国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分别上升15.7%和11.2%;对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分别上升13.1%和25.9%。

  数据还显示,当月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14亿欧元,同比上升20.4%;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76亿欧元,同比上升4.4%。

  德国联邦统计局在声明中表示,经工作日和季节调整后,8月德国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高于2020年2月德国新冠疫情暴发前水平,分别上升0.5%和9.9%。

 

白俄罗斯1至8月外贸顺差超20亿美元

 

  据报道,白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斯诺普科夫10月7日表示,今年1至8月白俄罗斯外贸顺差超过20亿美元,高于2013年以来年度最高值。

  斯诺普科夫表示,西方制裁对白俄罗斯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白俄罗斯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改变经济结构,摆脱制裁的影响。今年前8个月,白俄罗斯外贸商品出口增长36%,为该国带来65亿美元外汇收入。

  斯诺普科夫还表示,今年前8个月,白俄罗经济增长3%。

  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20年白国内生产总值为1470亿白卢布(约合576.5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0.9%。2021年白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1.8%。

 

文莱正式批准RCEP

 

  据悉,文莱政府10月12日宣布,该国已正式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相关文件已于11日向东盟秘书长交存。

  文莱政府表示,迅速完成RCEP批准程序,表明新冠疫情下文莱对支持区域经济复苏以及与合作伙伴加强经贸联系方面的坚定承诺,这将为文莱企业创造新机遇,惠及文莱民众。

  RCEP谈判于2012年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2020年11月,15个RCEP成员国正式签署该协定。RCEP在6个东盟成员国和3个非东盟成员国获批准后,即可在这些批准的国家之间相互生效。

 

投资视点

 

10月1日起京津冀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联合发布公告,10月1日起,在京津冀区域内施行统一的《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京津冀各级税务机关实施的各项处罚事项在裁量标准上统一采用"一把尺",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据了解,裁量基准统一了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发票及票证管理、纳税担保等7类53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局长张有乾介绍,裁量基准以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划分裁量阶次,持续加大对偷税、抗税、骗税以及虚开发票等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多次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税收违法行为按照裁量基准从严从重处罚,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为营造京津冀区域良好税收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裁量基准对纳税人符合从轻处罚的情形进行了规范,对"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等税收轻微违法行为适用"首违不罚"。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税务局局长卢自强表示,将进一步落实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规定,推动实施"首违不罚"事项快速办理、简易处罚网上办理等,在坚持执法刚性的同时保持执法温度。

  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局长程俊峰表示,裁量基准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务实举措,有助于统一规范京津冀税务执法标准,促进区域内税务执法信息互通、执法结果互认,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税务执法区域协同,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

 

 

 

天津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据悉,天津市日前出台《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旨在进一步丰富消费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方案明确了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全球消费资源集聚特征明显,消费升级新高地效应突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形成在更大范围内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再经过3至5年努力,构建起强大消费实现功能,成为具备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全国消费者向往地和展示国内大市场风范的亮丽名片。

  方案提出了打造消费地标、聚焦消费国际化、打造引领消费新高地、创建国际水准消费环境、构建国际消费自由便利制度环境和构建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等6方面重点任务。

 

河南银保监局要求村镇银行主发起行逐步实现绝对控股

 

  据了解,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是2021年初银保监会定下的一大工作目标并下发通知,部分地方监管局又提出了细化要求。10月9日,河南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履职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从切实增强主发起行履职意愿和履职能力、切实强化村镇银行接受主发起行管理的主动意识、切实加强监管部门对主发起行履职的监督指导三个方面推动主发起行有效履行大股东职责,正确处理主发起行与村镇银行权责关系,持续提升主发起行履职意愿和履职能力,促进有效监管和各方联动,确保村镇银行问题整改和风险有效化解。

  提高对村镇银行持股比例

  在切实增强主发起行履职意愿和履职能力方面,《意见》要求主发起行不得在履职过程中谋取不当利益,不得将村镇银行作为违法违规行为的通道,同时要求巩固和提高对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完善对村镇银行的管理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和帮助、牵头组织重大风险处置、提供流动性支持等。

  持股比例方面,《意见》明确,主发起行应协助村镇银行及时识别股东关联关系,及时发现并引退存在超比例持股等问题的股东,通过受让股权或定向募股等方式,提高在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逐步实现对村镇银行的绝对控股或有效管控。

  《意见》还要求,主发起行要在提高对村镇银行持股比例的基础上,加强对村镇银行的并表管理。主发起行应科学制定和完善村镇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设立村镇银行5家以上的,要按年度向本行董事会提交村镇银行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

  四方面明确省联社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四个方面明确了省联社在村镇银行相关事件中的作用:

  管理体系方面,河南省联社应加强对省内农商行作为主发起行的行业管理,明确专门部门做好村镇银行相关工作的协调指导。

  重大风险处置方面,对省内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当主发起行不具备牵头风险处置能力时,省联社应负责总体协调或代为履行相关职责。

  流动性支持方面,对省内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当主发起行不具备救助实力时,省联社应承担调配资金的责任。

  风险处置牵头责任方面,若主发起行不具备牵头风险处置的能力,应推动主发起行股权转让,主发起行为省内农商行的,应督促省联社发挥行业管理职责,予以总体协调或代为履行主发起行职责。

  此外,《意见》还明确,监管职责分工方面,河南银保监局新型农金处负责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履职过程中权责关系及监管工作的政策指导、关系协调,村镇银行所在分局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不同分局、不同条线之间加强联动配合。涉及与省联社相关工作的,由省局负责协调。

  《意见》提到,当村镇银行出现以下情形时,主发起行应承担组织重大风险或问题的处置责任:公司治理机制濒临或已经失效,社会股东非法控制村镇银行,被监管部门列为高风险机构,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连续4个季度不达标,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主要高管人员被刑事拘留或纪律审查、监察调查,出现集中取款事件等。

 

安徽省试点推行住宅工程质量保险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住宅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试点推行住宅工程质量保险,探索建立工程质量保险与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品质提升、工程质量保修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压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有效消除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住宅居住品质,逐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全省全面推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保险奠定基础。

  据悉,住宅工程质量保险试点的承保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围护结构和防水工程;装修工程;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供热与供冷系统工程等五个主要方面。试点险种将以"工程质量各方主体责任不变"和"风险防控到位、费率设置合理、理赔便捷及时"为基本原则,《通知》明确可以采取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专项质量保险等险种,保险险种可以单独试点,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组合,以组合险种形式推广。

 

广东十四五规划水利建设总投资超8200亿元

 

  10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水利高质量发展先行省,广东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基本成形,并率先构建智能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

  据了解,广东濒临南海、地处珠江流域下游,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有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和粤西沿海诸河等七大流域,2.4万多条河流水系,长度超过10万公里,是国内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规划》提出了广东全省主要江河堤防达标率达到85%;全省60%以上(珠三角九市90%以上)县级行政区建成节水型社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高质量建成碧道长度超7800公里等具体发展目标。

  据初步匡算,广东"十四五"水利建设项目共95项,总投资规模8201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规模4050亿元。

  此外,根据广东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目前已遴选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20宗重点项目,优先安排投资计划。重点项目总投资5102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2370亿元,占"十四五"投资规模的59%。

 

广西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在全区设置五级田长,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各级负责、严格考核等制度,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推进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施意见》明确,自治区设置总田长,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分别设置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田长,一二三级田长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四级田长由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各级田长对本行政区的耕地保护工作负责。全区各地要坚持从严保护、底线思维、党政同责基本原则,落实保护优先、从严管理,实行"自治区负总责、市县负主责、乡镇具体负责、行政村负责落地"的责任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广西提出,实施田长制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强化农田管护、加强农田建设、引导农田利用。要向社会公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范围界线,公开田长名单和责任事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耕地卫片监督和土地卫片执法,强化乡级监管、村级管护,以行政村为耕地保护网格单元,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开展行政村耕地日常巡查检查,重点巡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破坏耕地情况。建立健全土地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和土地违法举报奖励制度,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查处改变耕地性质和用途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防止污染耕地、破坏地力和毁坏农田基础设施。

  《实施意见》明确,依据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管,建立耕地种植情况动态监测制度,监测耕地利用和种植变化情况,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确保已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加强耕地撂荒监管,定期摸清情况,加大耕地撂荒治理力度。

  此前,作为广西田长制的先行军,贵港市已于今年5月出台方案,在全市逐步建立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制度完备、协同有力、激励科学、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田长制,并于日前在各县(市、区)设立了首批18块"田长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根据《实施意见》,到今年底,广西各级将全部成立田长制办公室,基本建立体系完备、责任明确的耕地保护田长制。到2022年底,实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网格化。到2023年底,全区各级形成完备的田长制体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有效遏制和控制,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稳定合理的目标任务。

 

福建省出台"十四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日前,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金融业主要目标为"一中心、两平台、三个示范区、五个更加",即"围绕金融服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以创新、改革、开放为抓手,推动金融资源更加集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金融开放更加全面、金融生态更加优化,积极打造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示范区,着力建设海丝金融合作平台和两岸金融融合发展平台,将福建建设成为特色金融优势突出、国际化特征鲜明的区域金融中心"。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金融业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将进一步加大。2025年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000亿~5100亿元,占GDP比重约7.7%~7.85%。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达14.5万亿元。2025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8.2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9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等增速高于"十三五"时期。"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非金融企业平均每年实现直接融资额5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3家以上。2025年力争实现保费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25年末,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放大倍数达4倍、平均融资担保费率1%左右。

