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2021年第36期

2021年第36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会议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国常会近期多次提及"跨周期调节"。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提到"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

  此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稳定。但近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跟踪分析经济走势,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加强财政、金融、就业政策联动,稳定市场合理预期。继续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实施宏观政策,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保障冬季电力、天然气等供给。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措施,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专家看来,跨周期调节着眼中长期,财政政策需要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跨周期调节更多还是要依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受PPI高企等因素影响,宽松空间有限,年内降准降息的空间不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煤炭、化工和钢材等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下,我国前8月PPI同比继续上升至9.5%,与CPI剪刀差扩大。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比较大,跨周期调节就是可以把明年的一些财政预算,包括专项债的额度,提前到今年来发。"唐建伟认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近期也表示,要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加快全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推进重大工程、基本民生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精准开展流动性调节,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恢复发展。

 

央行、外汇局就境内银行跨境贷款有关事宜征求意见

 

  据悉,人民银行、外汇局近日共同起草《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有关事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9月1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旨在建立统一的本外币境外贷款政策框架,支持和规范境内银行开展境外贷款业务,以更好满足境外企业资金需求,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对境内银行境外贷款相关的跨境资金流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切实做好风险防范。

  进一步拓展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目前,相较境外外汇贷款,境内银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较窄,贷款对象仅限于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出口买方信贷相关企业。《规定》放宽了这一限制,允许境内银行在经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对境外企业直接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境外贷款主体不再局限于"走出去"项目。

  针对目前本外币境外贷款政策差异较大、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分散且限制较多的格局,《规定》将境外人民币和外汇贷款业务纳入统一政策框架,同时鼓励境内银行以本币开展境外贷款业务。明确境内银行基于真实跨境贸易办理的贸易融资不纳入本规定管理范畴,以体现对跨境贸易结算的支持。

  《规定》提出,境内银行应按照宏观审慎的原则,综合考虑资产负债情况和币种结构等各方面因素,统筹境内、外业务发展,在境外贷款余额上限内按规定自主开展境外贷款业务,鼓励对有实际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

  境内银行应做好境外贷款业务规划和管理,确保任一时点贷款余额不超过上限。若因银行一级资本净额(营运资金)、境外贷款杠杆率或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导致境外贷款余额超过上限,银行应暂停办理新的境外贷款业务,直至境外贷款余额调整至上限之内。

  境内银行开展境外贷款业务的,应充分了解国际化经营规则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备案后实施。提交备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流程管理、专业人员配备、风险控制制度等,与境外银行合作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的,还应建立信贷责任、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

  《规定》提出,境内银行可按现行制度规定为境外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办理境外贷款业务,也可以通过境外企业在境外银行开立的账户办理。

  境内银行发放的境外贷款,原则上应用于境外企业经营范围内的相关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不得用于证券投资、不得用于偿还内保外贷项下境外债务,如境外贷款用于境外直接投资,应符合国内相关主管部门有关境外投资的规定。境内银行应加强对境外贷款业务债务人主体资格、资金用途、预计的还款资金来源及相关交易背景的真实合规性审核,对是否符合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尽职调查,严格审查境外企业资信,并监督境外企业按照其申明的用途使用贷款资金。

  《规定》指出,境外贷款业务涉及跨境担保的,应根据有关规定,区分境内、境外债权人(受益人)分别报送跨境担保相关信息,境内银行因担保履约产生的对外债权应纳入其境外贷款余额统计。

  境内银行境外贷款还款币种原则上应与贷款币种保持一致。如境外企业确无人民币收入偿还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境内代理行或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与参加行可为境外企业偿还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所产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办理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内银行可为境外企业偿还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所产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提供外汇风险对冲和外汇结汇服务。

 

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发布

 

  9月22日,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据悉,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办法》规定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包括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共九项要素。

  相较此前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规则,《办法》建立了统一协调的监管评级工作机制,明确操作要求,增强监管评级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此外,还在传统"CAMELS+"评级体系基础上,突出公司治理、数据治理等要素的重要性,并专设机构差异化要素,充分反映监管重点和不同类型银行机构风险特征。建立评级结果级别限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对银行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和不利因素得到及时、合理反映。《办法》明确监管机构可根据监管评级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和行动,努力实现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证监会将严肃查处债市各类违法违规

 

  9月17日,证监会表示,将依法严厉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聚焦执法重点,坚持一案多查,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近年来,证监会坚决贯彻国务院金融委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的决策部署,按照"零容忍"工作方针,依托债券市场统一执法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2019年以来,证监会累计采取相关行政监管措施152家次,查处债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19件,其中涉及交易所债券市场14件,银行间债券市场6件。

  具体来看,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篡改报表、虚构业务等财务造假手段粉饰公司业绩。如胜通集团通过制作虚假的财务账套、直接修改审计后的合并报表等方式连续五年将亏损披露为盈利,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亿元;华晨集团通过出售股权的方式累计虚增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近26亿元,并以虚假申报文件骗取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核准。二是对于影响公司偿债能力的重大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如华晨集团未按规定披露提前偿还部分企业欠款及向相关企业转让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等事项;永煤控股未如实披露货币资金受限情况及股权质押等事项;宁夏远高未披露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等情况。三是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程序不到位。如五洋建设欺诈发行债券案中,德邦证券未按规定对应收账款等重要风险问题履行充分的核查程序,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未及时调整项目风险级别并进一步追加审计程序。四是未按规定使用募集资金、公司内控失范。如富贵鸟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神雾集团可交换债资金用途与约定不符。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贯彻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深化与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执法协同,进一步聚焦执法重点,坚持一案多查,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坚决维护债券市场公平和秩序,保护债券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监会宣布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

 

  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的公告》(简称《公告》),除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行业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红筹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明确,试点企业应当是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此轮新增多个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将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支持优质红筹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证券上市,助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告》还指出,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红筹企业申请纳入试点,不受前述行业限制。红筹企业申请纳入试点,应当符合《通知》《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根据《通知》要求,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者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证监会科技创新产业化咨询委员会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专家学者作用,严格甄选试点企业。

 

13项北交所改革配套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为规范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9月17日,证监会发布北交所发行上市、再融资、持续监管相关的11件内容与格式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证监会还制定了挂牌公司定向发行可转债相关的两件内容与格式准则,一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表示,严格遵循《证券法》规定,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总体平移精选层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突出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对北交所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发行情况报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权益变动报告书、收购报告书、重组报告书等信息披露文件的披露内容和格式提出明确要求。

  证监会强调,在规则起草过程中,坚持压实责任、突出重点、繁简适中、充分授权的原则,全面提高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并努力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着力构建一套契合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遵循三方面原则

  根据北交所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说明,起草工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平移精选层相关制度安排,充分借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成熟经验做法,着力打造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差异化制度体系。

  一是遵循上市公司监管理念,强化监管依据。借鉴首发、再融资审核和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监管的成熟做法,监管标准对接、内在逻辑趋同,明确发行上市、证券发行、定期报告和收购重组等活动中文件编报总体要求,压实市场各方责任,为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体现市场特色。北交所部分平移了精选层现行特色制度安排,体现市场化精神。披露要求上,把握共性、突出重点,符合中小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的内生特点;披露内容上,繁简适中,降低中小企业的披露成本;操作规程上,留出授权制定自律规则的空间,提高各项制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落实注册制改革要求,彰显改革方向。基于北交所试点注册制的改革要求,编制证券发行文件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要求发行人充分披露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注重提高披露信息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并明确北交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衔接安排,发挥监管合力,助力市场生态优化。

  配套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

  具体来看,关于招股说明书及申请文件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要求发行人重点披露业务与技术、公司治理、财务会计信息和募集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披露需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二是立足"层层递进"市场结构,强化北交所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有机联系,对曾在挂牌期间合规披露的信息(如历史沿革信息),在招股说明书中适度精简,降低发行人信息披露成本。三是贯彻注册制改革要求,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连带责任,强化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等核查把关责任。

  关于证券发行募集说明书及申请文件方面,一是依照北交所"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再融资制度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发行方式、融资品种合理设定信息披露的要点和重点,兼顾中小企业披露成本和投资者决策需求,畅顺融资渠道。二是在总结精选层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照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融资的监管规定,细化关联交易、定价合理性等事项核查披露要求,强化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三是精简申请文件,将募集资金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申请文件转化为募集说明书中的信息披露要求,引导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作公开披露。

  关于定期报告方面,一是缩减专项报告编报要求,考虑到内部控制、退市风险相关内容已在年报对应章节充分体现,不强制要求编制内控评价报告、内控审计报告和退市专项报告。二是整合内容压缩篇幅,将违规担保、重大担保等披露内容合并、精简,在重大事件章节集中披露,更便于投资者阅读理解。三是细化与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对于研发情况、未盈利原因分析及改善策略等披露要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关于收购重组方面,一是保留平移精选层的规则体例和原则性要求,沿用原有挂牌公司收购重组格式准则的章节结构,将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现行权益变动报告书等四项准则整合为一,对不同报告书的披露要求分别进行专章规定,文件相对简明、清晰。二是充分借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成熟规则,内容上参照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相关格式准则的要求作出统一规定,收购重组中披露文件类型、名称、主要内容、披露时间保持一致,便于市场主体理解操作。三是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并进行差异化规定,如将收购准则中重大交易披露标准与日常监管中重大关联交易的标准取齐一致,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也保持北交所规则间有序衔接。

  强化对投资者决策有用信息和重要信息的披露

  此外,证监会还规范了定向发行可转债说明书、发行情况报告书的信息披露内容和申报文件编报要求。

  具体来看,尊重投融资双方意思自治,除票面金额、债券期限等少部分债券条款统一规定外,票面利率、转股价格、赎回回售等事项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及投资者商谈情况自主协商决定。

  强化对投资者决策有用信息和重要信息的披露,要求发行人列明报告期主要财务数据和偿债能力指标并逐年比较,并有针对性地披露本次定向发行可转债对公司的影响。

  落实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求披露保护债券持有人权利的具体安排,明确如改变募资用途应赋予持有人回售权利,强调各方对本次发行相关义务和责任作出明确承诺。

 

北交所投资者"准入门槛"明确

 

  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门槛确定。9月17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后,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开通交易权限前20个交易日日均证券资产50万元,同时具备2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自规则发布之日起,投资者即可预约开通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限。

  北京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将保障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融资交易功能有效发挥,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营造良性市场生态,培育市场理性、长期的投资文化。

  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前已开通精选层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将自动平移至北京证券交易所。同时,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坚持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一体发展和制度联动,具有新三板创新层和基础层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范围将包含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规则发布后至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交易前,投资者参与精选层股票交易仍需满足100万元证券资产标准。与此同时,为更好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着力构建投早、投小、投创新的市场生态,全国股转公司同步修改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创新层投资者准入资金门槛由1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

  上述负责人表示,精选层变更设立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后,施行50万元的证券资产门槛,同时上市企业均来源于创新层。因此,统筹好北交所和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协同发展,做活做强创新层和基础层,是完善服务中小企业全链条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形成层层递进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和良好的多层次市场生态的基本要求。在发挥好北交所带动作用的同时,也要着力增强创新层自身的培育功能。从新三板8年多的实践看,投资者规模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和长期资金的入市都具有直接影响,适当调降创新层投资者准入门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各方合力。

与规则发布同步,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已着手指导各证券公司制定完善适当性管理的制度流程,有序推进投资者预约开户,做好投资者的风险揭示工作,扎实细致做好新三板创新层投资者交易权限调整工作,为深化新三板改革、北京证券交易所平稳开市创造良好条件。

 

最高检驻证监会检察室成立

 

  9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检察室(下称"驻会检察室")揭牌成立。

  最高检检察长张军表示,设立驻会检察室,是最高检与中国证监会合力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探索在中国证监会建立派驻检察的工作机制"要求,完善证券案件检察体制机制,促进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的开拓之举,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对各类市场主体予以同等司法保护的务实举措,有利于促推依法从严监管,促进夯实资本市场法治基石。驻会检察室有与监管、金融专业人员沟通的便利,有利于充分发挥"驻"的优势,紧密结合监督办案,协助把脉分析公司治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倾向性问题和管理漏洞,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及时发布典型案例等溯源治理举措,促进"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把标本兼治的工作做深做实做细。目前,最高检正在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在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的同时,督促涉案企业做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促进涉案企业合规守法经营。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我们将在派驻工作中积极与执法司法、行业监管各方携手推动涉案上市公司等企业合规经营、监管,做到真严管、真厚爱。张军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驻会检察室自身建设,提升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以自身高质量履职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设立驻会检察室,有利于推动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执法司法水平,有利于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增强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的合力,有利于加强证券执法司法队伍专业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资本市场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证监会将加强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协同,健全市场法治和基础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执法司法体系,不断推进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维护好"三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据介绍,驻会检察室将履行四大职责:一是加强执法司法的协作与制约;二是强化检察机关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办理工作;三是指导地方检察机关证券期货检察专业化建设;四是开展证券期货违法犯罪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工作。驻会检察室成立后,最高检将与证监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保持密切协同,积极推进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各项工作,加快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惩治力度,推动依法完善监管,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市场生态,为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是执法司法机关的共同责任。2002年,公安部即设立证券犯罪侦查局,派驻证监会办公。

 

监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股东作出并履行三类承诺

 

  据消息人士9月23日披露,继6月17日《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后,银保监会还将陆续推出配套举措,进一步加强股东股权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括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股东作出并履行相关承诺。

  股东承诺主要分为声明类、合规类、尽责类三类。声明类承诺,是指股东对过去或现在某项事实状态的确认或声明,如自有资金来源真实合法等;合规类承诺,是指股东对未来依法合规开展某项活动的承诺,如不干预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规范开展关联交易、规范股权质押、规定期限内不转让所持股权等;尽责类承诺,是指股东对未来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的承诺,包括风险救助(资本补充、流动性支持和配合实施恢复处置计划等)承诺和根据其他监管要求作出的承诺。

  上述提及的主要股东,是指持有或控制银行保险机构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或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不足5%但对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的股东。股东与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合并计算。

  根据监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股东承诺内容要准确、规范、可执行,超比例持股股东减持承诺等可明确时限的承诺,应尽量明确承诺履行时限,不得使用"时机成熟时"等模糊性词语。

  为压实银行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主要股东承诺档案,并建立主要股东承诺评估机制,每年对主要股东承诺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和评价主要股东承诺履行情况,积极督促主要股东履行承诺。同时,还要将主要股东承诺评估纳入公司治理评估,将股东承诺履行的评估情况以及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报告监管部门。

  根据监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对违反承诺的主要股东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如银行保险机构存在股东承诺管理不规范的,监管部门将根据有关规定,采取责令改正、调整公司治理评价结果或监管评级等措施。

  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股东如违反声明类、合规类承诺的,监管部门将根据有关规定,视情况对其采取责令改正、限制股东权利、行业警示通报、公开谴责、禁止一定期限直至终身投资入股银行保险机构等措施,相关情况应记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不良记录;如违反尽责类承诺,阻碍其他投资人采取合理方案投资入股银行保险机构,或者拒不配合落实监管要求的,监管部门可视情况依法对其采取措施。

  去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加大对"问题股东""问题股权"的清理整顿行动,截至目前,已公开三批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共涉及66位股东,旨在通过敲山震虎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交通"新基建"施工图浮现

 

  交通"新基建"施工图浮现。据悉,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服务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行动方案》提出,提升公路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智慧化服务水平,其中包括提升服务区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感知设施,为充换电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建设服务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在运营管理、安全应急、信息服务等应用。

  依托京哈、京港澳、杭绍甬、沈海、沪昆、成渝、海南环岛等国家高速公路重点路段以及京雄高速、济青中线等城际快速通道开展智慧公路建设;依托天山胜利隧道、秦岭隧道群等开展智慧工地、智慧运营与应急管理等系统建设;推进江西等地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一大批智慧公路重点工程将逐步落地。

  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建设也提速。《行动方案》明确,依托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乌江、涪江、杭申线等高等级航道开展智慧航道建设;推进厦门港、宁波舟山港、大连港等既有集装箱码头的智能升级,建设天津港、苏州港、北部湾港等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加快港站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等应用,实现平面运输拖车无人化;打造济南、长沙等航空主导型智慧综合客运枢纽,打造重庆等铁路主导型智慧综合客运枢纽,推动北京、河北等开展智慧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也是交通新基建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开展5G等技术在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研究。结合5G商用部署,协同推进对高速公路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的网络覆盖。深化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建设北斗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支持系统,深化北斗全球航运示范应用,完善北斗兼容的全球中轨卫星搜救地面支持系统。

 

政策要闻

 

  ▲国务院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扩内需、促转型、增后劲。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骨干网和城域网协同扩容,开展千兆光网提速改造。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泛在协同的物联网。二要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融通创新。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基础设施。三要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增强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能力。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建设开放式、专业化众创空间,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要鼓励多元投入、推进开放合作。支持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参与相关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五要建立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国务院批复同意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9月23日,国务院发布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

 

  批复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切实负起责任,研究制定省级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各资源型地区要主动作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批复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指导,综合运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及时协调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强化工作协同,做好统筹协调,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完善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本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推动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本方案实施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证监会公示发审委增补委员

 

  据悉,为保障发行审核工作顺利平稳推进,提高发行审核工作质量,强化发审委队伍建设,证监会正在按照依法、公开、择优的原则选聘发审委增补委员。为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9月17日起就发审委增补委员候选人向社会公示。

  公示名单共7人,分别为湖北证监局信息调研处处长万凌、深圳证券交易所基金管理部副总监王辉、上海证监局会计监管处处长李红柳、江苏证监局机构监管处处长江向荣、广东证监局公司监管处二级调研员陈嘉明、宁波证监局公司监管处处长杨才表、山东证监局稽查处处长程茂军。

 

  ▲中证协发布两项自律规则规范网下投资者

 

  据悉,为加强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引导网下投资者发挥专业定价能力,中国证券业协会修订形成《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并制定《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以下分别简称《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网下投资者分类指引》)两项自律规则于9月18日发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的基础上,对前期以通知形式发布的有关自律要求进行了整合。同时,结合新股网下询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进一步细化了网下投资者行为规范要求,压实证券公司的责任,完善自律处分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自律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下投资者分类指引》旨在建立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体系。从投资者报价行为的合规性、专业性、独立性、审慎性等维度,明确了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的标准,并设置关注、异常、限制和精选名单等四类名单对投资者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名单的投资者采取差异化的约束和激励措施,进一步督促投资者规范报价行为。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形成优胜劣汰的网下投资者生态环境。为做好规则解读宣讲以及相关系统改造等工作,协会预留了过渡期,《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网下投资者分类指引》自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下一步,协会将通过专项培训等方式,帮助市场主体准确深入理解规则,确保规则平稳落地实施。

 

▲沪深交易所明确发行人可采用摇号选号等方式确定股票代码

 

  9月17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股票代码管理指南。股票代码管理指南将遵循统一规则、公开透明、保持弹性、不搞例外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发行人可采用摇号选号等方式确定股票代码。

  据介绍,采用摇号选号方式的,交易所发行承销业务系统将从发行人拟上市板块对应的股票代码段内,在前100个未使用代码中(升序排列)随机抽取10个备选代码,发行人从中选择1个作为股票代码。摇号代码区间将按股票代码数值从小到大依次更迭补充,保证摇号代码区间始终为100个,确保摇号选号公正、公平。

  沪深交易所均表示,该指南将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指南施行后刊登招股意向书或招股说明书、启动发行工作的,适用其规定。后续,沪深交易所将同步修订主板和科创板或创业板首发上市业务指南的相应内容。

沪深交易所均表示,下一步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筹指导下,完善发行上市业务相关规则,优化发行承销业务系统,不断提升服务工作质效。

 

  ▲深交所修订创业板新股承销业务实施细则

 

  9月18日,深交所发布《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以下简称《首发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后刊登招股意向书或招股说明书、启动发行工作的,适用修订后的相关规定。

  《首发实施细则》本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完善高价剔除机制,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二是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时间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三是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明确网下投资者参与询价时规范要求、违规情形和监管措施,涉嫌违反法律法规或证监会规定的,上报证监会查处或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与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规范》修订相衔接,取消发行价格超出投价报告估值区间范围需说明差异的相关要求。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密切关注制度运行动态,持续评估优化,强化过程监管,督促买卖双方认真履职尽责,独立客观报价,审慎合理定价,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共同维护好新股发行秩序,发挥好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全局。

 

  ▲证监会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有关规定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注册制新股发行承销制度,促进买卖双方博弈更加均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部分网下投资者重策略轻研究,为博入围"抱团报价",干扰发行秩序等新情况新问题,证监会在加强发行承销监管的同时,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进行适当优化。

  本次修改《特别规定》,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删除累计投标询价发行价格区间的相关规定,由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其业务规则中予以明确。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步完善了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相关业务规则。

  按照有关立法程序的要求,《特别规定》自2021年8月6日至9月5日在证监会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反馈意见情况看,社会各界对修改思路和修改内容总体认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证监会对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采纳合理意见。

  修改后的《特别规定》自2021年9月18日起施行。规则发布前已刊登招股文件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原规定;规则发布后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新的规则。

 

  ▲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

 

  据悉,为切实保障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措施落实落地、取得成效,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

  督导工作以现场督导为主,重点督导有关省区、企业煤炭增产增供政策落实情况,核增和释放先进产能情况,有关项目建设投产手续办理情况,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落实情况,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煤炭生产、运输、交易、销售环节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燃煤发电"基准价+上下浮动"市场化价格机制落实情况。

  督导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督促相关地方、企业对照国家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措施自查自纠,对落实不到位的将严格督促整改;对捏造、散布煤炭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价格行为,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及时查处,努力保障能源市场平稳运行,为能源保供稳价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针对释放先进产能中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工作将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产能释放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并行办理相关手续等措施,努力增加煤炭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煤需求。

 

  ▲13部门部署各地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据悉,针对今后一个时期化肥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保障化肥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中央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通知强调,要强化组织协调调度,优先保障化肥企业原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要提高化肥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优先保障重点化肥厂生产用能指标,允许A、B级化肥生产企业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期间自主减排;允许磷肥企业在磷石膏年度控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调整平衡企业月度、季度间新增磷石膏考核指标;要强化储备调节作用及时投放钾肥储备,鼓励引导本地区化肥生产流通企业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严格按照最新规定对进出口化肥实施法定检验;要全力畅通供应国内的化肥运输配送,落实好农用化肥运价优惠政策,确保散装钾肥运输所需敞顶箱配用量,积极保障进口化肥海运需求;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化肥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大在重点产粮区的运销备肥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化肥市场流通秩序;要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倡导有机肥替代化肥;要形成化肥调控工作合力。

  通知要求,省级相关部门要经常开展会商,分析研判化肥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国资改革

 

北京国有经济"十四五"规划出炉

 

  近日,《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未来五年,国有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加快培育国有经济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蓄能增势。