  《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资源集聚,构筑金融发展高地;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推动证券期货业发展,增强直接融资服务能力;支持保险业发展,促进保险市场加快扩容;提升财富管理服务水平,满足居民资产管理需求;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毛细血管"功能。

  二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创新驱动,服务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聚焦产业升级,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扩大内需,促进服务内循环;聚焦乡村振兴,提升"三农"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着力特色金融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新动能。发展普惠金融,打造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发展数字金融,助力数字福建建设。

  四是深化闽台金融合作,建设两岸金融融合发展平台。探索创新闽台金融合作,积极引进台湾金融机构,鼓励闽台金融同业合作,探索闽台征信交流合作;提升台胞台企金融服务质效,加强直接融资服务,推出对台专属服务,加大涉台园区服务。

  五是推动金融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建设海丝金融合作平台。加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优化跨境融资和外汇管理服务,探索海丝特色离岸金融;推动闽港闽澳金融交流;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

  六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提升金融风险治理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地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金服云"平台建设,健全金融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另外,针对福建省金融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规划》提出十大专项行动,具体包括:直接融资跨越发展专项行动、保险发展专项行动、海洋金融专项行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普惠金融专项行动、碳金融专项行动、数字金融专项行动、闽台金融合作专项行动、海丝金融专项行动、金融风险防控专项行动。

 

福建省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实施细则公布

 

  近日,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印发《福建省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包括总则、注册管理事项变更备案类程序、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管理、变更备案的监督管理、附则五个部分,明确了备案类变更管理的适用范围、办理程序,以及生产场地变更的办理路径等内容,对进一步规范指导药品上市后变更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明确上市许可持有人主体责任和技术要求。《实施细则》明确,持有人是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药品上市后变更控制体系,根据有关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产品特点,经充分研究、评估和必要的验证后确定变更管理类别,对于备案类变更,按照该实施细则要求备案后实施。

  二是明确变更备案的工作程序。《实施细则》规定,备案程序分为备案申请提出、备案资料签收、备案信息公示、备案资料审查四个环节。《实施细则》对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时限要求。

  三是明确备案审查管理责任分工。《实施细则》提出,收到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相关资料后,福建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福建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分别开展技术审评和现场检查。许可检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和注册场地变更检查合并实施,现场检查兼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和注册核查要求。

  此外,《实施细则》要求,持有人应当在年度报告中对本年度备案变更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福建省药监局及时将备案变更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加强对药品上市后变更的监督管理,对持有人变更控制体系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其履行变更管理责任。

 

厦门市出台四条措施支持工业企业稳定发展

 

  据悉,厦门市工信局于日前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根据《若干措施》,将对2021年第四季度产值比第三季度增长10%及以上的存量规上制造业企业,按第四季度产值增量的1%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2021年下半年投产纳统的新企业产值达2亿元~5亿元给予50万元奖励,产值达5亿元及以上的给予100万元奖励。

  对厦门市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数字化赋能、工业设计、融资、管理咨询、培训、法律维权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单家企业累计服务支持总额不超过50万元。

  对厦门市同安区以及同安区以外中高风险地区及封控管控区的企业技改项目给予技改服务基金即来即办"白名单"支持,其他申请即来即办"白名单"项目门槛由总投资5000万元调整至2000万元。

  开通"应对疫情影响服务直通车"平台,受理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用工、融资、供应链等问题,并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IMF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5.9%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2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势头趋缓,预计全年增长率为5.9%,较7月份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报告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加持久,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迅速传播加剧了疫情前景的不确定性。就业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加剧、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给各经济体应对政策带来多方面挑战。

  报告指出,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在供应链中断影响下增长放缓,以及低收入发展中经济体疫情形势恶化导致经济增幅收窄。不过,一些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有望在短期内走强。

  具体来看,今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2%,较7月份预测值下调0.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6.4%,较7月份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6%,较7月份预测值下调1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将增长5%;日本经济将增长2.4%。同时,IMF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8%。

  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9%,与7月份预测值持平。

  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表示,受疫苗获取能力及政策支持力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各经济体经济前景出现分化,这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出现中断且中断时间超过预期,很多经济体通胀形势严峻,导致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加剧,政策应对难度加大。

 

IMF认为全球经济均衡复苏面临三大风险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0月5日在参加一场线上活动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举步维艰,面临各经济体增长分化、通胀上升和公共债务高企三大风险。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根据IMF7月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6%,但鉴于复苏面临的分化、通胀和债务三大风险,目前来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低于这一数字。

  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和美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些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也在增强,但在疫苗短缺和政策应对能力有限的地区,经济增长形势持续恶化。她预计,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有望在2022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很多经济体的总体通胀率迅速上升,全球粮价和能源价格走高,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她预计,多数经济体面临的价格压力有望在2022年消退,但全球通胀前景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果通胀预期持续上升,可能导致利率快速走高和融资环境急剧收紧。

  同时,全球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接近100%。各经济体债务压力存在严重分化。受疫情影响,很多财力薄弱的经济体预算空间进一步缩小,当前处境十分艰难。

  为此,格奥尔基耶娃呼吁各经济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国家和多边层面果断行动,加快全民疫苗接种,并根据自身国情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各经济体应加快推进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技术变革和实现包容性发展三项工作。

 

经合组织宣布136个国家和司法管辖区达成国际税改协议

 

  据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0月8日发布声明称,136个国家和司法管辖区已同意进行国际税收制度改革,将从2023年起向大型跨国企业征收至少15%的企业税。

  声明说,合计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90%以上的这些国家和司法管辖区同意实施双支柱国际税改方案,以应对经济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

  声明说,该方案的支柱一将确保规模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跨国企业利润和征税权在各国之间更公平地分配。新规则要求跨国公司在其经营活动所在国纳税,而不仅仅是在其总部所在地。支柱二是将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设为15%。从2023年起,年收入超过7.5亿欧元(约合8.7亿美元)的公司都将适用这一税率。

  声明说,该方案实施后,超过1250亿美元来自全球约1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利润将被重新分配给各国。这些公司无论在哪里经营和创造利润,都将公平纳税。

  经合组织强调,该方案并非寻求消除税收竞争,而是对竞争施加多边商定的限制。经合组织秘书长马赛厄斯·科尔曼说,此次达成的协议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将确保国际税收制度适合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

  根据声明,经合组织的目标是在2022年签署一项多边公约,以便在2023年有效实施新的国际税收制度。

 

经合组织推行国际税改影响几何

 

据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日前在巴黎宣布,136个国家和司法管辖区已同意进行国际税收制度改革,将从2023年起向大型跨国企业征收至少15%的企业税,以应对经济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税收制度改革有助于规避大型跨国互联网企业逃税和避税,但也可能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较小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经济策略,引发外资投资降低,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

  经合组织此次推出的方案是重新分配跨国企业利润征税权和设立全球有效最低税率的双支柱包容性框架。该组织说,这一方案的支柱一将确保规模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跨国企业利润和征税权在各国之间更公平地分配。新规则要求跨国企业在其经营活动所在国纳税,而不仅仅是在其总部所在地。支柱二是将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设为15%。从2023年起,年收入超过7.5亿欧元(约合8.7亿美元)的公司都将适用这一税率。

  经合组织表示,该方案实施后,超过1250亿美元来自全球约100家大型跨国企业的利润将被重新分配给各国。

  分析人士指出,实施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规则后,跨国企业将其利润转移到低税区或“避税天堂”的动力将会明显下降。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税收的教授迈克尔·德弗罗曾测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8家会受到支柱一规则影响,其中美国、欧洲企业各37家。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雷米·布尔若表示,在一个国家产生营业额后开始对利润征税,以及最低15%的企业税都将促使大型跨国企业重新定向它们的投资。

  近年来,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被指责利用现行国际税务体系漏洞进行避税。

  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明了一种业内俗称“双层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的避税策略,即将其在欧洲的部分营业收入先转移到爱尔兰或荷兰等低税率国家的分支机构再进行纳税。长期以来,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互联网巨头利用欧盟税法漏洞避税心存不满。

  布尔若认为,新税收制度会使像爱尔兰这样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不能继续以较低的税率吸引跨国企业。

  爱尔兰企业税率为12.5%,是一些互联网巨头欧洲总部所在地。爱尔兰财政、公共支出与改革部长帕斯卡尔·多诺霍此前表示,推行国际税改可致爱尔兰损失20%的跨国企业税收。

  此外,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也对新方案中规定的15%最低企业税率表示不满。阿根廷经济部长马丁·古斯曼日前表示,发展中国家被迫在“糟糕和更糟糕的(方案)”中选择。

  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税收政策负责人苏珊娜·鲁伊斯说:“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担忧被忽视。15%税率的提议将使富裕国家受益并加剧不平等。”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此前表示,设立全球最低企业税率剥夺了一些国家利用低税率吸引跨国企业投资的政策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其他手段吸引外资的经济体不公平,多边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应考虑对这些经济体给予帮助。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支持全球企业税改

 

  10月13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发布联合公报,支持此前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提出的双支柱包容性税改框架,以建立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体系。

  当天,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线下会议。会后发布的联合公报显示,财长和央行行长支持重新分配跨国企业利润征税权和设立全球有效最低税率的双支柱包容性税改框架,以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税收挑战,建立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体系。