  国有经济总量规模将迈上新台阶。《规划》提出,到2025年,市管国企资产总额将达到8.25万亿元,利润总额也将达到1500亿元。

  加大创新投入 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十三五"期间,北京国有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市管国企资产总额已突破6万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五年的更高目标已然确定。

  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新增设了效益效率指标,着力推动总量指标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积极引导企业在实现"量的提升"基础上加快实现"质的飞跃"。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动力变革,《规划》明确,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以科技创新驱动,强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企业创新离不开投入。《规划》提出,要引导企业加大在创新能力体系和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集中,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长"企业。

  "十四五"时期,市管国企研发经费投入累计不低于2000亿元。到2025年,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要达到3%。

  产业转型升级 高精尖营收比重将超三分之一

  眼下,北京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在加速推进。放眼未来五年,激发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深化市场化改革仍是不变的主题。

  《规划》突出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加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将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竞争类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将新增或重组上市公司10至15家。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也将迈出新步伐。《规划》明确,前瞻性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布局比重要大幅提升,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不仅要形成10至1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还要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科技型企业。

  传承提升既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答卷。根据《规划》,城市公共服务业板块,要整体提升交通、能源、环保等产业的投融资、建设能力和运营服务水平,切实降本增效;先进制造业板块,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基础材料,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板块,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都市产业板块,要以适应首都特大型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提高现代化水平。

  服务首都发展 将推200个以上新应用场景

  聚焦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未来五年,国有经济将进一步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围绕全力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有经济将加速营造"协同创新+场景应用+人才保障+空间载体+科技金融"等一流的创新生态。这位负责人表示,国企将依托土地、资本、产业等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好"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参与全市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在智能交通、科技冬奥、产业升级、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出200个以上新应用场景,强化人才、空间和金融等要素服务保障。

  "两区"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推动金融、商务等领域扩大开放,支持企业参与发起设立S基金,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北京绿色交易所,组建会展集团,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和夜间经济,加快推进低效楼宇硬件升级、功能调整。

 

北京市率先构建国企"六位一体"监督机制

 

  近日,北京市国资委、市委巡视办、市审计局联合印发《关于构建市管企业"六位一体"监督协同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大力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构建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六位一体"监督协同机制。

  "六位一体"监督协同机制,是完善首都国资国企治理体系的创新探索,将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实现监督资源有效整合、监督内容全面覆盖、监督成果及时共享,逐步构建起具有首都现代国企特点的国资系统监督协同机制,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首都国资国企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六位一体"重点突出4个方面。

  全方位多维度监督方面,全面梳理各监督部门对企业的监督重点内容和手段方式,尽可能汇集最广泛的监督资源,进一步明晰各自对国企监督的职责定位,构建党内监督、业务监督、民主监督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监督工作格局。

  监督内容全覆盖方面,将加强对企业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生产经营管理,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等情况的全面监督,特别是针对巡视巡察、审计发现的京外境外投资、土地房屋等易发多发问题,以及国资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事前规范、事中管控、事后问责,形成监督闭环,确保不留死角。

  监督有机联动方面,将打通各监督主体的联系渠道,成立"推进小组",加强对监督对象、内容、频次和形式的统筹,结合实际开展联合检查,定期通报监督信息,共同推进问题整改,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监督上下贯通方面,通过"六位一体"监督机制建设,将夯实企业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责任主体地位,加强企业自身内部监督,推动厂务公开,职工民主管理,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合规管理。

 

国资委推动央企加力援藏建藏

 

  据消息人士日前披露,"十四五"时期,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国资央企持续加大扶持产业发展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助力西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跨越式增长。国资委组织推动中央企业持续在西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决战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批中央企业长期对口支援西藏,在"全国支援西藏"大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多家央企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全力服务西藏绿色发展:国家电网表示,继续实施电能替代,积极推进绿色用能。针对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优化电力建设选址选线,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核集团将重点按照西藏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总体部署,加大开发力度。中国华能将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对西藏氢能生产、利用方向、市场消纳以及氢能汽车在水电开发中的运用等进行研究,探索依托雅江中游水电项目建设打造西藏绿氢产业园的可行性,着手编制《西藏绿氢产业发展规划》及《西藏制氢项目建议书》。中国华电将以更大力度推进金上、雅中、雅下、藏东南等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

  保障民生也是"十四五"时期央企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十四五"期间,不仅央企援藏资金量原则上不低于"十三五"实际水平,且80%以上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帮扶。中国远洋海运表示,计划无偿投入1.05亿元,以乡村振兴、改善民生为重点,实施援藏项目25项。

  在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方面,中国石化将稳步推进西藏石油网络供应工作,"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2亿元,发展加油(气)站19座。中国移动"十四五"预计在藏投资超过46亿元,实现县城和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覆盖。中国大唐、国家电投的项目投入资金预计都将超过百亿元。

 

自主创新

 

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其中,《纲要》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鼓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

  《纲要》要求,牢牢把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建设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纲要》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纲要》主要从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六个方面提出了18项细则。

  在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上,《纲要》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

  《纲要》提出,健全运行高效顺畅、价值充分实现的运用机制。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调查机制。积极发挥专利导航在区域发展、政府投资的重大经济科技项目中的作用,大力推动专利导航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建立完善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知识产权的声明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价格统计发布机制。

  《纲要》提出,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鼓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健全版权交易和服务平台,加强作品资产评估、登记认证、质押融资等服务。开展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建设试点工作。打造全国版权展会授权交易体系。

  此外,《纲要》还明确,将加强条件保障。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纲要实施工作的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融资等相关政策,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保障任务落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9月22日,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规划》把科技强省建设作为总命题、总纲领、总要求,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线,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强省支撑'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切实解决江苏省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原创性突破。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支持高校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在应用基础研究组织模式、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

  为加快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将支持顶尖科学家牵头实施一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并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实行"赛马"制度,加快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体系,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此,《规划》特设专栏提出量子信息前沿、通用微系统芯片制造、碳中和前沿研究等14个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6.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翻一番以上。

  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行动"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规划》提出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和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3大省实验室为基础、以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N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桥梁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王秦介绍,目前江苏省已经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期间还将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0家以上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的持续供应能力。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格局。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介绍,该行动将在"加强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布局建设低碳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强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3个方面发力,着力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支撑江苏未来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省财政也将设立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达30亿元左右。

  此外,根据《规划》,江苏省还将统筹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行动,壮大提升十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十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行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加快打造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未来5年,江苏省将构建"一极引领、廊带支撑、多点崛起"的新格局,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一极引领",即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重点推进苏南自创区"卓越工程"(SUPER工程),加快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步伐,着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廊带支撑",即立足沿海沿江地区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力推进沿海沿江创新发展,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和沿江产业技术研发带,形成"一廊一带"相互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多点崛起",即发挥地方主体作用,集聚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加快建设带动性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若干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江苏省将加快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南京将积极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苏州将加快建设"一区两中心"、太湖科学城等重大载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创新高地;徐州则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力争到202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强调了政府决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性。

  WIPO自2007年开始发布全球创新指数,其已经成为国际上关于创新和知识产权水平的权威报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方面,通过政策环境、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七大类81项指标,对全球132个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衡量。

  《报告》显示,瑞士连续第11年位居榜首,瑞典、美国、英国、韩国分列第2位至5位;中国位列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超过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韩国由2020年的第10位跻身2021年的第5位,上升趋势明显;土耳其(第41位)、越南(第44位)、印度(第46位)等中等收入经济体在过去10年中排名上升明显,正在改变全球创新格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巨大影响的情况下,2020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企业加大了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研发支出、知识产权申请和风险资本交易等创新指标持续增长,表现出强烈的韧性。其中,在研发支出方面,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企业资金投入同比增长10%,近60%的研发支出密集型企业资金投入同比增长;在风险资本交易方面,全球风险资本交易量同比增长5.8%,超过了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

  WIPO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向我们表明,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和生计造成了巨大影响,但许多部门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特别是那些注重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的部门。在世界期待从大流行病中重建之际,我们知道创新对于克服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创新指数是一种独特的工具,可以指导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制订计划,确保我们摆脱大流行病并变得更加强大。"

  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前五。与去年相比,深圳-香港-广州(第2位)排名不变,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南京(第18位)、杭州(第21位)等排名均有所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

  中国距前十更近一步。中国自2013年起,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

  在分项指标方面,从创新投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知识型工人等2项大类指标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阅读、数学和科学PISA量表得分、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国内产业多元化、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QS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企业供资GERD占比等细分指标排名靠前。这表明中国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等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自200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以来,目前已成为衡量创新的风向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基石,越来越多的政府对其年度评选结果展开系统性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以改善其表现。

 

节能减排

 

生态环境部拟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9月16日,生态环境部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工作方案》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工作方案》7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二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降低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填埋量;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四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五是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六是强化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七是加强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系统保障能力。

  具体到工作步骤,包括确定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3个阶段。

  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支持、强化宣传引导3个方面。

  《指标体系(2021年版)》则由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组成。

  《指标体系(2021年版)》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等5个方面。二级指标主要覆盖工业、农业、建筑业、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建设与群众获得感等18个方面。三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具体细化和量化,划分为两类:第I类为必选指标,共24项,是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均需落实的约束性指标。第II类为可选指标,共36项,是各地依据城市类型、特点及任务安排进行选择的指标。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现有统计调查数据和专项调查数据。

  此外,各地可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基础等差异性自行设置自选指标。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公示

 

  据报道,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编制的《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于近日向社会公示。规划提出,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北京已进入存量发展和城市更新阶段,但建设用地减量的同时,基层扩张惯性依然存在,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破解"大城市病"仍然面临挑战。为此,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破解首都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是促进城市及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落实、深入实施北京新版城市总规的重要内容。

  规划提出,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竞生、自生、共生的正向演进。

  根据规划,首都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善之区。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

  规划注重落地实操,立足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三大空间,统筹部署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等8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明确了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等18个生态修复分区,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

 

  9月18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在技术领先度、产业集聚度、设施完备度、应用覆盖度等方面领先全国,产值规模占全市1/4以上,车辆应用规模占全市1/7左右,基础设施规模占全市1/5左右,在新能源制氢储氢、管道供氢、分布式和热电联供等领域率先示范并形成行业标杆。

  《方案》提出的阶段目标是,到2022年,全面推进燃料电池车在中运量公交、公共交通领域场景打造;支持氢燃料电池在物流、重卡领域商业化应用,累计完成不低于15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建成投运平霄路、鸿音路加氢站,启动广祥路等3座加氢站建设;年氢气供给量不少于1500吨,在现有工业副产氢供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区域内天然气、电解水和甲醇制氢路径。到2025年,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000吨,构建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机结合的氢源保障体系;打造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产业,年氢气自给率不低于当年需求量的30%;推广氢能分布式能源和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和工业园区示范应用。

  《方案》并提出了重点任务。一是推广1500辆燃料电池车辆。二是建设各类加氢基础设施14座。到2025年建成各类型加氢站14座,总加氢能力不少于38吨/天。三是建立稳定可靠氢气供给体系。到2025年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光伏等绿氢占比不低于10%。探索试行氢能战略储备机制。到2025年建成本地氢气储备满足2天的需求量,储氢规模达到78吨,同步在洋山深水港规划建设氢储运基地。四是开展氢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鼓励氢能示范应用与重点区域开发相结合,依托顶尖科学家社区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开展氢能分布式能源示范。同时,在中日合作示范园区内或其他条件允许的公共设施内开展1-2个探索天然气掺氢示范应用,打造"氢能园区"。

《方案》还提出,积极落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发布临港新片区支持氢能产业及应用场景建设的资金补贴方案及实施细则,出台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办法。发布燃料电池车辆的示范推广支持政策,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市政领域的应用。

 

云南取消新增电解铝产能电价优惠

 

  据悉,云南省发改委9月19日发布《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能耗双控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明确要全面清理"两高"行业项目优惠政策,完善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已经实施的优惠电价政策立即取消。

  严控能耗的原因是今年以来云南省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今年8月同其他8个省份一同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一级预警省份。

  据了解,云南省未来将发布正式文件,取消此前给与电解铝企业新增产能的优惠电价政策。

 

福建省部署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能耗双控工作

 

  9月19日,福建省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能耗双控工作视频会举行,部署福建省下一阶段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能耗双控工作。

会议要求,全省工信系统要围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完成能耗双控任务,全面排查在建"两高"项目,抓好存量"两高"项目挖潜,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力争实现2021年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要围绕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强化主体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迅速制定实施专项工作方案,保持能耗双控的高压态势;要精准研判"两高"项目对经济增长、产业链延伸、能耗"双控"的影响,统筹谋划本地区"两高"项目发展和布局,严格落实节能审查等审批制度;要制定分行业能效提升指南,研究节能技术改造的标准,制定实施专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奖补政策力度;要规范能源统计报送,保障能源统计数据质量,全面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如实。

 

刘世锦:减碳不能“运动式”不能指标错位

 

财新网9月23日刊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文章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后,国内外影响很大。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更是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简单地说,不是别人要我们转,而是我们自己必要要转。

  分步骤实现这一目标,将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深刻和长远影响,概而言之,这将会带来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从这样的认识高度出发,结合近一个时期落实双碳目标出现一些情况,需要关注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减碳不能“单打一”,而应当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中国总体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重要区别。发达国家已经渡过了工业化的高峰期,进入服务业为主增长阶段,常规污染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环境总体上较好,经济转入成熟期,不再有较高增长潜力,绿色转型主要是碳减排的问题。

  而中国除了碳减排的问题之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还没有过关,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必要也有潜力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这几个方面都很重要,都要抓,都要硬,不可偏废,形成降碳、减污、增绿、增长的协同机制。

  这种协同机制不会弱化而是有利于降碳。比如,就经济学上说的外部性而言,碳减排和其他污染物治理有很大不同,举例来说,一家工厂排出受污染的水和气,周边被影响的人群反应很大,要求治理的呼声高;而碳减排影响的是全球长期气候变化,好处是全世界的,具体人群很难感受到。也就是说,人们对治理常规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积极性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碳排放与其他污染物排放的有较高的同源性,深圳的经验表明,这一同源性达到70%,也就是说,在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减少了碳的排放。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同源性,以积极性高的事情带动积极性低的事情,产生协同效应。

  再比如,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而碳汇可以中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大力促进高生产率、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成本的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降碳、减污、增绿。深圳空气质量达标、碳达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三达”经验表明,这种协同效应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是减碳不能“运动式”。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不能搞运动式减排。在地方调研时,有些同志反映当下压力最大的短期减排指标,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有报道某些地方为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这种情况应该不多,但反映了一种倾向。

  还有一种情况,现阶段推动减排,主要采取的还是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的办法。在相当长时间看起来只能如此。这套办法优点是短期内行动较快,也可能较快取得成效,但问题是指标分配未必合理公平、激励不足、搭便车、实施成本较高、平衡性较差等。

  应该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通常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在绿色转型中,应当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也就是中央强调的“先立后破”,着眼点首先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转换。

  三是减碳不能指标错位。近期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实现双碳目标是否合理有效。提出能耗“双控”指标,是为了鼓励节能,提高能效,限制过度用能,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个初衷无疑是对的。但相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一个问题是,节能并不等同于减碳,同样的能源消耗,既可以是高碳的,也可以是低碳甚至零碳的。我们的目标,是在保障必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用低碳或零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逐步降低碳的含量。中国目前人均收入刚超过一万美元,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三万多到四万美元左右,人均能耗特别是人均电耗还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源总量控制不当,制约了应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样不符合发展的初衷。

  另一个问题是,撇开碳排放和常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适合于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是用行政性办法,还是市场的办法。在这种情景下,能耗“双控”指标,实质上是一个成本控制问题。包括能源在内的投入品到底如何用、用多少,只有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才可能搞清楚,做出正确决策。举例来说,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经相当低了,如果某个企业用这类绿电生产一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即便能耗高一点,算总账还是合算的。这类信息和决策,政府在宏观层面是很难把握得住的。

  所以,建议加快创造条件,用碳排放的双控指标,即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替代能耗的双控指标,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双碳目标。当然,能耗双控指标还是有用处的,可以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评价分析指标。

  从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出发,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应当着力抓好一些对绿色转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根本上说,要靠绿色技术驱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绿色技术应达到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二是少排放或零排放,三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低成本。要做到这三条难度很大,但通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以光伏产业发展为例,过去十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90%,已经可以和传统的燃煤发电相竞争。业内专家估计,今后几年,还会有较大幅度下降。

  讲技术创新,首先是推广那些已经成熟,应用后能够产生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同时要加快形成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绿色创新既做减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如低碳和零碳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有研究认为将会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巨量投资,这是传统发展方式下不可能有的发展空间。

  关于制度创新,首先要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要不要、如何使市场在绿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地讲,目前还不具备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进入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绿色转型期后,应该也有可能形成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

  制度创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

  首先要推动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核算是绿色转型的基础。实际上,不论是行政性办法,还是市场性办法,前提是把账算清楚,有一套科学的算账方法。这件事情很重要、很紧迫,但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上面提到的碳排放“双控”指标,重要的制约因素也是缺少核算基础。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绿色标准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绿色核算问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显然还不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

  在碳核算、生态核算的基础上,建立碳账户和生态账户,再形成包括碳减排、其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等要素在内的各级政府(国家、省、市、区等)、企业和个人的绿色责任账户,确定各个主体的减排责任。产权和责任落实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个世界就很清洁。应当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创新,通过绿色责任账户把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分解落地,推动绿色转型扎实有效地取得进展。

 

MSCI推出预计升温解决方案

 

  据悉,全球投资决策支持工具与服务提供商MSCI 9月17日宣布推出预计升温(ImpliedTemperatureRise)解决方案,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数据,以衡量企业如何通过其投资组合与全球温度控制目标保持一致,企业层面的数据集覆盖近10000家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的上市公司。

  MSCI方面称,尽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公开承诺将致力实现气候目标,但承诺的力度和具体细节各不相同。升温解决方案在此关键时刻推出,让模糊的气候承诺变得清晰、透明。预计升温解决方案通过简单而强力的指标,即公司与全球温控目标的一致程度,来评估气候承诺的力度。

  MSCI全球ESG及气候主管雷米·布里安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资本市场参与者在推动系统性转型以防止气候灾难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预计升温指标是MSCI不断发展的气候投资工具系列中的一项重要的全新解决方案,同时彰显MSCI的使命──确保资本市场及其参与者能够推动实现净零排放转型。

  "投资者日益关注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他们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及更深入的洞察,以了解其资本是否会促进,或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由于预计升温指标可以便捷地衡量前瞻性投资组合的碳排放轨迹,投资者可以使用这一指标作为设定脱碳目标及更积极应对气候风险的多方位工具。"雷米·布里安说。

  MSCI称,将一系列全面的分析工具与致力评估公司脱碳和净零排放气候目标的MSCI目标记分卡结合使用,旨在帮助投资者更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并助力投资者向净零排放转型过渡。为了让投资者分析所投企业为实现气候目标的业务转型速度,预计升温解决方案对标关键基准,比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2°C温控目标,或《巴黎协议》倡议的1.5°C温控目标。

  MSCI称,预计升温解决方案在考虑公司减排目标的情况下,将每家公司当前和预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转换为预测的全球升温。假设在本世纪要在实现全球2°C温控目标,MSCI将这些预测排放量与全球剩余的排放预算进行比较,得出预测结果。2°C的温控目标基准也与MSCI的季度净零追踪报告(Net-ZeroTracker)挂钩。MSCI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投资组合校准团队为金融业各机构制定的设计建议,构建了预计升温解决方案模型,以衡量和披露投资组合及目标设定的框架是否与温控目标保持一致。

 

报告称四家跨国车企在中国碳排放不达标甚于欧美

 

  据悉,在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当天,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零碳倒计时--四大车企在中、美、欧地区的碳排放及合规情况比较》(下称《报告》),统计了近年来大众、丰田、现代-起亚与本田等四家跨国车企在中国、美国、欧盟的乘用车车企二氧化碳限值( 中国目前尚未明确规定乘用车车企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本报告所使用的中国乘用车二氧化碳限值指将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达标值通过燃料经济性和二氧化碳转换系数转换得出的相应二氧化碳限值)达标情况。数据显示,四家车企同期在中国的不达标情况较其在欧盟或美国更为普遍。

  根据销量、市场覆盖度、品牌影响力等综合衡量,《报告》选取整理了四家车企在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情况(2016-2020),欧盟乘用车碳排放达标情况(2016-2019)和美国轻型车温室气体排放达标情况(2017-2019)并梳理出其在三大主要汽车市场--中国、美国、欧盟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表现与影响因素。

  《报告》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四家车企在中国均至少有两次不达标,其中丰田五次不达标,本田与现代-起亚三次不达标,大众则有两次。

  《报告》发现,大众、丰田、现代-起亚和本田在中国的9家合资企业中,7家在2016年达到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标准的车企,在2020年却均未达标。这意味着车企在燃料效率的进展跟不上中国日益收紧的标准。

  此外,2017年至2019年,四家车企在中国的主要合资企业的乘用车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其在欧盟与美国的水平。其中,丰田合资企业广汽-丰田在中国的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丰田在欧盟平均高出30%,本田合资企业广汽-本田的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比本田在美国高出20%。

  对此,绿色和平东亚地区零碳交通项目经理江卓珊表示,气候问题日益紧迫,跨国车企在各市场差异化的碳排放表现不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绿色和平敦促汽车企业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不应利用各地区标准的差异推卸责任。

  针对跨国车企在全球不同市场碳排放存在差异表现,《报告》指出三大主要原因。首先,一些地区缺乏严格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以及相应的经济处罚措施,难以对汽车企业的碳排放形成有效约束。尽管中国从2016年起逐年收紧乘用车燃料消耗标准,但在经济处罚方面仍落后于欧盟标准。第二,车企在不同市场中采用的汽车燃料效率技术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市场间的碳排差异。第三,近年来SUV车型在全球市场中销量增长迅速,以中国、美国市场最为突出。由于SUV车型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也是造成车企在核心市场难以实现燃料消耗达标的重要因素。

对于各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政策制定者,《报告》指出欧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碳排放政策监管的有效性,各国政府应收紧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标准,同时严格有效地执行,对在当地碳排放不合规的车企处以高额罚款。最后,政府应加强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公共交通或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公众更多地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

 

劳动用工

 

美国加州立法:亚马逊工人能否摆脱算法?