  为应对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和跨国企业转移利润避税给国际税收政策带来的挑战,改革全球税制呼声不断。经过多年研究和谈判,经合组织推出双支柱包容性框架,计划10月完成税改框架剩余技术性工作,并于2023年落实计划。

  根据经合组织预计,通过双支柱国际税改框架,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利润的征税权将转移至市场辖区;如果设定全球最低企业税率不低于15%,全球每年将新增约1500亿美元税收。

  当天发布的联合公报还指出,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持续的政策支持,全球经济正在以坚实步伐持续复苏,但各经济体之间和经济体内部复苏差异依然很大,面临增长风险。财长和央行行长愿继续推动复苏进程,避免过早撤出支持措施,同意在未来几个月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解决与疫情相关的供应瓶颈和短缺问题,确保安全、公平和可负担的疫苗供应、新冠病情诊断和治疗。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对今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实施6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表示欢迎,并呼吁IMF建立一个新的抗风险和可持续性信托基金,提供可负担的长期融资,以帮助低收入经济体、小型发展中经济体和脆弱的中等收入经济体降低国际收支稳定风险。

 

美联储透露缩减购债路线图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0月13日公布的9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可能从11月中旬或12月中旬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于明年年中结束资产购买计划。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与2013年美联储上一次启动缩减购债相比,当前新兴经济体抵御金融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总体增强,政策准备也更为充分,能更好应对美联储缩减购债的影响。

  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在9月会议上讨论了每月逐步减少购买1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计划。如果美联储在11月2日至3日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做出缩减购债的决定,则可能从11月中旬或12月中旬开始启动。如果美国经济稳定复苏,可能会在明年年中结束购债。目前美联储每月持续购买约8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压低长期利率并刺激经济复苏。

  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伊恩·谢泼德森认为,会议纪要已清楚表明美联储将在下次会议上宣布开始缩减购债。彭博社经济学家安德鲁·赫斯比也认为,会议纪要表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成本已超过收益,几乎可以肯定美联储将在11月会议上宣布缩减购债的决定。

  美国劳工部13日公布的通胀数据进一步加大了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压力。受供应短缺和需求回升影响,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5.4%,环比和同比涨幅均高于前一个月,表明通胀并未像美联储期待的那样回落。富国银行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萨拉·豪斯认为,9月通胀数据表明疫情引发的供应瓶颈问题还未缓解,预计美国CPI同比涨幅将保持在5%以上直到明年第一季度。

  过去几周,美联储官员一直通过公开演讲、媒体采访等多种方式向市场释放缩减购债日益迫近的信号。各界比较关心的是,全球金融市场会否再次出现所谓"缩减购债恐慌"。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意外释放缩减购债规模的信号,曾引发投资者恐慌和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大幅上升,部分新兴市场出现股市下跌、货币贬值、资本加速外流的动荡局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表示,"缩减购债恐慌"曾造成短时间内利率水平大幅上升、信用利差扩大,对新兴市场非常不利,因此美联储改善政策沟通、确定合适的缩减购债节奏极为重要。

  阿德里安表示,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中国在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经济已恢复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增长水平,同时国际投资者大举投资中国发行的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因此,美联储缩减购债不会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产生明显影响,但其他新兴市场可能面临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

  国际金融协会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金融市场已基本消化美联储缩减购债迫近的消息,同时新兴市场应对全球冲击的能力增强,IMF近期完成的新一轮特别提款权分配也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补充了外汇储备,因此金融市场不大可能再次出现"缩减购债恐慌"的情形。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斯科特·戴维斯表示,2013年"缩减购债恐慌"主要集中在那些存在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外汇储备水平较低、外币债务比重较高的新兴经济体。与2013年相比,目前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水平更高、外币债务比重更低、经常账户赤字更小,整体资产负债表状况更好,因此不容易受到美联储缩减购债的影响。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奥塔维亚诺·卡努托表示,许多新兴市场的经济基本面与2013年相比已明显改善,当前较为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有助于部分抵消金融环境收紧造成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也在通过释放更多政策信号尽量降低出现市场恐慌的风险。他认为,与美联储缩减购债相比,新兴市场更应该担心的是疫苗接种缓慢导致的经济复苏乏力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

  但阿德里安警告,随着美联储逐步缩减购债和全球融资成本上升,低收入国家的债务问题将面临更大挑战。他说,目前约一半低收入国家的债务水平已不可持续,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债务重组。

  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并不意味着加息迫在眉睫。美联储9月公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有9名美联储官员预测2022年底之前至少加息1次,另外9名美联储官员则支持维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水平直到2023年。不过,随着美国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在2022年底启动加息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高盛集团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

 

  据报道,高盛集团日前发布研究报告,下调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5.7%调降至5.6%,从4.4%调降至4%。

  高盛集团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在中期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应对财政支持的放缓;二是设法促使服务业支出快速反弹,以抵消商品购买下降带来的影响。

  高盛集团表示,考虑到新冠疫情对消费服务支出的影响将更为持久,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复苏预计将会延后。

  高盛集团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里格斯表示,预计很多人至少在半年内不会去电影院等休闲娱乐消费场所,这表明经济活动完全恢复仍需时间。

  因担心疫情反弹导致居民消费支出放缓,高盛集团于9月初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7%。

 

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短期提高债务上限法案

 

  据报道,美国众议院当地时间10月12日以219票赞成、206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短期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法案,将限额提高至4800亿美元,财政部估计这一数额将维持政府支出至12月3日。

  这一法案的通过暂时解决了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燃眉之急,上周(10月4日-10日)参议院刚通过了该法案。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此前表示,若国会无法达成协议,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政府雇员工资、儿童税收抵免、社会保障福利和军队工资等都将无法支付。

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决议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临时的妥协措施,但长期解决方案的路径仍不明朗。共和党人坚持认为,民主党人应该利用参议院的和解程序,在政党路线的基础上提高债务上限,但民主党对此则提出反对,指出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共和党曾愿意三次提高债务上限。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在暂停两年后于今年8月1日恢复生效,美国财政部8月2日启动非常规措施以避免债务违约,但相关手段在10月18日前后用尽举债空间。

 

美国9月份CPI涨幅超预期

 

  据报道,美国劳工部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5.4%,均超过市场普遍预期。

  数据显示,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美国9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4%,同样超过市场预期。

  具体来看,美国9月能源价格上涨1.3%,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推动整体物价攀升。其中,汽油价格环比上涨1.2%,同比涨幅达42.1%;燃料油价格环比上涨3.9%,同比飙升42.6%。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9%。其中,肉类、家禽、鱼类和蛋类价格环比上涨2.2%,同比涨幅为10.5%。同时,占CPI比重约三分之一的住房价格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3.2%。

  分析人士认为,前所未有的供应短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以及工资上涨共同推高生产成本。很多企业将部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推动通胀持续加剧,超出美联储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2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全球通胀上行风险加剧,通胀前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如果通胀持续居高不下,美联储与其他央行有必要准备应急计划,提前提高利率以控制价格上涨。

 

欧盟经济和财政部长会议聚焦经济复苏计划

 

  据报道,欧盟各国经济和财政部长10月5日在卢森堡召开会议,讨论欧盟经济复苏计划实施情况等议题。会议通过了马耳他的经济复苏计划。

  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长安德烈·希尔采利当天表示,目前欧盟已有19个成员国的经济复苏计划获得批准,其中大部分成员国已收到所需预融资。马耳他的经济复苏计划重点关注绿色经济和数字化,有助于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

  会议还讨论了欧盟"减轻失业风险援助计划"运行情况。希尔采利表示,欧盟"减轻失业风险援助计划"在保障就业和生计方面发挥了作用。"我们必须保持这种势头,确保经济强劲复苏。"

  欧盟"减轻失业风险援助计划"旨在为紧急情况下降低失业风险提供临时支持,是欧盟应对新冠疫情措施的一部分。迄今为止,欧盟已在该计划项下为19个成员国提供约900亿欧元支持。

  此外,会议就即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欧盟及其成员国将继续大力支持落实《巴黎协定》目标,承诺扩大对国际气候融资的贡献,特别是加强私人资金调动。

2020年7月,欧盟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2021年至2027年长期预算,以及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欧盟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2020年12月,欧盟领导人就落实复苏计划达成协议。

 

欧盟委员会制定"工具箱"应对能源价格攀升

 

  据悉,欧盟委员会10月13日制定"工具箱",旨在帮助欧洲企业和民众应对当前能源价格不断攀升。

  欧盟称,欧盟及其成员国可利用该"工具箱"来应对当前能源价格上涨的直接影响,并增强抵御未来冲击的韧性。欧盟委员会预计能源价格大涨的情况明年春季将有所好转,届时可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但表示在清洁能源方面的长期转型和投资政策不会改变。

  这一"工具箱"包括一系列中短期措施。其中,短期措施包括向消费者和家庭提供收入补贴或减税,向企业或行业提供援助等,中期措施包括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拓展能源储存能力等。

  负责能源事务的欧盟委员卡德丽·西姆松说,欧盟十分关切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在摆脱疫情开始经济复苏之际,保护消费者、支持欧洲企业十分重要。

  近期,欧洲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引发广泛关注。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欧元区通胀率达3.4%,高于市场预期,并创下13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是推升通胀的主因。

 

欧佩克未扩大增产计划

 