 

近日,美国加州州长加尔文·纽森(Gavin Newsom)正式签署了一项新法律。根据这一法律,如果加州仓库工人因为休息或者用餐的原因达不到绩效考核指标,亚马逊等雇主也不能进行处罚。9月初,加州参议院已经通过了这一法案。

  根据这一新法律,仓库工人未来将能够对亚马逊公司的不合理考核政策提出挑战,过去一些员工指出,考核体系故意经过设计,让员工们尽可能在工作时间内减少去卫生间或者休息的次数。

  过去,亚马逊仓库实施严格的考核政策,引发了员工受伤,类似的事件促使加州起草了上述新法律。

  据报道,加州新法律的条文中并未明确点名亚马逊,不过该州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们都表示,这一法律生效之后,亚马逊这家美国电商巨头将受到很大影响。

  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多次被媒体爆出了劳工方面的负面新闻,尤其是苛刻的考核体系,比如有报道称,为了完成仓库订单发货任务、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些仓库工人甚至不得不在一个瓶子中紧急小便。

  加州这项新法律也将促使亚马逊等公司在内部考核政策和算法上更加透明,该公司必须向员工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公布所有的数量指标。

  对于这一新法律,亚马逊方面尚未对媒体发表评论。

  这项新法律的支持者表示,对于某些雇主利用算法模式对员工们进行密切监控,加州这一次的立法可以说取得了重要突破。

  9月初,加州民主党女议员罗瑞娜·冈萨雷斯(Lorena Gonzalez)在推特网站表示,一些公司利用基于算法的指标系统来考核员工,把员工的身体逼到了崩溃边缘,加州的新法律将第一次针对这种对员工不安全的制度建立透明性,从而保护工人们的权益。

  不过加州的一些企业组织则表示反对这一新法律,认为这将会鼓励工人们发起更多劳工诉讼,这些诉讼对于企业来说耗时良久、成本巨大。他们认为这部新法律将会给加州的企业和行业带来伤害。

 

专家论坛

 

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要过四关

 

  环球时报9月23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文的文章指出,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关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介绍,非常振奋人心。中国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且优势不断扩大。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相当于世界第二至第四位的美日德之和,不仅规模大、门类齐全,而且正在向中高端发展。在充分看到我国制造业伟大成绩的同时,还应有两个清醒判断。

  第一个判断,我国制造业在量上继续大规模增长余地不大,质的根本提升才是出路。世界正面临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重大突破的深刻变革,给我国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根本提高这一历史节点上。第二个判断,美国对我高技术的发展打压和封锁,从芯片到超算,从高端设备到工业软件,都不是暂时的,而是战略性的。

  综合起来,是我国制造业处在质的战略提升和外部战略打压相重叠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现创新、提升和突围,是我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任务。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应当充分重视以下四个关键。

  一是,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地位和盈利水平。进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的135家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中,47.65%归入电力、银行、证券、白酒和房地产行业。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只有23亿美元,是美国113家非银行企业47亿美元的一半。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上汽2020年销售利润率为2.7%,德国大众为4.0%,日本丰田为8.3%。利润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不利于它们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而且,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成本高于发达国家,而贷款利息高恰好是中国银行业利润丰厚的来源。因此,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改革,更深层次地脱虚向实,向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倾斜。

  二是,造就一大批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除华为等少数企业外,我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缺乏世界排头兵。我国汽车制造业领军企业上汽排名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0位,而丰田和大众分列第九位和第十位。我国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企业中芯国际2020年销售额为39亿美元,美国英特尔销售额为779亿美元。规模不足严重制约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反之又制约了它们的做大做强。三星电子预计今后3年将投资2000亿美元以扩大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业务。台积电也将投资1000亿美元。中芯国际目前已披露的未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为165亿美元。世界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商日本发那科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远远超过上海、沈阳等领军机床企业。因此,造就一大批高端制造业主要行业的世界领军企业,是一个关键方略。

  世界许多领军企业中,又有很多技术来自中小企业,它们中间有大量隐形冠军。2019年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德国1307家,美国366家,日本220家,中国68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强大的德国制造技术的基石。我们既要造就一批世界领军大企业,也要造就一大批隐形冠军中小企业。

  三是,造就一批世界规模的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世界制造业领军企业几乎都是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2020年,我国最大100家企业平均跨国指数(联合国贸发会议依据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员工所占比重综合计算)为16.1%。其中制造业企业最高的是联想(49.8%)和华为(32%),但大多数企业的这一指数相当低。而世界跨国公司百强的平均跨国指数是58.07%(2019年)。世界制造业领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跨国指数相当高,美国通用电气、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等都在60%以上。一家企业只有全球布局,并在全球布局中寻找全球供应链的最佳配置,确保最佳资源、最佳人才、最佳市场和最佳营销,才能跻身世界最强。

  四是,坚持开放、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商业生态环境。毫无疑问,世界前沿技术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和参与,我们更要举国之力。但对于成果商业化转化后如何发展,应交给企业,交给市场。无论是领军企业还是隐形冠军企业,都应当在激烈的市场公平竞争中产生,而不是靠政府划定或补贴。世界级的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只能在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中发展和成熟。

  应当看到,中国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强大的经营能力,是任何企图对华实行封锁或脱钩的美国政客无法战胜的。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毫不动摇地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这一重大方针,打开国门,积极吸引世界上一切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同时积极走出去,到本行业全球供应链中最关键的地方投资。在推进世界自由贸易网络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开展竞争,赢得领先,稳步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

 

专家论点辑要

 

  ▲经合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5%

 

  据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9月21日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预计,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进程继续推进、经济活动逐步恢复,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5.7%和4.5%。这一机构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

  经合组织预计,2021年二十国集团经济将增长6.1%,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5.3%。

  报告指出,各经济体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优劣势不同、疫情期间应对措施不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报告呼吁,为使全球经济复苏走上正轨,必须付出更强有力的国际努力,为低收入国家提供所需资源,以推动疫苗接种。"这既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也是为了全球利益。"

  另外,经合组织表示,全球通货膨胀前景也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率已大幅上升,但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通胀率仍相对较低。

 

中小企业

 

央行要求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

 

  9月23日,人民银行召开电视会议,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落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政策。

  会议指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是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有序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性,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人民银行安排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是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保障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高度重视,把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管好用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做,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积极稳妥推动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方式改革,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按规定及时满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流动性需求,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要发挥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的积极作用,尽快部署、从严审核、精准投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加快贷款投放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调查分析

 

德国9月综合PMI降至7个月低点

 

  据悉,市场研究机构埃信华迈公司9月23日公布的月度调查结果显示,德国9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终值60.0降至55.3,为7个月以来低点。

  调查显示,德国9月服务业PMI从上月终值60.8降至56.0,为4个月以来低点;制造业PMI从上月终值62.6降至58.5,为8个月以来低点。

  德国综合PMI是衡量该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总产出的指标。该指标高于荣枯线50意味着相关行业经济在扩张,反之则为收缩。

  埃信华迈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菲尔·史密斯表示,德国9月PMI数值显示出德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德国知名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此前发布的秋季预测报告显示,德国经济今年将增长2.5%,比此前预期低0.8个百分点。

 

经贸态势

 

东北亚地区各国寻求在经贸领域实现更深合作

 

9月23日,在吉林长春举行的第十一届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上,与会的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官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强经贸领域的合作,谋求新的发展。

  当天,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东北亚地区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23%,区域GDP占全球经济总量19%,是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共计约717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近六分之一。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持续推进经贸各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域内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他表示,中方愿同有关各方一道,秉持开放共赢的精神,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区域合作,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打造更为紧密的经贸伙伴关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韩国北方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长朴钟洙表示,中国东北三省是韩国“新北方政策”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对接、相互交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的地区,是韩国展开新北方政策的核心地区。

  2020年,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成立。朴钟洙说,这是韩中两国在东北亚地区首次共同打造的产业创新集群,韩国中央政府、地方自治团体以及企业将为示范区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核心平台给予大力支持。

  日本经济产业省副大臣长坂康正表示,对于日本以及今天参会的各国来说,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投资合作正变得越发重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相信定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长坂康正介绍,一直以来,有众多日本企业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业务,近期,智能汽车、城市开发等一些新领域的业务也有所发展。目前,日本已经与吉林省等地在氢能源应用、低碳示范城市建设等领域的30多个先进项目达成协议。

  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用一组数据表明俄中经贸水平。今年前8个月,俄中两国贸易额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接近900亿美元,在能源、高科技、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他认为,俄中两国区域合作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各国与会企业间建立联系、促进项目合作落地提供了重要对话平台。毫无疑问,今年举办的博览会将有助于东北亚各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安德烈·杰尼索夫说。

 

投资视点

 

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公布

 

  9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聚焦七个方面,提出了28项任务,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画出了一份路径图。

  7月,商务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聚焦"国际""消费""中心"三个关键概念,此次上海《实施方案》提出七大方面:第一,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第二,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第三,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第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标志性商圈;第五,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消费环境;第六,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第七,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

  配套政策方面,上海也提出对消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引领带动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发挥浦东先进制造和贸易航运枢纽优势,推动消费平台和流通中心建设。

  上海《实施方案》中两点值得格外注意。

  首先,上海提出"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打造外贸企业自有品牌",包括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等。对于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将支持其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街区、进免税店。

  同时,上海还将从展会层面发力,包括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创新展等等,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网络新消费层面,此次《实施方案》还提出打造一批面向垂直领域、细分客群的上海品牌。

《实施方案》中另一可能在全国市场产生影响的举措是,"扩大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开放,研究探索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供给体系升级"。

 

 

 

上海发布《北外滩七大专项行动》

 

  据上海市虹口区政府9月16日披露,该区为推动北外滩开发建设,对标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的目标要求,推动规划落实落地,近期制定了《北外滩七大专项行动》规划。其中打造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专项行动,特别是将北外滩区域打造成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成为《北外滩七大专项行动》的重点。

  上海市虹口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外滩地区将集聚和培育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引入银行理财、保险资管、金融资产投资等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支持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户,并吸引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基金销售等资产管理机构。同时,该区将加强对优质资产管理机构的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等资产管理机构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上海市虹口区还制定了《关于加快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虹口基本建成资产管理领域市场集聚度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性资产管理中心,成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为加快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该区将大力引进一流资产管理人才,加强资产管理行业政策支持,设计包括投资奖励、房租补贴、人才奖励、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的政策服务体系。

  此外,虹口还持续发展金融科技,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和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相继在北外滩揭牌,汇集了浦银金融科技总部、京东数科上海运营中心、东亚期货和华兴证券等一批优质金融科技研发及应用示范企业,北外滩正加速成为集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双重功能为一体的核心承载区。

  上海市虹口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力争在北外滩地区新增设立"上海资产管理园区",以进一步吸引各类资产管理企业在此集聚,进一步提升专业机构服务能力,强化资产管理机构合规经营,将北外滩地区打造成为全球财富管理高地。

 

河北省进一步规范天然气价格政策

 

  日前,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天然气价格政策的通知》,提出自今年10月1日起,天然气转供代输价格按照输气管道长度每10公里0.01元/立方米的原则核定,且整条管道核定终端价格控制在上一级省内短途管输价格30%以内,最高不超过0.06元/立方米。对没有实质性管网投入或不需要提供输气服务的加价,要予以取消。

  加强省内短途管输价格监管。省内短途管输是指省内跨县域的管道运输。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省内短途管输价格由省统一管理,每3年校核一次,管输企业要按规定每年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投资、收入、成本及输气量等信息和材料。逾期不报而又超过校核期的管输价格(含气化服务价格)将自动失效。

  明确转供代输环节价格政策。转供代输是指本区域内(县域)省内短途管道与城镇配气管网之间不同企业的天然气转售代售输气行为,是区域内城镇配气环节的组成部分。转供代输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原则上由各市统一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要求,切实减少供气环节,从严审核转供代输价格。转供代输环节原则上不超过三级,未获得立项批复或未经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转供代输管道不得擅自定价和收费。