  据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10月4日宣布继续按照原计划提高11月原油产量。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全球部分地区面临天然气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和供应短缺,替代效应预计将在今年冬季带来额外石油需求,进而加剧石油市场供需紧张,油价或进一步冲高。

  根据欧佩克会后发表的声明,与会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再次确认第19次部长级会议批准的产量调整计划和月度产量调整机制,并决定根据原定时间表,将11月的月度总产量上调日均40万桶。

  声明说,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第22次部长级会议将于今年11月4日举行。

  由于新冠疫情冲击石油需求,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去年达成协议,每日减产将近1000万桶,相当于全球产量的10%。今年4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从5月开始逐步增加石油产量。

  今年7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在第19次部长级会议上达成协议,同意从今年8月起每月将其总产量上调日均40万桶,直至逐步取消日均580万桶的减产;与会各国将继续举行月度会议来评估市场情况并决定下个月的产量水平,努力在2022年9月底前结束减产。

 

 

 

法国计划投资300亿欧元发展高科技和新能源等产业

 

  据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10月12日在总统府爱丽舍宫公布了一项3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主要涉及半导体、生物制药、核能、电动汽车、农业等领域,旨在提高法国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

  根据这项名为"法国2030"的计划,法国将投资近60亿欧元,应对半导体短缺并确保法国工业在该领域的独立性,使法国电子产品产量在2030年前增加一倍。

  此外,法国还计划在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约40亿欧元,促进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并在2030年前生产首架低排放飞机。

  马克龙还宣布,将在2030年前向核能领域投资10亿欧元,以开发"颠覆性技术",特别是"更加模块化"和"更加安全的"小型核反应堆。同时,法国将大力发展氢能源,在钢铁、水泥和化工等产业部门用氢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帮助这些行业脱碳。

  根据该计划,法国在2030年前将至少投资20亿欧元用于农业创新。同时,还将加大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在2030年前开发至少20种对抗癌症、新发疾病和慢性病的药物。

  此前,法国推出总额10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其中近400亿欧元为欧盟提供的拨款。法国政府表示,经济复苏计划资金将侧重于支持生态转型和数字经济,此外还将用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就业。

 

劳动力及供应链问题拉低英经济增长预期

 

  据报道,受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延迟等因素影响,英国近期出现加油站燃油供应短缺、制造业增速放缓等问题,英国企业商业信心指数显著下滑,进一步拉低市场对英国经济的增长预期。

  英国汽油零售商协会是一个燃油零售商组织,超半数的英国加油站是其会员。该协会9月29日对会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约有37%的加油站"燃料耗尽"。

  该协会负责人戈登·巴尔默表示,目前炼油厂和码头燃料库存仍保持正常水平,但重型货车司机短缺,导致燃油交付量减少。

  受新冠疫情和"脱欧"等因素影响,英国卡车司机严重不足。英国公路运输协会估计,英国目前缺少约10万名卡车司机。英国零售商协会则表示,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卡车司机,不少商品价格都会受到影响。

  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延迟也影响了英国制造业。英国市场研究机构埃信华迈公司和特许采购与供应协会10月1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7.1,低于8月的60.3,触及七个月低点。

  特许采购与供应协会主管邓肯·布罗克表示,英国制造业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增长放缓。进入第四季度,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延迟问题会更严重,小型企业受影响最大。

  埃信华迈公司经济学家罗布·多布森说,因制造业产出和新订单增长大幅放缓,而投入成本和销售价格继续飙升,9月PMI数据表明英国存在陷入"滞胀"的风险。

  另据英国董事协会9月30日发布的一项会员调查,9月份企业商业信心指数出现"断崖式下跌"。75%的受访对象表示,预计未来12个月的企业成本将高于去年同期,只有5%的受访对象对未来12个月的英国经济表示"非常乐观"。

  英国董事协会伦敦金融城分会主席约翰·麦克利恩表示,企业信心下滑,主要受预期成本和工资上涨影响。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姬蒂·厄谢尔说,最近几周商业环境急剧恶化,英国中小企业对整体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9月下旬下调了今年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增长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供应链和劳动力问题。麦克利恩说,政府应采取激励措施,推动公司升级供应链和改善劳动力情况。

厄谢尔则表示,劳动力短缺不仅出现在低工资领域,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也存在短缺。政府应设法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美元在俄罗斯国际储备中占比持续下降

 

  据报道,俄罗斯中央银行10月1日公布的报告继续释放去美元化信号。报告显示,俄罗斯央行降低了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增加了黄金、人民币等资产的占比。

  数据显示,从2020年3月31日到2021年3月31日,美元在俄罗斯国际储备中占比从23.7%减少到20.9%,欧元占比从30.3%减少到28.8%。与此同时,黄金占比增加0.7个百分点,达到21.5%;人民币占比增加一个百分点,达到13.2%;英镑占比增加0.6个百分点,达到6.7%。

  数据还显示,截至今年9月24日,俄罗斯国际储备总额相当于6179亿美元。

  俄罗斯政府近年来不断释放去美元化的信号。今年6月,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表示,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国家福利基金将减少美元资产,增加人民币等其他资产持仓占比。分析人士认为,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决定既反映了俄中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也表明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8月工业新订单环比显著减少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价格、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今年8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减少7.7%。

  数据显示,8月德国国内新订单环比减少5.2%,国外新订单环比减少9.5%;来自欧元区的新订单环比增长1.6%,来自欧元区以外的新订单环比减少15.2%。

  德国联邦统计局还将7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增幅从初值3.4%调整为4.9%。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当天表示,德国工业新订单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苏丹通胀率持续超过300%

 

  据报道,苏丹中央统计局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9月份通货膨胀率为365.82%,与8月份相比略有下降。

  数据显示,苏丹8月份通胀率为387.56%。苏丹中央统计局表示,9月份通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品、饮料及进口消费品价格下降等。

  今年2月,苏丹过渡政府大幅贬值本国货币,希望结束该国经济和货币失衡状况。苏丹财政部6月宣布取消汽油和柴油补贴,并计划将该国2021年通胀率降至95%。

  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苏丹失去绝大部分石油资源和最主要外汇收入来源,因而出现巨大财政赤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

 

新西兰央行加息25个基点

 

  10月6日,新西兰央行将现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5%,符合市场预期。

  这是新西兰央行七年来首次加息。此前,新西兰央行在8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未能加息。有经济学家预期,新西兰央行明年将加息至1.5%。

 

津巴布韦总统称2021年津将摆脱经济衰退

 

  据悉,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10月7日在总统府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预计该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20年增长7.8%,走出连续两年经济衰退的阴影。

  姆南加古瓦说,得益于农产品丰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坚挺以及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年津巴布韦经济将实现触底反弹,一度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也在平稳下降。

  他表示,经济反弹和企业生产活动增多导致电力需求大幅增长。津政府正着力增加对火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投资,以满足企业和民众用电需求。此外,津政府还将加大基建领域的投入。

  姆南加古瓦再次呼吁西方国家尽快解除对津巴布韦的制裁。他表示,自2001年以来,西方国家的非法制裁给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不利影响。

 

印度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据报道,印度央行10月8日宣布将回购利率维持在4%不变,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印度央行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印度通胀压力正在走低,7月份和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回落到央行设定的通胀管理区间。另一方面,印度经济复苏并不均衡。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的旅游、酒店和餐饮等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印度央行行长达斯8日表示,印度央行当前的优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对印度经济复苏前景构成威胁。目前,印度国内燃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这可能导致物价水平升高。

 

投资分析点评

 

▲威马汽车将获约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10月5日,国内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威马汽车宣布,公司预计将获得约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其中,D1轮融资由电讯盈科及信德集团两家港股公司领投,广发信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发信德")旗下美元投资机构等参投,融资金额超过3亿美元。随后,公司将在D2轮与其他国际知名美元投资机构签署融资协议,预计融资总金额将达约5亿美元。

  电讯盈科为香港富豪李嘉诚家族旗下公司、信德集团为澳门"赌王"何鸿燊家族旗下公司、广发信德是广发证券全资子公司。

  威马汽车计划将本轮融资用于无人驾驶及其他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研发,销售和服务渠道拓展等,为威马汽车无人驾驶的持续研发带来关键支撑,进一步确立威马汽车在智能科技与产业布局方面的领先优势。

  今年4月,威马全新的W6车型,成为国内首款具备限定场景下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量产车型。据悉,10月中旬,威马将发布最新款的轿车型,以进一步展示其最新的研发及应用成果。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首款量产产品为SUV车型EX5,于2018年9月开始交付。目前在售车型包括威马W6、EX5-Z和EX6 Plus 6座,以及主要面向出行市场的威马E.5。

  威马汽车自创立之初,便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做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第二步,成为数据驱动的智能硬件公司;第三步,成长为智慧出行新生态的服务商。

 

  ▲宁德时代拟在湖北投建一体化电池材料项目

 

  10月12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下称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及其控股子公司宁波邦普,在湖北省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田家河片区投资建设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

  宁德时代介绍,项目主要建设具备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磷酸铁锂及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拟由广东邦普、宁波邦普负责实施。其中,一体化电池材料配套化工材料中的磷酸、硫酸等原料建设项目,拟与湖北宜化合作建设(广东邦普控股子公司宁波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持股65%、湖北宜化持股35%)。

  宁德时代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在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保障公司电池材料供应,推进公司退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而湖北宜化认为,磷酸铁锂行业有望在未来数年,持续享受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拉动的高景气度。精制磷酸、磷酸铁作为磷酸铁锂的原料,预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与宁波邦普合作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项目,有利于公司抓住新能源市场发展机遇,优化和升级磷化工产业链布局,发挥煤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及持续盈利的能力。

 

  ▲华为复制"军团"模式进入四个领域数字化

 

  据报道,继年初成立煤矿"军团"之后,华为复制"军团"模式进入四个领域数字化。10月11日,华为宣布正式成立海关和港口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和智能光伏军团。

本次成立的四大军团,华为此前已经布局。华为一直在推港口的无人化,通过5G技术,让龙门吊操作员转到办公室内,远程操控集装箱的起落,同时让装载集装箱的骨架半挂车实现无人驾驶。智慧公路主要做的是道路监测等技术。在数字能源领域,华为一方面帮助电信运营商等,打造低碳节能的数据中心,另一方面在销售光伏逆变器。

 

  ▲北方稀土拟合资投建稀土永磁产业化项目

 

  10月11日,北方稀土( 600111.SH )公告,公司拟与安泰科技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包钢磁材合资组建稀土永磁业务新公司,以新公司为主体利用包钢磁材现有土地、厂房和设施建设年产5000吨稀土永磁产业化项目。其中,北方稀土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66亿元,持股比例41.5%;包钢磁材以经审计评估后的磁体相关净资产作价出资3000万元,持股比例7.5%;安泰科技以自有资金出资2.04亿元,持股比例51%。

  该项目建设期两年,自2021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总投资4.9亿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国宝武启动混改

 

  据悉,为全面精准有效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10月12日,中国宝武集团举行专场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推介会,通过实施子公司混改推动央企和民企协同发展,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深度融合。

  此次推出的21宗混改实施项目聚焦于钢铁主业相关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产业、资源环境产业和产业金融业,涉及原料矿产、环境资源、供应链服务、清洁能源、再生资源、金融产业等多种不同业态,拟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上市等多方式、多渠道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多计划于2-3年内培育上市,其中部分公司即将接受上市辅导。

 

▲兰花科创多家子公司停产

 

  据报道,又有上市公司停产,此次缘于晋城市2021-2022年秋冬季重点行业企业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的发布,涉及上市公司兰花科创(600123)多家子公司。

  10月8日晚间,兰花科创公告,收到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关于明确2021-2022年秋冬季重点行业企业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的通知》(晋市气防[2021]2号)文件通知:根据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和国家、省关于2021-2022年秋冬季实施联防联控有关要求,结合晋城市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实际,对重点行业企业在2021-2022年秋冬季(2021年10月1日-2022年3月31日)采取区域统筹的方式,实行轮流停产减排和差异化管控。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公司所属山西兰花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停产,所属山西兰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田悦分公司、化工分公司、山西兰花丹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分公司5家企业2022年1月25日至2022年3月15日停产。

  近日,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发布了上述应急管控措施的通知,本次应急管控涉及煤化工行业、钢铁行业、水泥、焦化、砖瓦行业、陶瓷行业等多个行业。

  其中煤炭化工行业涉及晋煤集团、兰花科创、天泽集团煤化工行业整体限产40%,焦化行业山西兴高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兴高集团三甲炼焦有限公司2022年1月25日至3月15日结焦时间延长至70小时以上,水泥行业4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按照山西省水泥行业秋冬季错峰生产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合计停产131天。

  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表示,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责成先骨干部门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尤其要督促停产企业要落实到位,在复产或停产时,要派人驻场监督,确保污染物排放量降到最低。

  兰花科创地主营煤炭、型煤、型焦、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等,公司地处全国最大无烟煤产区沁水煤田腹地,现有煤炭生产矿井6座,在晋城、临汾、朔州三地拥有煤炭资源面积177.8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16亿吨,其中无烟煤12.97亿吨、焦煤0.61亿吨,动力煤2.42亿吨。"兰花"牌煤炭为山西省标志性名牌产品,备受国内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用户青睐。不过,此次停产并未对公司煤炭生产造成影响。

 

  ▲海螺水泥举牌亚泰集团

 

  据报道,海螺水泥(600585)又开始出手投资同行了,公司最新举牌亚泰集团(600881)。截至目前,除亚泰集团外,海螺水泥还持有港股公司西部水泥(02233.HK)24%股权,以及新力金融(600318)6.08%股权。

  10月8日晚间,亚泰集团公告,公司10月8日收到海螺水泥发来的《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报告书显示,2021年7月7日至10月8日,海螺水泥以自有资金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买入亚泰集团股份,截至10月8日,共买入亚泰集团1.62亿股股份,占亚泰集团已发行股份数量比例为5%。

  据亚泰集团披露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海螺水泥不断买入至举牌亚泰集团期间,其买入亚泰集团股票单价在2.84元/股至3.29元/股之间,取中间值3.065元/股粗略计算可知,海螺水泥此次举牌成本约为4.97亿元。

  亚泰集团起家于房地产行业,于1995年完成上市,1997年收购双阳水泥厂,开始开展水泥业务,1999年与解放军军需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开发"新型系列抗癌生物导弹药物"项目合作项目合同,进军医药领域。入主东北证券有限公司,成为东北证券大股东,进军金融领域。2004年,通过资产收购进入煤炭产业。目前,公司形成了建材、地产、金融为主业,涉及煤炭、医药、商贸等"5+1"的产业结构,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公司成长源自于外延扩张,第一大股东为长春市国资委。

 

  ▲中石化拟清仓九州证券10.98%股份

 

  据报道,自2018年监管要求九鼎集团出售旗下金融牌照以来,九州证券一直在市场寻求新的买家,至今迟迟未果。10月12日,九州证券二股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则抛出了清仓计划。

  北京产权交易所官网挂出的券商股权转让信息显示,中石化挂牌转让3.7亿股九州证券股份,股权占比为10.98%,转让底价为4.74亿元;

  此次转让对应的每股价格为1.28元/股,根据九州证券2021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计算,此次中石化股权转让的底价只有1.13倍的PB(市净率),而相较于其2017年1月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时的价格4.07亿元,四年收益只增长了16.46%,年化收益率不足4%。

 

▲辽沈银行获批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

 

  9月30日,银保监会宣布同意辽沈银行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并承接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清产核资后的有效资产、全部负债、业务、所有网点和员工。

  银保监会要求,辽沈银行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办理吸收合并事宜,并督促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完成法人机构终止相关事宜。

  辽沈银行由地方国资企业直接新发起设立,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人民币。

此次辽沈银行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之后,是否还会继续吸收合并省内其他资质比较弱、规模比较小的城商行,有待进一步披露。

 

  ▲山东高速拟收购齐鲁高速38.93%股权

 

  10月13日晚,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高速"或"公司",600350)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受让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速集团")持有的齐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鲁高速")内资股股份77,850万股,总投资155,444.48万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齐鲁高速38.93%股权,成为齐鲁高速控股股东。山东高速也将成为业内少有的A控H股上市公司。

  齐鲁高速前身为济菏高速公路公司,2018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为高速公路运营和广告业务。齐鲁高速目前运营济菏高速(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德上高速(聊城至范县段),莘南高速(鲁豫界)三条高速公路,管理里程总计240.8公里。

  据了解,齐鲁高速旗下上述三条路产均为鲁西交通运输大动脉。济菏高速为济南到菏泽最近通道,德上高速和莘南高速为鲁西出省大通道。济菏所处高速纵贯华东、华中、华南,直达珠江三角洲,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德上和莘南所处高速是贯通鲁西地区、豫北地区、沟通京津冀和河南中原腹地的高速公路省际大通道,收购齐鲁高速股权对于山东高速布局鲁西地区路产,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及产业调整、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升级都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济菏高速改扩建项目已被列为「十四五」规划实施项目,全长153.6公里,改扩建后,全线预计将由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可进一步提升济荷高速的通行能力、加强济南和菏泽两地路网互联互通。

 

  ▲蚂蚁集团注册资本猛增47%

 

  据悉,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的注册资本于10月10日发生变更,其注册资本由237.79亿元,变更为350亿元人民币,增资幅度约为47%。

  对此,蚂蚁集团方面10月11日称,此次注册资本的变动来自于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公司并未进行市场化融资,无新增投资者。

  蚂蚁集团同时表示,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及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增加注册资本金,是为公司后续发展预留更大空间。

  据了解,蚂蚁集团上一轮增资发生在其登陆科创板被按下暂停键约5个月前。2020年6月底,在增资约2.5亿元后,蚂蚁集团的注册资金变更为237.79亿元。而此次再度大举增资,引发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方面,蚂蚁集团此次增资主要是为合规需要。近年来,蚂蚁集团快速扩张的主线业务逻辑是构建闭环生态,以支付业务(支付宝)作为超级流量入口,以现金管理业务(余额宝)实现资金留存,以消费信贷业务(花呗、借呗等)完成商业变现。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看来,消费信贷业务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盈利来源,但此前蚂蚁集团开展相关业务主要基于网络小贷公司牌照进行联合贷,其存在的经营风险和合规瑕疵是杠杆率过高,如出资比例只有1%-2%,相当于用200多亿元资本金撬动了近2万亿元的信贷规模。

  "按照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整治方向,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为蚂蚁集团现有业务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因此要求蚂蚁集团快速增资,满足存量及更多增量业务的监管要求。"金天称。