  完善价格联动及配气价格形成机制。2021年底前,凡是通天然气的市、县均要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做到市县全覆盖。各市县要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配气价格形成机制,将与配气业务相关的投入、成本等因素,纳入配气价格统筹考虑,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设区市范围内,跨县(市、区)的城镇燃气企业配气价格授权设区市统一管辖。

  规范城镇燃气工程安装收费管理。新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等配套建设规划红线内的燃气工程安装费用统一纳入房屋开发建设成本,不得另外向买受人收取。燃气工程安装收费范围仅限于建筑区划红线内产权属于用户的资产,收费标准原则上由市场竞争形成。燃气工程安装企业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收费标准和价格构成,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不得有价格欺诈、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各地可通过成本调查、公布指导性标准等形式规范企业收费行为,防控无序竞争和价格过度上涨。

  明确居民生活用气范围和价格。居民生活用气是指城乡居民家庭住宅(含独立采暖),以及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养老福利机构等生活用气,不包括集中供热用气,按现行居民用气价格政策执行。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气中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养老福利机构等执行居民用气价格的非居民用户,气价水平按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一档、二档气价平均水平执行。

  居民"煤改气"采暖用气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气,一律执行居民生活用气价格。农村居民"煤改气"采暖用气价格执行阶梯气价一档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对居民"煤改气"采暖用气可探索单独制定阶梯价格政策。上游气源和下游供气企业均不得以居民气量不足等名义擅自限供、停供、减供或提高价格,要确保居民用气充足供应价格稳定。

 

国务院原则同意《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

 

  据悉,国务院日前原则同意《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

  国务院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增强竞争力,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批复要求,辽宁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沿海各市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继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实施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批复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辽宁省人民政府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广东自贸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

 

  9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东自贸区")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是统筹抓好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大片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行动纲领。广东自贸区实施范围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形成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关、汇、税、融"制度体系,实现货物、资金、人员等资源要素更加自由便利流动,成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岸离岸两种业务、投资贸易金融物流等集聚融合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形成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的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大湾区高品质消费新中心、国际航运枢纽和中国金融开放创新试验示范窗口,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规划》显示,到202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达4000亿元人民币,集装箱吞吐量达3700万标箱;"十四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0亿美元左右,全口径税收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同时,"十四五"时期,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实际使用港澳资金额350亿美元左右,累计注册港澳资企业数量3万家,基本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平台、港澳产业发展新空间、港澳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粤港澳宜业宜居优质生活圈。

  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区域功能将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在三个片区"十四五"时期的41个重点投资项目中,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前海蛇口片区、横琴片区分别有15个项目、15个项目和11个项目。

  前海蛇口片区的15个项目包括深港科技创新生态谷一期、前海深港广场、前海金融总部大厦、国家 (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前海5G应用示范项目等。

 

《苏州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印发

 

  日前,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苏州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苏州"三枢纽三示范"的战略定位,即将苏州打造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性铁路枢纽以及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市、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先行区、交通创新发展示范新高地。

  根据实施方案,苏州将分三个阶段实行,最终实现交通强国示范先行的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5年,苏州要完成十大示范任务,具体为高铁综合枢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轨道交通多网融合、惠民四好农路建设、绿色智慧公交提升、一体融合毗邻公交、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综合监管应急体系和智能网联道路建设,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交通强国建设经验。届时,苏州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市域各板块实现1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人民群众出行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到2035年,苏州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支撑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123出行交通圈" 和"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形成,前者指在市域各板块、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的基础上,要实现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后者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同时,苏州"三枢纽三示范" 战略定位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出行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

  到本世纪中叶,苏州将全面建成"开放立体、创新高效、协调共享、便捷优质、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国际领先行列,综合立体交通网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江西启动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

 

  日前,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公安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通过三年整治行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领域的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房地产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及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大幅增强,房地产领域投诉率明显降低,群众住房消费中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高,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监管有力、行业自律、主体诚信、行为规范、运行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进一步形成。

  《方案》明确整治内容主要有4项: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将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开工建设;未按施工图设计文件开发建设;未按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如期交付;房屋渗漏、开裂、空鼓等质量问题突出;未按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配套设施。在房屋买卖方面,将重点整治未取得预售许可擅自预售商品房;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发布虚假房源信息;捂盘惜售,囤积房源;采取返本销售或者变相返本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房;限制或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套取或协助套取"经营贷""消费贷"等非个人住房贷款用于购房;协助购房人规避限购政策;协助购房人非法规避房屋交易税费;违规收取预付款、"茶水费"等费用,变相涨价。在住房租赁方面,将重点整治未提交开业报告即开展经营;未按规定如实完整报送相关租赁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未履行信息发布主体资格核验责任;克扣租金押金;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强制驱赶租户;违规开展住房租赁消费贷款业务;存在"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未按规定办理租金监管。在物业服务方面,将重点整治未按规定开展承接查验或承接查验发现问题未整改;未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内容和标准提供服务;物业服务合同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后,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物业服务项目;对违规装修、高空抛物、违规占用消防通道等问题未尽劝阻、报告义务;建设单位拒不履行质量保修责任。

  《方案》强调,对违法违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住房租赁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网络媒体及从业人员,依法依规并视情采取警示约谈、信用扣分、公开通报、停业整顿(暂停网签、暂停预售、暂停售楼部或门店开放、暂停预售资金拨付等)、行政处罚、列入失信名单、吊销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等措施进行处置;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司法部门依法查处。对逾期不能偿还债务、大规模延期交房、负面舆情较多等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美国会众议院通过临时拨款和债务上限法案

 

  据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9月21日晚通过一项临时拨款和债务上限法案,以确保联邦政府有足够资金继续运营到12月3日,同时暂停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生效直至2022年12月,即允许美国财政部在这段时期内继续发债。

  由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当晚以220票赞成、21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上述法案。随后该法案将被送交参议院审议,预计将遭到共和党参议员的阻挠。

  联邦政府本财年将于9月30日结束,但两党短期无法就完整的新财年(始于10月1日)联邦预算案达成一致。民主党希望将联邦政府临时拨款与债务上限议题捆绑到一起投票表决,以此施压共和党全盘接受。

  按照立法规则,民主党必须争取至少10位共和党参议员的支持才能确保参议院通过上述临时拨款和债务上限法案。不过,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日前表示,共和党参议员支持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但不同意将其与债务上限议题捆绑到一起。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曾于9月19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文章警告,如果美国国会不迅速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或暂停其生效,联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并会造成广泛的"经济灾难"。

 

日本央行宣布维持现行宽松货币政策

 

  据悉,日本中央银行9月22日宣布,维持当前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同时通过购买资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日本央行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表示,为更好应对新冠疫情、达成2%的通胀目标,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记者会上说,中国经济快速恢复、欧美经济相继复苏等因素继续拉动日本外需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日本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和确诊病例数量减少,日本国内消费也有望逐步恢复。

  另外,日本央行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先前提出的绿色融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央行将以零利率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其向企业发放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贷款。方案拟于今年12月开始实施,到2030财年末(2031年3月31日)结束。

 

投资分析点评

 

  ▲探路者拟购北京芯能60%股权

 

  据悉,探路者9月21日晚公告,公司与嘉兴源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嘉兴源阳")、厦门曦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厦门曦煜")共同收购北京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芯能")80%股权,成交价格约3.46亿元,其中公司以自有资金2.60亿元收购北京芯能60%股权。交易完成后,北京芯能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根据公告,探路者已与北京芯能、上海芯奉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芯奉")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北京芯能成立于2019年,由上海芯奉持股60%、上海芯镇持股30%、国域科创(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国域科创")持股10%。本次交易完成后,探路者持股60%,上海芯镇持股比例降至20%,嘉兴源阳和厦门曦煜分别持股15%和5%。

  北京芯能拥有成熟的Mini LED AM全产品芯片设计及解决方案能力,Micro LED全彩驱动芯片设计及解决方案能力,及领先业界的Mini LED直显封装产线。

  探路者表示,本次收购北京芯能符合国家支持半导体芯片产业相关政策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涉足显示驱动IC设计、研发、芯片封装产品等领域的新业务。

 

▲中核钛白合资公司拟百亿投资新能源发电

 

  据悉,中核钛白(002145)9月17日晚间公告,公司合资公司白银中核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时代")与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签署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拟以100亿元投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发电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中核时代是由中核钛白和宁德时代下属控股子公司时代永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永福")共同出资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核时代成立于2021年7月7日,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发电、输电、供电业务等。中核钛白、时代永福各自持有中核时代50%的股权。

  中核钛白介绍,中核时代依托公司全资子公司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钛业")的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光伏、风电、储能等综合智慧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运营。

  为配套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项目的用电需求,特别是年产50万吨磷酸铁、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年产50万吨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项目及相关设施的配套用电,合理开发白银地区风电、光伏资源,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及中核时代,就 2GW"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于9月17日签订投资框架协议。

  具体来看,根据投资框架协议,中核时代拟选址白银市景泰县投资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发电项目,项目内容包括1500兆瓦光伏发电、500兆瓦风力发电以及配套400兆瓦储能,总投资约为100亿元。项目将分三期建设,建设周期预计不超过48个月。

  中核钛白今年5月24日晚间披露,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1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9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投向循环化钛白粉深加工项目、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资源循环项目、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对于投建新能源发电项目,中核钛白表示,本次新能源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的签订,是公司基于未来经营发展所需作出的决策,为公司后续实施"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亿纬锂能签署建设高性能锂电池隔膜项目合同书

 

  据悉,亿纬锂能( 300014.SZ )9月22日公告,公司与恩捷股份指定的出资人上海恩捷、荆门高新区管委会,就公司与上海恩捷在荆门高新区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并由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高性能锂电池隔膜项目事宜签署《合同书》。投资项目总投资约52亿元,建设16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

 

▲司尔特拟合作生产磷酸铁锂

 

  据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空间爆发之时,上游磷酸铁锂原材料市场也迎来各方竞相入局。9月21日晚间,司尔特(002538)公告,公司拟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融捷控股")、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信托")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就合作开发磷矿资源、合资生产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产品等相关合作内容进行约定。

  各方同意,拟在满足协议约定的各项先决条件的前提下,司尔特将协同融捷控股对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实业有限公司(下称"贵州路发")进行合作投资与开发,将贵州路发合计70%股权分两次(51%股权和19%股权)先后向融捷控股转让。

  双方同意,自贵州路发51%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完成之日起两年内,司尔特应促使贵州路发的明泥湾磷矿的磷矿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向融捷控股供应和出售,每年优先供应量为30万吨/年;融捷控股优先供应量以外的明泥湾磷矿的磷矿产品以市场公允价格向司尔特供应和出售,司尔特通过贵州路发供应所得的磷矿产品仅限公司用于自身的磷肥加工业务。

  同时,在贵州路发51%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完成后,司尔特和融捷控股同意开展磷酸铁锂方面的合作生产,共同设立一家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锂生产业务的合资公司(下称"磷酸铁锂公司")。磷酸铁锂公司可根据业务经营需要在外设立若干子公司。

  双方同意,磷酸铁锂公司拟设立于贵州省或安徽省等地,预计总投资金额为20亿元,磷酸铁锂目标产量为5万吨/年(首期工程目标产量为1万吨/年,二期工程目标产量为2万吨/年,三期工程目标产量为2万吨/年,合计为5万吨/年),股权结构为司尔特(或其指定主体)持有磷酸铁锂公司70%的股权,融捷控股(或其指定主体)持有磷酸铁锂公司30%的股权。