  金融科技领域研究人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陈扬同样指出,蚂蚁集团增资主要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正常的业务扩张。2020年末小贷业务新监管办法对蚂蚁集团等金融公司的资本、运营与风控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蚂蚁集团此次增资是为充分满足合规经营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距离完全满足监管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蚂蚁集团业务正在逐项根据监管要求转型,就在前不久,其"花呗"业务全面接入央行征信。

  在陈扬看来,未来,蚂蚁集团其他业务如"借呗"等本质上属于小贷或消金的金融业务,也都应充分与央行监管和征信系统对接。此外,蚂蚁集团还应继续关注对增量业务的严格审批,以及对存量业务的充分规范。

蚂蚁集团成立于 2000 年,法定代表人为井贤栋,经营范围包含: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总部管理;控股公司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等。蚂蚁集团大股东为杭州阿里巴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32.65%。

 

  ▲国泰君安拟受让15%华安基金股份

 

  10月8日晚间,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受让上海上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国投资管)所持有的华安基金15%股权,交易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8.12亿元。

  这是今年以来国泰君安第二次"加码"华安基金。若此次受让完成,国泰君安持有华安基金的股权比例将由28%提高至43%,上国投资管持有华安基金的股权比例将由20%下降至5%。

  今年3月,国泰君安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股权的批复》,同意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华安基金8%股权转让给国泰君安。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国泰君安所持华安基金的股权比例由20%变更为28%。

  据了解,国泰君安证券对华安基金的持股可以追溯到2014年,国泰君安招股书显示,国泰君安全资子公司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9日与上海电气(公司)总公司签署关于受让华安基金20%股权的产权交易合同,股权转让价格约为6亿元。

  在此次公告中,国泰君安表示,通过提升公司对华安基金的持股比例,有利于补齐公司公募基金业务布局短板,也有利于强化公司与华安基金的协同效应。除了华安基金外,国泰君安在公募基金业务上还有其他布局:今年1月3日,国泰君安全资子公司国君资管公募管理业务资格获得了证监会核准。

爱建证券分析师张志鹏表示,在资管新规放宽"一参一控"的限制后,券商纷纷盯上公募基金业务。在去年基金新发规模迅速增长、爆款基金频频出现的情况下,券商加快了进入公募基金赛道的步伐,各家券商纷纷增持基金公司股权。

 

  ▲宁德时代新成立能源科技合资公司

 

  近日,苏州时代新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姜勇。经营范围含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电池制造;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等。

  该公司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越众合商务咨询中心(有限合伙)等共同持股。

 

  ▲紫金矿业49亿购加拿大新锂公司股权

 

  据悉,国内金矿龙头企业紫金矿业(601899)10月1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与加拿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Neo Lithium Corp.(简称"新锂公司")签署协议,公司将以每股6.5加元的价格,现金收购新锂公司全部已发行且流通的100%普通股,交易额约9.6亿加元,约合人民币49.39亿元。

  新锂公司核心资产为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卡塔马卡省的Tres Quebradas Salar(简称"3Q")锂盐湖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是新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据披露,截至6月30日,新锂公司共发行1.4亿股普通股和885万份股票期权,宁德时代持股约8%。

  紫金矿业在收购公告中表示,锂是新能源的战略性矿种,是公司董事会确定需拓展的战略性资源,收购新锂公司将进一步拓展与新能源相关战略性矿种,扩大公司发展空间,构建全新增量领域。

  据了解,在碳酸锂需求不断上升以及锂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赣锋锂业(002460)以及金圆股份(000546)等多家A股公司持续加大了对国内外锂矿的布局,可谓开启了全球抢矿模式。

  10月8日晚间,金圆股份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拟以现金和发行上市公司股票方式,收购西藏阿里锂源矿业开发有限公司60%股份。西藏锂源矿业拥有两个盐湖采矿权,此次收购完成后,公司能够加大锂资源的权益储备,加快实现碳酸锂的量产。

  在今年9月,金圆股份还启动收购辰宇矿业51%股权事宜,辰宇矿业拥有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颁发的硼镁矿采矿许可证,目前获批复新增开采盐湖锂矿、钾盐矿,正在办理新的采矿许可证。后者拥有西藏改则县吉布茶卡盐湖采矿权,氯化锂储量10.24万吨。

  宁德时代在全球锂矿资源布局方面也动作频频。澳大利亚矿产勘探公司AVZ Minerals 9月27日宣布,该公司已与中企苏州天华时代新能源产业投资公司达成协议,获得天华时代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的注资后,将用于开发位于刚果(金)的锂项目Manono,天华时代将获得该项目公司24%股权。苏州天华为宁德时代参股公司,澳企AVZ透露,在开发成本核实后,宁德时代提供的资金将超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8亿元)。也是在9月底,宁德时代以3.77亿加元拿下了加拿大锂矿企业Millennial 100%股权。

  9月15日,澳大利亚上市矿企Metals Tech Limited.(MTC)公告,与赤峰黄金(600988)旗下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赤峰黄金将投资200万澳元,以每股0.34澳元的价格认购逾588万股MTC股票。MTC目前主要资产是位于斯洛伐克的斯图瑞克金矿(Sturec),后者计划将锂矿资产拆分单独上市。

另一家锂行业龙头赣锋锂业数月前宣布斥资逾17亿元收购墨西哥的锂矿。5月6日,公司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上海赣锋对Bacanora公司进行要约收购涉及矿业权投资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上海赣锋以自有资金对Bacanora所有已发行股份进行要约收购,交易金额不超过1.9亿英镑(折合人民币逾17亿元)。

 

  ▲顺丰创办人王卫出任香港嘉里物流董事会主席

 

  10月13日午间,嘉里物流(00636.HK)发布公告称,顺丰控股(002352.SZ)创办人、董事会主席王卫获委任为嘉里物流董事会主席及非执行董事。顺丰控股董事、副总经理陈飞,以及顺丰控股副总经理暨财务负责人何捷亦进入嘉里物流董事会任非执行董事。相关委任均自当日起生效。

  稍早前,顺丰控股收购嘉里物流51.8%控股权事宜正式完成交割。9月28日,顺丰控股、嘉里物流公布,收购事项完成,交易作价175.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嘉里物流将保持上市地位,成为顺丰控股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顺丰控股称,未来嘉里物流将定位为顺丰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平台,双方还将合作建立以亚洲为基地的全球物流平台。

 

▲英飞拓拟出售加拿大英飞拓100%股权

 

  10月7日晚间,英飞拓(002528)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英飞拓国际持有的加拿大英飞拓100%股权转让给Delta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 B.V.(台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DIH")。交易价格约1.413亿美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英飞拓国际将不再持有加拿大英飞拓的股权。

  针对这一交易,英飞拓表示,当前国际经营环境对加拿大英飞拓之下属全资子公司March Network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March")的经营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结合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抓住国家"新基建"和"百城百园"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回笼资金,更大力度地投入到国内业务,公司决定出售加拿大英飞拓100%股权。

  加拿大英飞拓为英飞拓国际于2011年12月为收购March在加拿大设立的、作为集团在加拿大的控股平台。英飞拓国际持有加拿大英飞拓100%股权,加拿大英飞拓持有March100%股权,除了持有March100%股权以外,加拿大英飞拓为没有其他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

  而March为英飞拓的全资持有子公司,主营业务为专业安防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March在银行、交通、零售连锁店、教育和一般工商业市场提供以视频为中心的商业智能产品和服务,其注册地和总部均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市,主要业务开展地在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区域。

  本次交易的交易对方DIH成立于1993年,该公司为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台达电,股票代码2308)100%控股的企业。台达电成立于1971年,由一家生产单一电子零件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及散热解决方案。

 

  ▲美团垄断被罚34亿

 

  据悉,经过为期近半年时间的调查后,10月8日,美团反垄断靴子落地,被重罚34.42 亿元。

  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市场监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经查,2018年以来,美团滥用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以实施差别费率、拖延商家上线等方式,促使平台内商家与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并通过收取独家合作保证金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采取多种惩罚性措施,保障"二选一"行为实施,排除、限制了相关市场竞争,妨碍了市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削弱平台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损害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禁止"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2021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计34.42亿元。同时,向美团发出《行政指导书》,要求其围绕完善平台佣金收费机制和算法规则、维护平台内中小餐饮商家合法利益、加强外卖骑手合法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确保整改到位,实现规范创新健康持续发展。

  业界分析,相较于美团的巨大体量和现金储备,34.42亿元的罚款对美团虽有影响,但其实完全可控。但是,更多大影响来自反垄断对其核心业务的冲击,后者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团的商业模式。

  目前,美团的业务主要分成三大块: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新业务及其他。其中,餐饮外卖是美团的最大业务板块,也是美团的基本盘,今年上半年收入超过了其第二大、第三大业务收入总和。餐饮外卖业务如果未来收入和利润的下滑,无疑是对美团基本盘的重大冲击。

 

▲荷兰隆基被判执行跨境临时禁令

 

  10月8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 ,601012)发布关于韩华起诉公司专利侵权的的进展公告。

  公告称,2021年10月1日,隆基股份的全资子公司LONGi(Netherlands)TradingB.V.(下称"荷兰隆基")收到荷兰鹿特丹地方法院的简易判决跨境临时禁令,荷兰隆基自判决书正式送达(截至目前该判决书尚未正式送达)之日起一个工作日后不得实施侵犯HANWHASOLUTIONSCORPORATON(下称"韩华")拥有在9个欧洲国家的EP2220689B1专利(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的行为(销售、诱导、便利和获利)。上述9个欧洲国家包括比利时、保加利亚、德国、法国、列支敦士登、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瑞士,涉及的组件产品包括Hi-M03、Hi-M03m、Hi-M04、Hi-M04m、Hi-M05、Hi-M05m。本跨境临时禁令可强制执行,违反禁令,荷兰隆基每天(不足一天按一天计算)向韩华支付2.5万欧元,最高不超过500万欧元的罚款。

  对此,隆基股份表示,公司认为本次判决缺乏法律基础和事实依据,将根据相关法律立即提起上诉,争取尽快解除临时跨境禁令。

  本次韩华Q-Cells虽然在荷兰地区对隆基发起了临时禁令,但最终结果还要等到隆基重新上诉后才能知晓。

  回溯过往,2019年3月和4月,韩华先后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宣称隆基股份及下属子公司在上述所在地区销售的部分产品侵犯韩华专利权(在美国的US9893215专利及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同族专利EP2220689、AU2008323025),要求判定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在上述三地销售的光伏组件产品侵犯其专利权,请求禁令救济、侵权损害赔偿,并承担诉讼费用及其他合理费用。

  2020年6月3日,ITC发布终裁结果,裁定包括公司在内的被诉企业未违反337条款并终止调查。2020年7月31日韩华就上述337终裁结果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提起上诉,20217月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举行了听证,并于7月12日终审判决维持ITC原判。根据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于2019年4月16日作出的命令,在ITC程序(包括上诉程序)作出最终裁定或相关调查被驳回前本案中止。因此,截至目前,隆基股份在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的案件仍处于中止状态。

  2020年6月18日,德国隆基收到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一审判决书,判决德国隆基侵犯德国韩华专利权。2020年7月7日,德国隆基收到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一审判决临时强制执行令送达函。2020年7月14日,公司向德国杜塞尔多夫高等地方法院提起上诉,截至本公告日,上诉尚处于审理阶段。截至目前,隆基股份在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的案件仍处于诉状答辩和证据调查阶段。

  2021年3月22日,韩华向巴黎法院对荷兰隆基、德国隆基和香港隆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判定公司上述子公司在法国销售的部分产品侵犯韩华EP2220689专利权,禁止相关产品在法国的销售,召回库存,并支付侵权和损害赔偿金,隆基股份称截至目前上述案件尚处于诉讼答辩阶段。

  隆基股份表示,就上述诉讼,公司已聘请境外律师进行了积极应诉,同时公司还向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发起了涉案专利无效或异议程序。2020年12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对隆基股份针对涉案专利(US9893215)提出的IPR(多方复审)程序做出裁决,裁定上述涉案专利权利全部无效,2021年2月,韩华就上述无效裁定向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提起上诉,截至目前上诉尚处于审理阶段。2020年10月21日,欧洲专利局对公司等相关方针对涉案专利(EP2220689)提起的异议程序发布了初步意见,初步认定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欧洲专利局尚未做出裁定。

  众所周知,隆基为中国光伏硅片及光伏组件双龙头企业,以单晶硅片引领中国光伏产业走向新时代后,又切入光伏组件市场,并通过积极扩产和销售策略,在短短几年间就超越众多优秀光伏企业成为新科组件出货量冠军。

  韩华Q-Cells是韩华集团收购原属德国光伏龙头企业Q-Cells后重组的光伏企业,近年来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

 

▲欧盟将全面调查英伟达收购Arm交易

 

  10月12日,知情人士称,美芯片巨头英伟达54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架构企业Arm的交易即将迎来欧盟的全面反垄断调查。此前英国反垄断机构已对该交易开启调查。

  知情人士称,欧盟委员会定于10月27日结束初步审查,随后对该交易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全面调查。

  此前,英伟达预计交易有望在18个月内完成,不过英伟达CEO黄仁勋在8月承认,该交易预计需要更长的时间。

 

  ▲意大利航空公司正式结束运营

 

  据报道,10月14日晚,随着最后一架航班降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已有75年历史的意大利航空公司正式结束运营。国有的意大利航空运输公司将继承意航大部分资产并于15日开始运营。

  意大利航空公司成立于1946年,先前多次靠意政府资助与紧急贷款渡过财政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致使该公司财政危机加剧,意大利政府注资约30亿欧元并允许其重组成立意大利航空运输公司,由经济财政部全权掌控。

  据报道,意大利航空公司拥有约110架飞机,该公司旗下约1.1万名员工中过半数将面临失业。意大利航空运输公司初期将运营52架飞机。

 

管理视点

 

面向未来的组织变革,究竟从哪儿入手?

 

哈佛商业评论10月14日刊发哈佛商学院名誉教授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Kotter 董事凡妮莎·阿赫塔尔(Vanessa Akhtar)、Kotter 董事高瑞夫·古普塔(Gaurav Gupta)联合撰写文章说,最近我们服务的一位 CEO 表示:“疫情确实迫使我们去找一些比疫情前更好的做法。我不想在疫情后放弃这些新方法,该怎么办呢?”

  她的问题反映了许多人的想法——每个人都已经适应了疫情。然而,它也强调了一种隐含的信念,即这种情况完全是反常的,一定会过去,恢复到变化、不确定性和破坏性较低的“新常态”。

  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不断增加的波动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需要新的方法来推动组织内部变革——采用新方法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到收集意见、创建解决方案和提供领导力等工作中。

我们正在围绕新兴的变革科学建立一个框架,推动构建敏捷性和适应性更强的组织。该框架基于三类研究:现代组织的结构及其局限性(其以管理为中心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可靠性与效率)、领导力和成功的组织变革、“人性”与对变革的抵抗及变革能力。

 

  生存与发展的区别

  人类对多种变化怀有抵触的同时,也会受好奇心驱使寻找新奇的事物。接受和抵触变化的区别根源在于我们的大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进化造就了一个双通道系统,负责我们在不确定时期的大部分反应。生存通道被威胁激活,就会导致恐惧、焦虑和压力等感觉。这些感觉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若无异常,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消除威胁上;发展通道被机会激活时,就会与兴奋、激情、快乐和热情等感觉相关联。这些感觉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拓宽思维,以新的方式进行协作。

  创造智能、快速的变革,意味着防止生存通道过载,同时在足够数量的人群中激活发展通道,从而带来更多创新、适应和领导力。

  回顾最近关于组织变革的报道,关于领导力的教训十分清晰——显然需要更多人提供更多领导力。领导这一行为,而非领导者的职位,具有应对当今变革挑战的能力。如今迫切需要重建现代组织,并创造一个能够培养更多自主权、更高参与度和更强领导力的环境。

  生存通道相对强势,再加上传统管理系统强调的可靠性和效率,组织往往会使生存通道过载,而发展通道激活不足。领导者需要为自己和他人缓解过载的生存通道并扩大发展通道,才能够让组织实现快速转型和变革。

  调节生存通道

  传统的变革管理方法侧重于时间表、预算、影响评估、文档、广播通信和管理控制,旨在减少阻力并提高采用率。虽然这些做法可以有效消除障碍并解决问题,但由于以管理为中心的“不得不”关注,也可能无意中激活生存通道。我们建议领导者充分利用以下策略来抑制生存通道对恐惧、焦虑和压力的自然激活:

  1.减少噪音

  管理者和员工收到的可操作信息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分散注意力的“噪音”也随之增加,为找到正确信息和做出正确决定增加了困难,同时容易触发生存通道。电子表格、每月预算更新、客户满意度调查以及更多的业务运营都会给大脑制造威胁信息,让人无法集中关注优先事项、进行创新。

  为了减少这种噪音,领导者应该扪心自问:哪些报告被发送给了对其没用的员工?哪些活动仅仅因为是习惯而继续进行?哪些指标是多余的或收效甚微?会议、报告和一切重复活动以什么频率举行更合适?

  令人惊讶的是,根据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激活生存通道的能力来评估行为,就可以消除大量噪音。如果某个特定活动可能触发组织中的生存通道,除非你确定该活动对特定威胁有效,否则请务必叫停。

  2.消除非必要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甚至比已知威胁更严重,可能造成生存通道过度活跃。我们对威胁的自然反应仅仅是专注于消除它,但是不确定的威胁很难解决,会导致生存通道长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因此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尽可能地消除不确定性。

  领导者通常认为,不提供信息要好于提供不完整的信息,但这样做只会在员工中造成焦虑,或损害自己作为领导者的信誉。因为我们天生具有搜寻威胁的雷达,员工很可能用自己的假设“填补空白”。这些假设通常不准确,或者是推测最坏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焦虑和对生存通道的激活。对已知的、未知的、正在采取的行动以及预期结果等保持透明,可以让员工了解情况,防止员工产生毫无根据的恐惧或焦虑。

  激活发展通道

  调节生存通道,可以给发展通道和相关的积极领导行为留出空间——高度参与、积极主动、前瞻思维、创新和协作。想通过组织使更多人获得领导力,必须高度激活发展通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依靠机会,而不仅仅是威胁

  除了一些快速变化的创业环境,如今组织中很少有关于机会的对话。领导者通常会用“平台着火”的方法来推动变革——将眼前(通常是具有威胁性的)危机作为改变的导火索。这种恐惧驱动的动力鼓励了一些初步行动,但是会关闭发展通道。“平台着火法”可能在需要更高强度或“更加努力工作”短暂爆发的情况下奏效,但在新想法或新工作方式对成功至关重要时碰壁。后者需要的是由获得令人兴奋的机会的渴望所激发的行动。