  此外,在贵州路发51%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完成后,双方还同意开展磷酸铁方面的合作生产,共同设立一家主要从事磷酸铁生产业务的合资公司(下称"磷酸铁公司")。磷酸铁公司拟优先考虑设立于贵州省或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地点,预计总投资金额为15亿元,磷酸铁目标产量为10万吨/年(首期工程目标产量为4万吨/年,二期工程目标产量为6万吨/年,合计为10万吨/年),股权结构为司尔特(或其指定主体)持有磷酸铁公司51%的股权,融捷控股(或其指定主体)持有磷酸铁公司49%的股权。

  据了解,作为一家集磷复肥生产、各类化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股份公司,司尔特主要产品为高浓度缓释NPK复合肥系列产品以及磷酸一铵,中间产品包括硫酸、磷酸等。

  司尔特表示,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拥有优质的磷矿石资源,融捷控股拥有丰富的锂矿资源及完善的锂能源产业链,而中航信托是一家在国内金融市场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型信托企业。公司与融捷集团及中航信托签订《框架协议》,旨在推动现有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公司的磷化工产业布局,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1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榜公布

 

  9月23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公布了"2021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本次榜单以企业2020年度营业收入(销售总额)为基本标准,参考其当年纳税额、净利润、资产总额等指标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相关数据进行排序。今年,浙江百强民企的入围门槛为149.8亿元,相较于上一年119.4亿,入围门槛上升25.5%。

  榜单显示,今年上榜的百强民企年度营业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合计数,分别比上年上榜的百强民企增长16.9%、25.8%、23.8%。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居榜首;前三出现了新面孔,来自萧山的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跃居第二位。

 

▲中铝、五矿、赣州市筹划稀土资产重组

 

  9月23日晚,五矿稀土公告称,接到实际控制人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五矿集团)通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铝集团)、五矿集团、赣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筹划相关稀土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亦需获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五矿稀土为五矿集团的唯一稀土上市平台。

  中铝集团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氧化铝供应商、第一大电解铝供应商,也是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之一。中铝集团发展稀土产业由来已久。

  五矿集团由原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战略重组而成,是以金属矿产为核心主业、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江西赣州则为国内离子型中重稀土主要产地。2010年,赣州市国资方面联合成立了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州稀土集团)。该集团注册资本约为20.73亿元,主要从事赣州范围内稀土行业的投资、管理及授权范围内稀土行业的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等。赣州稀土集团总资产超百亿元,旗下拥有中国南方稀土集团、赣州工业投资集团、赣州稀土矿业等70余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

  近年来,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等相关资源,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严格控制准入标准及生产总量,大幅减少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最终,我国形成了"5+1"稀土格局。其中,"5"是指中国铝业、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和南方稀土,重点整合江西、湖南、广东、福建、云南、广西、江苏、山东、四川等地的稀土资源和企业;"1"是指北方稀土,重点整合内蒙古、甘肃的稀土资源和企业。

  兴业证券分析,此次重组联合了两大央企--中国铝业集团和中国五矿集团,实现了央企层面的强强联合,同时实现了广西、湖南、江苏三地中重稀土资源和四川、山东两地轻稀土资源的整合;此次联手赣州市政府,实现了中重稀土重镇区域内的整合。若按稀土配额计算,基本上实现了中重稀土80%以上的整合,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稀土资源的议价权。

▲阿里创投拟清盘所持芒果超媒股权

 

  9月23日晚间,芒果超媒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收到股东--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创投")《关于因拟协议转让股份请求豁免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履行股份锁定相关承诺义务的提案函》。《提案函》显示,阿里创投拟将其所持芒果超媒93,647,857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5.01%)进行协议转让,转让完成后,阿里创投将不再持有芒果超媒股份。

  这距离阿里创投接盘芒果传媒股权尚不到一年:2020年12月,阿里创投以66.2元/股的价格协议受让芒果超媒93,647,857股股份,股份转让价款总计62亿元左右。当年12月25日,该次股份转让完成过户登记。

  今年8月,芒果超媒的定增收官,募资近45亿元。中移动全资子公司中移资本一举认购约30亿元,抢下定增的大头。该次定增后,芒果传媒持有芒果超媒56.09%股份,仍为公司控股股东,湖南台仍为芒果超媒的实际控制人;中移资本持股比例升至7.01%,成为芒果超媒新晋第二大股东;阿里创投持股比例被稀释略降至5.01%,退居第三大股东之位。

 

▲华软实业拟入主浩丰科技

 

  据悉,浩丰科技9月21日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孙成文将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北京华软鑫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华软实业")转让其直接持有的公司15.0046%股份,转让价格为10.88元/股,转让价款总额约6亿元。交易完成后,华软实业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王广宇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浩丰科技主营业务分类为IT系统解决方案和酒店及家庭传媒服务。

  公告披露,截至9月21日,孙成文持有公司股份总数为7103.86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9.3169%。此前的6月18日,浩丰科技曾公告称,孙成文计划在6个月内减持公司约1.0000%股份,彼时孙成文对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0.3169%。

  公告显示,华软实业控股股东为金陵华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王广宇。主营业务为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承办展览展示活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

 

▲中国电信控股股东抛40亿增持计划

 

  9月21日晚间,中国电信(601728)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电信集团计划自9月22日起十二个月内择机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少于40亿元,此次增持未设置价格区间,中国电信集团将根据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及资本市场的整体趋势,逐步实施增持计划。

  截至目前,中国电信集团持有中国电信573.77亿股A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62.82%(行使公司A股发行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前)。

  中国电信于今年8月20日在A股上市,至今刚好满月,发行价为4.53元/股;在经历上市当日短暂冲高后,节前公司股价一直在4.53~4.55元徘徊。

  在资本市场人士看来,目前中国电信还未破发,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计划推出的规模和时点有些超预期。

  据了解,在本次增持计划之前,本次中国电信IPO还安排了"绿鞋机制"。即发行人授予本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超额配售选择权,联席主承销商可按本次发行价格向投资者超额配售不超过初始发行股份数量15%的股票。超额配售股票将通过向本次发行的部分战略投资者延期交付的方式获得。

  该"绿鞋机制"设置了相应有效期,即:自该次网上发行的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之日起30个自然日内(含第30个自然日,若其为节假日,则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获授权主承销商可使用超额配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从集中交易市场(简称"二级市场")买入本次发行的股票,以稳定后市。

  从募资情况来看,在全额行使A股发行的超额配售选择权情况下,中国电信IPO募资541.59亿元,为近十年来A股最大IPO项目;本次募投项目主要包含5G产业互联网建设项目、云网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及科技创新研发项目。

 

▲工业富联拟15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据悉,工业富联(601138)9月22日发布公告称,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使用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下同)且不超过15亿元的公司自有资金,以不超过17.95元/股的价格进行回购,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回购期限不超过12个月。

  根据计划,本次回购若按照回购资金总额上限及回购价格上限测算,预计回购数量约为8356.55万股,占公司目前流通股股本2.75%;按照回购资金总额下限及回购价格上限测算,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为5571.03万股,占公司目前流通股股本的1.83%。

  工业富联CEO郑弘孟表示,工业富联在高端智能制造、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已有的优势业务方面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并且资金状况健康,现金较为充足。为激励员工,公司决定进行首次股权回购,计划进行员工持股。今后公司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和行业优势,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以及数据中心三大赛道拓展新业务,促使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与资本市场共同成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工业富联总资产约为23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56.83亿元。由此可看出,公司拥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支付本次股份回购款。

 

▲Facebook首席技术官将离职

 

  9月22日,Facebook(FB:NASDAQ)首席技术官Mike Schroepfer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宣布,在Facebook工作13年后,他将在2022年离职,正式离职前将转为兼职工作。此后他的职位将由现任硬件业务总监Andrew Bosworth接替。

 

  ▲凯德集团分拆投资旗舰上市

 

  据报道,新加坡知名房地产企业凯德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由集团分拆出来的投资管理旗舰--凯德投资(SGX:9CI)9月20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重组后,凯德投资声称成为资产管理规模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

  截至2021年6月30日,凯德投资资产管理规模达1190亿新加坡元(约人民币5700亿元)。

  此次重组是凯德集团向轻资产业务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凯德集团将资本效率更高的投资管理业务上市,与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分隔开来,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管理视点

 

以数字化重构增长路径,企业要具备这些关键能力

 

日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高级编辑周强撰文指出,最近几年,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企业纷纷将之视为实现增长的必胜法宝。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将数字化与数字时代成功所需的真正业务转型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关乎的是让企业能够正常经营和“留在游戏中”,而后者关乎的是为成功建立真正的长期竞争优势。

  那么,怎样才能推动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及旗下HBRC新增长学院共同发起的直播活动中,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丁杰和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张力解析了数字化变革的新趋势、新能力、新未来,探讨“数字化变革如何重构增长”。

  新趋势

  随着数字化不断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广泛渗透,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新的趋势也逐渐涌现出来。认清这些趋势对企业把握正确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至关重要。

  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多年,丁杰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按照他的总结,数字化变革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首先数字化颠覆了很多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一次性的买卖关系变成了持续性的服务关系。“对企业来说,数字化不再仅仅意味着一个单独的销售渠道,而更多代表的是企业跟消费者互动的新空间。”丁杰表示。

  其次,数字化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向组织内部渗透,改变了组织传统的运作方式。组织中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数字化改造,让人才成长得到全面赋能,全新的平台型组织不断出现。

  数字化带来的变革还不止如此。丁杰认为,新的数字化组织让企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企业边界逐渐消失,与上下游生态伙伴建立起更加灵活的、基于价值链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全链路的融会贯通。“企业不再是一个孤岛,数据开始流动起来,合作伙伴之间相互进行赋能,各种生产要素得以更加充分地释放,最终形成更大的生产力。”

  在丁杰看来,当前企业要在业务转型、敏捷创新及协同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比如,欧莱雅凭借业务转型和敏捷创新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用户进行深度的洞察,为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良品铺子则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的能力。作为零食领域的初创企业,它通过数字化手段,在大量分散的供应商与庞大的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高效的连接,以更高的效率来打造新的产品。依托全链路的数字化经营,良品铺子实现了快速的成长。

  新能力

  尽管很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投资,但是依然看不到实际的效果。原因在于,新趋势下,进入转型新阶段的企业不仅要面临一些新的痛点,更需要思考获取哪些新的能力来解决这些痛点,以建立新的价值创造模式。

  一直以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凭借着内生智能、全面云化的产品和集成智慧的解决方案全面赋能百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基于这些实践,张力发现,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从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到智能化阶段。在这个跃迁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主要面临人才、运营和生态三方面的痛点。

  从组织内部来看,人才问题是最大的痛点。数字化转型不是空中楼阁,要为具体的应用场景服务,这就要求组织拥有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数字技术的人才,对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设计。适应数字时代的管理者和理念,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

  同时,迭代运营的能力也必不可少。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要不断根据内外部全新的情况进行敏捷迭代。上云是手段,用数是关键,赋智是目的。信息化时代,很多组织可能采购完基础设施或应用系统就结束了。而智能化时代,更多地还要把海量数据用起来。在用数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进化,就带动了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组织流程等变化。社会、城市、企业都需要运营,只有把数据真正地用起来,才能实现智慧业务。

  向外看,不少企业缺乏的是“泛生态”的整合能力。在张力看来,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独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这些企业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依赖于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这就要求整个行业实现底层数据的打通,与上下游的生态合作伙伴在业务上展开深度的协同互动。而各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如何针对行业特点提供定制化、可运营的解决方案,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这些能力或许并非原生于企业内部,而新华三正在帮助客户一起构建这些能力。新华三基于“云智原生”的数字化技术和覆盖“芯云网边端”的业务,能够帮助企业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大脑”和与生俱来的云与智能的架构与能力,适应敏捷高效的应用需求,在产品服务、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上全面与数字化技术融合,释放数据价值,由数字化创新驱动增长,加速转型升级为“数字原生组织”。

  譬如,在呼和浩特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新华三基于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在短短三个月内助力打造了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支撑了涵盖党建纪检、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5大领域的30个应用,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城市级”智能中枢。新华三还为呼和浩特打造了“爱青城”APP,涵盖了便民服务、政务办事、文化教育、智慧出行、健康医疗等8大业务板块超90个便民服务事项。其数据支撑平台已经归集近亿条数据,城市大脑帮助呼和浩特打通了城市治理中的各个数据孤岛,全面提升了城市运营的效率,真正实现城市的精细化运营。

  新未来

  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将为企业的增长带来哪些改变?