  面对挫折也要不懈地寻找机会,这就需要了解形势。组织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通过创新可以实现什么?哪些客户、员工、社区、供应商或股东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满足这些需求能得到什么回报?回答这些问题并在组织中充分交流存在的可能,对激活发展通道,并使员工看到和抓住机会至关重要。交流抱负、可能性和激动人心的前沿信息会触动人心,而不仅仅是头脑。这会鼓励员工自愿参与进来——而不仅是出于责任。

  2.庆祝进步

  管理系统擅长提供进度报告和内容更新——主要侧重于评估绩效,以便找出差距,并在需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但这个系统缺少对成功的庆祝,庆祝成功对于说服怀疑论者、消除障碍以确保成功来说至关重要。认可、交流和赞扬里程碑式的成就或取得成功的试点工作,可以为维持变革提供所需要的积极能量。创造一个经常大声庆祝成功的环境,可以为启动寻找机会的雷达做好准备,并且减少激活发展通道所需的能量。

  3.委托控制权

  我们最确定的发现之一是,成功的变革在早期得到了不同类型员工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员工会对自己协助创造的事物给予不成比例的高度重视,这种想法通常被称为宜家效应(Ikea effect),早在心理学文献中有诸多记载。个人在决策中拥有更多自主权时,不仅会更加努力确保决策取得成功,也会以关注机会的主动心态来对待它。这会激活发展通道和相应的积极情绪:自豪和目标感。

团队、组织和整个社会,面临的唯一最大挑战,是要迅速适应周围环境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疫情期间,全球都经历过这种挑战。在应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任何一个组织的成败都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活。采取新方式,并将领导力视为每个人都可以展示的行为,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构建真正有利于成长的工作场所和环境。

 

信息化建设

 

工信部拟规定境内收集和产生的核心数据不得出境

 

  据悉,为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工业、电信行业数据安全保护能力,防范数据安全风险,工信部研究起草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自9月30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要求在境内存储,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出境,并加强对数据出境后的跟踪掌握。核心数据不得出境。

  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应当坚持先分类后分级,定期梳理,根据行业要求、业务需求、数据来源和用途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标识,形成数据分类清单。数据分类类别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数据、生产运行数据、 管理数据、运维数据、业务服务数据、个人信息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数据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等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工业和电信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三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备案管理制度,统筹建设备案管理平台。备案内容包括数据的数量、类别、处理目的和方式、使用范围、主体责任、安全保护措施等基本情况,数据提供、公开、出境、承接,以及数据安全风险、事件处置等情况。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应当分别对本地区工业、电信行业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备案内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有关备案要求的,应当督促企业及时完善并重新进行备案。

  此外,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应当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在三个月内报备变更情况,同时对整体备案情况进行更新。

  在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收集数据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收集数据。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未经个人、单位等同意,不得使用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针对特定主体进行精准画像、数据复原等加工处理活动。

  在数据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建设数据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对数据泄露、违规传输、流量异常等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组织研判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安全风险并进行预警。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建设数据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组织开展本地区工业、电信行业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本地区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工业和电信数据处理者应当开展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数据安全风险。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出炉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9月30日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是《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配套制度,与《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共同构成征信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从严加强征信监管,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促进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信息安全等全流程合规管理为主线,以明确征信业务边界、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为重点。

  一是明确信用信息的定义及征信管理的边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按照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等三个维度,将符合上述标准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评价信息界定为信用信息。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征信许可;从事企业征信业务和信用评级业务应当依法办理备案。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定义的征信管理范畴不涉及非商业合作的信息服务。比如,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职责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或企业信息的,以及汽车经销商、房产营销中介等市场机构依法代金融机构收集客户信息但并不对客户信息分析处理营利的,不适用本办法。互联网平台开展助贷等相关业务符合征信业务定义的,适用本办法。

  二是规范征信业务全流程。《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使用等征信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信用信息采集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过度采集;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要对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授权等进行必要的审查;信息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要基于合法、正当的目的,并取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授权,不得滥用等。

  三是强调信用信息安全和依法合规跨境使用。《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征信机构应当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安全负责人、设立专职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内部人员信息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内控制度,防范信息泄露。《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在跨境贸易、投融资等经济金融活动中依法合规使用信用信息。

  四是提高征信业务公开透明度。《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征信机构应客观展示对外提供的信用信息内容,建立评分类产品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规则可解释、信息来源可追溯。征信机构应将评分方法、模型、主要维度要素等向人民银行报告,主动向社会公开采集信用信息的类别,信用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以及异议处理流程等。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信用信息的定义和规范征信业务全流程,《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提升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水平,助推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明确了信用信息的定义及征信管理的边界,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场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鼓励市场主体适应数字时代征信产品和服务变革需求,增加征信基础设施投资,更好地应用新兴科技推动征信业务创新发展。

  二是将征信替代数据应用纳入监管,并强调从事征信业务需取得合法资质,可有效解决"无证驾驶"的问题,将原先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新兴征信活动纳入法治监管的轨道,促进市场公平,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三是对征信业务全流程进行更为具体的规范,既是对《征信业管理条例》等现有征信业法规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征信领域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将切实保护征信活动中各方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的合规要求,降低各参与方的合规风险和合规成本,促进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升征信行业效率和征信活动市场主体的合规管理水平。

  过渡期方面,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充分考虑互联网平台、数据公司等机构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模式的调整,对本办法施行前未取得征信业务资质但实质从事征信业务的市场机构给予了一定的业务整改过渡期,过渡期为本办法施行之日至2023年6月底。过渡期内,人民银行将加强对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分步骤推动实现平稳过渡。

 

工信部组织开展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申报工作

 

  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工作。进一步探索完善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社会张榜招贤,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遴选培育优势企业和成果,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揭榜工作重点面向3个方向:一是核心基础,包括高性能云端人工智能芯片、高性能边缘端/终端计算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终端人工智能推断框架、人工智能开发服务平台及工具等5大项任务。二是智能产品,包括机器翻译系统、三维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测试平台、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导盲产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高精度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等9类产品。三是公共支撑,包括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人工智能安全检测平台等3类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有关部门、地方及金融机构等加强协同,加大对揭榜优势单位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试点示范等多种手段加速揭榜成果应用落地。

 

浙江省全面整治利用公共资源参与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据报道,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近期,浙江省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打击利用公共资源参与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浙江作为能源输入大省,虚拟货币挖矿消耗电力巨大,挖矿硬件迅速升级和算力激烈竞争带来大量能源消耗,与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虚拟货币炒作交易扰乱经济金融秩序,带来非法交易、洗钱、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风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虚拟货币整治工作,把清理整顿虚拟货币挖矿纳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内容,多部门联动坚决打击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炒作行为。今年9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对整治利用公共资源参与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行为进行了专项部署,针对利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和科研院校等单位公共资源参与"挖矿"的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专项行动对全省涉嫌参与虚拟货币挖矿的4699个IP地址进行了全面筛查,梳理排查出77家单位的184个IP地址存在涉嫌利用公共资源从事挖矿行为。省纪委、省委网信办联合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厅、国家安全中心浙江分中心组成的专项检查组通过远程监测、现场检查,技术核查等方式,重点核查了20家单位的119个IP地址,涉及比特币、以太币、涂鸦币、尔格币等10余种虚拟货币,查处了一批违纪人员,并对违规所得进行了追缴。

  下一步,浙江省纪委、省委网信办将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常态化监测督查,对利用公共资源从事挖矿行为坚决处置,从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对挖矿行为限排限能、打击隐蔽跨境交易违法行为、杜绝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形成虚拟货币监管长效机制,营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整治工作落实见效。

 

企业信息员园地

 

数字化转型需因企制宜

 

  特约信息员  王协忠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转型是规模企业危中寻机的首选形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久前,笔者走访相关企业时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正在升级数字化转型战略。有企业负责人坦言,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抵御不确定性的“挡风板”,从长远看也正在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推进器”。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转型是规模企业危中寻机的首选形式,也是传统企业危中寻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提升至49.9%和43.5%。当前,数字技术融入业务场景,正在重塑众多传统产业形态。在生产车间,借助5G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从“串行生产”到“协同制造”的转变,缩短产品交付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地下煤矿,引入无人开采、智能装车等系统,可更好保障作业安全,提升开采效率……越来越多行业、企业,从数字化转型中寻找突破,不断延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空间。

  实现数字化转型,需因企制宜。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企业类型,转型重点和实现路径不同,这决定了自身需求与发展方向也千差万别。企业数字化转型理应结合所处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探索适合发展要求的战略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应该看到,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这就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平台企业参与进来,帮助中小企业梳理需求,基于平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升级服务,从而更好地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互利共赢。

  实现数字化转型,需久久为功。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要素的系统性工程。过去,一些企业在转型时,更多关注技术新不新、工具强不强、某一环节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是否能在短期带来效益。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发展重点应转向数字化业务的覆盖面与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应更加关注管理流程是否集约、人才结构是否适配等,进而让数字化战略持续驱动企业发展。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应注重长期效益,唯有紧跟变革方向、瞄准技术前沿、科学谋划布局,才能在转型大潮中勇立潮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蓝图已经绘就,产业机遇涌动,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发展蝶变,我们就能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公告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