  用户价值是丁杰眼中的关键词。在他看来,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用户价值,只有用户真正认可了这些价值,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算发挥了作用。当然,用户价值还需要是有温度的、个性化的。“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数字化如何将大规模的定制变为现实,挖掘个性化的用户价值,是需要企业共同来思考的。”丁杰表示。

  张力则认为数字化的未来在于绿色增长。增长是企业普遍的追求,但在新的“双碳”目标下,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通过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这既是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从新华三而言,作为“双碳”战略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将以持续创新推进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绿色变革;依托数字化解决方案,深度赋能城市与行业,重构发展模式,打造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城市,助力区域协同,实现全面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目标;此外,新华三也计划在杭州总部园区打造零碳园区,以自身转型促进节能降耗。

 

信息化建设

 

Twitter增加比特币小费支付方式

 

9月23日,Twitter宣布,目前全球iOS平台的Twitter用户已可以在Twitter上使用小费功能,Twitter将允许用户支付和接收比特币。考虑到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 (Jack Dorsey) 是加密货币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将比特币集成到Twitter的小费功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Twitter同时表示正在研究对用户的NFT进行认证。一些用户已经在他们的个人资料上展示了NFT,但是没有简单的方法来验证展示照片的人是否真的拥有这一NFT。

  Twitter已经提供小费功能几个月了,但一直处于有限测试阶段。9月23日,该公司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小费服务。Twitter还为一些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名为“超级订阅”(Super Follows)的订阅工具,让创作者可以向其他人收取独家内容的费用。

  此外,Twitter 还宣布计划为Spaces音频室的用户启动创作者基金,以激励更多现场音频活动。

 

企业信息员园地

 

应对突发性疫情的探索与思考

 

特约信息员:农工党盐城市委委员、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司国芹

  当前,德尔塔病毒和洪涝灾害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在此次疫情和洪涝灾害防控工作中,高效而出色地积极应对,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展示出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和各界人士应对危机事件防控的能力,在此期间形成的经验对未来更好地做好城市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应对疫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控体制有待调整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应对突发疫情防控领导体制上,还没有规范的工作职责标准。各专业、行业,分层逐级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分担风险的领导体制尚无明确的运行规范,导致疫情防控工作的应对措施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对突发疫情现代化的疾病监测设备,完善疫情防治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投入缺泛常态化的投资机制,尤其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防范意识有待强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性极大,必须秉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但是目前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全面,防范意识较差。尤其是基层卫生网络建设上得不到重视,使得一些公共卫生防范管理智能化措施得不到落实,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三)应急机制有待健全

  在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上,一些应急预案科学性和灵敏性缺失。比如在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上为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思路不明晰,措施不得力,医疗资源上分割较为严重,区域医疗资源得不到集中,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严重。有的部门和企业疫情防控纸上谈兵,应付上级检查。超市、菜市场等餐饮娱乐等公共场所查验人员形同虚设,显示屏明明显示的发热人员,照样进出,无人问津。特别是县区城市的小区,弱、小、散的法人主体,很难应对突发疫情防控的现实,加之低成本私招乱雇的老弱病残保安,与智慧城市智能化小区疫情防控要求相差甚远。

  二、应对疫情防控的探索性思考

  (一)探索疫情防控的科学运作机制

  应对突发疫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必须适应科学、高效,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实际,故此应以行业职能划分为依据,兼顾管控层次和监管幅度,针对现状,科学构建应急管理矩阵交融决策机制和领导体制。一是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以公共卫生安全部门为主体,其他管理部门为辅的协同运作、整体联动、交叉分工、序列负责的科学决策领导体制。二是分层逐级组建疫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第一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其他领导分工负责制”的专业岗位责任制度,分层逐级落实突发疫情领导岗位责任。三是疫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若干专业决策委员会。各专业决策委员会按其岗位职能和工作职责标准承担各岗位的疫情防控职能和责任。各岗位领导实行“交叉分工,序列负责,整体联动,逐级执行”的疫情防控矩阵交融决策机制。四是编制各项应急预案,确立疫情防控法人主体的职责和社会责任。构建完善的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体系,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建设。五是构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疾病监测设备,完善疫情防治的交通和通讯设施。注重对流行病学处理能力的强化。在医院医疗资源上,要提高整合力度,构建专业的救治机构,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在各个部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六是在疫情防控的应对环节上,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壮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储备。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上,秉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原则,扩充急需的公共卫生人才。七是国家需要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事件的立法进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奠定法律基础。首先需要对现存的法律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结合当前流行病学特点和地方特点,及时补充更为完善的内容,再者,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填补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上的空白。

  (二)推进疫情防控业务流程的固化

  推进并完善“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疫情防控智能系统功能。一图: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方针、目标、措施流程图。二表: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各专业模块跟踪进度表、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逐级执行督查登记表。三台账: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基本信息台帐(包含政府部门、社区、街道、企业法人等基本信息、人员信息、检查信息、预警信息等各项监管内容)、应急管理系统数字化智能监管电子台帐、各专项安全监管联络员台帐。四机制:疫情防控决策机制、疫情防控逐级执行机制、疫情防控督查机制、疫情防控责任机制。五制度:疫情防控管理制度、疫情防控评价制度、疫情防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制度、疫情防控专业人才激励制度。同时按“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工作模式对应急管理部门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理清交叉分工、序列负责、逐级执行、规范运作;理清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理清科学监管与传统管理的深刻内涵;分层逐级建立应急管理科学运作机制,推进疫情应急现场监管流程固化。

  (三)规范疫情防控的卫健行业标准

  按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管理的统一规范要求,制定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工作“总标准”,并分层逐级制定实施细则。如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独立运营,且无共同的直属管理机构,但在公共卫生应对等工作上存在共性,理应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突发的德尔塔病毒疫情,各地地铁企业都圆满的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但整个过程中在每个节点执行什么标准、投入什么设备、采取什么运营标准,是企业自主决定、还是根据政府的统一调度,存在着没有明确规范标准的情况。而各地全市性的突发应急中也未必有明确的运行规范,往往依靠的是领导决策和各城市间的相互观望。那么在经历了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之后,应该尽快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业标准,以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更加从容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一要建立全国性标准,至少要省一级的标准。二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标准,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运维的全流程标准。三要建立从乘客到地铁员工、从运营到建设工地的全维度标准。通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业统一标准,为企业提供执行的依据,同时也增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保障力度。

  (四)夯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硬件。

  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余波情况看,原本的城市交通设计的客流、物流、人流的动态布局、机电设备、站房构筑物、防疫设施等都不具备防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此,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到防疫的需求。一方面要坚持从运营的痛点着手,找准需求,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坚持从规划起步,贯穿于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从政府和行业层面向下发布标准,供企业、设计单位以及设备供应商来执行和进行产品的升级改造。经此一“疫”,城市控制防疫的设计标准的提升势在必行。这项工作既是提升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能力,也会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革新。        

(五)推动疫情防控向健康服务提升。

统一规划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的“出行圈”,界定城市公共卫生预控的工作范围,推动从防疫应急向健康服务的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传染病,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疫情期间,在做好交通运输服务、配套便民商业服务的同时,提高城市公共卫生工作和市民健康保障,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其实各地交通企业结合便民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以往的做法尚停留在丰富服务内容的层面,未上升到构建市民健康出行圈的高度。要契合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的工作,切实划定城市轨道交通中卫生防疫和健康保障的内容和层级:第一层次是传染病疫情。要建立传染性疫情的种类、等级和响应机制。传染范围及传染能力不同,应该有相应的标准,不能每一次都靠临时决策、也不建议事事都从严执行。第二层次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的等级、救治标准和联动机制。这一块工作是目前相对成熟的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各地城市交通与急救部门联动机制和定期演练制度。要在自身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的配置、企业员工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上下功夫。第三个层次是病残保障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病患、老弱人群的硬件、软件保障力度。这项工作在现行的设计和管理上都已经有完善的技术标准支撑。第四个层次是健康增值服务体系。针对乘客跌撞扭伤等偶发性事故,构建切实可行、及时高效的健康增值服务。把依靠企业员工“好人好事”的帮扶,升格为依靠制度运营的保障体系。第五个层次是乘客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健康体验。要依托大数据和现代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构建“生态、幸福、智慧”的健康出行新内涵。    

(六)加快疫情防控向数字化转型。

以运维服务“防护链”为主线,积极推进智能运维发展,打造疫情应急卫生、健康、高效的保障体系。建立高效、可靠、稳妥、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大量工作在运维后台执行。唯有运维体系跟得上,防疫工作才能靠得住。但目前运维服务保障相对而言恰恰是城市交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薄弱环节所在。配强运维服务的“防护链”,至少要做好四个提升:一是员工防护能力的提升。这是保障地铁员工健康权益的责任,也是维持一线防疫秩序的关键。二是人力资源投入及调度能力的提升。这是能否应对节假日等突发新冠肺炎这类疫情的重要前提。三是物资供应能力和储备深度的提升。做到兼顾紧急供应和合理仓储,以及兼顾效率和成本的关系“两个兼顾”。四是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保障好员工。做好防疫期间的各类隔离区的配置、餐饮保障,甚至包括家庭关怀等工作。另一方面是联动好外部资源。与地铁沿线社区、员工所在社区、应急部门、物资保障部门的协同,争取更多的保障资源。

  (七)推动低碳运营向免疫环境改善。

  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波动情况来看,传染病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发现抗生素以来,人类在微生物疫情的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更具挑战的困难。一方面是目前传染病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形态、特点,依然无法确定,依然没有明细的防治方案。另一方面是在抗生素使用泛滥以及自然资源快速开发后,微生物对人类的侵害正在加剧。也就是说,即使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做足了预防准备,依然无法保证传染性变异病毒疫情的有效预防。但从数千年的传染病历史来看,最终战胜传染病传播的途径无非是实现了群体免疫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其中卫生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城市交通而言,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在最基础层面上,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能力建设。二是在基础层次之上,要加强城市交通公共场所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和市民的公共卫生习惯。三是在高层理念上,必须强化健康城市智慧防疫发展理念。以往在谈到城市疫情防控工作时,往往突出其绿色、低碳、节能的特点,这些仅仅是其生态价值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忽略了构建健康卫生、生态环境体系,这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城市有其自身特点,构建良好的运行生态尤为重要。尤其是国内各地城市不断形成城市交通多种运输方式网络化运营的格局,探索生态城市运输的新理念,推动低碳运营向健康交通理念的转变,对紧跟城市化进程、助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和更加长远的意义。

 

 

 

 

 

 

 

 

 

 

 

 

 

 

 

 

 

 

 

 

 

 

 

 

 

 

 

 

 

 

 

 

 

 

 

 

 

 

 

 

公告通知